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皮肤颜色改变:X分光仪测定局部铁沉着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li95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的皮肤表现包括四肢、上胸、颈部的紫癜和粘膜出血。皮肤色素沉着未有过报道。本文报告1例46岁妇女,患有慢性ITP32年。反复发生牙龈出血、下肢紫瘢、血尿和月经过多。予脾脏切除(包括副脾切除)、强的松和细胞毒制剂(氮芥、长春新碱和环磷酰胺)等均无效。一年来出现小腿皮肤弥漫性深褐色改变,无有关的药物治疗或者过度日光暴露史。色素沉着为深棕色,以膝盖、腓肠肌部位、踝和足背为主。血象基本正常,骨髓检查符合ITP诊断。

其他文献
作者对11个银屑病患者及6个其他皮肤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后6例思者的其他皮损(2例有基底细胞癌,4例有良性乳头状瘤)均作广泛切除,患者年龄都人于50,取材均离皮损至少1厘米;对银屑病损害的活检,则取自斑块边缘,对无银屑病皮损的皮肤取材至少离斑块5厘米。于活检前一小时,先用10微居里的氚(3H)胸腺嘧啶注入皮肤,并以2%利多卡因局麻,再用4毫米大小的钻孔器取材。
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不明.此类患者曾被发现有某些免疫异常.经体内和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清IgE的平均值常有升高和细胞免疫反应性降低,此种低反应性发生于疾病活动期和缓解期.多数作者报道异位性皮炎患者的接触过敏性发生率很低,且此种反应并不多于其它型的内源性湿疹.为确定在儿童时期有过严重的或中等的异位性皮炎患者接触过敏性发生率;鉴定最常见的接触变应原并探讨已痊愈皮炎、成年期手部湿疹、异位性家族史、伴支气管哮
本文报告一例患分化差的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出现肾病综合征,而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符合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的患者。肾活检标本的免疫荧光、光镜和电镜检查证实为膜性肾病的改变。皮质类固醇和环磷酰胺治疗对纠正蛋白尿无效,并呈进行性肾衰。病例报告:女性,60岁,因患肾病综合征入院。5年前出现手足雷诺氏现象,4年前发现颈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检为弥漫性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并经大约1年的化疗和放疗,后因副作用停止
本文用常规光镜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12例老年患者的麦克尔细胞癌,并对有关组织发生进行了讨论。
本文报告一例11岁女孩,根据颧部皮疹、发热、多发性关节炎、鼻中隔溃疡、抗核抗体(ANA)及抗DNA抗体阳性等,于1982年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采用强的松治疗。1983年3月患儿左足侧面出现疼痛性斑点、足背脉搏消失,有蛋白尿。
期刊
作者从大白鼠和小鼠的胎儿移植背根神经节和整个横断面(肌原节、索和神经节)之器官型培养物,并采用Maximow双盖片培养法培养之。所用培养基系由Eagle氏最低基础培养基(MEM)、牛血清超滤物、人胎盘血清和鸡胚浸液各按等量相加而成。并在每100毫升中再补加600毫克葡萄糖。移植于盖片的上述培养物,用一滴培养基喂养之,在35℃培养,并每周在Simm氏平衡盐水内洗二次,洗后再用一滴新鲜培养基喂养。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Pityrosporum folliculitis)是由圆形糠秕孢子菌(P.orb)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P.ovale)引起的毛囊炎性病变,是一种新发现的独立疾病。近年来,许多学者作了不少的研究,本病并不少见,它在发病机理、临床特征、菌学研究、组织病理和药物治疗等方面有独特的表现,现复习文献介绍本病如下。
期刊
中毒性流行病综合征(Toxicepidemic Syndrome,TES)系1981年5月首先在西班牙报道的新病种,其发病与摄入劣质的菜油有关.依病程可分为(1)急性期:临床表现为皮疹,胸膜和肺部症状、及嗜酸细胞增多;(2)中间期:表现为严重肌痛和血栓栓塞性损害;(3)慢性期:有重叠的神经肌肉综合征,硬皮病样损害,雷诺氏现象和肺动脉高压.典型的病理改变为非坏死性血管炎和程度不一的纤维组织增生.约1
银屑病的特点是表皮的过度增生和炎症(特别是表皮内微脓疡)。在银屑病皮损内,以生物学活性量而存在着某些花生四烯酸受5-脂氧化酶作用后的产物:白细胞三烯B4、C4和D4,它能刺激表皮增生,引起以嗜中性白细胞侵入为特征的皮肤炎症。
作者研究了从人毛发中分离出来的黑素小体的化学组成。从10份白种人黑色头发标本中,发现黑素小体所含的黑素平均占60.543.99%,这可认为是在各种黑素小体中形成黑素最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