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总结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技术,提高护理技术水平。方法:对2011年2月~2012年1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结果:产后出血经过孕前指导,产后观察和急救护理,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成功抢救。
【关键词】 产后出血;预防;护理;体会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产妇阴道出血超过500ml,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产后出血发病突然,而且来势凶猛,如抢救不及时,将危及产妇的生命。为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加强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护士在抢救患者时,应分秒必争,密切与医生配合,谨遵医嘱,应用护理要点来抢救患者生命,使其转危为安,同时应经常巡视病房,观察了解病情,做到早发现、早处理[2]。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产妇,产后出血达800ml以上产妇5例。其中在本院分娩4例,转入上级医院1例。分娩方式:剖宫产2例,顺产2例。出血量:800~1000ml3例,1400~1600ml1例,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2例,胎盘因素1例,软产道裂伤1例。转归:治愈4例,转院1例。
1.1 产前护理 加强孕前及孕期保健工作,有凝血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后再怀孕。产前定期接受系统检查,提高孕妇的孕期保健意识。宣传计划生育,做好避孕宣传工作,减少人工流产次数,不宜妊娠者应及时在早孕期终止妊娠;做好孕期宣教,指导正确饮食,避免或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应重点详细询问妊娠分娩史、既往史、家族史,有无妊高症、肝炎、贫血、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情况;产前检查时注意识别高危因素,凡高危评分>5分,及有一项危险因素的孕妇均列入专案管理,定期检查;对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及各种妊娠合并症的孕妇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前入院观察。
2 产时护理
2.1 提供舒适安全的待产环境,重视生活护理 饮食与休息对分娩的影响不容忽视,鼓励产妇多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如瘦肉、鸡蛋、牛奶、绿叶蔬菜、水果等富含铁、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对产妇进食不佳者开放静脉通道,补充能量。降低体力消耗,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以保证产妇休息。
2.2 认真做好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降低难产率 热情接待产妇,教会产妇一些放松的方法,根据产妇的心理特征、文化层次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增加孕妇分娩安全感,消除因恐惧和焦虑等不良情绪而造成的宫缩乏力,产程延长。
2.3 严密科学观察管理产程 熟练掌握产程的观察要点,应全面了解产妇的产力、产道、胎儿情况,提高综合判断异常产力的能力,以协调医生及时处置。
3 产后护理
3.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产妇全身情况 产妇产后较疲劳,易入睡,往往忽视自身流血情况,助产人员应观察血压、脉搏、体温、呼吸,阴道流血量的多少;还应观察产妇的全身情况,表情是否淡漠,皮肤是否冰冷,是否有口渴、打哈欠、恶心、呕吐等现象。
3.2 产后严密观察宫缩情况 产后出血多发生在分娩后2h内,助产人员应严密观察子宫软硬度、宫底高度等情况,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宫缩致产后出血。仔细观察产妇阴道流血量,会阴侧切缝合处有无渗血及血肿,同时注意有无内出血的表现。
3.3 产妇产后在产房观察2h后 如一般情况尚好,生命体征正常,阴道流血少量,可将产妇送回病房,鼓励母亲与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能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量。对存在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产妇,应详细交待病情,做好与病房护士的交接工作。
4 抢救护理
作为护理人员,应经常查看抢救仪器是否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如呼吸机、静脉切开包等,抢救药品是否完善,一旦病人出现产后大出血,抢救人员应立即到位,指定一人负责指挥,其他人员分工合作,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5 体 会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应从妊娠期产前检查开始,密切监测孕产妇的身心健康,做好产前产时的监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发生异常情况及时诊治。建立完善的抢救组织,加强对高危孕产妇的护理,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产后出血一旦发生往往快且来势凶猛,直接危及孕产妇的生命安全,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因此建立一完善的抢救组织,当发生产后出血病人时能及时组织抢救人员到位,并能很好地协助各方面的关系(技术力量、人力、车辆、血源、设备等),为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产后出血主要依靠产房工作人员和护士的认真细致地观察。因此,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好病情的观察。对产妇要严密观察其子宫收缩情况,注意阴道流血量以及宫底的高度。当产妇出现产后出血时,要全力以赴地进行抢救,产科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各种急救常规、急救技术和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使用,才能保证抢救成功。
参考文献
[1] 孙云桥.妇产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2.
