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如今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我国儒家经典《弟子规》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部分,其中在我国大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推广《弟子规》,可指导学生学习,使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其中很多宝贵经验值得尝试;而且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更好地服务社会,解决当今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 弟子规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96-01
一、《弟子规》的简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所作,是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经典著作。儒家思想由孔夫子所创,至孟子时日臻完善,其核心在一字“仁”,“仁”字从人从二,谓二人一体为仁,即若能由自己想到别人,互助互爱之谓“仁”。然而,在大自然法则中,人类关系只有五种: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即五伦大道。要做到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听、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核心在于“孝”。《弟子规》以“入则孝”为始,阐明为人子女所应尽的孝道,从始至终,进而讲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层次递进,是人们学习圣贤规范的最好老师。
二、学校如何开展《弟子规》的学习和实践
鉴于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笔者认为在大学课堂上传授、落实《弟子规》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下面笔者将简单介绍学校该如何在教育管理中实践《弟子规》。
(一)从转变教师观念入手,学习和运用《弟子规》
只有教师的观念更新了,教师能自觉运用了,才能使《弟子规》的教育有的放矢。我们可以请大师从《弟子规》的作者、渊源、学习《弟子规》的意义及必要性等方面讲述教师该怎样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弟子规》,增强教师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其与自己成长的关系,使教师们能在理解掌握《弟子规》的基础上,灵活应用。
(二)践行《弟子规》
《弟子规》中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只有力行,才能在实践中感受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之精华,才能用之以指导我们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在教师先学习和感受《弟子规》的前提下,然后在学生中进行《弟子规》的学习和实践并通过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影响家长的思想和行为。
1.将读圣贤书、做圣贤人作为师生的目标,并在楼厅中提示。人是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来统领的,也是需要有正确的目标来追求人生价值的,所以我们提出的读圣贤书、做圣贤人,是一个能够得着的高度,而且很有意义,它也是在实践“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运用《弟子规》管理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为《弟子规》较以往的制度有其独特的效果,总结如下:《弟子规》的管理主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弟子规》的管理使人提高了素质,净化了心灵,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弟子规》的管理可以延续到被管理者的家庭、工作、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学校开展学习践行《弟子规》所产生的作用
(一)在培养行為习惯方面的作用
《弟子规》有明确的指导:如“入则孝”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等等,一则读起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二则很有实用性,三则陶冶人的情操,让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省了劲,有了效果。
(二)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方面的作用
《易经》上说:“蒙以养正,圣功也。”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人来说,种善根,出善人;种恶根,出恶人。学习《弟子规》,就是从小给人扎善根,这个善根扎得越深,将来的成就越大。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会做人,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做人最主要的根本,就是从孝悌来入门,从《弟子规》做起。
(三)对家长的影响
在学校的带领下,家长也可以认识《弟子规》并开始学习,例如:两个孩子打架了,妹妹哭着向家长告状,母亲问清了原因后,对孩子说:“我们一起背《弟子规》,‘用人物’——”孩子说:“须明求。”母亲说:“倘不问——”,孩子说:“即为偷。”孩子不哭了并低下了头,母亲则笑着对她说:“过能改,归于无。”一场教育在和风细雨中进行着,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
笔者认识到古人所说的“亲其师,则信其道”,只有老师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榜样,真正落实《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同时,教学相长,曾有老师很有感触地说:“是《弟子规》使我知道了育人的乐趣,爱人的力量。”如果有更多的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那么关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就可以真正落实,复兴中华的伟业必将成功。
【参考文献】
[1]弟子规.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刘余莉.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2008,12.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传统文化 弟子规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96-01
一、《弟子规》的简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所作,是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经典著作。儒家思想由孔夫子所创,至孟子时日臻完善,其核心在一字“仁”,“仁”字从人从二,谓二人一体为仁,即若能由自己想到别人,互助互爱之谓“仁”。然而,在大自然法则中,人类关系只有五种: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即五伦大道。要做到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听、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核心在于“孝”。《弟子规》以“入则孝”为始,阐明为人子女所应尽的孝道,从始至终,进而讲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层次递进,是人们学习圣贤规范的最好老师。
二、学校如何开展《弟子规》的学习和实践
鉴于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笔者认为在大学课堂上传授、落实《弟子规》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下面笔者将简单介绍学校该如何在教育管理中实践《弟子规》。
(一)从转变教师观念入手,学习和运用《弟子规》
只有教师的观念更新了,教师能自觉运用了,才能使《弟子规》的教育有的放矢。我们可以请大师从《弟子规》的作者、渊源、学习《弟子规》的意义及必要性等方面讲述教师该怎样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弟子规》,增强教师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其与自己成长的关系,使教师们能在理解掌握《弟子规》的基础上,灵活应用。
(二)践行《弟子规》
《弟子规》中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只有力行,才能在实践中感受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之精华,才能用之以指导我们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在教师先学习和感受《弟子规》的前提下,然后在学生中进行《弟子规》的学习和实践并通过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影响家长的思想和行为。
1.将读圣贤书、做圣贤人作为师生的目标,并在楼厅中提示。人是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来统领的,也是需要有正确的目标来追求人生价值的,所以我们提出的读圣贤书、做圣贤人,是一个能够得着的高度,而且很有意义,它也是在实践“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运用《弟子规》管理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为《弟子规》较以往的制度有其独特的效果,总结如下:《弟子规》的管理主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弟子规》的管理使人提高了素质,净化了心灵,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弟子规》的管理可以延续到被管理者的家庭、工作、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学校开展学习践行《弟子规》所产生的作用
(一)在培养行為习惯方面的作用
《弟子规》有明确的指导:如“入则孝”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等等,一则读起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二则很有实用性,三则陶冶人的情操,让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省了劲,有了效果。
(二)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方面的作用
《易经》上说:“蒙以养正,圣功也。”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人来说,种善根,出善人;种恶根,出恶人。学习《弟子规》,就是从小给人扎善根,这个善根扎得越深,将来的成就越大。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会做人,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做人最主要的根本,就是从孝悌来入门,从《弟子规》做起。
(三)对家长的影响
在学校的带领下,家长也可以认识《弟子规》并开始学习,例如:两个孩子打架了,妹妹哭着向家长告状,母亲问清了原因后,对孩子说:“我们一起背《弟子规》,‘用人物’——”孩子说:“须明求。”母亲说:“倘不问——”,孩子说:“即为偷。”孩子不哭了并低下了头,母亲则笑着对她说:“过能改,归于无。”一场教育在和风细雨中进行着,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
笔者认识到古人所说的“亲其师,则信其道”,只有老师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榜样,真正落实《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同时,教学相长,曾有老师很有感触地说:“是《弟子规》使我知道了育人的乐趣,爱人的力量。”如果有更多的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那么关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就可以真正落实,复兴中华的伟业必将成功。
【参考文献】
[1]弟子规.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刘余莉.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2008,12.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