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化护理在特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的应用效果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精准化护理在特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0例特重度烧伤患者设为对照组,按烧伤危重患者护理常规护理;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0例特重度烧伤患者设为观察组,执行精准化护理。比较实施精准化护理前后护士专业水平及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休克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施精准化护理后护士专业水平高于实施前,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休克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精准化护理,能提高护士专业水平及患者的护理质量、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满意度,降低休克期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精准化护理;特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7)03-0116-03
  特重度烧伤是指烧伤总面积≥50%,或者Ⅲ度烧伤面积≥20%,是烧伤中较难治疗的一种创伤。特重度烧傷后机体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体液急剧丢失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能否平稳度过休克期,必须要有精心的护理。
  “精准化护理”由“精准化医疗”渗透而来。“精准化医疗”由奥巴马提出,并定义为“要在正确的时间,给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治疗”,强调规范化、系统化和对过程的持续改进及终末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精准化医疗”理念,烧伤科护理组适时把精准化护理延伸到特重度烧伤患者的管理中。为了探讨在特重度烧伤患者管理中实施精准化护理的临床效果,对我科收治的30例特重度烧伤患者执行精准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纳入标准:①知情同意,自愿参与;②年龄:18~70岁;③神志清楚,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④烧伤总面积:50%~85%或者Ⅲ度烧伤的面积≥20%。排除标准:①严重呼吸道烧伤;②严重内科疾病;③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障碍;④病情急剧恶化而死亡。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患者60例。将我科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0例特重度烧伤患者设为对照组,按烧伤危重患者护理常规护理;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0例特重度烧伤患者设为观察组,执行精准化护理。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8~65岁,平均43岁;烧伤总面积50%~75%,Ⅲ度烧伤20%~40%:热液烧伤13例,火焰烧伤14例,化学烧伤3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9~69岁,平均46岁;烧伤总面积51%~84%,Ⅲ度烧伤26%~47%;热液烧伤12例,火焰烧伤15例,化学烧伤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执行精准化护理
  1.2.1.1组建精准化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护理组长、N2级及工作5年学历大专以上护士组成。小组成员必须参加精准化护理培训学习,培训内容为临床专业理论、人文关怀理论、交流沟通技巧、心理学知识、健康教育等。护士长让大家提出常规护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组长带领组员深入临床收集资料,并根据资料整理分析制定出实用的精准化护理流程。
  1.2.1.2实施精准化护理:①精准化入院急救:安置患者于抢救室,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双通道、保留导尿、抽血合血急查血常规生化和血气分析、GSX高频辐射烧伤治疗机治疗创面等;②精准化气道管理:特重度烧伤患者大多伴有不同程度吸入性损伤,可能因喉头肿胀导致气道梗阻。患者平卧、肩下垫枕、颈过伸位保持气道通畅。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声音嘶哑等,根据血气分析结果监测呼吸情况,床旁备气管切开包;③精准化补液:严重烧伤后,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下降,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复苏补液是预防和治疗休克的主要措施。根据我国目前通用补液公式计算补液量:第1个24h补液量=(Ⅱ.Ⅲ度)烧伤面积×患者的体重(kg)×(1.5/1.8)ml+水分(2000/4000)ml,晶体与胶体之比为1:1。第2个24h补液量晶体、胶体减半,水分不变。按照先晶体后胶体再水分输入。第1个8h输入第1+24h总量的一半,另一半在后16h内匀速输入。延迟入院的患者,可在1~3h内快速将伤后以来计算出的输液量输入。严格监测患者意识、呼吸、血压、口渴和尿量,使尿量维持在80~100ml/h;④精准化创面护理:加强创面护理能帮助患者顺利度过休克期。注意保护创面,防止抓伤、擦伤及创面再损伤。床上垫海绵垫,让患者充分暴露在GSX高频辐射烧伤治疗机空间内,避免创面长时间受压,翻身时避免拖、拉、推;⑤精准化饮食:特重度烧伤患者在休克期禁食禁饮己成惯例。查阅文献:早期口服胃肠营养可改善胃肠道血流量,复苏胃肠道,维护肠道的屏障功能,降低高代谢;早期肠道营养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应激性溃疡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对观察组患者采取“零禁食”,即患者入院后4~6h开始进食,伤后24h内以流质为主,先用糖水、米汤试餐,首次50~100ml,若无不良反应逐渐加量,伤后当天可进500~1500ml。伤后第2天选用牛奶、豆浆、混合奶、匀浆饮食等;⑥精准化健康教育:医护人员不仅要重视对患者躯体疾病的治疗,更应关注并及时疏导患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联合主管医生对患者健康宣教,主管医生讲解疾病病情与治疗方案,主管护士讲解休克期大量补液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各种仪器管道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伤后4~6h内禁食禁饮的原因及4~6h后的饮食计划、记每小时尿量的目的和方法、早期患肢功能锻炼的目的及用药宣教等。
