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年多前,即1945年8月15日那天,本人在陕西省白河县真实经历了得悉日本鬼子投降的一幕……
从1940年初起,由桂系部队为主力的第五战区司令部就驻扎在湖北省光化县的老河口镇。老河口有一个美国“飞虎队”使用过的野战机场(1943年“飞虎队”并入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老河口机场扩建。盟军的轰炸机可以在老河口机场起降,在此处加油装弹,轰炸日本本土或中国沿海港口。为此,日寇早就把老河口机场视为眼中钉。
1944年底,蒋介石为了排除异己,架空李宗仁,升他为汉中行营主任(辖三个战区),派心腹刘峙接任五战区司令长官。是年年底,日寇在太平洋诸岛之战节节失利,完全失去了日本本土到东南亚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为此,日本发动打通由东北直到越南的陆路交通线的战役,即打通平汉、粤汉、湘桂等铁路交通线。本来老河口远离平汉线,但日寇深知刘峙决不是他们的对手,更重要的是为了占领老河口机场,令盟军的轰炸机和护航战斗机失去基地,减少日本本土的损失。所以组织两个师团及一个旅团兵力直袭老河口。刘峙果然害怕,未放一枪,拱手将豫西鄂西北十几个县送给日寇。五战区总监部(司令部)逃得最快,一直逃到陕西安康。而其他战斗、非战斗单位至5月初才到达陕西白河县。5月上旬,德国法西斯投降,所以五战区许多直属单位审时度势也就停止西撤,滞留在白河县。
我父亲梁存真先是五战区政治部第四科(经济)科长,后升督察室主任,也是五战区军工企业“西南化学工业社”总经理,下辖20多个工厂(专门生产人造汽油、酒精、甘油、硝酸、火药、炸药乃至火柴、肥皂、急救药等)。
由五战区政治部主办的《阵中日报》于1940年在老河口创刊,至1945年10月停刊,父亲一直担任该报总编辑。本文所反映的是《阵中日报》在1945年8月15日上午9时收到外文电讯后,如何争取时间,采取各种方法证实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确切消息,努力把喜讯向大众传播的经过。其时八桂子弟约有40多万人在五战区前线、安徽省、湖北省等地参加抗战。
一只大手把我从水里拽上来
1945年,我11岁,是陕西省白河县城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寄读)。早饭后,瞒着家人,溜到白河镇南端一条从山里流出来的小河边,脱光衣服跳下去练蛙泳。突然南岸土崖上有人大声喊我的名字,我吃了一惊,怕是父母派人来寻,趁势一个猛子扎到南岸的水草丛里藏起来,只露出脑袋透气,一只大手就把我从水里拽上岸。
我定睛一看,拽我上岸的是五战区政治部主办的《阵中日报》电台的覃家佐技正,他一边用手帮我抹去脑袋上的水珠一边说:“我自己一个人值班,你赶快去通知你父亲,马上到电台来!”
“小日本又吃原子弹了?”我反问他。进入8月份后,美国的B—29空中轰炸机,在广岛、长崎连投下两颗原子弹,《阵中日报》还印了两次“号外”呢。
“我刚收到英文电讯,可能是日本要投降了,快去请你爸来……”
我转身奔上连通南北两岸的小木桥,覃技正又大声喊住我,用手指指臀部,我才醒悟过来,原来自己还光着屁股呢。
我父亲梁存真毕业于中山大学,是中共秘密党员。1932年到广西师专任教;1935年转到广西教育研究院工作;1936年受中共地下党指派,与杭韦、张海鳌等地下党员打入桂系广西民团干校任教务长;1938年随桂系部队北上抗日,先后在五战区的总监部、政治部任职,是《阵中日报》的总编辑。中共许多著名学者如胡绳、曹荻秋、范长江、田汉、艾青的文稿,都是父亲组织编发在《阵中日报》发表的。
我随父亲一口气冲上报社驻地——半山崖一座古庙时,庙门外有一名卫兵,庙内只有覃技正一人在聚精会神地抄英文电讯。
我父亲的英文水平也不高,他“咀嚼”着手里的英文电讯稿,也不敢肯定是日本投降了。
“重庆方面没有消息?”
覃技正苦笑地指着面前的马蹄表说:“在这山窝里,不到下午4、5点就听不到它的声音。”
父亲狠吸了一口烟,伸直拇指和食指说:“听他们的!”覃技正会意,立刻拨动收讯机的刻度盘寻找延安八路军的新华社电讯,10几分钟过去了,收讯机传出的全是太空静电的“劈啪”声。
“他们的功率太小,不到晚上是听不清楚的。”
父亲把烟屁股拧灭:“收南京方面看看!”
