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于建筑类专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全国各大高校不断的开办建筑类专业,培养出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这些作坊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并不能够完全适应其所在的工作岗位。建筑行业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这恰恰就是我们现在高校毕业生所欠缺的。所以,为了能够解决这一矛盾,我们的土建类高校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能够适应社会、行业需求的专业实训基地,培养我们学生的实操能力。
关键词:土建专业;实操能力;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2-0098-06
1 我国建筑行业背景分析
截至2014年,建筑行业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并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从而加快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据相关统计显示,全国建筑业企业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6 713.40亿元。全国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81 141个,建筑行业从业人数达到4 960.58万人之多,各方面人才良莠不齊。仅就企业和项目管理人员的相关统计,根据专业相关性和学历结构比例分析,其中本科学历占7.2%,专科学历占30.4%,中专及以下学歷者占62.4%,然而生产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大部分只有中职或中职以下学历,占建筑从业人员最大比例的工人及农民工,更基本上都是无学历人员,这些建筑业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更谈不上职业资格。然而,由于我国土建类普通高等教,中育培养的人才过分学科化、专业化,现在社会上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出现空档,且中职教育又层次偏低等原因,这样集专业、管理、实操与一体的高级复合型建筑人才变得紧俏起来。
2 咸宁市建筑行业发展现状
以咸宁市为例,2010年12月24日,在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土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第二届会议上,咸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李华平同志说:“我们遇上了建筑业发展的黄金期,至少还会持续十年;建筑行业的发展还需提升,我市现有建筑业企业128家,但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仅2家,特级资质企业空缺,特别需要大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来提升我市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能力,现仍为建筑人才的饥饿期。”咸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强建筑业管理,做大规模,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到2015年,全市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9万人,完成建安总产值100亿元,建设工程质量普遍达到国家验收评定合格标准。
咸宁建筑业市场庞大,而建筑业施工企业相对较少且一级资质施工总承包企业仅三家,特级资质企业空缺,从量上质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企业申报及资质升级其中一个必备的条件就是需要相应数量和资格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在今后10年,按发展到600家建筑企业计,咸宁建筑业从业人员将会达到20万,技术管理人员要达到近20%,即4万余人,需要补充技术与管理人员3万余人,年均3 500人,如果由高职院校教育培养其中的60%,每年需要培养1 800人。可见,咸宁市需要大量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术人才。
3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土建专业实习实训条件
3.1 学校已有的实习实训基础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先后与湖北远升集团、咸宁市土地勘测规划院、咸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咸安区建设局、湖北南楚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宁通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咸宁金桂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和用人协议。
建筑学院建有“建筑类理实一体化教学功能区”,包括三个实训中心和六个实训室,主要为建筑工程技术及其专业群学生和合作企业职工服务,可满足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和建筑行业的各类培训需求。见下表:
除此之外,建筑学院还与本地建筑企业联合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个,基本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的需要,具有较好的实践教学功能。
3.2 实习实训的形式和内容学
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不断完善建设,已可以为建筑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群提供多种实习实训的形式和内容。
3.2.1专业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必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开始进行专业基础课学习时,对本专业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和内容的一次认识性实习。通过安全教育、实地参观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周边建筑企业状况,初步建立起对建筑基本结构、基本功能、施工工艺、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问题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的求知欲,为学习专业课奠定感性认识的基础。
3.2.2专业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学完本专业全部课程之后,根据学校实习教学计划的安排,在建筑企业以实习生的身份进行实习,参与一个工程的技术或组织管理工作,包括实习、预就业和已签定就业协议的提前就业等。学生顶岗实习是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
3.2.3专业讲座
聘请企业现场技术或管理专家为学生进行各层次的专业讲座。讲座结合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对建筑行业的了解进行设计,围绕专业了解、专业学习、专业规划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2.4现场讲课
可根据各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将课堂由教室搬到建筑企业或施工现场,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相结合。现场讲课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织、共同讲解、共同考核。
3.2.5参与实际项目
学校利用人力资源和实训设备优势,承接企业生产性实习任务,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如地形测量、土方计算、工程放样、造价预算、房产调查等,为学生提供真实项目实践机会的同时也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并且实现校企双赢。 3.3 实习实训的考核评价
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分两部分:一是实训单位指导导师对学生考核后进行成绩评定,占总成绩的50%;二是学院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50%。由学院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导师双方共同填写《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实训成绩评定手册(带设计成果)》(表4)。学生在实习实训单位学习结束后,学院指导老师需要填写《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工作总结》(表5)。为了掌控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学习的效果,学生在企业参加实习实训期间需要填写《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实训周报告》(表6)。
4 实习实训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探索
