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新闻报道的特色研究

来源 :媒体融合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民网是人民日报的官方网站,被称为“人民日报的网络版”,其设立的“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为我国扩大对外传播、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如何有效地进行对外传播是当前“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建设中最重要的课题。本文从新闻来源、内容、形式、数量、报道倾向等方面对人民网“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就从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形式、版面设置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提升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新闻报道 全媒体传播
  一、引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1.研究缘起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依托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通过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因此,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不仅对国内受众进行传播,同时还是面向世界进行传播。而这样的一种政治性传播活动是由国家主导的,符合国家特定的政治目的,产生直接的政治后果。[1]通过人民网“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将“一带一路”的发展现状、成果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向大众传播,可以激励国内、沿线参与国家的人民助推“一带一路”
  2.研究意义
  通过对人民网“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的新闻报道进行定向研究,对其稿件渠道、内容分类、发布频率等进行分析,剖析平台建设现状,从中找出其现阶段的特色和不足,为“一带一路”新闻传播提出建议,促进平台的进一步发展,提升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人民网“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习近平与“一带一路”、丝路解读、丝路多媒体、丝路合作、丝路图说、丝路交流六大板块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从2018年8月15日——2019年8月15日的新闻作为研究样本,共计1303篇。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收集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获取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实例及理论,并对这些文献资料加以研究、总结。从而更加深人了解、掌握多视角、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方法,为本研究奠定学理基础。
  (2)个案研究法:对人民网“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每个板块具有典型特色的新闻报道进行选择,然后分析、研究,找出报道的特别之处,为本研究提供例证。
  (3)量化研究法:根据研究思路,结合相关理论支撑,对人民网“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的1303篇新闻报道进行数据统计、整理、归纳,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二、研究目的和调查实施
  (一)研究目的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不仅惠及中国,同时为沿线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人民网设立“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本研究通过对人民网“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进行分析研究,基于整理、归纳的数据,剖析新闻报道现状,并提出相应改进和完善的策略。
  (二)调查实施
  一般认为,国际传播的信息流动分成两个方向:由内向外的传播和由外向内的传播。前者是以我为主体的传播,受众是传播对象国或者国际社会,后者是以他国为主体的传播,我为受众;前者主要解决如何适应外部传播环境、进行有效传播的问题,后者主要解决对外来信息如何进行有效控制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将人民网“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的新闻,归类为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前者是报道国内“一带一路”相关信息,后者则是与“一带一路有关的国际消息、通讯、评论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将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细分为不同的报道主体、稿件来源、报道体裁等,以更加深人地把握人民网“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在新闻报道的特点。
  三、研究结果与数据呈现
  (一)国内新闻报道分析
  1.稿件来源
  人民网是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它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十分广泛,网民覆盖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人民网平台转载其他消息来源的新闻可以有效地扩大新闻影响力。
  图为报道国内新闻的稿件来源统计:
  其他*:只在人民网“一带一路”全媒体转载一次的国內媒体都归为一类。其中包括人民论坛、学习时报、大公网、兰州文明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网科创、中国江苏网、公益时报、浙江在线、环球网。
  从图表中得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占据稿件的主要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新闻都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可靠性,可以让受众准确了解“一带一路”的动态。而其他的稿件来源(如新华网)都是严谨的国内新闻网站,这样的稿件渠道选择,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哗众取宠新闻的出现,以正面、准确的新闻向受众进行传播。
  2.内容分析
  新闻报道的主题决定了新闻的着眼点,也就是新闻框架在新闻中所要突显的核心地位。
  从图表中获知,报道国内经济发展的新闻最多。在此类的新闻中,我们把对国有企业改革、商业现状、年度报告等都归于这一类。它们通过实际的数据、客观的分析呈现现阶段“一带一路”的成果,同时也说出不足与未来的规划。