汪伪的通讯社电讯倒是听得很清楚,覃技正足足抄了2页半纸的日文电码后,又翻开日文译电稿本,一个个字翻译出来。这条电讯只稀稀拉拉出现几10个汉字,其中有“昭和终战”这4个汉字连在一块,父亲和覃技正都琢磨不出,这场战争是真的要停止了?还是盟国和日本暂时停火停战?还是日本投降?都不敢确定。
“如果卢工和陈工在家就好了,他们一个留学英国懂英文,一个留学日本懂日文……”
一个歪点子让我抱起美国飞行员的飞行服和手枪就跑
父亲的话让我脑子里闪出一个保证百分之百懂英文的人来,趁着两个大人还在翻英汉字典的时候,我一溜烟跑出庙门。
我要去找的对象是一个名字叫“酱”(应是乔治或约翰)的美国十四航空队的飞行机械师,上个月他驾驶一架B—25“密切尔”轰炸机去执行轰炸渤海湾日舰任务后,返航时在河南上空遭到日机的阻击,正副驾驶员都负伤,飞机油箱被打穿,幸亏没有起火。“酱”把飞机迫降在白河对面的郧西县汉水旁,负伤的飞行员已送走,“酱”被留下负责指导中国部队的工兵,拆卸这架受伤还不算严重的“战鹰”,准备运回汉中机场。
真是无巧不成书,我刚跑上小木桥,就看见“酱”正光着脊梁,站在1个多小时前我下水游泳的地方洗脑袋。
“酱!酱!酱!”我大声喊他,打着手势表示,请他跟我走。“酱”根本领会不了我的意思,还用巴掌舀水淋胸脯和脑袋,相反他还招手要我也下水洗澡!
我心里急死了,忙跑下桥想到水里去拉他,当我刚要下水时,发现“酱”的飞行服和手枪都堆放在沙滩上。顿时一个“歪点子”从我脑中闪出,立刻弯腰跑过去抱起“酱”的衣服和手枪往回跑。
这下奏效了,“酱”叽哩哇啦大喊着追上来了,他一边追一边拾起卵石和泥块来砸我。报社守门的卫兵不明究里,横起步枪要拦“酱”。我说:“别拦他,让他进来!”接着我把手里的衣服和手枪塞在闻声跑出来的覃技正手里说:“我把美国人引来了,你把电稿给他看看!”
“酱”倒底是个军人,他先向覃技正行了个礼,才拿回自己的枪和衣服。覃技正用英语单词加汉浯和手势,把英文电讯稿递给他看,“酱”默看了一遍,又逐句大声读了一遍后,从飞行服的口袋里摸出一把小角梳,放在他的大鼻子下左右横拉几下,喉咙里响起驴子叫声:“呃呀——呃呀——”叫个不停。父亲、覃技正、我,还有守门口的卫兵,被这个美国人的驴叫声弄得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60年后的今天,我还想不透美国人装驴叫是表示什么感情或心态)。后来“酱”突然停止了装驴叫,哈哈大笑起来,竖起食指和中指构成个“V”字表示:战争已经结束,胜利了!
为了让我们彻底明白,“酱”用编辑们改稿的红毛笔,在一张纸上先画了一面日本太阳旗,打了个大叉后,又画了个鬼子跪在旗旁举起双手,这下我们明白了,日本真的是投降了!
送走美国人后,父亲疾书一张字条递给我:“再给你一份公差,立即去卫生队把方登峰主任请到这来。记住,日本投降的消息未经多方证实,先不要讲出去,对方主任更不能耍顽皮没有礼貌!”
他的话还没讲完,我的腿已跳出庙门门槛外了。
方登峰是一名曾在日本留学的医生,原名方青伟,五战区司令部驻老河口时,他还兼任我们学校——四维小学的校医。鄂北方言把方青伟念成“汪精卫”,他只好改名。但同学们背后仍喊他“汪精卫”,因为大家都恼火他常常挑剔同学们的个人卫生,上课时,练习受伤自救止血,必须出尽吃奶的力气扎绷带,最要命的是要求学生自己撒尿在毛巾上,捂着鼻子和嘴巴防日本鬼子的毒气等等。
方主任正用听诊器叩听一个病人的背部,他用手势禁止我说话,指指屋边一张条凳,令我坐下,仍聚精会神地去听病人的心肺声。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了,我的心就像七八只猫爪在挠着那样难受,真恨不得故伎重演,把方主任手上的听筒抢过来往外跑!可是想到父亲的叮嘱,又不敢对他不礼貌,只好拼命地往喉咙内咽口水。
他终于发现我抓耳挠腮坐立不安的样子,就说:“肚子疼?又喝了生水还是贪吃了什么?”我没答话,将父亲写的字条递过去。方主任仍不经意地用手指把纸条从处方笺上拨开,提笔要开处方。这下我急了,只好两脚一碰,给他敬了个礼:“报告方主任,这是急件。”
“嘻,小东西,什么时候穿起二尺半(指军装)帮谁传令呀!”他拿过条子却没看。
“你爸病了?”他见我摇头,又问:“报社谁人受伤?”他见我仍摇头就说:“回去告诉你爸,3点我下班再去。”
我喉咙差点要冒火了,一手夺过他手中的笔,一边把他拽到屋子的另一角,在他耳边偷偷将父亲请他立即去报社的原委告诉他。他听后,撩起白大褂就往外跑,而我却迟了一步,被病人逮住了。
这位病人姓肖(名字已不记得了),是四维小学的美术老师,他原是学美术的大学生,是五战区政治部直属政工队队员,因为身体孱弱,来到鄂北山区后三天两头就患感冒,不能下队连去前线,政治部就派他到四维小学教书。每上一节课,他往往要打10几次喷嚏,同学们背后都叫他“阿秋”先生。他有两手绝活,一是剪纸;二是木刻版画。去年(1944年)五战区开运动会,在一块1尺多见方的木板上,刻出30多个运动员的身影。
“报社有什么急事要请方主任?”
