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声技法的分析,总结出其中所蕴含的俄罗斯音乐的和声体现,并从俄罗斯音乐特点的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二度级进 变格进行 空五度和弦 二三度关系和弦
20世纪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人民艺术家——普罗科菲耶夫,全名为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ProkofievSergey),他也是20世纪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这部史诗性的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在音乐史上是新颖的、划时代的,是一部大型的交响性合唱作品,在世界合唱作品中有着重要地位。这部具有奏鸣曲风格的大合唱有七个乐章,每个乐章之间有着细致的、精确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有着浓厚的俄罗斯音乐风格,具有爱国主义的精神,吸收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精华,在创作技法上运用俄罗斯音乐的创作手法。在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都感受到这种俄罗斯音乐的特点:在旋律上,二度级进,并且富有歌唱性,自由的句法结构以及某种即兴因素;在调式上,自然小调的大量出现;在和声进行方式上,变格进行的大量运用;在和弦材料上,空五度和弦和二三度关系和弦的多次运用,都体现了俄罗斯音乐那鲜明的民族风格。
一、旋律的二度级进
在俄罗斯的音乐中,存在着大量线性风格的旋律进行,也就是调式音级连续的上下行级进。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就存在着主题旋律二度的邻音进行,这一特点抓住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精髓,符合了俄罗斯音乐的特色,是俄罗斯音乐民族特征的充分体现,有着浓厚的俄罗斯风格。
第二乐章《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之歌》的第8-12小节作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之歌》的主题旋律,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旋律二度级进的特点,同时,在谱例旋律中还有着有两个下行的三音列,分别是:d-c-bb、f-be-d,这两组三音列的出现,更突出了二度级进的旋律特点。
第四乐章《起来吧,俄罗斯儿女们》的第14-17小节是描写俄罗斯人民的主题旋律,在这一旋律中基本上都是二度的级进,还有两个下行的三音列,而只有一个四度上行音程。
第六乐章《死寂的战场》的第20-22小节是代表俄罗斯人苦难的主题旋律,旋律中除了一个三度音程,其余全是二度的音程级进。
二、自然小调
俄罗斯古典音乐在和声语言上具有一系列民族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运用自然调式,旋律与和声的基础就是自然音体系。所以,在俄罗斯音乐中,自然调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自然小调是俄罗斯作曲家最喜爱,最常用的调式。自然小调在俄罗斯音乐中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调式得以运用的,与西方音乐不同的是它不是依附于和声小调。自然小调在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是用来表现俄罗斯音乐性格的重要手段,七个乐章中就有两个乐章完全运用自然小调。在自然小调的和声进行中,d—t的和声进行在俄罗斯的民族音乐中得以广泛的应用。在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这种d—t的和声进行也得到了普罗科菲耶夫的青睐。
谱例1:第六乐章《死寂的战场》的第18-19小节
这是第六乐章第一乐段的终止处,整个第六乐章都是在c自然小调上的,终止和声是Ⅴ7—t,从功能上看便是小属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弦乐伴奏,采用级进与分解和弦的织体,力度变化明显,风格坚定。
譜例2:第四乐章《起来吧,俄罗斯儿女们》的第66-68小节
谱例2是第四乐章再现部的部分音乐,再现“起来,俄罗斯人”的主题,c自然小调,第二小节的和弦是属功能的和弦,由于是自然小调,没有升高七级音,所以这一小节的和弦都是小属和弦。第二小节的第一个和弦是附加四度音的小属和弦,第二个和弦是小导七和弦,这里的小导七和弦是重复三音的和弦,所以解决到主和弦仍然是重复三音的和弦。在俄罗斯音乐中,由于旋律或是表现上的原因,给以和弦音的重复很大的自由。所以,这里对三音的重复不是技术的缘故而是旋律走向的原因。第二、三小节实际上是小属功能到主功能的进行,非常具有俄罗斯音乐自然小调的韵味。
