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英语小说源流谈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英语文学是英国殖民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混血儿,在印度近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20世纪前后,随着印度现代化进程的蓬勃开展,印度英语文学在印度文学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目前,印度英语出版物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本土语言的出版物。并有相当多的小说家获得了布克奖等多种奖项,成为了读者和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印度英语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上。从19世纪中后期至今,印度英语小说家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印度英语小说早已成为了世界文学图景中的一只重要力量。
  
  一、独立(1947年)前的印度英语小说
  
  根据现有资料显示,最早的印度英语小说出现在19世纪后半期。第一位印度英语小说家是著名的孟加拉作家般吉姆·钱德拉·查特吉。他的第一部英语小说是在《印度园地》周刊上连载的《拉贾莫汉的妻子》,但后来他还是转向了母语——孟加拉语的创作。之后的英语小说主要出现在殖民化程度较高的孟加拉和马德拉斯地区,主要是男性作家的长篇小说,以及女作家朵露·德特的连载小说《妙龄西班牙少女》。朵露·德特还是第一位使印度诗歌获得国际声誉的诗人,只可惜英年早逝。最早的印度英语短篇小说集是S.杰特尔·杜德的《印度现状:印度案件报道故事选》以及杜德与索林德拉·莫汉·泰戈尔编撰的《逝水流年:印度历史传说》。这一阶段的印度英语小说有两个特征:第一是中长篇小说基本仿照西方写法,从德特小说的题名就能看出来,写法也近于17世纪欧洲文学的纪传体,主要因为此时的读者主要是在印居住的英国人。小说家人数并不多,风格更多建立在个人文学趣味上,因此规律性不强。第二是短篇小说中开始出现较多的印度事物,为什么这样呢?可能在印度英语小说草创期,作家的总体水准有限,他们只能在容量有限的短篇里开始尝试描写印度题材。
  进入20世纪,印度英语小说家的自信心增强,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创作开始朝着展现文化冲突并有回归本土文化的倾向。代表作家有A.马德威赫、T.罗摩克里希那·皮莱依和斯里达·卓健德拉·辛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辛格,他来自印度东北部的旁遮普。此地并非英国主要殖民地区,而是锡克人的主要生活区域,这说明英语的使用范围在扩大。印度是个文化大国,各地区间的文化、宗教差异明显。旁遮普的锡克教背景使得当地英语文学有自己的特色。这使得印度英语文学的印度文化背景呈现出非单一和多元化的形态。
  真正使印度英语小说具有国际声誉的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印度英语小说“三大家”:穆尔克·拉吉·安纳德、R.K.纳拉扬和拉迦·拉奥。虽然1913年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已经将印度英语文学的国际声誉提高了一个档次。但是,社会容量更大、涵盖更广的小说声誉却是建立在“三大家”的创作上。30年代,他们各自的代表作《不可接触的贱民》(1935)、《斯瓦米及其朋友们》(1935)和《根特浦尔》(1938)在短短数年内同时出现,真正确立了现代印度英语小说的根基。
  安纳德的最大贡献是为印度英语文学贡献了一种题材,或一种思路,就是对贱民、苦力和工人等被压迫被损害人民的描写。他在《不可接触的贱民》中以贱民巴克哈为主人公,这在以往印度英语文学中是不可想象的。贱民是印度种姓制度中四种姓之下、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阶层,已经被压抑在印度社会底层数千年之久,贱民问题一直是困扰印度政治的难题之一。甘地、尼赫鲁、安倍德卡尔等政治领袖都对贱民问题有过明确的表态和行动。安纳德的创作明显受俄苏式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影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安纳德的创作可以说是那个年代印度底层人民社会生活的民族寓言。