  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并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一个部分,也是承认国家形象的物质本源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改变,文化逐渐成为了衡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准。从图表中了解到,文化视角的新闻占了大多数。丹尼斯.麦奎尔说过:“对于特定的内容或是任何直接传送的信息而言,语言都是极大的障碍。文化的差异则是另一项藩篱,因为文化对于所接收到的内容会造成选择性的接受和解释,以致和原有的信息产生分歧。”[4]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报道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价值观,不但不会引起反感,反而可以通过一个全新的视角了解、认识中国的国家形象,从而对“一带一路”政策有更新的理解。例如,《中国越剧唱响西班牙》的报道,不仅让国人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地了解,而且更是构建了一个更为丰满的国家形象,让五千年的文化具体化、生动化。   从新闻内容的叙事选择来看,不仅有从国内整体发展布局的角度出发报道的新闻,同时还有从个人视角讲述“一带一路”的新闻,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彰显政策的合理、科学之处。既有学者的见解,也有受惠人的个人感情。从农业、教育、医疗等方面报道现阶段的成果,用实际的事件表现“一带一路”的优惠政策。以这样一种贴近受众生活、视角的新闻报道方式,拉近了受众与新闻之间的距离。相比于枯燥的叙述,这样直白、浅显的讲述方式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从而扩大其影响力。
  (二)国外新闻报道的分析
  1.稿件来源
  互联网时代,单一的稿件来源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对新闻的需求。因此,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拓宽新闻媒体获取信息的渠道,转载新闻成为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在研究中,我们对国际新闻报道的稿件来源作了如下分类:
  其他*主要有中国新闻网、环球网、国际在线、北国网、中国网、东方资讯等。
  由图可见,相比于国内的稿件来源渠道,国际新闻的来源显得较为狭窄。736篇国际报道中有321篇来源于《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占66.71%;其次是新华网的26.49%。相比之下,人民网自采自发的新闻较少,仅仅占1.90%,在“一带一路”的报道中,人民网全媒体平台的原创能力有待提高。很显然,《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在“一带一路”国际新闻报道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它们在对外传播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2.内容分析
  新闻内容是新闻记者对新闻事实、新闻现象客观具体.的叙述。不同的新闻内容有不同的主题,即便是同一新闻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新闻主题。考虑到研究对象分类标准的一致性,在对人民网“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国际新闻内容分析时,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着手。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政治类的新闻占据了大多数,其次是文化新闻报道所占比例较大,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文化类的国际新闻在“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中出现较多,内容主要包括汉学热、汉语桥活动、孔子学院、文化展览、精神传承等多种文化交流,并契合当下的热点,推出相关的新闻报道,使受众更加了解“一带一路”、中国文化。例如,在2019年5月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共推出了56篇与文明交流和对话相关的文章。举办前夕,人民网“一带一路”就主题推出了多篇新闻评论、报道,如:《擦亮“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共绘人类文明美丽画卷》等,并在大会举办期间,不断进行更新报道。从记者、专家、民众等多个角度诠释大会的盛况、价值、意义。经济类新闻占比仅次于文化类新闻,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经贸合作、区域发展等。社会类国际新闻多涉及医疗保障、公共秩序、环境保护等,通过实际的数据和相关的新闻报道实例,贴合受众的生活视角,拉近新闻内容与受众的距离,感受“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给沿线国家带来的机遇。通讯《泰国青年阿努帕的火车司机梦》就是体现“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帮扶的典型实例。通过对阿努帕前后生活的巨大改变,以及对未来到中国学狄车技术的想法,从侧面展现了“一带一路”对泰国青年一代的影响。
  通过对研究周期内的新闻报道内容研究,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不仅仅只是经济战略、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更是对文化的交流与理解。通过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人从文化、艺术的角度看到中国的发展与助力“一带一路”的诚意。
  在国际新闻报道选取的国家中,我们对新闻报道篇幅≥8的进行了统计、整理。具体数据如下:
  美国是“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的新闻报道中提及次数最多的国家。在33篇新闻报道中,有中美两国关于文化、教育的交流,如《全美中文大会在美国圣迭戈举行》、《美国学生游学三峡》等。也有根据中美贸易摩擦情况而发布的相关新闻、评论;其次是“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对于这些国家的新闻报道,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用较大的篇幅,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深人解读、详细报道,展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好合作和发展前景。针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及时发布相关的新闻报道。在与欧洲国家的合作中,“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对意大利的新闻报道较多。如《“意中合作迎来了新机遇”》、《共同擘画中意友好合作新蓝图》等等。因为自2019年3月起,意大利成为了七国集团中首个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
  对于国家的报道,“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没有局限于政治、经济类报道,而是通过多主体、多方面、多层次地介绍“一带一路”带来的物质便利和精神文化交融。如《从盖房小工到“铁路工匠”一记一名老挝小伙在中老铁路上的成长》、《通讯:“一带一路”合作为斯里兰卡铁路史开启新篇章》、《“感知中国·江苏文化周”在柬埔寨举办》等等。
