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的精神家园审视与生态审美之思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iuli_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米勒执导的电影《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影片。它描绘了一幅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军阀割据、战争不断的“末日”图景,讲述了冷酷的逃亡者麦克斯帮助独臂女将军弗瑞欧莎摆脱重兵追击、推翻暴政统治、建立新家园的故事。虽然故事背景设定在未来,但它却与当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拜物至上、人性滑坡的现状密切相关。人类目前面临的生态和社会问题不仅是技术和管理问题,更是诗学和美学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从生态美学的观点出发,分析《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的媒体图像背后所暗藏的假设和隐喻,挖掘其蕴含的精神内核和生态审美主题,进而研究该电影所承载的生态审美教育功能。
  一、生态美学及主要审美范畴
  生态理念的产生背景是人类中心主义高度发展后带来的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以人类的当下利益作为价值判断与一切活动的标准和目的,忽视人与自然环境须臾难离的关系,从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环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整体论生态观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人类中心的哲学与价值观范式,强调人与自然生态“共生”“双赢”的整体性关系。整体论生态观承认自然生态和人的绝对价值,同时兼容自然生态和人的相对价值,是“包含着生存维度的新的人文主义,即‘生态人文主义’”。[1]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即整体论生态观。
  生态美学的有关范畴不同于传统美学的“比例对称与和谐”的审美观念,是一系列与人的美好生存密切相关的美学范畴,主要包括“共生性”“诗意地栖居”和“家园意识”等。[2]“共生性”指人与自然生态“相互促进,共生共荣,共同健康,共同旺盛。”[3]中国古典美学讲求“生生不息”,生机与生命力是自然赐予人的最大利益。人与自然最本质、最深层的关联就是生命层面的关联。人与自然万物同处一个生命共同体中,自然有人的生命之根。
  “诗意地栖居”源自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认为,人在地球上的原初存在方式就是筑居、栖居。筑居,不仅指人建造自己的住所,也指操劳、种植、保护、珍爱。同时,筑居根植于栖居之中,必须以栖居的意义来规范筑居。栖居标明的是一个存在的原初状态,即原始的一,而这原始的一是天、地、人、神的四重整体。但是,现代社会以来,原初的一(天地人神的四重整体)被破坏了,人追名逐利、贪图享乐;人离弃了神性,在无休止地盘剥大地,掠夺自然。人究竟该如何停留于栖居之中呢?海德格尔认为,唯有诗化。但海德格尔的“诗化”“诗意”并不是文艺活动,而是恢复神性。人以神性来度量自身,仰望神意,是人之为人的本性。[4]因此,“诗意地栖居”在于人重新回归人之本性,对天、地、自然万物怀有崇高的敬畏之心,回归本真之存在。
  “家园意识”是有关人存在的本源性意识,最开始由海德格尔明确提出,其存在主义哲学观中“此在与世界”的在世关系就包含着“人在家中”这一浓郁的“家园意识”。在海德格尔看来,“无家可归”是人之在世的基本方式。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的无所不在使人与世界本真的“在家”关系扭曲,在这种冲击下,人的无家可归之感愈加强烈。随着工业技术的深入发展,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人与生俱来的无家之感更是演化成“茫然失其所在”。因此,为了抵挡失去家园的茫然之感,人必须扎根于大地,坚守自己的“家”,因为家园是由“大地所赠与”。于是,“家园意识”就与自然生态有了天然的联系。人生存在自然之中,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发展,就是保护人的家园,就是指引无家可归人的返乡之路。至此,“家园意识”既有维护人類生存家园,保护环境之意,又有人的本真存在的回归之思。
  二、《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的生态审美主题探析
  (一)不弃希望:重拾人与环境的共生性
