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面是拍卖场上的“天价”频传,一面是批评界的争鸣纷起。来自海外的资金依旧热情不减,国内的藏家也开始蠢蠢欲动。在近两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当代艺术无疑成为了视觉的焦点。然而,是什么使得这个商业化时代的当代艺术宠儿忽而成为“黑马”,忽而又沦为“垃圾”呢?答案或许不是唯一的,然而我们却可以从中窥视到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相互角逐与妥协中艰难发展的某些蛛丝马迹。
童话……
对于很多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来说,中国当代艺术20余年的成长历程就如同一个童话。
经历了“文革”的一代人——确切地说是在童年或者少年时代经历了“文革”洗礼的那批人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自由的号角,成为新时期响当当的有志青年。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批领军人物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他们将从西方艺术开阔视野中获取的知识同自己幼时记忆中模糊而深刻的印象相结合,配以精湛的技术并加以个人化的表达,从而创造出了第一批所谓的“政治波普”艺术,这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源头。
然而,理想年代的伟大理想不幸地遭遇到了经济与文化上的双重危机。文化上的不被认同加之经济上的窘迫不堪,使得众多肩负着艺术使命的年轻人不得不开始了近乎流浪的生活。执着的理想与信念使他们坚信,他们脑中的理念是正确而先进的,而他们笔下的作品更是真真实实的艺术。
在纷繁多姿的世界里,依旧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执着、顽强、坚定地从事着对于理想和艺术的追求。于是,有了中国当代艺术发祥地的“圆明园”画家村,有了798工厂大院里与噪声隆隆的车间相比邻的工作室,有了索家村,有了宋庄,有了上苑……来自全国各地、追求艺术理想的人就这样汇聚到了一起,成为了一股越来越强大的势力。之后的事情似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与在国内备受冷落截然不同的是,这些看起来特立独行、不识时务的当代艺术家们逐渐引起海外艺术界的关注。大量的海外画廊、经纪人与资金开始投注到中国大地上,他们中的佼佼者开始进入国际上的大型展览,他们优秀的作品开始被海外著名的收藏家与美术馆收藏,他们中“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开始过上了原来想都不敢想的富足而优越的生活,他们的名字占据了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位置。
当很多不理解的人还在认为当代艺术的兴起不可理喻的时候,中国当代艺术家已经以整体的姿态站到了世界艺术舞台上。尽管这个童话还没有完成,然而童话的主人公们已经闪亮登场了。
神话……
动辄百万甚至千万元的成交价格、短时间内连翻数倍的拍卖纪录,中国当代艺术正以一连串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在中国漫长的艺术史上打造一个新的神话。
2006年3月的美国纽约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中国·日本·韩国”的专场拍卖会上,张晓刚的油画《大家庭系列:同志120号》拍出了97.92万美元的天价,预示着中国当代艺术在拍卖领域的全面崛起。然而,这个当时的冠军纪录很快就在一年之内被自己和圈内的其他同行接连打破。而此后的“天价之争”更是愈演愈烈,拍卖纪录被短时间内一再刷新。
陈丹青,《街头剧院》,纽约苏富比2006年秋拍会“亚洲当代艺术”专场,147.2万美元。
张晓刚,《天安门》,香港佳士得2006年秋拍会“亚洲当代艺术”专场,1804万港币。
2006年11月的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上,刘小东的油画《三峡新移民》以22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再创新高,不仅为2006年度的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画上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句号,同时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保持者。
在经历了2006年里令人目不暇接的一系列震荡之后,中国当代艺术以毋庸置疑的成长态势进入了一个稳步、高速前进的阶段。
岳敏君,《画家和他的朋友们》,香港佳士得2007年春拍,2048万港元,是原先估价的5倍。
张晓刚,《大家庭系列:三位同志》,纽约苏富比2007春拍,211.2万美元。
曾梵志,《面具系列 1996 No. 8》,香港佳士得2007年春拍,1264万港元。
张晓刚,《天安门一号》,香港苏富比2007年春拍,1544万港币。
曾梵志,《面具No.14》,北京保利2007中国当代夜场,880万元人民币,是原先估价的8倍。
石冲,《今日景观》,北京保利2007中国当代夜场,1650万元人民币。
……
当然,记录还是在被不断刷新,艺术品还是在不断登场,新的艺术家还是在不断涌现。多少长久以来过着“草根”生活的无名画家一夜成名,多少许多年来惨淡经营的画廊一夜暴富。中国当代艺术的崛起已经俨然成为了一个神话,并且这个神话目前正在不断的惊叹声中被不断地续写。
鬼话……
正当中国当代艺术在海内外市场上备受追捧、春风得意之时,国内艺术界、批评界关于其方方面面的讨论也在大肆展开。除了与当代艺术品的价格同步上升的肯定与支持之声外,还有诸如:对艺术的理解、对“泡沫”的担忧、对“大脸油画”的质疑、对红色主题的批判、对抽象主义的莫名其妙、对千篇一律的厌恶痛恨、对表面的光鲜背后依旧在贫困线上挣扎的更多的当代艺术家的生存状况的希望与绝望……当代艺术的话题似乎胜过以往中国的任何一个艺术门类,因为它的成长与成功无疑是现代中国最典型的童话与神话,这是由当代艺术本身的“当代性”所决定的,同时也得益于当今中国社会以及所有国人的“当代性”。