  R.K.纳拉扬的特殊贡献在于他用非常平实、质朴的英语来讲普通印度人的故事。他致力于“摩尔古迪”南方小镇的创造,其创作堪称20世纪印度中前期地方人民生活的精神史诗。纳拉扬毫不高蹈,他总是小心翼翼地远离时代与政治,他的成功昭示着英语与印度世俗生活结合的可能性。有人认为第一部印度后殖民小说应属R.K.纳拉扬的《斯瓦米及其朋友们》,虽然该书出版时间比印度独立整整早了12年。后来的萨尔曼·拉什迪《午夜的孩子》和阿伦德哈蒂·罗易的《微物之神》分别继承了这一传统,因为这几部作品都遵循了一个形式,就是以某个孩子的角度来关注国家、文化和阶级身份一类问题。
  拉迦·拉奥的独特贡献在于他为印度英语文学确立了深度。拉奥的早期作品如《根特普尔》有和纳拉扬相似的思路,即立足于某个固定生活空间对群体生活进行书写。他的晚年创作则走向了玄奥、深沉的境界,以对印度传统哲学进行诠释取胜。拉奥信仰吠檀多哲学,《蛇与绳》、《猫与莎士比亚》、《棋王与棋着》等长篇小说均蕴含着深奥、抽象的印度哲理。而这正是西方评论界所看重的。据我国学者颜治强教授统计,拉奥在西方各国旅居时间超了过50年。“三大家”中,也是他在西方的地位最高。从某种程度上说,拉奥的成功是印度传统文化魅力使然。
  印度独立以前,印度英语小说的至高点是“三大家”确立的。
  
  二、1947-80年代印度英语小说
  
  1947年,印度独立,印度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印度英语小说继续了以往的活力。“三大家”仍然笔耕不辍,各自奉献出了高水平的作品,他们漫长的创作成为印度英语文学富有生命力的见证。
  除了他们之外,印度英语小说界涌现出了一大群高水平的小说家。上世纪50—70年代的主要代表有巴帕尼·巴达查里雅(1906—1988)、曼诺哈尔·马尔贡卡尔(1913—)、露丝·普拉瓦·杰哈布瓦拉(1927— )安妮塔·德赛(1937— )和库什文特·辛格(1915— ),等人,当然还不能忘记早早加入英国国籍的V.S.奈保尔(1932—)。这几位作家的年龄相差很大,跨越了20世纪10年代到30年代的广阔时间;文化背景也有较大差异,有的是锡克教徒,有的是印度教徒,有的还有异国文化背景。所以,这一阶段的小说创作出现多元倾向,作家们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文学趣味,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将之前“三大家”开创的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创作局面,推向异常丰富的多元化格局,并具有更高的艺术含量。
  巴达查里雅的年龄其实与“三大家”相仿,但他的第一部长篇《大饥荒》问世于1947年,而他的主要作品基本都出现在独立之后。巴达查里雅的文学进路与安纳德颇为类似,基本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用全知全能视角和第三人称口吻对社会整体进行宏观描述。
  曼诺哈尔·马尔贡卡尔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土邦王子》问世于1963年,这本书同安纳德的《一个王公的私人生活》一起被称作描写独立后土地改革最有名的两部作品。小说传神地描绘了一个贵族王公终日无所事事,以捕猎打发时光;在土地改革法颁布之后,他精神受到创伤,竟空手巡捕伤虎、最终死于虎爪。独立如同一道巨闸中断了土邦王公地方政治独立的美梦,现代意味的民族国家改变着印度人民的时空观念。王公的悲剧一言以蔽之——生不逢时。在新的时空领域内,他失去了历史曾赋予的自我与地位。
  女作家杰哈布瓦拉的身份比较特殊,她本是德国后裔,跟随丈夫来到印度定居,晚年又去了美国生活。她的长篇小说《落后地区》(1966)、《一片新的领地》(1972)、《炎热与尘土》(1975)等以反映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为主。她善于描写在印度生活或旅游的西方人,试图回答西方人是否值得继续生活在印度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她的作品是爱·摩·福斯特《印度之行》的精神延续。
  安妮塔·德赛是一位艺术修养极高的女作家。她善于运用意识流等心理描写手段,从女作家自身感情出发,对女性意识进行开拓、挖掘。许多论者把她与契诃夫和伍尔芙相提并论。在这一阶段作家中,她笔触的细腻程度应该是无出其右的。
  库什文特·辛格继承了斯里达·卓健德拉·辛格的衣钵,是锡克英语文学史上的另一位优秀英语作家。他的长篇作品《开往巴基斯坦的列车》(1956)、《我将听不到夜莺歌唱》(1959)等以反映独立时期印度社会问题及印巴分治造成的人间惨剧为主。辛格以笔力矫健著称,至今已经写了一百多本书。由于辈份高、声望显,在在世印度作家中辛格具有崇高威望。