三、变格进行
变格进行之所以能够成为俄罗斯音乐特有的调式-和声的标志,是因为在俄罗斯音乐的和声中下属和弦有着特殊的、重要的意义,所以变格进行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变格进行同样得到了普罗科菲耶夫的重视,既用在结构中也运用在结构的终止处。
谱例3:第六乐章《死寂的战场》的第56-57小节
这是第六乐章的终止处,音乐先在E大调上,运用Ⅰ—Ⅳ—Ⅱ65的变格进行,然后又转到了c小调上,运用了变格进行的终止,Ⅰ6—Ⅳ—Ⅰ64—Ⅰ。这种以变格终止结束整个第六乐章的创作手法充分显示出了俄罗斯音乐的风格特点。
四、空五度和弦
俄罗斯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不完全和弦是不同的,西方传统音乐的不完全和弦往往是省略掉和弦的五音,而俄罗斯音乐中的不完全和弦是省略掉三音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空五度和弦,其中最常见的多为t、s、d和dⅦ。在普罗科菲耶夫的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空五度和弦也是随处可见。
谱例4:第三乐章《十字军占领普斯科夫城》的第34小节
音乐为#c自然小调,第三小节的和弦是主和弦的空五度和弦,中声部伴有音阶的级进,力度变化明显。
谱例5:第五乐章《冰湖上的激战》的第197-198小节
这段音乐在D大调上,第二小节的第二个和弦和第五个和弦(谱例中加下划线的和弦)是主和弦的空五度和弦。
五、二三度关系的和弦
在俄罗斯音乐中,除了四五度关系的和弦以外,二三度关系的和弦也是俄罗斯作曲家喜欢运用的和弦连接方式。最开始,二度和三度和弦是出现在自然小调中的,后来逐渐发展到其他的调式,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二三度的和弦也得到了普罗科菲耶夫的巧妙运用。 谱例6:第三乐章《十字军占领普斯科夫城》的第1-6小节
这是第三乐章引子的开始部分,#c自然小调,纯器乐演奏,由铜管组营造了战争即将打响的氛围,和声是由带导音的主七和弦—六级九和弦—主七和弦—三级七和弦—主七和弦—主七和弦,和弦的连接的根音关系包含了三度和二度。尖锐的音响描写了警报声,渲染了恐怖的气氛。
谱例7:第五乐章《冰湖上的激战》的第251-252小节
谱例7是C大调的一段音乐,高声部为旋律的进行,中声部是分解和弦,低声部则为八度持续性的低音进行。和弦的进行为Ⅳ7—Ⅲ6—Ⅰ—Ⅰ7—Ⅰ—bB大b3Ⅶ。这一段和声的进行只有二度和三度关系的和弦。Ⅳ7—Ⅲ6的进行是二度关系的和弦进行,Ⅲ6—Ⅰ的进行是三度关系的和弦进行,Ⅰ—B大b3Ⅶ的进行也是三度关系的和弦进行。
第七乐章《亚历山大的军队攻克普斯科夫城》的第1-5小节是第七乐章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题的再现,bB大调,这是一个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组成的四部合唱。这一主题在第二乐章出现过,在音乐节奏上比第二乐章放宽了一倍。弦乐组演奏女高音的旋律,铜管组与竖琴演奏和弦的进行。音乐的和声进行为Ⅵ—Ⅲ65—Ⅰ—Ⅳ6—Ⅱ43—Ⅳ9—Ⅰ—Ⅰ7,在这里所包含的和弦关系主要有四度、三度和二度。
通过对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声民族性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普罗科菲耶夫的音樂创作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格,这主要是源于普罗科菲耶夫对俄罗斯祖国浓厚的情谊,他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描绘了俄罗斯伟大的疆域,辽阔的田野和强大的人民的力量,这都体现了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创作具有俄罗斯社会的现实性。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创作中,他能够以俄罗斯传统音乐为根基,采用俄罗斯音乐的创作技法,运用二度旋律进行,自然小调,变格进行,空五度和弦,二三度关系的和弦进行,并且还采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音乐创作技法,如非三度和弦叠置,复合和弦,线性和声进行等,将声乐与器乐完美结合,使音乐刚毅豪迈、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塑造了一系列轮廓鲜明的民族形象。普罗科菲耶夫通过民族风格走向现实主义、走向表现更伟大的真实。
参考文献:
[1][俄]普罗科菲耶夫.默者如歌——普罗科菲耶夫:文选·回忆录·评传[M].徐月初,孙幼兰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2][苏]赫洛波夫.普罗科菲耶夫和声的现代特点[J].西安:西安音乐学院,1982.