“我不能告诉你。”我想起了父亲的叮嘱。
“你不告诉我我也知道!”
“你绝不知道。”
“一定是日本鬼子投降了!”
我脱口反问:“你怎么知道的?谁告诉你的?”
他笑了,笑得十分得意:“你的反问,正好说明是你告诉我的!”
我被吓坏了,只好央求他在消息未得到证实,“号外”未印出之前,不能告诉任何人。他笑了,伸出食指和我“拉勾”后,我才放心往回跑。
李宗仁命令,立即印10万份中日文《投降书》发到前线
方主任将译好的日文电讯递给父亲,他说:“‘昭和终战’就是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宣布的诏书,日本国接受盟国《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父亲兴奋地用手拍拍电稿,对覃技正说:“向安康总监部(司令部)刘司令长官发报请示:“我社收到外文电稿,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拟印‘号外’可否,电复。”
覃技正熟练地打开发报机敲一阵电键又收听一阵,结果他重复折腾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也没联络上。
此时,报社门口卫兵又换岗了,父亲叫住下岗的士兵交待说:“告诉司号班,立即吹起床号,10分钟后吹紧急集合号。”
读者看到这里,心里也许疑惑,时间已经过了中午,怎么才吹起床号呢?原来,报社是下午4时半起床,5时开饭,6时上班,到报纸印出,骑兵通讯排把报纸带走后,才能“熄灯”睡觉。
顷刻,古庙里热闹起来。我成了多余而又碍手脚的人,心想不如跑去学校,那里还有很多暑假都不能回家的同学呢,让他们帮报社发“号外”多好呀!想到这里,我抬脚往外就走。
“回来!”父亲厉声地喊住我,立即就被他拽回电台值班员的行军床前:“睡在这里,不要出去!”
“禁闭我?”
“报社‘号外’没开印之前,你就在这里呆着,哪里都不准去。”
我气得两只拳头直捶那行军床的厚帆布。
覃技正把我拉到一台收讯机面前说:“莫生气,帮我监听,你眼睛看着这颗小电珠。如果它闪红光,你就喊我;再就是耳朵听喇叭,如果有鸟叫声出现你也喊我。”
报社的电台原有3名军官、7名士兵,日寇进犯老河口时,前线部队一个团的电台被炸毁了,报社不是战斗单位,所以司令部就抽走了2名军官和7名士兵补充前方,覃技正成了光杆司令。为了节省时间,他不间断地用各种波长(频率)向安康五战区司令部,汉中行营呼叫联络,而我则成了他的“助手”,在收讯机前监听回答讯号。
我出力瞪着眼珠盯着那颗小电珠,同时竖起耳朵去辨听喇叭里是否有鸟叫声。
“啾——啾——啾啾——”鸟叫!
“一丝闪光、一丝闪光……”灯亮!
我的“鸟”字尚未跳出喉咙,覃技正已经挪过身子把我挤开,随着“鸟声啾啾”,他手中的铅笔已在电报稿上直接写出电文:
《阵中日报》社:电悉,日寇确已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前方报告,日伪两军仍在异动,行营除训令各部队严密监视敌人行动外,著你报社火速印刷中日文对照的日本国《投降书》10万份,于明晨拂晓前送抵前线各军、师、团、营、连部,用炮向敌据点、阵地发射散发。切切。李宗仁。
“‘号外’印不成了!”报社一个文字编辑说。
“马上开机印‘号外’,印出多少是多少!”父亲下令说。他转身对和我一样受“禁闭”的方主任说:“请你再仔细核对校正日文电讯的译稿,交排版房排版。”
我想对我的“禁闭令”应该解除了,在印刷车间里,我从废纸篓内捡起两张废“号外”(印刷师傅调试印刷品的墨迹浓淡的样纸),装着要解手的样子,瞒过守门卫兵,溜出古庙。
宣传日寇无条件投降的师生队伍被难民们“包围瓦解”了
陕西省白河县地处该省的东南端,毗邻就是湖北的郧西县。因它地处汉水边,自古以来就是水陆商埠。但县城规模不大,依山筑城,原来只有3条街,从头到尾不足2里。自五战区各机关从老河口北撤到此后,当地的人口陡然增加10多倍。原因是,襄阳、樊城、光化、谷城、鄂西北和豫西等地逃难的工农兵学商都北撤到此,难民们在汉水边的沙石滩上,临时搭建出数千间竹茅屋。这里茶馆、酒肆、占卜、杂耍、卖药、说唱,乃至唱皮影、梆子、楚剧、黄梅戏的班子全有。至于贩山贷、贩粗杂细粮、盐巴茶叶的商贩等等一应俱全,而且是24小时全天候营业。
下午4时,在“阿秋”老师组织下,以老河口四维小学的洋鼓、洋号队为前导,后面4人抬的一张大桌上拴着一条黑狗和黄狗。黄狗身上用红漆写着“日本”两字,黑狗身上用白漆写着“汉奸”两字,狗脖子上挂的硬纸板上写着“投降”。当然最惹人注目的是那条大横幅,上面写着“中国人抗战胜利,日本鬼举手投降!”队伍最后是手举各色彩旗的师生,有白河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也有从襄樊、光化两所中学来的大哥哥、大姐姐们。
这支宣传队伍离开中心小学不到5米远,就被街旁拥来的群众堵塞得迈不开脚步了。领队的“童体”(小学童子军)老师无论怎么吹响哨子,人们还是七嘴八舌一个劲地问:“日本鬼真的是投降了吗?”“阿秋”老师想把我从报社拿出的“号外”念给人们听,但他越急越打起喷嚏来。幸好,白河县中心小学的校长拿起“号外”,跳上方桌上大声朗读,刚读到日本接受同盟国的《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时,围观的人们便欢声雷动,有的人又拍巴掌又大声嘶喊。就这样,我们前进几10丈路,又停下念一阵子。
好不容易转到下一条街,只听到前面有人喊:“借光,借光,请让让,请让让……”原来是一个从河南登封逃难到这里的杂耍(武术)班子,几个演员舞起装有水的绳碗飞舞起来,为我们这支宣传队开路。紧接着,队伍后又传来一阵震耳的锣鼓声,襄樊隆中京剧班的演员也来了。他们扛着每天游街宣传戏目的广告板上写的大字是“庆祝抗日胜利,本戏院今晚公演,免费入场!”
