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惟公足以服人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f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著名的“中国改革第一村”——安徽小岗村的“党委第一书记”沈浩,践行胡总书记的嘱托,回报乡亲们的信赖,鞠躬尽瘁,英年早逝,“光荣”在岗位上。读沈浩留下的日记,为之动容,让人想起了雷锋、焦裕禄……这些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榜样。“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30多年前的初冬,小岗村18条好汉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按下红手印,签下“生死契约”,掀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毋庸讳言,在神州大地腾飞之时,小岗村的发展却不那么尽如人意,“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未圆富裕梦”。
  直到2004年,猴年春节刚过,沈浩挂职被派到小岗村任村党委第一书记。这个“第一书记”,比雷锋的班长职务大一些,比焦裕禄的县委书记小许多,正是这个权比“些小县吏”都不如的农民群众的贴心人,带领小岗村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沈书记带领村民修路,“改变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状况;沈书记为民伸张正义,执法如山,守身如玉,敢碰硬,保护集体财产,赢得民心。
  2006年的秋收时节,沈浩任职届满之时,朴素的小岗村人,联名上书,用“98个手印”把沈书记继续留在了村里。沈浩心里揣着胡总书记的20字真经嘱托——“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找出了不足,“离党中央的要求,离农民群众的愿望,还有很大的差距”。
  2008年的金色秋天,小岗人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总书记考察小岗村时的一席话——“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把文化生活搞丰富,把村庄环境搞整洁,使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让沈浩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2009年是小岗村大发展的一年,与“美国GLG集团”、“从玉菜业”、“天下一碗”等企业签下4份大单,招商引资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是年秋天的收获季节,小岗村人又用一纸按有186个红手印的信,留住了小岗村致富的领路人沈浩书记。
  “人有旦夕祸福”。沈浩近年来的日记里,时常可以看到“身体透支”的记录:“工作越来越忙,压力越来越大,身心感到从未有的疲倦”;“心力疲倦,特别累……”。2009年11月5日上午,沈浩刚送走来小岗村考察的三批客人,筋疲力尽,无奈地说了句“我回去睡会儿。”然而,这一睡,沈浩书记就再也未能醒来。一座上足发条,从不歇息的钟,终于停摆了!这一年的冬天,小岗人用深情的红手印把他们的“第一书记”永远留在了心中。沈浩兑现了承诺——“只要大家欢迎我,我愿意一辈子留在小岗!”
  自古以来,中国就不乏“为民请命的人”,小岗人的红手印,十指连心,代表了小岗人的心声,表达了对“第一书记”沈浩的信任,也是对共产党员沈浩的最高褒奖。“天下惟公足以服人”。沈浩的核心價值就是一个大写的“公”字,体现在一个“民”字。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们结合起来,在人们中间生根、开花、结果。沈浩就是这样的共产党人。
  沈浩日记里多次记下了慈祥母亲的教诲,几乎就是一个主题——“要听党的话,听领导的话,不该用的钱千万不能用,要学父亲再穷也不孬!”2008年,高寿91岁的老母亲还嘱咐儿子,“千万要小心,听党的话,听领导的话,不要花公家的钱,不要多饮酒……”。读到这些教诲,我想这比时下“央视”大讲堂上渲染的“孔孟之道”更具感染力;也比那些笑纳年薪60万元的“共和国长子”更令人佩服;更比那些满嘴“党的纪律”实则“贪腐成性”的高官说教更令人信服。
  沈浩日记里的三次落泪,对慈祥母亲的愧疚,对淳朴小岗人的不舍,对活泼可爱的女儿歉然,表露出“大爱无疆亦无言”的真情和“回眸时看小於菟”的无奈。
  “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沈浩是这样的人。
其他文献
“国进民退”在许多领域已然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也有一些人特别是挂有“官衔”的人,不大愿意听到这样的舆论。官方的统计数据表明“不支持国进民退的说法”,似乎还可以理解,因为统计的方法和“眼睛看见的现象”不尽相同。日前看到一則消息,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国企“大管家”在中国公司治理论坛上放出的雷人之语,“未来的民企肯定会收购我们(国企)!”“但要考虑国家、企业、投资者、企业职工的利益,稳定为重。”于是疾呼“媒
期刊