在课程的建设与开发过程中,校企共同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并共同确定该课程的典型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能力,共同确定课程的每一个学习情境,参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模式的研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以及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从而确保课程的整体设计更好地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并进一步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4.1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体系优化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原相关知识系统进行重构,并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内容进行分析及知识内容的分解,形成科学合理,且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本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的作用将课程设置与相关专业岗位群的职业标准相融合,并根据校外企业职业岗位的技术和技能要求,职业资格的标准,来进行课程体系的全方面优化。依照土建类专业各职业的分类标准及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来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建立一套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融“做、学、教”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获得学历学位证书的同时,又能顺利地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4.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學顺序,对应实际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重构学习情境进行学习,在学习情境框架内,构建“小型”的学习单元,设计学习任务,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获得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具备相应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见图2)。
4.3 根据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进行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设计坚持密切结合行业企业的生产工作任务要求,分解重构课程内容,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体现课程的职业性。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通过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融“做、学、教”为一体,在既是课堂又是实习地点场所开展教学,以任务驱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教、教中会,点带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
课程的教学及教学评价工作除了有专任教师担任还有兼职教师担任,参与教学活动人员由校内向校外拓展;教学资源由单一的纸质教材向网络课件拓展;课程教学由注重掌握理论知识向重点培养职业技能转变;课程教学场所从课堂向实习场所转移,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并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原相关知识系统进行重构,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密切与企业的联系,组建行业专家、企业能手参与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开发小组,召开课程体系设计专家研讨会,学校与企业共同对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体现课程的职业性。
参考文献:
[1] 康亮,朱剑萍,韩敏. 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管理水平的关系整合——以高职土建类专业为例[J]. 上海城市管理,2014(6):81-83.
[2] 刘芳,莫品疆,梁承龙. 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以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为例[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12):307-308.
[3] 林筱颖,刘洪波. 基于民族特色产品开发的高职土建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之创新[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4.
[4] 周柏清,方东傅. 为专业应用服务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在高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科技视界,2015(11):61-62.
[5] 李玲,潘立本. 提高高职土建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239-238.
[6] 陶红林. 高職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9(12):69-72.
[7] 两成毕业生初就业三年职业有转换 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报告[J]. 职业技术教育,2011(21):64-75.
[8] 苏少凌.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18-21.
[9] 彭芳.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全面培养实用人才——《地区高职土建类路桥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研究报告[J]. 河套大学学报,2007(2):91-96.
关键词:土建专业;实操能力;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2-0098-06
1 我国建筑行业背景分析
截至2014年,建筑行业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并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从而加快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据相关统计显示,全国建筑业企业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6 713.40亿元。全国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81 141个,建筑行业从业人数达到4 960.58万人之多,各方面人才良莠不齊。仅就企业和项目管理人员的相关统计,根据专业相关性和学历结构比例分析,其中本科学历占7.2%,专科学历占30.4%,中专及以下学歷者占62.4%,然而生产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大部分只有中职或中职以下学历,占建筑从业人员最大比例的工人及农民工,更基本上都是无学历人员,这些建筑业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更谈不上职业资格。然而,由于我国土建类普通高等教,中育培养的人才过分学科化、专业化,现在社会上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出现空档,且中职教育又层次偏低等原因,这样集专业、管理、实操与一体的高级复合型建筑人才变得紧俏起来。
2 咸宁市建筑行业发展现状
以咸宁市为例,2010年12月24日,在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土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第二届会议上,咸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李华平同志说:“我们遇上了建筑业发展的黄金期,至少还会持续十年;建筑行业的发展还需提升,我市现有建筑业企业128家,但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仅2家,特级资质企业空缺,特别需要大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来提升我市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能力,现仍为建筑人才的饥饿期。”咸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强建筑业管理,做大规模,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到2015年,全市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9万人,完成建安总产值100亿元,建设工程质量普遍达到国家验收评定合格标准。
咸宁建筑业市场庞大,而建筑业施工企业相对较少且一级资质施工总承包企业仅三家,特级资质企业空缺,从量上质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企业申报及资质升级其中一个必备的条件就是需要相应数量和资格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在今后10年,按发展到600家建筑企业计,咸宁建筑业从业人员将会达到20万,技术管理人员要达到近20%,即4万余人,需要补充技术与管理人员3万余人,年均3 500人,如果由高职院校教育培养其中的60%,每年需要培养1 800人。可见,咸宁市需要大量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术人才。
3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土建专业实习实训条件
3.1 学校已有的实习实训基础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先后与湖北远升集团、咸宁市土地勘测规划院、咸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咸安区建设局、湖北南楚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宁通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咸宁金桂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和用人协议。
建筑学院建有“建筑类理实一体化教学功能区”,包括三个实训中心和六个实训室,主要为建筑工程技术及其专业群学生和合作企业职工服务,可满足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和建筑行业的各类培训需求。见下表:
除此之外,建筑学院还与本地建筑企业联合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个,基本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的需要,具有较好的实践教学功能。
