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义:让中医造福更多人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x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尚义习惯开小方子,常用药一般不过9味,尽量少用贵重药物。他认为,中医的最大功效在于调理,通过激发人体免疫力来对抗疾病,而患者的情绪直接影响药物疗效。因此,一名好医生既要能治病也要善于治心。
  做好心灵安抚跟开方子一样重要
  年逾七旬的刘尚义,是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医50余年,几乎天天都在和病人打交道,如今仍坚持一周四次坐诊。对没挂到号的人,刘尚义总是主动延长坐诊时间,优先为外地患者与急重病人“开小灶”。
  “最近还跳舞没?上次去上海玩得挺开心吧?”记者进入诊室时,刘尚义正在给60岁的李惠敏把脉,并不时闲聊一些其他话题,现场氛围显得轻松融洽,如同两位老街坊在唠家常。
  事实上,李惠敏的病情一点也不轻松。两年前,她被查出身患肺癌晚期,且癌细胞已经扩散,医生判断她最多还能活3个月。做完手术后,李惠敏没有接受化疗,而是选择一边吃靶向药,一边向刘尚义寻求帮助。
  “刘医生很懂得宽慰人,叫我别把自己当病人,还用成功案例为我加油鼓劲。”李惠敏说,找刘尚义看病,总能获得一种积极乐观的正能量,使心底的阴霾一扫而光。半年前,李惠敏的丈夫也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家人毫不犹豫继续请刘尚义治疗。如今,老两口的病情都已保持稳定,还经常结伴外出游玩。每次出门前,刘尚义都会给他们备好药剂,鼓励他们安安心心痛快玩。
  “患者的恐惧心理比疾病本身更可怕,做好心灵安抚跟开方子一样重要。”刘尚义表示,中医的最大功效在于调理,通过激发人体免疫力来对抗疾病,而患者的情绪直接影响药物疗效。因此,一名好医生既要能治病也要善于治心。
  “医为何物?救死扶伤。德在哪里?菩萨心肠。”这是刘尚义给弟子们写的一副对联,也是他行医数十载的切身感悟。他说医德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为患者着想的内心觉悟。
  病人不会按书本来生病
  刘尚义出生于贵州大方县一户穷苦人家,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知识。大学期间,他花费大量精力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为后来的行医生涯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直到下乡前,老人才把绝技传授给我,还叮嘱我要尽心为老百姓看病。”1968年,刘尚义被派往金沙县石场区卫生院工作。临行前,他追随了多年的贵州名医、葛氏疡科第七代传人赵韵芬,将自己祖传的疡科不传之秘,以及丸散膏丹的炼制诀窍等,悉数教授给刘尚义,希望他把秘方运用到广阔的农村天地。
  下乡以后,刘尚义才领会到赵老的良苦用心,在缺医少药的偏远山区,当初背下的书本知识难有用武之地,翻遍药房也不一定能凑齐一张完整的方子,一切得靠自己开动脑筋摸索新路子。
  “全县都没有几支抗生素,如果想不出别的办法,小娃娃必死无疑。”不久后,一位老乡抱着一个生命垂危的孩子找刘尚义求救。经诊断,孩子患的是中毒性肺炎,并已出现休克症状,随时有生命危险。
  束手无策的刘尚义突然灵光一闪,想起清代医书里记载了一种叫“烧灯火”的疗法。于是立马找来半截捆书的麻绳,在煤油灯里蘸了一下,然后点烧小孩相应穴位。没想到这招还真管用,很快孩子转危为安,后来还长成一个壮小伙。
  “给老乡看病,人家根本不管你用什么招数,只要把病治好就成。”从此以后,刘尚义时常琢磨如何才能在艰苦条件下,把救死扶伤的工作进行下去。渐渐地,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习中医要在“悟”上下功夫,只有把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才能有的放矢地为病人排忧解难。
  时至今日,刘尚义还沿用着小方子治大病的习惯,常用药一般不过9味,尽量少用贵重药物。弟子们常常感到奇怪,明明老师强调要尊崇经典,而他自己却很少完全采纳经典古方。“症状一样不意味着病情相同,好药方是源于经典而高于经典。”刘尚义还曾提笔挥墨,写下“中医药学多而雅,法无定法最风流”以示教诲。
  传统文化蕴藏诊疗灵感
  前些年,刘尚义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之邀,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班讲课,他将中医与国学巧妙联系起来,阐述二者在哲学思维上的共通性。
  “一些看似不务正业的爱好,其实藏着大学问。”刘尚义自小喜好阅读文史哲类书籍,积累了深厚的国学底蕴,对儒学、易学、书法、国画颇有研究,尤其在书法、篆刻艺术上更是风格独特、自成一家。他说,潜心研究国学,可以从中提炼出阴阳平衡、虚实相生、升浮沉降等中医精髓。
  在练习书法时,他总结出一个创作规律——“入时循规蹈矩,出时山花烂漫”。正是凭借这个规律,让他悟出了辨證施治的道理:在研读经典的基础上,要反复思考揣摩各家之长,领悟精髓、当变则变,经方应用无须泥古,一切惟效是求。
  “体腔杂症往往难抵病灶,为何不反其道而行之呢?”受篆刻启发,刘尚义用治皮肤病、疡科病的手段来治疗炎症、溃疡等内科疾病,创造性地提出“引疡入瘤”“从膜论治”等诊疗思想,将疡科理念大胆运用于肿瘤诊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一名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患处皮肤溃烂成瘘,脓流不止,久不收口,多方治疗无效。刘尚义接手后,采用中医外科“托里排毒”法,用固垒膏配合透脓散修复黏膜。一段时间后,这名患者的病情明显改善,生存期也得到有效延长。
  刘尚义时常教导弟子们,学习中医,既要精通岐黄,更要博览群书,将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研究,从博大精深的国学里挖掘国医灵感。
