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十一五”时期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对“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及政策取向发表了几点看法,本刊分两期刊发,供参考。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趋势
(一)从周期变化看“十一五”经济增长趋势
始于1978年的市场取向改革,带动了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动力的为期50年左右的经济长波。这个长波已经运行了20多年,估计到2020年前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结束,之后进入增速明显放慢的新一轮长波。
从1978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年均9.4%,这实际上是这期间国民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但因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增长的“基数”不断提高,在技术进步还没有带来明显的“效益递增”前提下,生产要素的增长能力出现“逐渐衰减”迹象,实际的经济增长会表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即每隔10年的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呈现逐渐减速特征。年均速度每隔10年降低0.7—0.8个百分点。按此趋势,未来10中国经济增长年均速度预计在7.8%左右。头5年略高一些,为8%左右;后5年略低一些,为7.5%左右。
从经济运行稳定性看,1978—2004年的经济增长可分两部分,一部分在7—10%之间,有13年,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4%,这一部分波动较小,稳健性能较好,属于均衡增长;另一部分在7%以下和10%以上,也有13年,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6%,这一部分波动较大,稳健性能较差,属于非均衡增长。
经验表明,中国经济在增长方式转变、体制和发展模式转型等深层次问题未能根本解决以前,“平稳较快”的增长区间在7—10%之间,既不能超过10%,又不能低于7%。超过10%,会产生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经济和社会系统都难以承受,并且不可避免地造成“大起”后的“大落”,要付出巨大的大调整代价。低于7%,虽然经济和社会系统比较稳,宏观调控面临较低的风险,但是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会有大量生产要素处于闲置状态,这无疑会降低经济效率,不能实现宏观状态的“帕累托最优”。因此不应当作为追求最优增长的五年规划的目标。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目标和区间
从指标看,“十一五”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均5‰以内,GDP年均增长8%左右,第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10%、11%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左右,外贸每年平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他各项指标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
“十一五”时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将以波浪方式实现,实际经济增长将围绕均衡水平(8%)上下波动,选择7—9%这个区间比较合适,季度区间控制在6—10%以内比较可行。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特征
“十一五”以“均衡”为特征的平稳较快增长,具有稳健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三个基本特征。稳健性表现为动态上的平稳,虽然各年经济增长速度会有起伏波动,但不存在大起大落的强周期波动。协调性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发展比较协调、和谐,互相之间虽然有差别,但这种差别保持在相对平等范围内,都有机会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在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可持续性表现为一种在时间意义上的均匀趋势,既不出现过度繁荣,又不出现衰退或萧条,不存在某一时点对另一时点的“增长透支”,平稳较快增长的周期时间拉长。
(四)“十一五”时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
1.城镇化进程加快
发达国家的经济史表明,城镇化发展一般要经历一个“S”型轨迹。城镇化率在30%以下和60%以上时,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在30—60%之间出现加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发展表现出阶段性变化,1995年以前为30%以下的缓慢期,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1%提高到1995年的29.04%,17年中平均每年提高0.66个百分点。1996年开始,城镇化进入加速期,2003年的城镇化率为40.53%,8年中平均每年提高1.43个百分点。这个城镇化加速期将会一直延续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前,“十一五”仍然处在城镇化率快速提高的时期。
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在1995年前比较缓慢,恩格尔系数17年年平均下降7.4个百分点;1996年降到50以下后,进入快速变化期,最近8年共减少20个点,年平均减少1.63个百分点。城乡恩格尔系数变化时差约为5年,农村落后于城镇。但进入21世纪后,农村恩格尔系数进入快速下降期,1999年前的21年平均每年下降0.72个百分点,2000年后的4年每年平均下降1.75个百分点。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化加快带来服务消费水平提高,“十一五”时期恩格尔系数仍将继续下降,这无疑会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促使国民总消费需求持续不断扩大。由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社会总消费能力提高,将成为“十一五”时期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
3.劳动力供给的“内涵扩张度”提高
从1978 年到2003年,全社会总就业量从40152万人增加到74432万人,25年总共净增加34280万人,年均增加2016万人,每年增长3.41%。分阶段看,全社会就业人员增长出现“减速趋势”。1995年前的17年年均增长速度为4.1%,自1996年开始的8年中,年均增长速度降到1.17%。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长从1995年以前年均9.5%以上降到1996年以后年均8.6%的重要原因。