最后,我们进入河滩棚户区游行。走着,走着,我们这支队伍被“瓦解”了,原来这里居住的多是沿海各省,东北、山东、安徽、河南逃来的难民,领我们喊口号的是东北籍的“童体”老师,他那浓郁的关外口音,被一群从东北流亡到此的人听出来了,几声“老乡”就把他拉进路旁一座草棚茶馆内。接着所有的大人和年纪大一些的同学也陆续被人请走,最后鼓号队也被“拉”散了,只剩下那两只被紧紧拴在桌子上扮鬼子、汉奸的大狗在呜咽哀叫。
“啪——啪——啪——”河滩的上空升起3发绿色信号弹,紧接着“咣——咣——咣——”10发照明弹腾上已经没有阳光照射的蓝空。当10朵降落伞排成一线缓缓落下距地面还有100多米的高度时,“嘭,嘭,嘭,嘭……”一团团红、绿、白色纸片四散飘落下来。人们从棚户里跑出来争先恐后地抢飞落的张片。此时我心里明白:报社已经将中日文对照的日本《投降书》印出来了,现在用照明弹在河滩上空发射散发,是试验这些传单,是否经得起火炮的冲击。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一间茶馆的茅棚顶上,才拾到一张中日文对照的日本《投降书》,猫着身子往人群外挤,径直跑回庙去。
曳光弹交叉在空中形成个“V”字
跑着,跑着,陡然我想起父亲,如果我说不出跑回学校和师生们一起上街游行的正当理由,我的屁股肯定会挨鞭子的。
“别躲了!你爸已写好明天报纸的社论,坐汽车去安康找刘司令长官了。”正在发报的覃技正扬起脸对我说。
“是吗。”我仍不放心,举起那张拾来的传单作“护身符”说:“颗颗照明弹都炸开了,传单张张散开,没见一张是烂的。”
覃技正把传单随手一放说:“德国法西斯投降时,我们就试验过,装多少药能打多高、多远,延迟火索用多长才能及时散开传单不会炸碎。你想,作为一张战区司令部的报纸,在报道重要消息上,怎能晚过你们这支娃娃队伍呢!告诉你,刚才的照明弹是你爸下令打的。你想,你爸做事什么时候落后于别人?”
我当然不服,张口要辩,没想到覃技正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大馒头来堵住我的嘴说:“你该饿了!”
馒头塞在口里,我才感到自己的肚皮已经紧贴在脊梁骨上了。
庙门外传来嘈杂的马嘶声,每天凌晨4时才来押运《阵中日报》的骑兵通讯排,已经提前8个小时来到报社,一捆捆传单装进马驮袋内。骑兵排长在收发簿上签下名后,飞身上马喊一声口令:“立正,马队看齐!”
一阵碎蹄声,20余匹战马排成一线,匹匹战马从马头到马尾纹丝不动。
“经批准,每人打8发子弹,庆祝抗战8年胜利。听清楚了没有?”
“清楚了!”回答声既整齐又宏亮。
“举枪,预备——射!”
枪声震撼了白河县城的夜空。此时,射向夜空的还有红、黄、绿色信号弹,此起彼落,交织成彩色的弹花网,好不壮观!
