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的石头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guoxun3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无错,俗也无错
  错在世态,错在人心
  呆子的爱情
  李晓华一早就骂骂咧咧的,陈呆子吓得大气不敢喘,一面小心讨好地看着妻子,一面准备点着炉子做饭。李晓华一点也没有停止的意思,越发地变本加厉了:瞅你八扁担压不出个屁的样,一天到晚耷拉着穷命的脑袋,再和你过80年也这个熊样……
  陈呆子用手扶了下眼镜,呆呆地望着窗外。如果说他没听见,不如说他习惯了,习惯了妻子莫名其妙的骂声,莫名其妙的火气。
  陈呆子叫陈大国,从小到大,人们已经忘记了他的大名了。“陈呆子”既形象又生动地概括了他。他曾是剪子胡同有名的诗人,在学校的时候就发表过诗歌。他曾说汪国真的诗太直白,车前子的诗太肤浅;他还在班级里大胆地演讲,说如果中国一半的人提笔写诗,中国的国民素质就会赶超发达国家……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他是个不同凡响出类拔萃的奇才。甚至白净的脸、瓶底厚的近视镜片,都代表着他与众不同。他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早就有个人用崇拜加爱慕的眼神看着他,这个人就是剪子胡同有名的美人李晓华。
  李晓华的父亲在钢厂里管点事,家庭条件很优越。她就是听了陈大国的演说后爱上了这个“诗人”。她在白日里留意他,夜晚里想着他。那时候男女生兴写信,递纸条。李晓华也曾尝试过,可是一连好几个晚上,她摊开的信纸,一个字也挤不出来……一连几天,信笺上除了几滴眼泪浸湿的印痕外,洁白如初。她几乎是要哭出声来。眼看着高考一天天临近,如果再不表白,陈大国万一考中飞走,这辈子她就没有机会了。
  机会终于来了。那是在最后一次植树的过程中,她趁着陈大国低头扶树的时候,假装无意地、又那样自然地狠狠地抓住了他的手。他一惊,立刻被人点了穴似的不动了。既而愣愣地站着看着眼前这个脸色绯红两眼放光的美人……李晓华低头娇嗔地说:不知道你能不能给我写首诗……
  对于这种目光,陈大国是又惊又喜,他一夜没有睡,写出了《给你的100行》。李晓华收到后热血奔腾,就连她的每根头发丝都亮着幸福的光泽。
  陈大国被突如其来的爱情惊扰得中了邪似的。再也看不下去书本上的一个字了。果然,呆子以两分之差名落孙山,这个结果令他终日里垂头丧气。还好,那个眉开眼笑的美人天天来家里,驱走了他心头的阴霾。很快,李家听说闺女和他好上了,一百个一千个不同意,原因是他家太穷,工作一般,长相一般,外加两间小平房。李家不能眼瞅着女儿往穷坑里跳。
  李晓华说他会写诗,还发表过,不是一般人。见过世面的父亲却说:那玩意哼哼呀呀的顶个屁用?你渴了饿了顶吃顶喝?他还用他的远见卓识现身说法,还说当年有个知青下乡也写那玩意,后来不好好劳动不说,还骂伟大领袖,到头来还不是蹲了几年监狱……李晓华最后以死的决绝终于让李家应允了。
  落魄夫妻
  不久,陈大国单位不景气下岗了。这好像更迎合了他,每日里饭不应时吃,觉不及时睡,就是写啊,看啊,终日里怔呵呵的。那时李晓华已身怀六甲,腰都哈不下,她还要坚持上班。她觉得她应该支持他,说不定哪天,他会发达。她相信自己的眼光,他不是个平庸的人。
  不久后儿子出生了,李晓华在捉襟见肘的日子里不得不求助娘家。每每这时,自然少不了父母的唠叨。而呆子仿佛更加刻苦,常常睡到夜半莫名其妙地起来对着天棚发呆,还会在吃饭的时候突然放下筷子,跑着找笔找纸……几年之后,他家的日子已是剪子胡同有名的困难户了。同学们看见李晓华都用一种另样的声腔高喊她诗人妻子,她觉得那是一记沉重而又响亮的耳光,打得她恨不得变只老鼠钻到地底下永远不出来。