无论你是谁——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信仰!不论你是穷还是富!不论你身体是否健康!明天我们都没有区别!    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些字眼,随着电影《2012》的热映仿佛从遥远的未来一下子闯进了我们的生活,令我们心惊胆颤。不仅对未来,甚至对眼下的生活都充满了恐慌。谁能阻止世界末日的到来?电影中的各国政府在不得以的情况下开始联手制造方舟。值得庆幸的是现实中的地球还未到那一地步,地球村的
期刊
搭建创新与创业的舞台,铺设机遇与成功的道路,架筑科技与经济的桥梁    2009年12月10日,“清华科技园创建15周年庆祝活动”在清华科技园隆重举行。从1994年清华大学正式开始建设科技园至今,经过15年对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清华科技园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理念、运行模式和园区文化,在推动区域自主创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创业企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
期刊
低碳经济必须注意的三个角度。一是空间层面上的规划;二是技术层面的思考;三是生活方式的设计。    他走的是一条低碳之路。  每天从北大创新中心,他步行半小时回到圆明园附近叫褐石的家。  在顶层仅有的30多平的露台上,他布置了家里的“低碳房”。太阳能电板,用来取暖;室内的一面水墙,用来调节温度,冬暖夏凉;收集来的雨水,养花种菜,绿意盎然。  他的办公室如出一辙,各种绿植装点其间,在他眼里,植物强大的
期刊
廖晓义和她的同伴们发起、建设的“乐和家园”作为一种低碳生态乡村模式,是一个从环境到经济、从建筑到保健、从社会到心灵的整体系统。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方案中,乡村通常是被忽略的领域。然而对于一个农业人口仍占一半的星球、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仍然占多数的大国,乡村能否找到低碳发展之路,是实现低碳社会的关键所在。城市一直在工业化道路上前进,走的是高碳发展之路,要实现其从高碳到低碳的转轨非常
期刊
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纳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该产业像当年的IT行业一样,正迅速成为当今世界又一大增长点。近年,随着动漫产业的迅速兴起,以动漫看点为核心内容的主题公园,以动漫体验为看点的娱乐城以及卡通儿童乐园等正在规划和开发中。    北京:动漫体验地规划进行时    在今年元旦后的一次茶话会上,北京中关村几家IT产业的工会主席对记者表示,春节期间,他们
期刊
中美友好建交30周年之际,胡锦涛和奥巴马举行了两国元首的战略对话。这次对话为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两国及世界经济的尽快复苏,开拓了一个历史新纪元。但是,金融双边领域的一些具体问题似乎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在不同价值观、不同立场上,这种合作关系还有待更深一层的探索。  2009年12月,由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经济战略专业委员会总部经济课题组和《中关村》杂志共同主办的 “中美金融战略互动与合作前景
期刊
杨志认为,推进中国环境与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必须有其“抓手”,在世界经济全球性转变下,“绿色” “资本”“网络”应该成为顺利转型的三大“抓手”。    2009年12月15日至19日,被誉为中国 “绿色声音”代表的她以联合国大学代表团专家的身份出席了哥本哈根会议。  哥本哈根归来。2010年1月13日,杨志教授在人大谈会议见闻,与多位业界专家学者共议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并接受本刊采访。  作为“中国循环
期刊
1、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09年3月13日,國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揭开了中关村发展新的篇章,中关村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指出,要加快改革与发展,努力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关村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中
期刊
为海淀增光!为首都添彩!与祖国同行!2009,海淀精神文明建设这样走过。    岁月如歌,历史已悄悄地走过了2009年。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正是体味幸福的时刻,现在,就让我们沿着2009年北京市海淀区精神文明的足迹,一起分享一下春种秋收的喜悦。  文明刷新城市,感动震撼心灵。这一年里,海淀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以“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主线,开展了文明素质提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