“哒!哒!哒!……”一阵震耳欲聋的大口径机枪声从古庙下沙滩传来,两串曳光弹在夜空中交叉成一个红红的英文字母“V”。我跑到崖边看清楚了,是美国飞行员“酱”。他正和工兵营的几个士兵把从轰炸机上卸下的两挺大口径航空机炮,交叉向天空射击。由于它射得高,又是使用曳光弹,弹迹一时构成“8”字,一时构成个“V”字,让人兴奋万分,我把巴掌都拍麻了。
地方政府组织的庆祝胜利大游行也开始了,疏散到各处机关、学校、县城的居民人人燃起一支装有桐油或棉籽油的火把,口号声和歌声此起彼落、连绵不断,我坐在古庙的门槛上看热闹,一直看到天亮。
从1940年初起,由桂系部队为主力的第五战区司令部就驻扎在湖北省光化县的老河口镇。老河口有一个美国“飞虎队”使用过的野战机场(1943年“飞虎队”并入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老河口机场扩建。盟军的轰炸机可以在老河口机场起降,在此处加油装弹,轰炸日本本土或中国沿海港口。为此,日寇早就把老河口机场视为眼中钉。
1944年底,蒋介石为了排除异己,架空李宗仁,升他为汉中行营主任(辖三个战区),派心腹刘峙接任五战区司令长官。是年年底,日寇在太平洋诸岛之战节节失利,完全失去了日本本土到东南亚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为此,日本发动打通由东北直到越南的陆路交通线的战役,即打通平汉、粤汉、湘桂等铁路交通线。本来老河口远离平汉线,但日寇深知刘峙决不是他们的对手,更重要的是为了占领老河口机场,令盟军的轰炸机和护航战斗机失去基地,减少日本本土的损失。所以组织两个师团及一个旅团兵力直袭老河口。刘峙果然害怕,未放一枪,拱手将豫西鄂西北十几个县送给日寇。五战区总监部(司令部)逃得最快,一直逃到陕西安康。而其他战斗、非战斗单位至5月初才到达陕西白河县。5月上旬,德国法西斯投降,所以五战区许多直属单位审时度势也就停止西撤,滞留在白河县。
我父亲梁存真先是五战区政治部第四科(经济)科长,后升督察室主任,也是五战区军工企业“西南化学工业社”总经理,下辖20多个工厂(专门生产人造汽油、酒精、甘油、硝酸、火药、炸药乃至火柴、肥皂、急救药等)。
由五战区政治部主办的《阵中日报》于1940年在老河口创刊,至1945年10月停刊,父亲一直担任该报总编辑。本文所反映的是《阵中日报》在1945年8月15日上午9时收到外文电讯后,如何争取时间,采取各种方法证实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确切消息,努力把喜讯向大众传播的经过。其时八桂子弟约有40多万人在五战区前线、安徽省、湖北省等地参加抗战。
一只大手把我从水里拽上来
1945年,我11岁,是陕西省白河县城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寄读)。早饭后,瞒着家人,溜到白河镇南端一条从山里流出来的小河边,脱光衣服跳下去练蛙泳。突然南岸土崖上有人大声喊我的名字,我吃了一惊,怕是父母派人来寻,趁势一个猛子扎到南岸的水草丛里藏起来,只露出脑袋透气,一只大手就把我从水里拽上岸。
我定睛一看,拽我上岸的是五战区政治部主办的《阵中日报》电台的覃家佐技正,他一边用手帮我抹去脑袋上的水珠一边说:“我自己一个人值班,你赶快去通知你父亲,马上到电台来!”
“小日本又吃原子弹了?”我反问他。进入8月份后,美国的B—29空中轰炸机,在广岛、长崎连投下两颗原子弹,《阵中日报》还印了两次“号外”呢。
“我刚收到英文电讯,可能是日本要投降了,快去请你爸来……”
我转身奔上连通南北两岸的小木桥,覃技正又大声喊住我,用手指指臀部,我才醒悟过来,原来自己还光着屁股呢。
我父亲梁存真毕业于中山大学,是中共秘密党员。1932年到广西师专任教;1935年转到广西教育研究院工作;1936年受中共地下党指派,与杭韦、张海鳌等地下党员打入桂系广西民团干校任教务长;1938年随桂系部队北上抗日,先后在五战区的总监部、政治部任职,是《阵中日报》的总编辑。中共许多著名学者如胡绳、曹荻秋、范长江、田汉、艾青的文稿,都是父亲组织编发在《阵中日报》发表的。
我随父亲一口气冲上报社驻地——半山崖一座古庙时,庙门外有一名卫兵,庙内只有覃技正一人在聚精会神地抄英文电讯。
我父亲的英文水平也不高,他“咀嚼”着手里的英文电讯稿,也不敢肯定是日本投降了。
“重庆方面没有消息?”
覃技正苦笑地指着面前的马蹄表说:“在这山窝里,不到下午4、5点就听不到它的声音。”
父亲狠吸了一口烟,伸直拇指和食指说:“听他们的!”覃技正会意,立刻拨动收讯机的刻度盘寻找延安八路军的新华社电讯,10几分钟过去了,收讯机传出的全是太空静电的“劈啪”声。
“他们的功率太小,不到晚上是听不清楚的。”
父亲把烟屁股拧灭:“收南京方面看看!”