3.2 实习实训的形式和内容学
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不断完善建设,已可以为建筑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群提供多种实习实训的形式和内容。
3.2.1专业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必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开始进行专业基础课学习时,对本专业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和内容的一次认识性实习。通过安全教育、实地参观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周边建筑企业状况,初步建立起对建筑基本结构、基本功能、施工工艺、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问题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的求知欲,为学习专业课奠定感性认识的基础。
3.2.2专业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学完本专业全部课程之后,根据学校实习教学计划的安排,在建筑企业以实习生的身份进行实习,参与一个工程的技术或组织管理工作,包括实习、预就业和已签定就业协议的提前就业等。学生顶岗实习是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
3.2.3专业讲座
聘请企业现场技术或管理专家为学生进行各层次的专业讲座。讲座结合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对建筑行业的了解进行设计,围绕专业了解、专业学习、专业规划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2.4现场讲课
可根据各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将课堂由教室搬到建筑企业或施工现场,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相结合。现场讲课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织、共同讲解、共同考核。
3.2.5参与实际项目
学校利用人力资源和实训设备优势,承接企业生产性实习任务,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如地形测量、土方计算、工程放样、造价预算、房产调查等,为学生提供真实项目实践机会的同时也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并且实现校企双赢。 3.3 实习实训的考核评价
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分两部分:一是实训单位指导导师对学生考核后进行成绩评定,占总成绩的50%;二是学院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50%。由学院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导师双方共同填写《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实训成绩评定手册(带设计成果)》(表4)。学生在实习实训单位学习结束后,学院指导老师需要填写《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工作总结》(表5)。为了掌控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学习的效果,学生在企业参加实习实训期间需要填写《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实训周报告》(表6)。
4 实习实训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探索
在课程的建设与开发过程中,校企共同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并共同确定该课程的典型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能力,共同确定课程的每一个学习情境,参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模式的研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以及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从而确保课程的整体设计更好地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并进一步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4.1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体系优化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原相关知识系统进行重构,并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内容进行分析及知识内容的分解,形成科学合理,且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本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的作用将课程设置与相关专业岗位群的职业标准相融合,并根据校外企业职业岗位的技术和技能要求,职业资格的标准,来进行课程体系的全方面优化。依照土建类专业各职业的分类标准及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来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建立一套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融“做、学、教”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获得学历学位证书的同时,又能顺利地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4.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學顺序,对应实际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重构学习情境进行学习,在学习情境框架内,构建“小型”的学习单元,设计学习任务,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获得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具备相应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见图2)。
4.3 根据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进行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设计坚持密切结合行业企业的生产工作任务要求,分解重构课程内容,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体现课程的职业性。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通过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融“做、学、教”为一体,在既是课堂又是实习地点场所开展教学,以任务驱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教、教中会,点带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
课程的教学及教学评价工作除了有专任教师担任还有兼职教师担任,参与教学活动人员由校内向校外拓展;教学资源由单一的纸质教材向网络课件拓展;课程教学由注重掌握理论知识向重点培养职业技能转变;课程教学场所从课堂向实习场所转移,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并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原相关知识系统进行重构,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密切与企业的联系,组建行业专家、企业能手参与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开发小组,召开课程体系设计专家研讨会,学校与企业共同对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体现课程的职业性。
参考文献:
[1] 康亮,朱剑萍,韩敏. 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管理水平的关系整合——以高职土建类专业为例[J]. 上海城市管理,2014(6):81-83.
[2] 刘芳,莫品疆,梁承龙. 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以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为例[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12):307-308.
[3] 林筱颖,刘洪波. 基于民族特色产品开发的高职土建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之创新[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4.
[4] 周柏清,方东傅. 为专业应用服务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在高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科技视界,2015(11):61-62.
[5] 李玲,潘立本. 提高高职土建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239-238.
[6] 陶红林. 高職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9(12):69-72.
[7] 两成毕业生初就业三年职业有转换 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报告[J]. 职业技术教育,2011(21):64-75.
[8] 苏少凌.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18-21.
[9] 彭芳.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全面培养实用人才——《地区高职土建类路桥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研究报告[J]. 河套大学学报,2007(2):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