  (三)新闻呈现方式
  全媒体平台下的人民网“一带一路”,通过多种媒介、渠道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在这个板块中,它将图片单独设立为“丝路图说”进行报道。图片的生动活泼可以淡化文字的枯燥乏味,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同时,也让新闻更加具体,通过图片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新闻的内容;另一板块——“丝路多媒体”,以图解新闻、图表新闻、视频的方式让受众了解“一带一路”的内容。但是图解新闻还是以文字为基础,通过文字大量介绍新闻;而图表新闻用客观的数据展现现阶段的成果,更加直接地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实惠。
  在统计中发现,“一带一路”新闻报道未采用纯音频、H5的方式,只有文字、图片、视频三种。“丝路图说”在研究周期内共300篇带有图片的新闻,“丝路多媒体’在研究周期內共有17篇带有或图片或图表或视频的新闻。其他板块的686篇新闻报道中,包含图片的新闻报道篇数较少,视频更是少之又少。
  (四)新闻报道数量
  我们以新闻报道发布的频率为着眼点,对其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整理以及简要分析。
  从表格中获悉,“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数量总体上是呈递增趋势。从2018年8月起新闻报道数量在缓慢递增,相比于12月和来年1月的新闻数量。2019年2月因春节、元宵节等中国重大传统节日的庆祝,新闻数量增加60多篇。而2019年3胭习近平主席对意大利、摩纳哥、法国等国的国事访问,成为了三月新闻报道的焦点,如《期待中法关系新的春天》、《习近平会见意大利西西里大区主席》等,对习近平主席的访问活动及时更新并进行了后续报道。   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重大事件,人民网“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更是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报道。从2019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5月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平台都发布了与之相关的大量新闻。尤其是5月的新闻报道篇数占到了总篇幅的25.71%,可以说是历月篇数之最。其中,关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5月就发布了56篇相关报道,占据本月新闻篇幅的22.22%。
  “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的新闻报道数量与国内外大事成正相关的关系。它紧跟新闻事件的焦点,不断进行后续的报道,并转载多个平台的新闻,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新闻事件进行剖析,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与新闻的篇数。
  (五)新闻报道体裁
  “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的新闻报道体裁有消息、通讯、评论、专访等。报道体裁有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报道的价值取向,体现人民网对新闻客观性、真实性的追求。如图,消息占了绝大多数,通过时效性很强、数量较大的新闻报道,受众可以对“一带一路”有更为客观、全面的了解。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评论与专访,可以从侧面引发受众的思考。
  (六)新闻报道倾向
  “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是以发表客观倾向的新闻报道为主。通过公正、客观的立场,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增进中国与合作国家之间的友情。新闻报道的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直接的体现就是话语权的平衡,而实现新闻报道话语权的平衡是新闻真实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树立媒体公信力的必要条件。55通过客观的报道向受众展示人民网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因此,人民网也将消极倾向的报道发布在平台上,在保证话语多元性的同时,表明“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充满了挑战与未知。
  四、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丰富传播形式,重视受众互动
  全媒体时代下,全媒体平台的新闻报道应是多形式的传播,而不局限于图片、图表、视频等单向性的传播方式。在上述的分析中,人民网“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以文字为主,辅以图片、图表和少部分的视频。目前,影响较大的新闻网站,其网页往往集合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H5等多种形式。与之相较,显然,人民网“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的传播形式不够丰富。在传播的过程中,其效果就会有所影响。其次,相较于人民网设立的“领导留言板”的互动,“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就显得冷清许多。类似于留言板功能的“丝路微播报”,上一次的留言也停留在2016年。这说明,互动性在“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是缺失的。
  主流媒体传播力的形成并不完全取决于传播的内容,还取决于传播的机制、手段和技巧。甚至,传播内容的重要性有时低于传播形式的重要性。[6]新闻的内容表现形式应不拘于文字、图片,有时选择一段音频、H5互动,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例如,《人民日报》客户端曾推出的“军装照”,相比于在建军节用文字讲述拥军爱民的故事,这种契合新时代推出的形式,更能吸弓|受众的兴趣和注意,从而增加互动,在“滚雪球”式的传播中提升传播效果。
  在互联网时代,单向性的传统传播模式,由于缺乏受众反馈,其传播效果是不理想的。在新闻报道中,没有受众参与对新闻的反馈,信息发布者就无法准确掌握受众的信息需求。因此,平台应重视受众的互动。设立专门的留言区或者开通评论,让平台充满互动性、沟通性,增加平台的吸引力。尤其应当注意提升人情味和趣味性。新闻的人情味能激发读者兴趣,而趣味性能吸引读者,从而促使受众对平台提出建议和意见,增强“它本身对公共服务的效力与价值”。[7]
  (二)遵循适度原则,内容形式并重
  在对人民网“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时,我们不时会发现与平台主旨关联性较弱或者没有关联的新闻。例如:《雪中庄园》,通过几句简短的文字介绍冬季的俄罗斯并配上几幅雪景图,这样与“一带一路”直接关联性较弱的新闻会多次出现在平台的不同板块。其次,新闻内容与报道形式契合度较差,没有很好地突出新闻特色,不能给受众带来新闻享受。例如:《音乐和汉语让我们成了家人》这篇报道中,只是一张留学生的合影照。然而新闻报道的内容却是:以音乐为桥梁联通中国与莫桑比亚、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等国留学生的情谊。这样的新闻呈现方式显然和主题的丰富性是不匹配的。
  (1)平衡报道内容