  眼瞅周围人家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唯有自己家几年了还是两间小平房。吃的穿的和当年一样没有半点起色。她开始发牢骚了,开始骂他了。呆子只是意味深长地笑笑,并不作答也不生气。他还会和颜悦色地说:物质只是满足于这副皮囊,而精神上的愉悦才是人类的最高境界。
  可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连袋盐都买不来,你还写个什么劲?眼下像你这样的都在外打工,力工一天都能挣个三头五百的……只有你守着这些书本过穷日子……李晓华对着这个死脑筋的呆子骂得唾沫横飞,一气之下 烧了他的诗书,还有那些手稿。
  他暴跳如雷,接着狼一样嚎叫起来:好歹我也是一个诗人,拿过稿费的……你怎么能把我同那些人相提并论。李晓华一听,肺都气炸了,她用眼睛乜斜着他:还拿着你那破玩意来过日子,也不怕人家笑话掉大牙……她觉得他不再高雅脱俗了,完全是一个严重的精神病人、一个不可理喻的书呆子。
  从此,他更加沉默,更沉浸到自己的诗行里,李晓华彻底绝望了。
  诗人出走
  对眼前依然还留存着当年美丽的妻子,呆子觉得她如此陌生。他抱着一堆书搬到煤棚里去了。一天到晚头不梳脸不洗的,长发已经过肩了,衣服冬夏就那一身,泛着油腻的光,他一出现,剪子胡同的大人孩子都认为他彻底疯了。
  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往外寄自己的作品。他寄出的诗常常是三五个月都没有结果。他渴望着自己能有台电脑,那就可以同外界沟通了。当然有时还真有零星的稿费寄来,他会在那一天才会照照镜子,梳理下头发,然后气昂昂地去邮局取汇款。当时他是兴奋至极的感觉,甚至把脚下的风都带了起来。领完了钱,回头还要典见着脸去社区翻找哪日发表他诗作的报纸。别人问他写诗挣了多少钱,这话里明显有取笑的意思。他会放大嗓门中奖一样高声报出数:八块!人们听完后,带着一种不可理解的笑。他也笑,当然笑与笑是不同的。也有人问他够不够买邮票的钱、信封的钱,他说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衡量。有些东西是有价的,而自己的文学艺术是无价的……
  李晓华够了,太够了,她要的是体面的日子,出门的时候不被人戳指。这个冥顽不化、鬼魔缠身的人还跟他过个什么劲儿 ?干脆离婚。她和呆子谈的时候,他透过厚厚的镜片,陌生人一样地看着李晓华。这就是当年义无反顾背着亲人的骂名奔向他的那个人?这就是那个捧着他的诗行落下幸福泪水的女人?   呆子冷笑着说,离婚不过是一张纸的行为,用不着走那形式。我可以搬到山里住,你要是遇到合适的,可以再嫁……果然,他扔下这句话就收拾东西到了离家很远的山里。起初李晓华怕他会不会和她争这两间小房和家里的东西。其实她想错了,这些年她还不了解他。他只拿了自己的书、稿子,外加一套行李。
  过了几天,李晓华正在院子里发呆,他竟然回来了,他后悔了?想家了?还是山上太苦他受不了了?她带着嘲笑的的眼神看着他。呆子没有跟她说话,径直朝抽屉走去,那里面有他的一个通讯录。他拿了出来,在她面前晃了下,意思我没有拿其它的东西。李晓华瞅也没瞅,她懒得动脖子,更不想多看他一眼。
  她知道他的那些朋友,除了写诗就是写诗的,个个都和他一样,呆,傻,还有些怪。她见过他们的,说的是疯话,做的事也差不多和呆子一样,神经兮兮的。她嘴角向上扬了扬,觉得中国的汉语真有意思,穷酸,用这两个字概括他们再准确不过了。
  绝俗更俗
  呆子在山上听风声,看水流,那个看瓜的窝棚成了他的私人公寓。窝棚里还堆满他从山上找回来的各种石头,有方的,尖的,山形的,树状的,瀑布的……他根据不同的形状分别给石头取了名字。比如那个细长直立的叫《长剑出鞘》,那个一高一矮相互依恋的叫《红尘知己》,还有那块三角形石头,有棱有角的,他欣赏一番后,做了一个座把它立起来,起名叫《一帆风顺》。他还把自己的诗作写在这些石头上,他的想像得到了超常的发挥,他快乐得跟仙人一样。
