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试点政绩分类考核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flyg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告别“GDP崇拜”,是近年官方和民间一直热议的话题,特别是从两年前中央出台《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以来,已形成广泛共识。然而,从两年来各地的实践看,也只是淡化一点而已,并没有真正走出“GDP崇拜”的阴影。
   最近南京市出台的《关于开展郊区县镇街分类考核的实施办法》,提供了一个思路。
   据此办法,今后,南京栖霞区、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6个郊县(区)66个镇街将取消GDP总量考核指标,代之以居民就业和收入等民生指标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官员的政绩考核中,明确要让群众参与评价。
   这个消息,在公共领域一闪而过,但“让群众参与评价”,即群众成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主体,这一点的意义却不容小觑,因为它明确了这一点:政府干得如何,一个官员的政绩怎么样,本来就应该是群众来评价。
   可以说,长期笼罩在GDP考核之下的政府,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步子,按照政治契约伦理进行转型——尽管它还只是一小步,而且需要能够操作的制度设计,但已给人足够信心。
  
  “GDP崇拜”制造巨大社会成本
  为什么告别“GDP崇拜”那么艰难?
  中国进入现代,是一个痛苦的被动过程,伴随着外侮、战乱的折磨。这一过程催生了一种国家主义话语的“国力”观念,并被普遍接受,即国力低下导致国家衰弱、人民痛苦。晚清民国的“国力”虽未和GDP划上等号,却构成了“GDP崇拜”的普遍意识背景。
  如果说1949年以前政局变幻、革命风潮是解决“建国”的政治问题,那么1949年后经济建设迅速走向了舞台中央。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国力的标志,成为了主要的经济指标。GDP作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经济指标是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优先满足规模要求,那么提高经济总量确为急务。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发现在经济领域已经大大落后发达国家,面临经济实力与大国地位极不相称的窘境。经济规模优先的现实需求,GDP的主角地位再次凸显,中国经济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尽管这一阶段也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但是GDP高速增长就像强劲有力的火车头,拖动中国社会疾驰,所有问题都在举世瞩目的速度中被淡化稀释。中国社会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快的就是好的,大的就是强的。
  而对于政府来说,这种高增长态势必增强信心——对内诉诸历史的国力对比、经济高速发展推动的民生改善,对外则以执政业绩赢得了国际声誉。上世纪最后20年的GDP政绩造成了在政策导向上的倾斜,最终形成GDP成为压倒一切的经济指标的“GDP崇拜”——以GDP排名标志国际地位,GDP衡量地区发展水平,GDP考核地方官员政绩。全社会GDP泛滥、GDP狂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终于,GDP从合理的优先满足经济总量需求走向了反面。中国的经济模式是典型的政府主导。GDP长期作为各级政府官员的主要考核指标,将政府功能锁定在推动经济总量增长的单一维度上。
  GDP指标考核政府,而政府又主导经济发展,各级政府当然集中资源提高GDP。资源高度集中在各种基建项目、招商引资。教育、医疗、环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对GDP的狂热,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和一系列恶果。
  2010年,中国的GDP终于超越日本,成为真正的世界亚军,“赶英超美”的世纪壮志仿佛胜利有望。但是,没有多少鲜花与掌声,国内外的反应相当冷淡。一枝独秀的GDP背后,中国的各项民生指标都显得尴尬。以医疗为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等综合性评估排名,中国位居第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排第4位。教育投入长期低于4%的红线,低于肯尼亚、乌干达。全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78~2007年间的20年间下滑了20%,同时居民收入增速不仅低于GDP增速,还低于消费支出增速。这种背道而驰、反比例曲线的鲜明对比确实让人高兴不起来。
  由于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被追求GDP的政绩任务所挤压,导致政府对民间诉求的某种疏离。高投入、高发展的GDP经济模式,导致政府始终处于“财政饥渴”的饕餮状态,不断吸食民间资源,民生矛盾突出,社会不公泛滥,社会稳定度下降,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GDP崇拜”就是这样一环扣一环,最终变成了“GDP包袱”,形成一种“危机”。中央在2009年1月21日下发的《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就是一次“告别GDP崇拜”的明确宣示。
  
  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
   GDP崇拜难告别在于体制本身的惰性,构成了一种最大的阻力。可以说,“GDP崇拜”施行多年,已经在体制内形成了一套明规则和潜规则,同时形成了一个个既得利益群体。