  新闻报道的显著性将影响公众对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人民网“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专门针对“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而设计的独立板块,意在让受众对“一带一路”政策有更加全面的掌握。对其的突出报道,可以提高受众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和重视。因此,人民网在报道相关新闻时,要注重内容的适度性。综合报道、深人剖析与“一带一路”相关的重要决策、方案;对于与“一带一路”关联性较弱的新闻则可以减少报道,或者划分到人民网中的其他平台。例如:《雪中庄园》可以划分到国际视野的板块中,作为国人了解“一带一路”国家的一种补充。
  (2)丰富呈现方式
  多媒体化呈现新闻信息的一个重要价值表现为,融合新闻不仅仅为用户提供新闻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还为用户提供了多媒体享受。对于“一带一路”的相关新闻报道,不能机械地将文字、图片、视频等运用到新闻报道中,为了追求传播形式运用的适宜性、新闻呈现效果的优良性,要使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合适的报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到底采用哪种形式。[8]例如:《音乐和汉语让我们成了家人》可以用音频辅以文字突出新闻的特色。
  3.传播主体多元化,多视角诠释新闻
  尽管平台的新闻报道不再局限于经济发展的主题内容,而是更多视角、更多主体的报道。但是相较于文艺演出、展品交流等新闻,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农业发展此类社会新闻的占比较少,报道的内容也比较浅显。
  如甘斯所言:“多视角新闻将会在现有的由上到下的取径上增加一个由下到上的视野。”[9]人民网“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从原来单一的国家合作、政府讲话,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惠百姓的感想、工程建设、文化展演、熊猫生活...从更多更小的视角报道新闻,使传播主体多元化,不仅可以增加新闻的趣味性,贴近受众的视角,还可以更加具体、生动地体现“一带一路”的成果。
  4.版面设置功能明确,注重用户体验感
  相较于人民网的搜索栏可以检索本网站的新闻,“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缺少就本平台新闻查询的功能。此外,版面内容的高重复率,也会带来一定的审美疲劳。例如,“丝路图说”和“丝路交流”下设的“图片新闻”内容相同,却划分为两个板块;不仅如此,六个板块之间的许多新闻也会重复出现。例如,《中国(波兰)贸易博览会为促进经贸合作搭建平台》,出现在了“丝路合作”的资料库、“丝路图说”等板块。
  在政治传播中,版面亦是一种政治观点的体现,可以暗示受众、引导舆论。[10]互联网时代激烈的媒体竞争让用户体验感逐渐成为了衡量平台传播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以受众的体验为首要宗旨,优化版面设计,明确版面的功能。不仅能使平台更具亲和力和人情味,还能树立以人为本的形象。“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可以更加清晰地明确版面的功能分类,将相应的新闻内容归到其中,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并在导航中设置检索功能。这样不仅可以简化版面,还能提高受众的查询效率。
  注释:
  [1]刘小燕。政府对外传播[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4).
  [2]程曼丽,王维佳。对外传播及其效果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5).
  [3]刘康.国家形象与政治传播[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美]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M].崔保国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于泳,禹跃昆.新闻报道平衡的多维视角[J].新闻战线,2007.
  [6]程曼丽,王维佳。对外传播及其效果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7]斯柏·约斯特。新闻学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26).
  [8]刘冰,融合新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9][美]赫伯特.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
  [10]阎瑜,胡航,章妮.当代新闻编辑二十五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2012.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为了彰显中国工程机械所取得的成绩,探讨中国工程机械如何高质量发展,同时配合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的隆重开幕,应湖南省委宣传部的邀请,央视对话栏目于5月15日在长沙以“
中文分词的关键技术之一在于如何正确切分新词,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识别新词的方法。借助支持向量机良好的分类性,首先对借助分词词典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过的训练语料中抽取正负
<正> 近年来,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开展得异常活跃。但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评价规范。因此,往往出现由于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不同,而评价结果各异的现象。此外,还存在着分级粗糙,
从1992年虚拟现实开始应用于心理治疗,到2017年在辅助戒毒中治疗效果明显,虚拟现实艺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正在快速发展中。本文通过介绍国内外学者针对虚拟现实艺术在心理
目前国内对于信息公开的研究多停留在以政府为主体的单维度视角上,对全媒体语境下的信息公开阐述不足,系统的研究尚缺。笔者认为,在分析政府信息公开的问题时不能陷入单一视
埋线疗法是针灸的延伸和发展.穴位埋线具有复合刺激作用,可以调节力平衡,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而产生良性诱导,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埋线是一种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这次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是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又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开始时,江泽民总书记接见全体会议代表并作了重要讲话。江总书记的讲话,语重心长,义正辞
采用样方法和收获法,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式、碳税法和人工制氧法,对云南玉溪磨盘山华山松人工林(16 a中龄林、26 a近成熟林、43 a成熟林)生物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