  一天,一个老板模样的人来这里旅游,发现了这个怪人,要高价买那个《一帆风顺》。呆子憨厚笑了:要是看好了就可以拿走,什么钱不钱的。那个人惊呆了,他在生意场上这么多年,看惯了尔虞我诈,尝遍了笑里藏刀。而面对呆子这样一句话倒由衷地敬佩了,当即给了他五万元。呆子觉得不值得,那人说,这石头值这些,上面还有诗句那就更值钱。
  那个老板回去后,对他的石头广为宣传,不久之后,有媒体来报道他。很快,他的诗,他的石头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从那之后,他的窝棚前车水马龙,高朋满座。当然,他的那些石头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呆子一夜成为富翁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了剪子胡同,所有人都震惊了,更震惊的是李晓华。这个呆子的命运还真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她乐得在睡梦里都在数钱。啪啪地,那声音是世上最美的音乐。她庆幸和呆子还没有办离婚手续……
  山里也不再寂静了,周围的村民见普通的石头竟然能卖上大价钱,都上山找石头去了。有的还叫呆子老师老师的,请他给不同的石头命名。更有镇长村长也来找他,说是要在这里创办一个什么“陈大国奇石馆”,想利用他的名字来打造什么乡镇的文化品牌。这时候人们说他的呆是一种艺术气质,他的傻是一种大智若愚,他举止更是一种超凡脱俗。当然人们目光也不一样了,那是一种崇拜的、尊敬的、羡慕的眼神……
  那日里,李晓华打扮了一番,准备和儿子到山上去接呆子。她和儿子赶到的时候,窝棚前已经站了好多人,可是怎么也不见呆子其人。这时,一位细心的村民发现了大石头上的一行字:别让你的眼睛,蒙上世俗的灰尘。W
  责编/王深
  ws@lnddgr.cn
其他文献
什么情况下可以要求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医疗费  问:北京赵国安  ——请问在什么情况下,个人可以要求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医疗费?  适用文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5号  答:  文件第二条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或者居民(以下简称个人)由于第三人的侵权行为造成伤病的,其医疗费用应当由第三人按照确定的责任大小依法承担。超过第三人责任
期刊
在企业班组中,班组长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是要求不同风格的员工尽量适应自己,还是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员工,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呢?  我认识一位企业的班组长,他自学过一些管理课程,特别崇尚军队式的管理方式。他认为,管理班组就得像管理士兵一样,要有权威令行禁止。想法虽好,可在执行中却碰了壁。老员工认为,他是以权压人,不尊重大家;年轻人则觉得他盛气凌人,不易亲近。班组长却认为大家是偷懒耍滑,结果班组里
期刊
同事老张没事就爱琢磨别人心理,而且每次都以最坏的想法来推测。比如前两天,领导提拔了一位年轻的营销经理。老张分析说,之所以提拔是因为她年轻好控制,而且长得漂亮,以后带出去有面子。为此,他对领导愤愤不平。其实,被提拔的营销经理工作业绩很突出,老张却视而不见。他到底是何心理?  宁宁  宁宁,读了你的来信,我第一感觉,老张就是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看见年轻的人被提拔就气不过,不惜恶语中伤,甚至诽谤。但仔