  从全国的角度看,多年形成的政治话语、政治思维中,GDP为标志的经济成就代表了官员主要政绩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事实上已经成为主流意识的一部分。尽管高层已经明确意识到GDP崇拜造成的副作用,也有调整制度的明确意向,但是要把执政理念从经济规模的宏观视角转换为社会民生的微观视角,的确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从技术层面讲,自上而下的层层考核如何吸纳自下而上的民意评价、取代GDP指数的更复杂的量化考核标准,都是制度设计上的难点。
  从各地方看,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在中国政治版图中的地位,与该地区的GDP指标密切相关。而官员个人的任职、待遇、升迁,又和GDP指标考核息息相关。各地拥有庞大的地方公务员体系,其等级秩序的维系已经与GDP政绩观紧密结合,现在要从制度层面动手术的难度可想而知。
  既然是一种制度,就必有制度的受益者。在政治上,“崇拜GDP”的政绩考核,已经筛选和培养了一大批善于搞GDP政绩的官员。现在要调整制度、告别“崇拜GDP”,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们个人经验、个人能力的否定。情感上的抵触、工作角度的顾虑,都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政治前途的顾虑应该在制度调整中正视,制度转型需要干部转型,从观念上、工作思路上进行调适。
  除了政治上的制度受益者,还有经济上的既得利益者。中国以政府主导的经济形态,为了维持GDP高速发展,必须不断加大政府的财政规模。从中央到地方,巨额财政收入化为巨额财政投入,几成无县不修路,无城不起楼的“内需繁荣”。但是,毋庸讳言,缺乏有效监管的体制很难适应急剧扩大的规模,巨额财政投入很容易滑向巨大的利益驱动,以部分官员为核心,形成了一个“GDP利益群体”。这一利益群体的存在,化公为私、裙带获利,工程出干部的同时工程出大案。财政投入充盈、工程项目浩大的部门、地方,腐败危险就越大。实际上,中国近年来有力的反腐动作中纷纷落马的官员,不少都是搞工程项目的“GDP能臣”,广开财源、能挣会花的“GDP计吏”,颇能说明问题。那么,抛弃“GDP崇拜”的制度调整必然触及这批既得利益者的现实利益。这种抵制力量应该在制度调整中大力克服。
  中国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结构,意味着任何制度层面上的调整都是艰难的。而告别“GDP崇拜”的制度调整,是意义深远的政府职能转型,必将牵扯到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遭遇的阻力和困难又比一般的制度改革更为复杂、多变。
  
  给官员打分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积弊多年的“GDP崇拜”,要做根本性的改变非一朝一夕之功。南京这次试点,涉及6个郊县(区)的66个街镇,范围不算很广,但是制度尝试的意义是很大的。
  从南京的制度设计思路看,自上而下的考核制仍为官员考绩的程序主体,着重改革的是考核指标,抛弃了GDP指数,代以更科学、更人性化、更符合地方特色的新指标。而且,考核指标突出了各项民生指数的重要性,同时明确了奖惩措施。考虑到街镇的GDP指标本来就不纳入南京市的总体指标,同时自上而下的考核制仍为考绩主体,这次调整的整体步调还是很谨慎的。而凸显民生的方向明确、奖惩细则的措施明确是最大亮点。作为初次尝试,地方政府采取谨慎而坚定的步调是值得嘉许的。
  但是,在体现民意上尚不充分。其《实施办法》中民意部分仅有一节:“将群众对镇街科学发展工作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计划每年年底以抽样调查、电话访谈的方式,组织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凡群众满意度低于2/3的,一律不纳入当年考核评价范围,不得参加先进镇街评比。”显得较为单薄。
  抽样调查、电话访问的方式收集民意当然是不错的,满意度以2/3为门槛,确实定得很高。可是,并未脱出“倾听民意”的窠臼。
  民意本身并未在制度中成为一个经常性干预的机制,年终考绩时被动地接受了调查、访问之后,就成了“路人甲”。民意除了年终“扣一下扳机”外,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日常事务的决策与监督,民意均不在场。这还谈不上真正意义的民意参与、民意评价。即使是民意参与年终考核,组织机构也不明确。如果不能在制度安排上让民众放心大胆说真话,而是向神秘的“有关部门” 点评“父母官”,官民之间长期缺乏信任互动机制的背景下,这种民意参与有多少含金量?政府要走出GDP阴影,走到民意的阳光下,这种制度设计的细节一定要花足功夫,取信于民。
  同时,在肯定南京市政府以更科学、更民生、更实际的指数代替GDP指数的同时,还应注意对“亲民之职”的地方官员考核不可迷信数据指标的量化政绩。以一种新的指标代替GDP指标作为政绩考核的依据,是近年来讨论摆脱“GDP崇拜”的主流意见之一。一些学者设计了诸如“幸福指数”、“GDP含金量系数”作为GDP的替代。作为制度改革的过渡措施,这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认为这种指数量化的考绩方式可以代替民意评价,那就是新的“数字迷信”了。
   “亲民之官”不同于一般技术类公务员,面对的不是性质单纯、易于量化的技术问题、文案工作,而是和民众互动频繁、性命攸关的社会事务。从执政为民的理念出发,对这些官员的评价,归根结底还是以民意为最高标准,民众对这些官员的政绩完全可以用最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尽管实现民意的全程在场、完全评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在制度设计中多考虑现实的民意总是制度调整的应有之义。
  当然,新方案不够完善是可以理解的。相信在中央政府和民间的持续推动下,更多的地方政府将会迈出制度调整的重要一步。
其他文献