关键词:二度级进 变格进行 空五度和弦 二三度关系和弦
20世纪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人民艺术家——普罗科菲耶夫,全名为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ProkofievSergey),他也是20世纪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这部史诗性的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在音乐史上是新颖的、划时代的,是一部大型的交响性合唱作品,在世界合唱作品中有着重要地位。这部具有奏鸣曲风格的大合唱有七个乐章,每个乐章之间有着细致的、精确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有着浓厚的俄罗斯音乐风格,具有爱国主义的精神,吸收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精华,在创作技法上运用俄罗斯音乐的创作手法。在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都感受到这种俄罗斯音乐的特点:在旋律上,二度级进,并且富有歌唱性,自由的句法结构以及某种即兴因素;在调式上,自然小调的大量出现;在和声进行方式上,变格进行的大量运用;在和弦材料上,空五度和弦和二三度关系和弦的多次运用,都体现了俄罗斯音乐那鲜明的民族风格。
一、旋律的二度级进
在俄罗斯的音乐中,存在着大量线性风格的旋律进行,也就是调式音级连续的上下行级进。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就存在着主题旋律二度的邻音进行,这一特点抓住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精髓,符合了俄罗斯音乐的特色,是俄罗斯音乐民族特征的充分体现,有着浓厚的俄罗斯风格。
第二乐章《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之歌》的第8-12小节作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之歌》的主题旋律,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旋律二度级进的特点,同时,在谱例旋律中还有着有两个下行的三音列,分别是:d-c-bb、f-be-d,这两组三音列的出现,更突出了二度级进的旋律特点。
第四乐章《起来吧,俄罗斯儿女们》的第14-17小节是描写俄罗斯人民的主题旋律,在这一旋律中基本上都是二度的级进,还有两个下行的三音列,而只有一个四度上行音程。
第六乐章《死寂的战场》的第20-22小节是代表俄罗斯人苦难的主题旋律,旋律中除了一个三度音程,其余全是二度的音程级进。
二、自然小调
俄罗斯古典音乐在和声语言上具有一系列民族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运用自然调式,旋律与和声的基础就是自然音体系。所以,在俄罗斯音乐中,自然调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自然小调是俄罗斯作曲家最喜爱,最常用的调式。自然小调在俄罗斯音乐中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调式得以运用的,与西方音乐不同的是它不是依附于和声小调。自然小调在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是用来表现俄罗斯音乐性格的重要手段,七个乐章中就有两个乐章完全运用自然小调。在自然小调的和声进行中,d—t的和声进行在俄罗斯的民族音乐中得以广泛的应用。在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这种d—t的和声进行也得到了普罗科菲耶夫的青睐。
谱例1:第六乐章《死寂的战场》的第18-19小节
这是第六乐章第一乐段的终止处,整个第六乐章都是在c自然小调上的,终止和声是Ⅴ7—t,从功能上看便是小属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弦乐伴奏,采用级进与分解和弦的织体,力度变化明显,风格坚定。
譜例2:第四乐章《起来吧,俄罗斯儿女们》的第66-68小节
谱例2是第四乐章再现部的部分音乐,再现“起来,俄罗斯人”的主题,c自然小调,第二小节的和弦是属功能的和弦,由于是自然小调,没有升高七级音,所以这一小节的和弦都是小属和弦。第二小节的第一个和弦是附加四度音的小属和弦,第二个和弦是小导七和弦,这里的小导七和弦是重复三音的和弦,所以解决到主和弦仍然是重复三音的和弦。在俄罗斯音乐中,由于旋律或是表现上的原因,给以和弦音的重复很大的自由。所以,这里对三音的重复不是技术的缘故而是旋律走向的原因。第二、三小节实际上是小属功能到主功能的进行,非常具有俄罗斯音乐自然小调的韵味。
三、变格进行