  “诚心问道,请坐听讲;有病求医,喊我开门。”这是刘尚义为自己创作的一副对联,如今虽已年逾古稀,仍热心行医执教。他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一生所学传授给年轻人,让中医造福更多人。(来源:《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江苏省连云港市連云区墟沟街道大巷社区的孝心女婿董安德,在自己妻子去世后,依然不离不弃,10多年如一日照顾岳母,用大爱之举诠释了孝道美德。1981年,董安德与陶文萍结为伉俪。婚后不久,董安德就将岳母和岳父接到家中一起生活。在岳父去世后,董安德的妻子2006年也因病魔而撒手人间。董安德擦干眼泪,暗下决心终生不再婚娶,要把岳母杨秀凤当亲妈照顾。2016年,董安德被查出患有膀胱癌,手术后恢复过程中,他也始
期刊
近日,一则八旬老人立遗嘱将百万房产赠保姆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  苏州一八旬老人贾老伯要把价值120万的房产赠与照顾自己七年的保姆,他觉得自己的保姆从自己老伴在世时就对其认真照顾,这么多年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怀,作为回报,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能报答保姆这几年的陪伴之情了,只能赠与自己的一些财产。经法律认证,贾老伯本人有自己做出独立选择的能力,遗嘱管理局对其精神、心理都进行了鉴定。并且他自己有独立支
期刊
过去很多老年人的传统观念认为,立遗嘱是“触霉头”,但随着观念转变和突发情况多变,在立遗嘱者中,已经出现了很多年轻人的身影。  专家建议,四种人最好早立遗嘱:  自认为职业风险比较高的人;  财产较多的人;  家庭关系比较复杂的人,比如再婚者、有非婚生子女者等;  老年人,因為遗嘱必须在意识清楚、精神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才能订立,有的老人忌讳谈死亡,等到重病在床意识不清时,已不能立遗嘱了。
期刊
3月6日,梁启超致电北京政府总统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汪大燮、事务长林长民,报告他从和会上获知的段祺瑞与日本借款和山东问题。  4月29-30日,巴黎和会代表参加会议,据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条款(第156、157、158条),德国在山东权益让与日本。  5月1日,中国谈判代表、外交总长陆征祥将此事电告北京政府,并称如不签约,则对撤废领事裁判权、取消庚子赔款、关税自主及赔偿损失等等有所不利。  5月2日
期刊
青年,是常有常新的。无论现在是什么年龄,你一定曾经、或正在、或即将经历自己的青年时代。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前赴后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扛起了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担当,品尝着属于自己的磨难和成就。  每一代人有不同的使命  时钟往前拨100年。  那一年的中国,袁世凯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引发从学生到工人的全国性抗议;年底,已经是中华民国总统的他,在一
期刊
公证遗嘱由遗嘱人经公证机关办理。  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  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  以录音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口头遗嘱是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的选择,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立遗嘱的,之前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  
期刊
五四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各界群众掀起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卖国的全国规模的革命斗争。这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烈火一经点燃,便以燎原之势遍及各地,其中包括北京、长沙、上海。  北京:城楼之下始播火种  1919年5月4日,恰逢星期天,那时还在铁路管理学校读书的郑振铎刚刚吃完午饭,连日的苦读使他略感疲惫,于是他放弃了去图书馆看书的想法,躺在床上进入了梦乡。在位于东交民巷东
期刊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距今已有百年,当年那些当事人和亲历者如今已大多不在人世,但他们中许多人都在文章、书信和日记中记下了对那场运动的观察、评价和思考,那些余温尚存的鲜活记忆为后人了解五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和途径。  罗家伦披露五四内幕  罗家伦1917年考入北大文科,与傅斯年等一起出版《新潮》月刊,鼓吹新文化运动,是著名的学生领袖之一。  1931年8月26日,罗家伦向助手马星野回忆了五四期间北京大
期刊
新中国成立70年,是奋斗的70年,也是追逐中国梦的70年,留下了一串奋斗者的足迹。奋斗,是当下最闪亮的新时代精神。过去的70年,贵州省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一批批劳模,他们是众多奋斗者的杰出代表。劳模精神就是迎难而上的攻关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讲述、記录、还原他们的奋斗故事,是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种纪念。  贵阳最早的机场,是清镇平远哨机场。由于该跑道两端净空条件差,1958年10月,经国务院批
期刊
解放初期,贵州民用航空事业发展缓慢,磊庄机场门庭冷落。1971年,40岁的辽宁人柳常富听从上级安排,从北京民航总局航行助理的岗位上调任民航贵州省局副局长。在此期间,磊庄机场历经扩建,然而受场地限制,连波音737以上机型都不能起降。并且,当地气候、地形及净空条件较差,威胁飞行安全,机场的建设发展很受影响。此时,柳常富凭着多年空军航行管制(空中交通管制)专业的经验,敏锐地察觉到磊庄机场将不适应贵州经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