1[美]《国家》2010年1月11日  不确定的未来    应中美交流基金会(由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华创办)的邀请,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国庆之后的一个月第一次到了中国。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杨洁勉告诉我们:“中国现在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过去30年中国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期待能在下一个30年创造新的辉煌。”  这是可能的吗?中国的下一个30年是在金融危机中开始的,中
在“共同开发”遥遥无期的状态下,“搁置争议”的结果就是任凭资源被长期盗取。中国如何面对被长期侵占的领土主权,如何面对每天不断损失的海洋资源,已经成为关系和平发展战略长久持续下去的重要问题。    最近,中国最大一艘渔政船开赴南海执行渔政管理任务,并宣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引起了国人对于南海主权问题的广泛关注。  尽管影响南海问题的因素趋向复杂,但南海问题本身并不复杂。概括地讲,它就是由东南亚一些
“猪周期”又来    “大师兄,二师兄又涨价了。”在网络上,有人如此描绘过去10周以来的猪肉价格持续上涨。  根据国家统计局7月4日公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显示,6月下旬猪肉价格与5月下旬相比,涨幅达到15%,猪后腿肉价格已经突破每斤15元。因为猪价持续上涨,包括湖北、广东、山东、吉林在内的多个地区均出现“抢猪潮”。   猪肉价格占CPI权重达4.29%,通胀环境下,猪肉价格飞
“2007年秦晓和我都临近退休了,我们觉得对社会还有责任,我们自己也需要继续学习,继续对问题的反思。”博源基金会总干事何迪告诉记者,“于是,我们决定筹建一个基金会。”  当时,秦晓担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何迪则是瑞银投资银行副主席。两人有相似的经历:出生在红旗下,成长在干部家庭,“文革”前的老三届,“文革”中被发配到社会底层……未曾泯灭的理想主义让他们非常关注当下中国问题。  2007年10月,博源
在安徽,有一场效能革命已经耕耘了6年。  “开始的时候重点考虑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转变作风,改进服务态度,几年下来,我们的体会是这很大程度上可以改进党和政府的形象。”中共安徽省直工委书记张国富对本刊记者说。  安徽从家庭联产承包的发源地,到农村税费改革的先行省,一直敢为人先,被称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2005年6月,一直被视为“冷衙门”的“省直工委”,被安徽省委委以重任,牵头组建“效能办”(省直
中国影响力地图  【美】《外交事务》5/6月    外界在讨论中国的经济活力和民族自信时,往往忽视中国极为明显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中国处于温带,不仅在中西部有众多的矿藏和能源,而且有长达9000英里的海岸线,跨越了温带和亚热带。  这样的地理位置给了中国极大的好处。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中国凭借其人口优势以及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态度,签订了一系列边境协议和
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小年一直在不断地抨击全球范围内的政府救市方式,批判凯恩斯主义思潮,同时否认中国存在金融危机,认为中国根本不需要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而纵观其多年来的言论,无不在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在国内经济学界,他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都给外界留下了市场经济坚定信仰者的印象。  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以来。各种关于中国经济会否二次探底,政府是否该出台二次刺激
巴掌大一个办公室里,满满塞着两吨狗粮,人都被挤到墙脚根上了,首都爱护动物协会会长秦肖娜却迟迟不肯做决定派发出去。都说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摆在面前的这堆狗粮确乎是热心人不要钱白送上门的,这也让她很犯犹豫。   “咱们这个宠物食品里边儿加三聚氰胺,是行内公开的秘密,但没有人管。因为动物是没有权益的,吃死了就吃死了,也不追究。我得找人来检测一下。”  这是“4·15”京哈高速救狗事件的一个延续。狗虽然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共面临“四个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和“四个考验”(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全面总结了执政党面临的挑战。那么,考验和危险来自哪里?如何总结经验应对挑战?记者就此专访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教授。     盛世不太平  《南风窗》: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前所未有
法国戛纳G20峰会即将召开,欧债危机则天天传来新闻,欧洲积极寻求中国、日本、巴西、俄罗斯等国的支援。可以预测,今年G20峰会的焦点将是解决欧债危机。问题是,大家能合力帮欧洲一把吗?英国说风凉话也就罢了,现在连作为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的德国也抱怨,自己几十年来在欧洲扮演的一直是“提款机”角色,而法国却一直紧紧攥着欧盟政治舞台上的麦克风。如此微妙的背景,为戛纳G20峰会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戛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