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议题为法治教育插上翅膀--以“规范权力运行”为例

来源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456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议题式教学由此走进了高中思政课教师的视野,成为落实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正式使用统编教材以来,强调重视活动型学习方式,立足知识,发展品德。为改善法治教育现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可以采用议题式教学,以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其他文献
随着体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更是大力发展体育教学专业,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尤其是足球这门专业课程近些年来更是被各个学校高度重视。众所周知,我国足球事业一直都处于不温不火的局面,专业足球选手技能相比较国外足球运动员来讲存在差异。因此,国家为了振兴足球事业,要求各学校开展足球教学,以培育更加专业的选手,丰富我国足球事业。所以国家对于职业院校足球专业的投入力度较大,广大青年学子对足球更是十分
期刊
中长跑是一种常见的有氧运动项目,训练主要以有氧供能的方式对心肺功能提升,在教学训练中的困难之处是在掌握途中跑、弯道跑、冲刺跑的节奏,通过训练方法的组合和针对性训练,以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中长跑教学训练方法作为研究对象,对中长跑训练中的技术要点、针对性方法提出具体的方案,旨在提高中长跑成绩的同时,提高广大学习者的身体素质。  1 前言  随着健
期刊
1 微课堂教学的内涵  微课堂是一种以视频为教学的主要载体,将教学中的知识点,以及相应的学科知识利用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也可以针对某一教学环境或者学科知识开发相应的视频作品,通过视频让学生深化对于某一学科知识的了解。微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要融合课堂教学的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从而形成系统性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和客观地掌握到学习中的节奏感,伴随着当前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网络以及智能手机等
期刊
世界田联官方网站确认,被命名为“通向东京之路”的奥运资格积分系统已经全部完成!那么,我们看看,中国选手的名单情况。
期刊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持续进展,对初中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愈发为人所重视,同时人们也对初中体育的教学要求更为严格,体育作为初中教学的一个内容,对学生素养的提升和兴趣的拓宽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体育,趣味田径教学法是学生学习体育,培养整体核心素养的一个优秀的方法,然而,我国初中体育授课中至今仍然存在很多的缺陷,授课老师对于课堂的授课方法较为落后,许多学生普遍的害怕运动,对于运动的学习兴趣低下,所以体
期刊
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的优化与完善,是提升农村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质量的重要举措,对完善财务制度,强化资金管控等都具有积极作用。 农村经济组织内部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部门进行拨款,与社会其他机构或企业有着明显的区别,导致部分人员在日常工作开展进程中,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及优化意识,部分农村经济组织甚至存在资金浪费现象,不仅会带来较大损失,同时不利于强化内部廉政建设。 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推进,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经济组织当前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就当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落实情况来看,依旧存在尚待优化的问题。 文章首先针对农村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承担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四有”新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贯穿教育工作始终,并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然而,实际教学工作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存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师生沟通力度不足等问题,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并通过针对性调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走心的课像一首动情的歌;动情的歌也像一节走心的课。课与歌,上课与唱歌,观课与赏歌,歌者与师者,有诸多相似、相通的地方。本文通过概括两个乐队对歌曲《骑上我心爱的小摩托》改编的共性特点,阐述其对思政课同课异构带来的启示。
要让高一新生喜欢理论性较强的必修1教材,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造“有味道”的课堂。借助史实,融入“历史味”;挖掘素材,加点“乡土味”;巧设议题,添加“火药味”;涵养家国情怀,注入“人情味”。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思政课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具有系统协变性、动态平衡性、内在共生性等主要特征。这就要求根据这些特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主要包括把握系统协变性,注重核心素养要素和课堂构成要素的协同变化;注重动态平衡性,重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动态主体与主导并举的动态平衡;追求内在共生性,促进角色认同和价值追求、接纳唤醒和情境共生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