  1.2.2对照组按烧伤危重患者护理常规护理:①入院后简要了解病史,测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②给予氧气吸入、心电监护仪、指脉氧监测;③面颈部或呼吸道烧伤有呼吸困难者,床旁备吸痰器;④建立静脉双通道输液,先输晶体液;⑤保留导尿,记小时尿量;⑥GSX高频辐射烧伤治疗机持续照创面,保暖;⑦告知患者及家属在休克期禁食禁饮;⑧遵医嘱完成各种治疗和护理,观察病情做好记录。   1.3观察指标
  1.3.1护士专业水平:试卷考核培训内容,抽问考核患者“八知道”掌握情况及实施健康教育能力考核,满分均为100分。
  1.3.2护理质量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护理、输液护理和管道护理质量。基础护理要求做到“三短六洁”、卧位舒适;输液护理要求按質按量输入,各项观察指标符合要求:管道护理要求各管道通常,无非计划性拔管。评分采用三甲医院的护理质量考核标准,≥90分为合格,<90分为不合格。由护士长考核。
  1.3.3休克期并发症发生率:按照诊断标准统计休克期或休克期1周内确定与休克期液体复苏有关的并发症。对照组患者有12例并发症发生,其中补液不足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补液过快导致急性肺水肿1例,消化道应激性溃疡7例。观察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1.3.4患者满意度:采用科室制定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10道题,总分50分。涉及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病房环境、烧伤基本知识以及护士的专业操作水平、责任感、工作态度、对患者的关心度、实施护理的能力、交流沟通技巧、患者的隐私保护等。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总分:<20分为非常不满意、<30分为不满意、30~37分为一般、38~45分为满意、大于45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由组长问卷调查。
  1.4统计学处理:两组统计数据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精准化护理实施前后护士专业水平比较:护士专业水平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休克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休克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3.1精准化护理提高了护士的专业水平:实施精准化护理,要求护士具有评判性思维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个性化沟通技巧和社会心理学知识,树立新的护理理念。护士在实施精准化护理过程中,提高了病情观察、急危重症的处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护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护理工作流程,提高了护士的专业水平。
  3.2精准化护理减少了休克期并发症的发生:特重度烧伤患者常规液体复苏完全依赖于补液公式,但由于临床指标的滞后性、液量调整的盲目性、患者自身差异性,使实际补液量与公式补液量不相符,容易导致急性心衰、肺水肿、脑水肿、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而休克期的常规禁食禁饮延迟了胃肠道的复苏,导致应激性消化性溃疡发生。执行精准化护理后,虽然休克期补液量增加了,却有效避免了大量补液会出现的并发症;早期胃肠复苏计划杜绝了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发生。
  3.3精准化护理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常规护理局限于护士被动执行医嘱和完成护理工作,让患者感受“规律性”护理治疗而对疾病健康教育知之甚少。实施精准化护理后,护士主动与医生和患者沟通,关心患者,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信息、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使其对疾病和治疗有正确的认识,减轻焦虑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患者更加满意。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媒体宣传对在校大学生美容认知和选择的影响,探讨媒体宣传和大众美容选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两所大学400名在校生进行匿名式问卷调查。结果:在媒体宣传与公众美容认知方面,网络新媒体成为在校大学生荻取美容知识的主要媒介途径,相对于传统媒体其信任度较高,高达75.6%认为媒体做美容宣传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医疗美容机构的利益和媒体自身生存问题,60.7%被访者倾向接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后暴露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 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接受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治疗的患者53例(53眼),随机将患者分为护理干预组(n=28)和常规护理组(n=25)。