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大学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782406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9月,随着各大院校陆续开学,大一新生们开启了崭新的校园之旅。而此时,19岁的四川姑娘玲玲(化名)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
  玲玲出生在川北的一个小村子,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五年前,觉得大城市赚钱更容易,父母带着玲玲和弟弟举家迁往成都,买了个铺面做小生意。“我们家经济条件不错,不缺上大学的钱。”玲玲说,父亲反对自己读大学不是因为家里穷,而是他认为上大学没什么用。
  2013年8月初,玲玲收到了自己中意的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还没来得及尽情享受考上大学的喜悦,她便不得不就“读不读大学”的问题和父亲展开谈判。
  玲玲爱学习。她喜欢和同学一起解决难题,一道想了几天都没解出来的难题在梦中突然找到解法会让她欣喜若狂。平时一有时间,她就会去图书馆。玲玲说,是书本打开了自己的眼界,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玲玲看来,读大学能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使人更有修养、更有层次。“我不想成为只会做小生意的人,不想过父亲那样的生活,思想封闭、眼界窄、层次低,没有任何精神追求。”
  而玲玲父亲的个人经历,让他相信要过上好日子未必要上大学,只要踏踏实实地做点小生意就可以。加上媒体时有报道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更坚定了他“读书无用”的想法。在他看来,读大学要花好几万,毕业后如果找不到工作,这几万不就白白丢了吗?即便找到了工作,如果月薪只有两三千元,和高中毕业就去打工能赚到的几乎一样,不也是既浪费了钱又浪费了四年时间吗?
  玲玲和父亲各执一词,大学,到底要不要上?
  倪雪薇: 人生不只有读大学一条路。
  我们总是有这样一种思维定式,要按照社会上大多数人认可的道路前行。就像读大学,休论好坏,先读了再说;要是不读,那就犯了“天条”了。但是,人生并非只有读大学这一条出路。那些不知自己为何而读书却又盲目追随大众、挤破头也要进大学校门的人,还真不如去干点别的呢。毕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怎么知道当农民就没有大好的未来?
  杜协峻: 急功近利要不得。
  玲玲的父亲文化程度不高,社会上的种种现象使他觉得读书无用,有钱决定一切。当下,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许从最初的“上大学赚大钱”到“上大学不如直接工作”,从功利到急功近利,已经没有了耐心与理性。但是,一个社会如果功利到连学习都可以放弃,是不会有未来的。
  刘哲宁: 适合自己,才最重要。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不不,适合我自己,才是最重要。据媒体报道,2014年本科毕业生人数将超过700万,不少人选择读研或出国深造,而那些直接工作的毕业生很可能会发现上司与自己年龄相仿,不过是没读大学早几年工作罢了……种种现象表明,考上大学不代表一劳永逸。如果我是玲玲,选择很简单:不适合读书就果断退出,谁说高中文化就低人一等?如果是读书的料,就坚持进修。总之,人的价值不在于学历,真正的考验在后头呢!
  张 雷: 投资有风险,梦想更无价。
  一个农村女孩的大学梦,一个农村父亲的致富梦,一样的生活起点,不一样的生活路线。这位父亲也不容易,当今社会,拥有高学历未必就容易就业,他的想法也不是没道理,但他忽视了女儿与众不同的一点:上大学是为了提升精神境界。这是玲玲身上最具价值的核心资产。在一切都未成定局之前,何必轻易去否定一个梦想?投资,又怎能无风险呢?以几万元去博一个美好未来,又有何不可呢?
  钱嘉文: 精神追求不该鼓励与支持吗?
  父母送子女去读大学何时竟成为一种“投资”?诚然,父亲不允许玲玲读大学有他的一番道理,希望女儿能做点小生意,挣钱好好过日子,想必也是许多父母的平凡愿望。但是,玲玲是出于一种精神追求,希望通过读大学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难道不应该鼓励与支持吗?
  梦想不必太现实
  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梦想都能照进现实。有的人被梦想激励着落不了地,有的人倒在梦想前站不起来。有的人梦醒了,有的人还在梦中,醒的人对梦中人说,你这是在做梦!梦中人对醒的人说,你犯了糊涂。孰是孰非,难以分辨。
  作为一个靠读书走出农村成为教师的普通老百姓,我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相信“知识提升境界”。也许有人说,许多企业家没完成大学学业,比如乔布斯、比尔·盖茨,但他们不还是取得了成功吗?这显然是只看到了表象。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在富豪云集的加州比弗利山庄,平均每个家庭的图书拥有量是199本,而周边康普顿和沃茨等贫困地区,平均每个家庭只拥有0.4到2.7本书。
  所以,我想为玲玲努力追求自身素质的提升而鼓掌,也衷心地希望,玲玲的坚持有意义,爸爸的梦想不必太现实。
  学军中学 杨凯峰
  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在富豪云集的加州比弗利山庄,平均每个家庭的图书拥有量是199本,而周边康普顿和沃茨等贫困地区,平均每个家庭只拥有0.4到2.7本书。
  “上大学不是唯一出路”“急功近利要不得”“适合自己最重要”“梦想无价”“支持精神追求”,都是可写作的话题。
其他文献
期刊
童年生活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使人留恋,使人向往。童年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件有趣的事,像海边各色各样的贝壳,在海水的陪伴下闪闪发光,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彩。如今我的手上还握着那一颗最闪光的贝壳,那也正是我最难忘的一件童年趣事。  记得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在我出生时种下的橘树。我经常拿小刀在树干上刻记号,天天去测量自己是否长高。看着一条条横线,我盼望自己能快快长高。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自己比那记号矮了
期刊
期刊
又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太阳直直地照着大地,仿佛要把大地熔化了似的.rn终于到了下午5:50,舞蹈班放学的时间也到了,妈妈骑着电动车把我接走了……rn下午五六点的太阳已经没有中
期刊
期刊
吟人痴心:唔……不知道小编能不能看到呢?我画了一下编辑部漫画风的人物,感觉把大家都画年轻了十岁?rn咕噜噜:额,把老叔画年轻十岁是没错啦!
期刊
一个年轻人,从小就是人见人爱的孩子。上学时是三好学生、班干部,初二那年参加全国奥数比赛,获得一等奖。17岁不到,他就被保送到某大学深造。命运在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年
期刊
期刊
阿木老叔:作为家里曾经的老大,要接受一个从天而降、“抢走”爸妈疼爱的小家伙,真是不容易。这里就有一个心酸的老大,可是,他在搞出一堆事情之后,突然长大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彼得的椅子》这部作品,作者从酝酿到完成,花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值得他这样呕心沥血呢?  在《彼得的椅子》里,彼得看上去已经有六岁的模样了,还有了一个刚呱呱坠地的小妹妹。新生命的诞生,让小小的彼得感到了威胁,他
期刊
自首场“我们‘书不起’”爱心公益讲座在海盐元济高级中学成功举办以来,爱心书籍捐赠公益活动的影响一直在扩大。今后,中学生天地杂志社会继续举办爱心公益讲座,传播公益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