汪伪的通讯社电讯倒是听得很清楚,覃技正足足抄了2页半纸的日文电码后,又翻开日文译电稿本,一个个字翻译出来。这条电讯只稀稀拉拉出现几10个汉字,其中有“昭和终战”这4个汉字连在一块,父亲和覃技正都琢磨不出,这场战争是真的要停止了?还是盟国和日本暂时停火停战?还是日本投降?都不敢确定。
“如果卢工和陈工在家就好了,他们一个留学英国懂英文,一个留学日本懂日文……”
一个歪点子让我抱起美国飞行员的飞行服和手枪就跑
父亲的话让我脑子里闪出一个保证百分之百懂英文的人来,趁着两个大人还在翻英汉字典的时候,我一溜烟跑出庙门。
我要去找的对象是一个名字叫“酱”(应是乔治或约翰)的美国十四航空队的飞行机械师,上个月他驾驶一架B—25“密切尔”轰炸机去执行轰炸渤海湾日舰任务后,返航时在河南上空遭到日机的阻击,正副驾驶员都负伤,飞机油箱被打穿,幸亏没有起火。“酱”把飞机迫降在白河对面的郧西县汉水旁,负伤的飞行员已送走,“酱”被留下负责指导中国部队的工兵,拆卸这架受伤还不算严重的“战鹰”,准备运回汉中机场。
真是无巧不成书,我刚跑上小木桥,就看见“酱”正光着脊梁,站在1个多小时前我下水游泳的地方洗脑袋。
“酱!酱!酱!”我大声喊他,打着手势表示,请他跟我走。“酱”根本领会不了我的意思,还用巴掌舀水淋胸脯和脑袋,相反他还招手要我也下水洗澡!
我心里急死了,忙跑下桥想到水里去拉他,当我刚要下水时,发现“酱”的飞行服和手枪都堆放在沙滩上。顿时一个“歪点子”从我脑中闪出,立刻弯腰跑过去抱起“酱”的衣服和手枪往回跑。
这下奏效了,“酱”叽哩哇啦大喊着追上来了,他一边追一边拾起卵石和泥块来砸我。报社守门的卫兵不明究里,横起步枪要拦“酱”。我说:“别拦他,让他进来!”接着我把手里的衣服和手枪塞在闻声跑出来的覃技正手里说:“我把美国人引来了,你把电稿给他看看!”
“酱”倒底是个军人,他先向覃技正行了个礼,才拿回自己的枪和衣服。覃技正用英语单词加汉浯和手势,把英文电讯稿递给他看,“酱”默看了一遍,又逐句大声读了一遍后,从飞行服的口袋里摸出一把小角梳,放在他的大鼻子下左右横拉几下,喉咙里响起驴子叫声:“呃呀——呃呀——”叫个不停。父亲、覃技正、我,还有守门口的卫兵,被这个美国人的驴叫声弄得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60年后的今天,我还想不透美国人装驴叫是表示什么感情或心态)。后来“酱”突然停止了装驴叫,哈哈大笑起来,竖起食指和中指构成个“V”字表示:战争已经结束,胜利了!
为了让我们彻底明白,“酱”用编辑们改稿的红毛笔,在一张纸上先画了一面日本太阳旗,打了个大叉后,又画了个鬼子跪在旗旁举起双手,这下我们明白了,日本真的是投降了!
送走美国人后,父亲疾书一张字条递给我:“再给你一份公差,立即去卫生队把方登峰主任请到这来。记住,日本投降的消息未经多方证实,先不要讲出去,对方主任更不能耍顽皮没有礼貌!”
他的话还没讲完,我的腿已跳出庙门门槛外了。
方登峰是一名曾在日本留学的医生,原名方青伟,五战区司令部驻老河口时,他还兼任我们学校——四维小学的校医。鄂北方言把方青伟念成“汪精卫”,他只好改名。但同学们背后仍喊他“汪精卫”,因为大家都恼火他常常挑剔同学们的个人卫生,上课时,练习受伤自救止血,必须出尽吃奶的力气扎绷带,最要命的是要求学生自己撒尿在毛巾上,捂着鼻子和嘴巴防日本鬼子的毒气等等。
方主任正用听诊器叩听一个病人的背部,他用手势禁止我说话,指指屋边一张条凳,令我坐下,仍聚精会神地去听病人的心肺声。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了,我的心就像七八只猫爪在挠着那样难受,真恨不得故伎重演,把方主任手上的听筒抢过来往外跑!可是想到父亲的叮嘱,又不敢对他不礼貌,只好拼命地往喉咙内咽口水。
他终于发现我抓耳挠腮坐立不安的样子,就说:“肚子疼?又喝了生水还是贪吃了什么?”我没答话,将父亲写的字条递过去。方主任仍不经意地用手指把纸条从处方笺上拨开,提笔要开处方。这下我急了,只好两脚一碰,给他敬了个礼:“报告方主任,这是急件。”
“嘻,小东西,什么时候穿起二尺半(指军装)帮谁传令呀!”他拿过条子却没看。
“你爸病了?”他见我摇头,又问:“报社谁人受伤?”他见我仍摇头就说:“回去告诉你爸,3点我下班再去。”
我喉咙差点要冒火了,一手夺过他手中的笔,一边把他拽到屋子的另一角,在他耳边偷偷将父亲请他立即去报社的原委告诉他。他听后,撩起白大褂就往外跑,而我却迟了一步,被病人逮住了。
这位病人姓肖(名字已不记得了),是四维小学的美术老师,他原是学美术的大学生,是五战区政治部直属政工队队员,因为身体孱弱,来到鄂北山区后三天两头就患感冒,不能下队连去前线,政治部就派他到四维小学教书。每上一节课,他往往要打10几次喷嚏,同学们背后都叫他“阿秋”先生。他有两手绝活,一是剪纸;二是木刻版画。去年(1944年)五战区开运动会,在一块1尺多见方的木板上,刻出30多个运动员的身影。
“报社有什么急事要请方主任?”