从全社会看,劳动力供给总量虽没增加,但因就业的城乡结构改变而提高了就业效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出现劳动力供给“内涵扩充度提高”替代“外延扩充度下降”所产生的“增长效应”。
(五)在“平稳较快”中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十一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农业稳国、工业强国、服务富国”战略;在稳定农业增长的基础上,提升工业发展规模水平和质量水平,特别是要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国家工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要在充实、加强传统服务业基础上,加快发展包括科技信息、文化教育、医疗保健、金融保险、社会中介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二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分工和专业化,实现工业精细化、品牌化发展,扭转“发展就是铺摊子”的倾向,改变低水平重复的工业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强化深加工,提高工业附加值形成能力和质量水平;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研发、设计、工艺和网络化发展,大力开发出科技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少、环境成本低的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建立以质量促发展的工业增长机制。三是要改进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加快人力资本积累,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强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建立一个自由选择、竞争和多元化的人力资本形成机制;要从物质激励、福利改善、精神嘉奖等方面,鼓励各类人才的自主技术开发和自由的创业、创新活动。四是要发展循环-节约型经济,降低经济增长的成本;要缓解能源、资源瓶颈矛盾,建立高效节约型的社会;要在全社会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建立自觉追求资源循环节约的机制,大力发展清洁生产,促进废弃物循环使用,在生产和消费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要改进资源型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和流通方式,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在新上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优惠政策,促进循环经济的推广和升级。五是要改善政府对国民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方式,增强对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分析、预见和驾驭能力,提高预调、微调效果,在熨平经济周期中发挥积极作用,防止大起大落,努力减少经济波动的代价。六是要深化微观主体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消除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障碍;要转变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逐步消除地方政府的盲目建设行为,改变地区经济结构趋同格局;要加快全国统一市场建设,打破地方市场分割,努力减少区际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趋势
(一)从周期变化看“十一五”经济增长趋势
始于1978年的市场取向改革,带动了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动力的为期50年左右的经济长波。这个长波已经运行了20多年,估计到2020年前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结束,之后进入增速明显放慢的新一轮长波。
从1978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年均9.4%,这实际上是这期间国民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但因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增长的“基数”不断提高,在技术进步还没有带来明显的“效益递增”前提下,生产要素的增长能力出现“逐渐衰减”迹象,实际的经济增长会表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即每隔10年的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呈现逐渐减速特征。年均速度每隔10年降低0.7—0.8个百分点。按此趋势,未来10中国经济增长年均速度预计在7.8%左右。头5年略高一些,为8%左右;后5年略低一些,为7.5%左右。
从经济运行稳定性看,1978—2004年的经济增长可分两部分,一部分在7—10%之间,有13年,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4%,这一部分波动较小,稳健性能较好,属于均衡增长;另一部分在7%以下和10%以上,也有13年,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6%,这一部分波动较大,稳健性能较差,属于非均衡增长。
经验表明,中国经济在增长方式转变、体制和发展模式转型等深层次问题未能根本解决以前,“平稳较快”的增长区间在7—10%之间,既不能超过10%,又不能低于7%。超过10%,会产生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经济和社会系统都难以承受,并且不可避免地造成“大起”后的“大落”,要付出巨大的大调整代价。低于7%,虽然经济和社会系统比较稳,宏观调控面临较低的风险,但是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会有大量生产要素处于闲置状态,这无疑会降低经济效率,不能实现宏观状态的“帕累托最优”。因此不应当作为追求最优增长的五年规划的目标。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目标和区间
从指标看,“十一五”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均5‰以内,GDP年均增长8%左右,第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10%、11%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左右,外贸每年平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他各项指标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
“十一五”时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将以波浪方式实现,实际经济增长将围绕均衡水平(8%)上下波动,选择7—9%这个区间比较合适,季度区间控制在6—10%以内比较可行。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特征