变格进行之所以能够成为俄罗斯音乐特有的调式-和声的标志,是因为在俄罗斯音乐的和声中下属和弦有着特殊的、重要的意义,所以变格进行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变格进行同样得到了普罗科菲耶夫的重视,既用在结构中也运用在结构的终止处。
谱例3:第六乐章《死寂的战场》的第56-57小节
这是第六乐章的终止处,音乐先在E大调上,运用Ⅰ—Ⅳ—Ⅱ65的变格进行,然后又转到了c小调上,运用了变格进行的终止,Ⅰ6—Ⅳ—Ⅰ64—Ⅰ。这种以变格终止结束整个第六乐章的创作手法充分显示出了俄罗斯音乐的风格特点。
四、空五度和弦
俄罗斯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不完全和弦是不同的,西方传统音乐的不完全和弦往往是省略掉和弦的五音,而俄罗斯音乐中的不完全和弦是省略掉三音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空五度和弦,其中最常见的多为t、s、d和dⅦ。在普罗科菲耶夫的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空五度和弦也是随处可见。
谱例4:第三乐章《十字军占领普斯科夫城》的第34小节
音乐为#c自然小调,第三小节的和弦是主和弦的空五度和弦,中声部伴有音阶的级进,力度变化明显。
谱例5:第五乐章《冰湖上的激战》的第197-198小节
这段音乐在D大调上,第二小节的第二个和弦和第五个和弦(谱例中加下划线的和弦)是主和弦的空五度和弦。
五、二三度关系的和弦
在俄罗斯音乐中,除了四五度关系的和弦以外,二三度关系的和弦也是俄罗斯作曲家喜欢运用的和弦连接方式。最开始,二度和三度和弦是出现在自然小调中的,后来逐渐发展到其他的调式,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二三度的和弦也得到了普罗科菲耶夫的巧妙运用。 谱例6:第三乐章《十字军占领普斯科夫城》的第1-6小节
这是第三乐章引子的开始部分,#c自然小调,纯器乐演奏,由铜管组营造了战争即将打响的氛围,和声是由带导音的主七和弦—六级九和弦—主七和弦—三级七和弦—主七和弦—主七和弦,和弦的连接的根音关系包含了三度和二度。尖锐的音响描写了警报声,渲染了恐怖的气氛。
谱例7:第五乐章《冰湖上的激战》的第251-252小节
谱例7是C大调的一段音乐,高声部为旋律的进行,中声部是分解和弦,低声部则为八度持续性的低音进行。和弦的进行为Ⅳ7—Ⅲ6—Ⅰ—Ⅰ7—Ⅰ—bB大b3Ⅶ。这一段和声的进行只有二度和三度关系的和弦。Ⅳ7—Ⅲ6的进行是二度关系的和弦进行,Ⅲ6—Ⅰ的进行是三度关系的和弦进行,Ⅰ—B大b3Ⅶ的进行也是三度关系的和弦进行。
第七乐章《亚历山大的军队攻克普斯科夫城》的第1-5小节是第七乐章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题的再现,bB大调,这是一个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组成的四部合唱。这一主题在第二乐章出现过,在音乐节奏上比第二乐章放宽了一倍。弦乐组演奏女高音的旋律,铜管组与竖琴演奏和弦的进行。音乐的和声进行为Ⅵ—Ⅲ65—Ⅰ—Ⅳ6—Ⅱ43—Ⅳ9—Ⅰ—Ⅰ7,在这里所包含的和弦关系主要有四度、三度和二度。
通过对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声民族性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普罗科菲耶夫的音樂创作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格,这主要是源于普罗科菲耶夫对俄罗斯祖国浓厚的情谊,他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描绘了俄罗斯伟大的疆域,辽阔的田野和强大的人民的力量,这都体现了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创作具有俄罗斯社会的现实性。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创作中,他能够以俄罗斯传统音乐为根基,采用俄罗斯音乐的创作技法,运用二度旋律进行,自然小调,变格进行,空五度和弦,二三度关系的和弦进行,并且还采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音乐创作技法,如非三度和弦叠置,复合和弦,线性和声进行等,将声乐与器乐完美结合,使音乐刚毅豪迈、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塑造了一系列轮廓鲜明的民族形象。普罗科菲耶夫通过民族风格走向现实主义、走向表现更伟大的真实。
参考文献:
[1][俄]普罗科菲耶夫.默者如歌——普罗科菲耶夫:文选·回忆录·评传[M].徐月初,孙幼兰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2][苏]赫洛波夫.普罗科菲耶夫和声的现代特点[J].西安:西安音乐学院,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