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软件·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f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在于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灵活的操作能力、顽强的毅力、丰富的想象力,最终实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新能力 方法
  一个新的科学观念的诞生,一个新的发现或发明的提出或者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拟定,往往是人们创新思维的产物。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原理以及我国古代的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例,都是他们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的结果。因此,造就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使学生善于创新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⑴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师表,又是最亲、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⑶学生之间要形成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关系。每位学生都有很强的创新欲望,他们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心与幻想。因此应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使他们善于创新。例如,在学习平年、闰年的判断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平年、闰年呢?闰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同学们非常好奇,想一下弄清是怎么一回事,这时教师先讲“一日”、“一月”、“一年”是怎么来的,然后让学生任报一个年份,教师都随口说出是平年还是闰年,而当全班学生感到惊讶、好奇时,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出课本上没有的判断闰年的简便方法,那就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在数学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意识。
  二、丰富想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越丰富,创新能力就越强。想象是通过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的局限,引导往广处想、往新处想、往趣处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概念教学,学生除提出为什么这样表述外,想象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形。如教学“平行线概念”后,可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分别去掉“在同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这三个要点将会产生什么情形?这样学生就可能利用一种逆向思维产生合理的想象。小学数学课本中有很多题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题材,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敢于大胆创新。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思考题: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有3棵,该怎么种?学生知道,每行3棵,6行就是需要18棵,可现在只有7棵树,缺11棵树,怎么种?这个超乎常规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时老师要把握机会,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老师可出示以下问题:⑴5棵树种成2行,每行有3棵,怎么种?⑵7棵树种成3行,每行3棵,怎么种?⑶6棵树种成3行,每行3棵,怎么种?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发现“公共树”的作用,掌握一棵树有时可顶上二棵树甚至顶上三棵树的不同排法,使上述思考题最终得以解决,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由此得到培养。
  三、纵横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连续考虑,探根求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性的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地提高。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思维的“迁移”。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说法,正是这种“迁移”的体现。在横向思维的过程中,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求同和存异。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的现象中寻找所包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如“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表面看,这几种数的计算有很大差异,通过三者的类比,却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整数加减中强调相同数位上对齐;小数加减则强调小数点对齐;分数加减则强调分数单位统一,它们编排分布在几个年级的章节,教学间隔时间长,在教学中注意选择适当时机抓好要点的对比,突出三者共同特点——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这样,学生不但对三种数的加减法则加深了理解,而且使思维的能力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分析已知与求知之间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往往带有强烈的创造精神的思维,它有利于思维翅膀更好地飞翔。
  总之,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数学课堂中创造出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養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利用教材文本,提供学生感悟、体验的空间;根据教学实际,重组或改组教学内容,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适度扩展,延伸社会,向课外读写开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掌
福建省政和县东平镇是我国白茶的主产区,该地区低丘台地上的红壤受气候、地形、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土壤肥力不断下降,茶叶农残不时发生,应合理改良土壤,
作为语文课的一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课越来越难上已成为共性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中职语文课功能定位不清晰造成
匀强电场中已知几点电势,求其他位置电势的常用方法是:先寻找电势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再画出最高点电势和最低点电势之间的连线,然后根据几何关系找到对应等势点,画出等势线,最后求出题中各点的电势.这样的常规判断方法程序较多,判断起来比较麻烦,关键是画等势线较困难,也容易出错.下面我们看一下求电势的另类方法:  简单方法:在匀强电场中,根据电势差和电场强度的关系:U=Ed,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特点,即“在匀强电
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于统一文本的兴趣,统一问题的体悟可能是不同的,学法也是各异的,表达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就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
新课标倡导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引导是小学生个性化习作的催化剂,,有效的引导可以促发学生个性化习作,教师可以在校内活动中引导、在班级交流中引导、在师生谈话中引导、在媒体观看中引导、在事件反思中引导、在多元评价中引导、在作品展示中引导。  一、在校内活动中引导学生写作文  学校、班级中常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教师也会让学生在活动之后写写日记。可是学生写出来的日记却以“流水账”为多,效果欠理想。难道说学生
中职学校的学生培养目的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数学在专业学科中的应用不仅仅是内容的应用.更要突出地为现行的专业教学服务。
YZ—901农用增效(展着)剂是一种由多种表面活性剂、渗透剂、粘着剂及溶剂组成的;具有较强展着性、粘附性、渗透性及抗雨水冲刷能力的新型助剂。该剂由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药剂
粤引水薯1号及简易繁种保种技术符国惠(广东省农科院旱作所广州510640)木薯是我省的优势作物,有近200年的栽培历史,是我省5大作物之一。1992年全省木薯种植面积257万亩,总产鲜薯225万吨,亩产876kg。种植木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