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朱竹”作品研究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er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书画余兴,文徵明传世的两件朱竹作品不仅在其艺术生涯中较为罕见,在明代画史上也不多见,而且是现在所见存世最早的朱竹作品,因而具有了标杆意义。笔者认为,文徵明在朱竹作品中展现了“清风”与“超俗”的文人情怀。对文徵明朱竹的探究,不仅有裨于文徵明艺术成就的全面认知,对于画史的梳理与发见,亦不无学术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以闫台地区的高校为主体,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工艺设计课程中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研究发现,结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设计不仅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良好示范、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提供了科学、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北宋时期,书画鉴藏家董迫对当时书写现象做了一个概括,他说的是:“今人作字既无法,而论书之法又常过。”明人赵宦光把这句话转化为“下者以无绳检遮掩其拙,上者只记忆古人成按”。对于后者,董迪的又一表述是:“尊逸少太过”。
歌德说:“世上存在着一种出自内心的礼貌.它是变换了形式的爱心,由此产生出一种外部表现出来的最适宜的礼貌.”带着对生命的祝福,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我们踏上了生命的正轨.阳
期刊
民间美术的造型、色彩等元素为公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源。公共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吸收、有效转化这些民间美术的元素,是当代艺术创作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尝试从转化法则和多元扩展的视角进行一些探索。
从我国出土文物看,天然大漆有着八千年以上的使用历史。从新石器时期的髹涂到战国的彩绘,从汉代针刻到唐代金银平脱,从宋代髹保到明清雕漆,每个时代均将大漆材料运用到艺术创作中,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形成不同时期的漆文化。
需家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两下多年的文明精髓,其核心理念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它蕴含了博爱至善、忠诚担当、守礼笃实、克已修身、诚信正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也是我国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当下和未来有很深的意义和影响力。
近些年,我常常在深入乡村写生或带学生参观考察中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乡村巨变,时而惊喜时而感慨。而画家对乡村写生的偏爱使我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乡村文化特色的视觉呈现研究中来,思考着提炼当地文化特质的绘画性表达,或许它便是当代画家的时代使命。
艺术创作的源动力来自于画家的内心感受。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艺术家把自己所生存的土壤作为创作母体,是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挥之不去的眷恋。东北是一块具有独特魅力的土地,白山黑水、雄强广袤,极寒的气候造就了东北人坚毅的性格,也赋予了这片黑土地浑厚而又顽强的生命力。
杨肖(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本刊特约记者):吴老师好!受《美术观察》杂志[时代人物]栏目之约,很荣幸能邀您一起来谈谈北京画院杨刚的人生与艺术.杨刚一生不断探
期刊
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每一种艺术门类都在寻找适合自己表现的艺术语言。各艺术门类应秉承容并蓄的开放态度、允许更多的材料与观念参与本学科艺术的现代构建。当前,新媒体等新兴艺术门类的迅速发展,在打破艺术创作固定范式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我们认知观念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