“我不能告诉你。”我想起了父亲的叮嘱。
“你不告诉我我也知道!”
“你绝不知道。”
“一定是日本鬼子投降了!”
我脱口反问:“你怎么知道的?谁告诉你的?”
他笑了,笑得十分得意:“你的反问,正好说明是你告诉我的!”
我被吓坏了,只好央求他在消息未得到证实,“号外”未印出之前,不能告诉任何人。他笑了,伸出食指和我“拉勾”后,我才放心往回跑。
李宗仁命令,立即印10万份中日文《投降书》发到前线
方主任将译好的日文电讯递给父亲,他说:“‘昭和终战’就是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宣布的诏书,日本国接受盟国《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父亲兴奋地用手拍拍电稿,对覃技正说:“向安康总监部(司令部)刘司令长官发报请示:“我社收到外文电稿,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拟印‘号外’可否,电复。”
覃技正熟练地打开发报机敲一阵电键又收听一阵,结果他重复折腾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也没联络上。
此时,报社门口卫兵又换岗了,父亲叫住下岗的士兵交待说:“告诉司号班,立即吹起床号,10分钟后吹紧急集合号。”
读者看到这里,心里也许疑惑,时间已经过了中午,怎么才吹起床号呢?原来,报社是下午4时半起床,5时开饭,6时上班,到报纸印出,骑兵通讯排把报纸带走后,才能“熄灯”睡觉。
顷刻,古庙里热闹起来。我成了多余而又碍手脚的人,心想不如跑去学校,那里还有很多暑假都不能回家的同学呢,让他们帮报社发“号外”多好呀!想到这里,我抬脚往外就走。
“回来!”父亲厉声地喊住我,立即就被他拽回电台值班员的行军床前:“睡在这里,不要出去!”
“禁闭我?”
“报社‘号外’没开印之前,你就在这里呆着,哪里都不准去。”
我气得两只拳头直捶那行军床的厚帆布。
覃技正把我拉到一台收讯机面前说:“莫生气,帮我监听,你眼睛看着这颗小电珠。如果它闪红光,你就喊我;再就是耳朵听喇叭,如果有鸟叫声出现你也喊我。”
报社的电台原有3名军官、7名士兵,日寇进犯老河口时,前线部队一个团的电台被炸毁了,报社不是战斗单位,所以司令部就抽走了2名军官和7名士兵补充前方,覃技正成了光杆司令。为了节省时间,他不间断地用各种波长(频率)向安康五战区司令部,汉中行营呼叫联络,而我则成了他的“助手”,在收讯机前监听回答讯号。
我出力瞪着眼珠盯着那颗小电珠,同时竖起耳朵去辨听喇叭里是否有鸟叫声。
“啾——啾——啾啾——”鸟叫!
“一丝闪光、一丝闪光……”灯亮!
我的“鸟”字尚未跳出喉咙,覃技正已经挪过身子把我挤开,随着“鸟声啾啾”,他手中的铅笔已在电报稿上直接写出电文:
《阵中日报》社:电悉,日寇确已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前方报告,日伪两军仍在异动,行营除训令各部队严密监视敌人行动外,著你报社火速印刷中日文对照的日本国《投降书》10万份,于明晨拂晓前送抵前线各军、师、团、营、连部,用炮向敌据点、阵地发射散发。切切。李宗仁。
“‘号外’印不成了!”报社一个文字编辑说。
“马上开机印‘号外’,印出多少是多少!”父亲下令说。他转身对和我一样受“禁闭”的方主任说:“请你再仔细核对校正日文电讯的译稿,交排版房排版。”
我想对我的“禁闭令”应该解除了,在印刷车间里,我从废纸篓内捡起两张废“号外”(印刷师傅调试印刷品的墨迹浓淡的样纸),装着要解手的样子,瞒过守门卫兵,溜出古庙。
宣传日寇无条件投降的师生队伍被难民们“包围瓦解”了
陕西省白河县地处该省的东南端,毗邻就是湖北的郧西县。因它地处汉水边,自古以来就是水陆商埠。但县城规模不大,依山筑城,原来只有3条街,从头到尾不足2里。自五战区各机关从老河口北撤到此后,当地的人口陡然增加10多倍。原因是,襄阳、樊城、光化、谷城、鄂西北和豫西等地逃难的工农兵学商都北撤到此,难民们在汉水边的沙石滩上,临时搭建出数千间竹茅屋。这里茶馆、酒肆、占卜、杂耍、卖药、说唱,乃至唱皮影、梆子、楚剧、黄梅戏的班子全有。至于贩山贷、贩粗杂细粮、盐巴茶叶的商贩等等一应俱全,而且是24小时全天候营业。
下午4时,在“阿秋”老师组织下,以老河口四维小学的洋鼓、洋号队为前导,后面4人抬的一张大桌上拴着一条黑狗和黄狗。黄狗身上用红漆写着“日本”两字,黑狗身上用白漆写着“汉奸”两字,狗脖子上挂的硬纸板上写着“投降”。当然最惹人注目的是那条大横幅,上面写着“中国人抗战胜利,日本鬼举手投降!”队伍最后是手举各色彩旗的师生,有白河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也有从襄樊、光化两所中学来的大哥哥、大姐姐们。
这支宣传队伍离开中心小学不到5米远,就被街旁拥来的群众堵塞得迈不开脚步了。领队的“童体”(小学童子军)老师无论怎么吹响哨子,人们还是七嘴八舌一个劲地问:“日本鬼真的是投降了吗?”“阿秋”老师想把我从报社拿出的“号外”念给人们听,但他越急越打起喷嚏来。幸好,白河县中心小学的校长拿起“号外”,跳上方桌上大声朗读,刚读到日本接受同盟国的《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时,围观的人们便欢声雷动,有的人又拍巴掌又大声嘶喊。就这样,我们前进几10丈路,又停下念一阵子。
好不容易转到下一条街,只听到前面有人喊:“借光,借光,请让让,请让让……”原来是一个从河南登封逃难到这里的杂耍(武术)班子,几个演员舞起装有水的绳碗飞舞起来,为我们这支宣传队开路。紧接着,队伍后又传来一阵震耳的锣鼓声,襄樊隆中京剧班的演员也来了。他们扛着每天游街宣传戏目的广告板上写的大字是“庆祝抗日胜利,本戏院今晚公演,免费入场!”