在现代西方社会,任何一个艺术流派都有其坚定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拥护者和批判者,而这争议本身就恰恰体现了其存在的价值。尽管有时这一拥而上的各样语言呈现为一种类似于“鬼话”的性质,扰乱了读者的视听,但是在这连篇的“鬼话”当中却体现着常识与现实的较量。
童话……
对于很多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来说,中国当代艺术20余年的成长历程就如同一个童话。
经历了“文革”的一代人——确切地说是在童年或者少年时代经历了“文革”洗礼的那批人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自由的号角,成为新时期响当当的有志青年。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批领军人物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他们将从西方艺术开阔视野中获取的知识同自己幼时记忆中模糊而深刻的印象相结合,配以精湛的技术并加以个人化的表达,从而创造出了第一批所谓的“政治波普”艺术,这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源头。
然而,理想年代的伟大理想不幸地遭遇到了经济与文化上的双重危机。文化上的不被认同加之经济上的窘迫不堪,使得众多肩负着艺术使命的年轻人不得不开始了近乎流浪的生活。执着的理想与信念使他们坚信,他们脑中的理念是正确而先进的,而他们笔下的作品更是真真实实的艺术。

在纷繁多姿的世界里,依旧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执着、顽强、坚定地从事着对于理想和艺术的追求。于是,有了中国当代艺术发祥地的“圆明园”画家村,有了798工厂大院里与噪声隆隆的车间相比邻的工作室,有了索家村,有了宋庄,有了上苑……来自全国各地、追求艺术理想的人就这样汇聚到了一起,成为了一股越来越强大的势力。之后的事情似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与在国内备受冷落截然不同的是,这些看起来特立独行、不识时务的当代艺术家们逐渐引起海外艺术界的关注。大量的海外画廊、经纪人与资金开始投注到中国大地上,他们中的佼佼者开始进入国际上的大型展览,他们优秀的作品开始被海外著名的收藏家与美术馆收藏,他们中“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开始过上了原来想都不敢想的富足而优越的生活,他们的名字占据了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位置。
当很多不理解的人还在认为当代艺术的兴起不可理喻的时候,中国当代艺术家已经以整体的姿态站到了世界艺术舞台上。尽管这个童话还没有完成,然而童话的主人公们已经闪亮登场了。
神话……
动辄百万甚至千万元的成交价格、短时间内连翻数倍的拍卖纪录,中国当代艺术正以一连串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在中国漫长的艺术史上打造一个新的神话。
2006年3月的美国纽约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中国·日本·韩国”的专场拍卖会上,张晓刚的油画《大家庭系列:同志120号》拍出了97.92万美元的天价,预示着中国当代艺术在拍卖领域的全面崛起。然而,这个当时的冠军纪录很快就在一年之内被自己和圈内的其他同行接连打破。而此后的“天价之争”更是愈演愈烈,拍卖纪录被短时间内一再刷新。

陈丹青,《街头剧院》,纽约苏富比2006年秋拍会“亚洲当代艺术”专场,147.2万美元。
张晓刚,《天安门》,香港佳士得2006年秋拍会“亚洲当代艺术”专场,1804万港币。
2006年11月的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上,刘小东的油画《三峡新移民》以22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再创新高,不仅为2006年度的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画上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句号,同时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保持者。
在经历了2006年里令人目不暇接的一系列震荡之后,中国当代艺术以毋庸置疑的成长态势进入了一个稳步、高速前进的阶段。
岳敏君,《画家和他的朋友们》,香港佳士得2007年春拍,2048万港元,是原先估价的5倍。
张晓刚,《大家庭系列:三位同志》,纽约苏富比2007春拍,211.2万美元。
曾梵志,《面具系列 1996 No. 8》,香港佳士得2007年春拍,1264万港元。
张晓刚,《天安门一号》,香港苏富比2007年春拍,1544万港币。
曾梵志,《面具No.14》,北京保利2007中国当代夜场,880万元人民币,是原先估价的8倍。
石冲,《今日景观》,北京保利2007中国当代夜场,1650万元人民币。
……
当然,记录还是在被不断刷新,艺术品还是在不断登场,新的艺术家还是在不断涌现。多少长久以来过着“草根”生活的无名画家一夜成名,多少许多年来惨淡经营的画廊一夜暴富。中国当代艺术的崛起已经俨然成为了一个神话,并且这个神话目前正在不断的惊叹声中被不断地续写。
鬼话……
正当中国当代艺术在海内外市场上备受追捧、春风得意之时,国内艺术界、批评界关于其方方面面的讨论也在大肆展开。除了与当代艺术品的价格同步上升的肯定与支持之声外,还有诸如:对艺术的理解、对“泡沫”的担忧、对“大脸油画”的质疑、对红色主题的批判、对抽象主义的莫名其妙、对千篇一律的厌恶痛恨、对表面的光鲜背后依旧在贫困线上挣扎的更多的当代艺术家的生存状况的希望与绝望……当代艺术的话题似乎胜过以往中国的任何一个艺术门类,因为它的成长与成功无疑是现代中国最典型的童话与神话,这是由当代艺术本身的“当代性”所决定的,同时也得益于当今中国社会以及所有国人的“当代性”。
在现代西方社会,任何一个艺术流派都有其坚定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拥护者和批判者,而这争议本身就恰恰体现了其存在的价值。尽管有时这一拥而上的各样语言呈现为一种类似于“鬼话”的性质,扰乱了读者的视听,但是在这连篇的“鬼话”当中却体现着常识与现实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