“十一五”以“均衡”为特征的平稳较快增长,具有稳健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三个基本特征。稳健性表现为动态上的平稳,虽然各年经济增长速度会有起伏波动,但不存在大起大落的强周期波动。协调性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发展比较协调、和谐,互相之间虽然有差别,但这种差别保持在相对平等范围内,都有机会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在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可持续性表现为一种在时间意义上的均匀趋势,既不出现过度繁荣,又不出现衰退或萧条,不存在某一时点对另一时点的“增长透支”,平稳较快增长的周期时间拉长。
(四)“十一五”时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
1.城镇化进程加快
发达国家的经济史表明,城镇化发展一般要经历一个“S”型轨迹。城镇化率在30%以下和60%以上时,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在30—60%之间出现加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发展表现出阶段性变化,1995年以前为30%以下的缓慢期,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1%提高到1995年的29.04%,17年中平均每年提高0.66个百分点。1996年开始,城镇化进入加速期,2003年的城镇化率为40.53%,8年中平均每年提高1.43个百分点。这个城镇化加速期将会一直延续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前,“十一五”仍然处在城镇化率快速提高的时期。
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在1995年前比较缓慢,恩格尔系数17年年平均下降7.4个百分点;1996年降到50以下后,进入快速变化期,最近8年共减少20个点,年平均减少1.63个百分点。城乡恩格尔系数变化时差约为5年,农村落后于城镇。但进入21世纪后,农村恩格尔系数进入快速下降期,1999年前的21年平均每年下降0.72个百分点,2000年后的4年每年平均下降1.75个百分点。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化加快带来服务消费水平提高,“十一五”时期恩格尔系数仍将继续下降,这无疑会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促使国民总消费需求持续不断扩大。由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社会总消费能力提高,将成为“十一五”时期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
3.劳动力供给的“内涵扩张度”提高
从1978 年到2003年,全社会总就业量从40152万人增加到74432万人,25年总共净增加34280万人,年均增加2016万人,每年增长3.41%。分阶段看,全社会就业人员增长出现“减速趋势”。1995年前的17年年均增长速度为4.1%,自1996年开始的8年中,年均增长速度降到1.17%。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长从1995年以前年均9.5%以上降到1996年以后年均8.6%的重要原因。
从全社会看,劳动力供给总量虽没增加,但因就业的城乡结构改变而提高了就业效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出现劳动力供给“内涵扩充度提高”替代“外延扩充度下降”所产生的“增长效应”。
(五)在“平稳较快”中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十一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农业稳国、工业强国、服务富国”战略;在稳定农业增长的基础上,提升工业发展规模水平和质量水平,特别是要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国家工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要在充实、加强传统服务业基础上,加快发展包括科技信息、文化教育、医疗保健、金融保险、社会中介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二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分工和专业化,实现工业精细化、品牌化发展,扭转“发展就是铺摊子”的倾向,改变低水平重复的工业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强化深加工,提高工业附加值形成能力和质量水平;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研发、设计、工艺和网络化发展,大力开发出科技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少、环境成本低的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建立以质量促发展的工业增长机制。三是要改进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加快人力资本积累,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强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建立一个自由选择、竞争和多元化的人力资本形成机制;要从物质激励、福利改善、精神嘉奖等方面,鼓励各类人才的自主技术开发和自由的创业、创新活动。四是要发展循环-节约型经济,降低经济增长的成本;要缓解能源、资源瓶颈矛盾,建立高效节约型的社会;要在全社会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建立自觉追求资源循环节约的机制,大力发展清洁生产,促进废弃物循环使用,在生产和消费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要改进资源型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和流通方式,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在新上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优惠政策,促进循环经济的推广和升级。五是要改善政府对国民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方式,增强对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分析、预见和驾驭能力,提高预调、微调效果,在熨平经济周期中发挥积极作用,防止大起大落,努力减少经济波动的代价。六是要深化微观主体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消除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障碍;要转变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逐步消除地方政府的盲目建设行为,改变地区经济结构趋同格局;要加快全国统一市场建设,打破地方市场分割,努力减少区际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