  在这些作家中,奈保尔的名声最大,这显然跟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关。奈保尔出生于英属特立尼达,其祖上是迁居至加勒比的印度人;他在英国读书、写作,后来干脆在英国定居。奈保尔一再强调自己是英国作家,明确表现出对印度印记的厌倦。他的印度三部曲以游记的方式对印度进行了种种责难。不管读者是不是喜欢他,他在对印度的各种质疑声音中,都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一个。他具有印度血统,又持反印度立场,这一姿态颇为西方赞赏。奈保尔的英文水准极高,其文笔高超在英国作家中也是名列前茅。
  总体来说,独立后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印度英语小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势态。这为下一阶段印度英语文学的强力喷发奠定了基础。
  
  三、80年代后的印度英语小说
  
  进一步将印度英语小说提高到世界水平,并获取英语世界普遍认可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印度英语小说释放出了不亚于拉美“文学爆炸”的震撼力!
  上世纪80年代,印度英语文学出现了文学巨擘萨尔曼·拉什迪。拉什迪的代表作兼成名作是《午夜的孩子》,题名“午夜”象征着1947年印度独立,作家本人也出生在那一年。主人公萨利姆和湿婆为代表的一群有特异功能的孩子,降生在尼赫鲁向世界宣告印度独立之时。由于偶然的因素,二人身份置换,象征着印度独立之时的文化混杂状态。萨利姆是午夜之子们的领袖,经常将他们召集起来,商讨建设印度大计。萨利姆的身份具有强烈的文化象征,他是印度教徒与基督徒的私生子,却被误打误撞送入穆斯林家中抚养。这三种身份所代表的文化正是印度独立之初的最主要文化。印度独立过程正是在多种文化掺杂、混合的状态下进行的。小说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从1919年一直写到1977年,涵盖了甘地崛起、独立运动、印巴分治、东孟加拉冲突、紧急状态法等等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想象的、夸张的,甚至匪夷所思的情节构造,拉什迪使作品具有了一种“魔幻”色彩,同时又使小说具备了后现代小说的属性。最重要的是,以《午夜的孩子》为代表的拉什迪作品采取颇具历史想象力的写法,使得印度当下与历史、个人生活与国家政治、虚构与现实结合到了一处,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具有审核风格的表意系统,给日后的印度英语写作开启了思维。同时,拉什迪风格中的神秘色彩也趋近于西方主流社会对东方印度的想象与价值判断。拉什迪可以说是当代印度英语文学首屈一指的作家,也是旅居西方的印度作家中声望最高的一位,与奈保尔和石黑一雄并称“后殖民文学三杰”。对于印度英语文学研究,拉什迪绝对是一个不可绕过的人物。
  上世纪80年代之后,又出现了维克拉姆·赛特、阿兰·希利(1951—)、阿米特瓦·高士(1956— )、罗辛顿·米斯垂(1952— )等重要作家。这些作家或者选择了海外生活,如高士定居在纽约,米斯垂在加拿大生活;或如赛特,坚持在国内进行创作。这几位作家构成了当下印度英语小说的中流砥柱。上世纪90年代的印度英语小说进入了最活跃的时期,也引起了国际图书市场的高度重视。比如赛特长篇小说《如意郎君》的出版。该书第一版长达1349页,开创了英语小说单卷本长篇的篇幅记录。该书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迅速成为一本国际畅销小说。为了配合出版商的动作,赛特也马不停蹄地迈上了“促销”之旅。他花了7年时间穿梭于许多已经引进或翻译出版了《如意郎君》的国家,在公共场合诵读小说篇章。“这种国际促销是现代文学生活的一部分,表明了文化杂生状态下的全球市场关系。”
  如果我们要给活跃于上世纪80年代后的印度英语小说家做一分期的话,不妨按照他们的出生年龄。从学术界评价和国际声望来看,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代表肯定是萨尔曼·拉什迪(1947年生);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代表是维克拉姆·赛特(1952年生);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代表则是女作家阿伦德哈蒂·罗易(1961年生,本刊2009年第一期有介绍)。可喜的是,这几代作家还未老去,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小说家又以强盛的姿态涌现出来。比如于2006年和2008年分别获得布克奖的两位新秀:基兰·德塞和阿拉温德·阿迪加(本刊2009年第三期有介绍)。前者生于1971年,后者生于1974年,都不到40岁,就接连斩获英语小说奖项的至高王冠,实在令人刮目相看。他们的出现一再说明了印度当代英语小说家阵容齐整,成果惊人。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印度英语小说仍将保持旺盛的活力,并将取得更高的成就。