期刊
同事小孙家庭条件优越,人也长得帅气,可平时总是爱做一些“伺候”人的活。比如,别人吃完东西,他立刻递上纸巾;大家出去唱歌,他主动给点歌、拍巴掌喝彩;同事说没吃早饭,他赶紧跑下楼去买面包。他说,自己就愿意给大家跑腿,别人高兴了自己才高兴。你说,他比别人啥也不差,到底图点啥?  Tina  Tina,首先要祝贺你有小孙这样纯粹、可爱的同事,相信他的存在一定能带给你愉快、舒适的工作体验。  在回答你的问题
期刊
发现可疑皮箱  在德国呆久了,安全感似乎格外强。虽然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某某国某某地又有恐怖炸弹袭击之类的事情,却总觉得这事离我好远,因为德国实在是治安不错的国家。  小村镇里的住家大多连围墙都没有,也不见盗贼来光顾。法兰克福号称德国犯罪率最高的城市,我住在这里许多年,无数次晚上独自回家,别说打劫的,连偷儿也不曾遇到一个。德国的火车更是安全中的安全,曾出过几次事故的ICE快速列车我基本不坐,出去旅游要
期刊
述者小三,长一副古代武士好身板,写一手漂亮隽逸钢笔字;背负坏名四十余载,自述不过是搞了几回恶作剧;不指望等来平反日,就期盼别人用发展眼光看待他;心理负担很重,很想换个环境。  人多复杂呀,该厚道时就厚道,该狡猾时就狡猾  我总想找个人扯扯,掏掏心。可找谁呀?爸妈那岁数、那身板儿,还没等你掏心呢,刚把肺子掏出来,他们就上火了。跟媳妇也不能说,还是赵本山那句话,啥话都跟媳妇说,还叫老爷们儿吗?跟儿子说
期刊
芥 末  快递拐弯  昨天晚上,我与深圳一哥们儿在网上探讨各自所在地快递公司的服务态度与工作效率。  我说:“我们这边的快递公司大多数还是很负责的,无论收件还是派件,基本上能在四个小时以内完成。但也有个别的快递公司服务不到位,不是把货物损坏就是弄丢了,要不就在仓库里放两三天才派送,签字之前不准拆包验收,货送到楼下还得自己去取,态度恶劣,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而且投诉无效。现在已经不从那家公司走货了。
期刊
□来电实录:有点偏执狂 25岁  我半年前被爸妈赶出了家门,他们宣称“再也不认这个女儿”,因为我拒绝了家里介绍的四平八稳、门当户对的人,和公司里一个已婚男人走到一起。之后我就一直和他在外住,我觉得他对我是认真的,可最近他却再不提离婚的事。  四个月前我开始逼问他什么时候离婚,他扯了一堆理由敷衍我,什么孩子还小啦,分割财产吃亏啦。为了逼他,前几天我割了腕。我告诉他,“离开我,你再也找不到像我这么爱你
期刊
【编辑留言】60年一轮回,曾经与马恒昌小组比肩的大转子小组,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蒙尘,令许多人感伤。它的巨大贡献在奔腾的中国工业史上留下浓重一笔。如今期待复建,呼唤那强大的正能量再次注入中国制造中!  2013年初,我查阅沈阳地区工厂历史资料时,看到了1964年4月27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文件——《关于推广马恒昌小组和大转子小组(陈富文小组)经验的决定》。  这是我 第一次看到当年关于表彰沈阳重型机器厂
期刊
狗怎么想  通常来说,长得再大的狗也高不过人去。那么,狗怎么就将人看低了呢?  出门屡遭狗吠是常事,但没被真正咬过,只是冲我凶巴巴地叫。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意外地发现,某些人居然与狗一样,对我充满鄙视及敌意,起码也是心怀警惕与戒备。这是为哪般呢?我琢磨肯定跟我拄着双拐有关。  一友人家养了条德国黑贝,高大威猛,每次我去,它都狂吠,作势攻击,样子好生恐怖。好在有铁链的拴扯,扑不上来。某次,黑贝又要扑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