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17q11.2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分子遗传学诊断

来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132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1例颜面部发育异常患儿进行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分析,以明确其可能的遗传学病因,为家系的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对患儿神经心理5项进行分析;应用彩色多普勒、CT及MRI对患儿全身结节进行探查;常规G显带分析患儿及父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CGH)检测患儿及其父母全基因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并对CNV断裂部位进行精确定位。

结果

患儿智商及发育商偏低;MRI检查示患儿右侧颌面部皮下可见团片状混杂信号,CT及彩色多普勒检查见双侧背部多处不规则实性结节且富血供;患儿及其父母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均未见异常;aCGH检测显示患儿17号染色体长臂存在1.2 Mb染色体缺失,分子核型为arr[hg19] 17q11.2(29 124 299-30 326 958)×1,父母均未见异常。

结论

患儿染色体17q11.2区段微缺失为新发生缺失,该区域染色体缺失可以导致颜面部异常、神经纤维瘤病等,该区段的缺失为患儿临床表型的病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抗菌肽人类阳离子抗菌蛋白18(hCAP18)水平的变化及其在NSCLC辅助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胸外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NSCLC患者标本50例(其中腺癌28例,鳞癌22例)及同期体检科5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研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hCAP18的浓度,并比较NSCLC患者术前和术
近400年来,基于西方哲学理论的现代科学体系对物质世界时空关系有效而精准的控制成就了现代医学与生命科学的诸多成就.但是,在该体系下人类对精神世界缺少最基本的认识与有效研究方法,因此,针对兼具物质与精神二元特征的人本身进行研究的现代医学与生命科学体系的发展存在着必然的局限性与漏洞.本文探讨了西方“超自然”理念下现代医学科学与生命科学体系不均衡发展的原因与特征,思考并预测医学和生命科学未来可能的发展方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的术后治疗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总结9例心脏移植的术后监护治疗.结果 9例患者术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恢复良好,均康复出院.其中1例术后早期和2例远期出现急性排异反应,1例术后早期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远期死亡.结论 心脏移植术后免疫的有效监测、免疫抑制剂的合理使用、并发症的积极防治和密切随访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