[2] 王庆芳.18例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学刊,2008,1(2):91-99.
【关键词】 产后出血;预防;护理;体会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产妇阴道出血超过500ml,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产后出血发病突然,而且来势凶猛,如抢救不及时,将危及产妇的生命。为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加强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护士在抢救患者时,应分秒必争,密切与医生配合,谨遵医嘱,应用护理要点来抢救患者生命,使其转危为安,同时应经常巡视病房,观察了解病情,做到早发现、早处理[2]。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产妇,产后出血达800ml以上产妇5例。其中在本院分娩4例,转入上级医院1例。分娩方式:剖宫产2例,顺产2例。出血量:800~1000ml3例,1400~1600ml1例,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2例,胎盘因素1例,软产道裂伤1例。转归:治愈4例,转院1例。
1.1 产前护理 加强孕前及孕期保健工作,有凝血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后再怀孕。产前定期接受系统检查,提高孕妇的孕期保健意识。宣传计划生育,做好避孕宣传工作,减少人工流产次数,不宜妊娠者应及时在早孕期终止妊娠;做好孕期宣教,指导正确饮食,避免或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应重点详细询问妊娠分娩史、既往史、家族史,有无妊高症、肝炎、贫血、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情况;产前检查时注意识别高危因素,凡高危评分>5分,及有一项危险因素的孕妇均列入专案管理,定期检查;对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及各种妊娠合并症的孕妇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前入院观察。
2 产时护理
2.1 提供舒适安全的待产环境,重视生活护理 饮食与休息对分娩的影响不容忽视,鼓励产妇多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如瘦肉、鸡蛋、牛奶、绿叶蔬菜、水果等富含铁、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对产妇进食不佳者开放静脉通道,补充能量。降低体力消耗,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以保证产妇休息。
2.2 认真做好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降低难产率 热情接待产妇,教会产妇一些放松的方法,根据产妇的心理特征、文化层次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增加孕妇分娩安全感,消除因恐惧和焦虑等不良情绪而造成的宫缩乏力,产程延长。
2.3 严密科学观察管理产程 熟练掌握产程的观察要点,应全面了解产妇的产力、产道、胎儿情况,提高综合判断异常产力的能力,以协调医生及时处置。
3 产后护理
3.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产妇全身情况 产妇产后较疲劳,易入睡,往往忽视自身流血情况,助产人员应观察血压、脉搏、体温、呼吸,阴道流血量的多少;还应观察产妇的全身情况,表情是否淡漠,皮肤是否冰冷,是否有口渴、打哈欠、恶心、呕吐等现象。
3.2 产后严密观察宫缩情况 产后出血多发生在分娩后2h内,助产人员应严密观察子宫软硬度、宫底高度等情况,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宫缩致产后出血。仔细观察产妇阴道流血量,会阴侧切缝合处有无渗血及血肿,同时注意有无内出血的表现。
3.3 产妇产后在产房观察2h后 如一般情况尚好,生命体征正常,阴道流血少量,可将产妇送回病房,鼓励母亲与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能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量。对存在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产妇,应详细交待病情,做好与病房护士的交接工作。
4 抢救护理
作为护理人员,应经常查看抢救仪器是否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如呼吸机、静脉切开包等,抢救药品是否完善,一旦病人出现产后大出血,抢救人员应立即到位,指定一人负责指挥,其他人员分工合作,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5 体 会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应从妊娠期产前检查开始,密切监测孕产妇的身心健康,做好产前产时的监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发生异常情况及时诊治。建立完善的抢救组织,加强对高危孕产妇的护理,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产后出血一旦发生往往快且来势凶猛,直接危及孕产妇的生命安全,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因此建立一完善的抢救组织,当发生产后出血病人时能及时组织抢救人员到位,并能很好地协助各方面的关系(技术力量、人力、车辆、血源、设备等),为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产后出血主要依靠产房工作人员和护士的认真细致地观察。因此,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好病情的观察。对产妇要严密观察其子宫收缩情况,注意阴道流血量以及宫底的高度。当产妇出现产后出血时,要全力以赴地进行抢救,产科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各种急救常规、急救技术和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使用,才能保证抢救成功。
参考文献
[1] 孙云桥.妇产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2.
[2] 王庆芳.18例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学刊,2008,1(2):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