最后,我们进入河滩棚户区游行。走着,走着,我们这支队伍被“瓦解”了,原来这里居住的多是沿海各省,东北、山东、安徽、河南逃来的难民,领我们喊口号的是东北籍的“童体”老师,他那浓郁的关外口音,被一群从东北流亡到此的人听出来了,几声“老乡”就把他拉进路旁一座草棚茶馆内。接着所有的大人和年纪大一些的同学也陆续被人请走,最后鼓号队也被“拉”散了,只剩下那两只被紧紧拴在桌子上扮鬼子、汉奸的大狗在呜咽哀叫。
“啪——啪——啪——”河滩的上空升起3发绿色信号弹,紧接着“咣——咣——咣——”10发照明弹腾上已经没有阳光照射的蓝空。当10朵降落伞排成一线缓缓落下距地面还有100多米的高度时,“嘭,嘭,嘭,嘭……”一团团红、绿、白色纸片四散飘落下来。人们从棚户里跑出来争先恐后地抢飞落的张片。此时我心里明白:报社已经将中日文对照的日本《投降书》印出来了,现在用照明弹在河滩上空发射散发,是试验这些传单,是否经得起火炮的冲击。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一间茶馆的茅棚顶上,才拾到一张中日文对照的日本《投降书》,猫着身子往人群外挤,径直跑回庙去。
曳光弹交叉在空中形成个“V”字
跑着,跑着,陡然我想起父亲,如果我说不出跑回学校和师生们一起上街游行的正当理由,我的屁股肯定会挨鞭子的。
“别躲了!你爸已写好明天报纸的社论,坐汽车去安康找刘司令长官了。”正在发报的覃技正扬起脸对我说。
“是吗。”我仍不放心,举起那张拾来的传单作“护身符”说:“颗颗照明弹都炸开了,传单张张散开,没见一张是烂的。”
覃技正把传单随手一放说:“德国法西斯投降时,我们就试验过,装多少药能打多高、多远,延迟火索用多长才能及时散开传单不会炸碎。你想,作为一张战区司令部的报纸,在报道重要消息上,怎能晚过你们这支娃娃队伍呢!告诉你,刚才的照明弹是你爸下令打的。你想,你爸做事什么时候落后于别人?”
我当然不服,张口要辩,没想到覃技正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大馒头来堵住我的嘴说:“你该饿了!”
馒头塞在口里,我才感到自己的肚皮已经紧贴在脊梁骨上了。
庙门外传来嘈杂的马嘶声,每天凌晨4时才来押运《阵中日报》的骑兵通讯排,已经提前8个小时来到报社,一捆捆传单装进马驮袋内。骑兵排长在收发簿上签下名后,飞身上马喊一声口令:“立正,马队看齐!”
一阵碎蹄声,20余匹战马排成一线,匹匹战马从马头到马尾纹丝不动。
“经批准,每人打8发子弹,庆祝抗战8年胜利。听清楚了没有?”
“清楚了!”回答声既整齐又宏亮。
“举枪,预备——射!”
枪声震撼了白河县城的夜空。此时,射向夜空的还有红、黄、绿色信号弹,此起彼落,交织成彩色的弹花网,好不壮观!
“哒!哒!哒!……”一阵震耳欲聋的大口径机枪声从古庙下沙滩传来,两串曳光弹在夜空中交叉成一个红红的英文字母“V”。我跑到崖边看清楚了,是美国飞行员“酱”。他正和工兵营的几个士兵把从轰炸机上卸下的两挺大口径航空机炮,交叉向天空射击。由于它射得高,又是使用曳光弹,弹迹一时构成“8”字,一时构成个“V”字,让人兴奋万分,我把巴掌都拍麻了。
地方政府组织的庆祝胜利大游行也开始了,疏散到各处机关、学校、县城的居民人人燃起一支装有桐油或棉籽油的火把,口号声和歌声此起彼落、连绵不断,我坐在古庙的门槛上看热闹,一直看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