其他文献
蝴蝶情结rn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当代著名俄裔美籍作家,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因有富裕的家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3岁时,就可以用英文熟练表达,5岁
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使得Web信息量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人们迫切需要能自动从Web上发现、抽取和过滤信息的工具。因此,产生了Web挖掘。Web使用挖掘是Web挖掘的重要分支,
1.两个俗人相互对视2.山上下来五兄弟他与老五永分离 1. The two lay people look at each other 2. The five brothers down the mountain Five separated from the fifth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美国环保局最近公布了美国获得“能源之星”称号的节能建筑最多的前25个大城市,其中洛杉矶名列榜首,其次为旧金山、休斯顿、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获得“能源之星”称号的建筑,与一般的建筑相比,能源消耗量少35%,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少35%。2008年,美国有3300所以上的办公大楼、工厂、学校、医院、购物中心等建筑,获得了“能源之星”称号。  据称,到目前为止美国国内已有超过6200所的办公大楼和工厂等
摘 要:《马氏文通》中的“助字篇”作为书中论述得最精当的一章,首次规定了“助字”的定义和范围。其将助字按照语气分为“传信”和“传疑”两大类,本文旨在通过对“乎”、“哉”、“耶”等传疑助词进行详细的梳理,与其他虚字对比研究,从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来探求传疑助词的规律。  关键词:《马氏文通》;传疑助词;语气词;分类  作者简介:万英英(1993-),女,汉族,甘肃天水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
这幅画创作于1927年或者更早至1925年。作品的内容和题目都很简单,很容易理解,不像画家的其他作品一样抽象难懂。白色的桌子和上面没有根的树构成了画作的主体。云朵穿插于树冠之间,有些在前,有些在后。它们看似离地面如此之近,似乎不符合客观现实。然而,马格里特已改变了空间比例,使画中各部分的布局相对比较合理,看上去很协调。也就是说,他打破了人们头脑中的常规和惯例,使自然世界不再受空间的限制,把白色的桌
一    1862年9月,陷入热恋的托尔斯泰,做了一件至今难以恰当评判的事:为显得公平和忠诚,他将自己过去的日记带给了未婚妻索菲娅。  尽管是在热恋之中,随即又很快结婚,可是,由日记引发的后果,还是很快就显现了出来。后来索菲娅在一篇文章中回忆:“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即托尔斯泰)每天都来,有一次他把自己的日记带给了我。记得,阅读这些日记使我大为震惊,他在婚前让我读他的日记,固然出于诚意,但适得其反:
摘 要:比较分析汉泰语言在句法研究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对象国语言。本文仅仅将中泰前辈们有关句法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观点作肤浅的比较,更深入的研究有待进一步考究。  关键词:汉泰语句法;研究比较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02  一、引言  汉语和泰语同属于汉藏语系,具有大体相同的句法结构和语法表现手段。本文拟就中泰国
美国睡眠基金会(NSF)最近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人的睡眠时间日平均为6.7小时,呈现出逐年变短的倾向。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有超过25%的美国人因为忧心国家经济前景以及个人财务问题,导致每周有好几个晚上失眠。  美国睡眠基金会每年都要进行国民睡眠时间的调查。今年有1000人接受了此项调查。调查表明,与2001年的7小时相比,美国人的日平均睡眠时间缩短了0.3小时。  在调查中,回答睡眠时间为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