常规护理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联合护理干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暴露感染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的术后暴露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强脉冲光、Q-开关激光联合注射填充除皱行面部年轻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强脉冲光、Q-开关激光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及透明质酸填充除皱对67名就医者面部老化性皮肤进行治疗。结果:所有就医者面部肤色、质地、弹性、色斑、毛孔、皱纹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半年有效率为91.0%,1年有效维持率为82.1%;半年满意率为92.5%,1年满意率86.6%,随访0.5~1年,疗效满意。治
期刊
[摘要]脂肪组织工程中构建的组织块体积较小,主要与所构建的脂肪组织中新生血管生成不充分有关。脂肪组织是人体组织中血管分布最丰富的组织,每一个脂肪细胞都被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所围绕,因此如何有效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脂肪成为再生医学的热点问题。脂肪组织工程三要素:种子细胞;与种子细胞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三维支架和调控脂肪组织生长的微环境。本文拟就调控脂肪组织生长的微环境来分析影响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脂肪的因素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青蒿琥酯抑制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s)增殖作用机制及miR-21所起的作用,为青蒿琥酯抑制皮肤瘢痕增生提供依据。方法:原代分离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别使用100、200、300、500 μmol/L的青蒿琥酯处理24h,采用CCK8检细胞的增值,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miR-21的表达情况。调控青蒿琥酯干预的HSFBs中的miR-21的表达,通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联合筋膜鞘悬吊术与额肌瓣悬吊术矫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术后上睑的运动状态,评价联合筋膜鞘悬吊术后上睑运动功能的优势。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眼整形泪器科住院的重度上睑下垂患者46例60眼,随机分两组,分别接受联合筋膜鞘悬吊术与额肌瓣悬吊术,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记录上睑的活动范围、泪膜分布状态、上睑迟滞及眼睑闭合不全四项指标,对这四项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全瓷微贴面关闭上前牙天然间隙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少量预备11、21牙近中邻面及部分唇面至近中唇轴角远中2~3mm处,邻面舌侧边缘预备至邻接区,基牙颈部预备与牙龈边缘平齐,舌侧预备成包绕型,在切端腭侧形成45°小斜面。牙体预备深度为0.5~0.8mm。唇舌面轴壁与底壁线角均预备成浅凹型,全瓷微贴面修复。结果:贴面边缘密合,颜色过渡均匀自然,患者对形态、色泽满意。结论:邻面全瓷微贴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聚集蛋白多糖(Aggrecan)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临床收集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组织标本各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蛋白印迹方法检测其中Aggrecan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ggrecan在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皆有表达,但在瘢痕疙瘩中表达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集蛋白多糖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增高,提示其可能参与瘢痕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不同取出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对126例注射过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的患者,采用不同的切口进行开放式切开清除,随访并评估术后效果。结果:71例患者接受经乳晕切口开放式清除术治疗,55例患者接受经腋窝切口开放式清除术治疗。两组术后切口Ⅰ期愈合差异不显著(P>0.05),对手术效果是否满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头颅定位侧位片中GoGn-SN角与MP-FH角测量值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120例正常(牙+合)个体(年龄18~25岁,男女各60例)、200例未经正畸治疗的错胎患者(年龄18~30岁,男女各100例)为研究样本,对其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正常(牙+合)个体GoGn-sN角与MP-FH角差值分布范围以及影响正常(牙+合)个体和错(牙+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