  “共生性”的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气本论生命哲学。它是一种“万物一体”的哲学,其核心是“气本体”,因气而产生生命,“气本体”即“生命本体”。也就是说,生命之美最根本是一种天人相和所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之美。因此,“共生性”强调人与自然生态同脉连根、共生共荣。
  电影《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的开篇却呈现了一幅万物凋敝的末日景象。为了争夺水、石油、土地等日愈宝贵的地球资源,人们不计后果地发动了核战争。核战后,大地一片狼藉。幸存的人们依赖仅有的资源,各自割据为政,有的控制水源,有的控制石油,有的控制子弹,成为了末世下新的战争军阀。军阀“不死老乔”利用自己控制的水源,制造天险的城池,养育了无数的“战争男孩”。他们在守卫城池的同时,还侵略其他地盘。“不死老乔”的出场形象令人战栗:他全身涂白,眼睛涂黑,身穿透明铠甲,脸上是一个巨大的骷髅面具,显示着自己的地位和权威。然而,涂白的身体其实已经溃烂,铠甲只是掩饰而已;骷髅面具实为氧气罩,他必须不停吸氧才能维持生命。他所养育的战争男孩其实只是孱弱的“半死之人”,需要即时输血,否则随时就会死去。他们被“不死老乔”洗脑成为战争机器,活着只为了战死,从而进入所谓的“英灵殿”获得重生。他们涂白的身体是脆弱的表现,他们涂黑的双眼暗示着空洞的生命价值观。在这里,人的身体已严重的扭曲、变形、异化。这些病态的身体是核战争后的留毒,也是核战争后环境凋敝,生态破坏的直接证明。人的肉身完整性、人的完整性是通过与环境自然的互动而获得的。电影中畸形的身体印证了畸形的地球生态,身体的不完整和异化隐喻着地球物种的灭绝和生态链的断裂,更隐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的断裂。
  在这荒芜死寂、艰难逼仄的生存环境下,人必须有所行动。绝境下人的行动昭示着拯救的可能,而这拯救的可能就从种子开始。种子是生命的希望,也是孕育的希望,但电影中负责孕育的女性却沦为了军阀的生育工具和营养机器。“不死老乔”同时监禁着五名妻子,她们的任务就是为“不死老乔”繁育后代。同时,还有很多母亲像奶牛一样被圈养者,她们的母乳被用作“不死老乔”孩子们的营养餐,也是军阀之间互相交易,换取战争武器的筹码。电影中,“不死老乔”最信任的女将军弗瑞欧莎如往常一样开着卡车,运输着水和母乳,到其他军阀处换取石油和子弹,可实际上她要带领着“不死老乔”身边的五位妻子逃离魔爪,逃往弗瑞欧莎曾经的故乡——“众母之国”的绿洲。一路追杀后,他们终于到达了绿洲,可曾经的绿洲如今却土壤污染,水质酸化,变成了荒凉沼泽,看不到一丝生机。“众母”也仅剩下了头发花白的几位。但是,“众母之国”幸存的女性却是能战善斗的女勇士,她们精神独立、眼神坚定、身手灵活,可以沙丘飞车,可以挎枪射击。更为可贵的是,她们没有忘记女性的孕育本性。一位“众母”的随身装备除了武器之外,就是各式各样的植物种子。这些珍贵的种子可以长成大树、开满花朵、结出果实。不管走到哪里,她都会种下一粒种子,期待种子能够扎根长大,焕发生机。在被各路军阀追击的过程中,她不幸受伤,最后紧紧怀抱着种子安然睡去。这位用生命捍卫种子的“众母”就是大地母亲的象征,她珍藏、播种、养育、爱护,即使孩子似的人类已把大地祸害致极,甚至开始互相残杀,但她依然全力维护着生命。她用性命保存下来的种子其实就是人与土地的联结。通过种子,人得以感受土地的活力,得以认知大地平静的表面之下所蕴藏的巨大生命气息,认识到大地给人的实实在在的支撑。种子所代表的绿色记号带领人去重新体会人与大地的重聚,从而达成人与大地,人与环境,人与生命的和解。正如罗尔斯顿所说:“自然有一种‘引导的能力’,它能在我们心里激发出一些思想,给我们以教育,引导我们走出来,懂得我们是谁,我们在哪,我们的秉性如何,等等。”[5]   对种子的保留和珍爱是对生命希望的不弃,不弃希望就是重拾人与环境的同源共根。人生于大地,源于自然,跳动不息的生命活力流转于人与自然之间。电影中“众母”对种子的执着、对希望的执念来自于人对大地的依恋,她们对生命希望的不离不弃就是人与环境共生共荣的同源性。电影以人在重重危机中寻找绿色、不弃希望的行为重拾人与环境的共生性,生动诠释了“共生性”的生态审美范畴。
  (二)保持本真:追求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一说指向的是20世纪前期工具理性对人日益强烈的控制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剥夺,他将其称之为技术对于人和自然的“促逼”和“暴力”[6]。在海德格尔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技术理性更在日新月异的升级换代中把人“促逼”进光怪陆离的技术“黑镜”。以此为现实基础的“末日”电影再经过脑洞大开的想象和夸大,直接把处于末日危机下的人类送入了“诗意地栖居”的对立面——“技术地栖居”。
  电影中“技术地栖居”首先体现在机器崇拜,军阀“不死老乔”统治的地盘就充斥着浓重的机器崇拜思想。险峻的城池中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钢筋管道、齿轮链条,宛如一座钢铁迷宫。“不死老乔”用疯狂的汽车崇拜训练他的战争男孩。战斗开始前,这些狂热的战争男孩们会虔诚地膜拜名为“V-8”的神灵(在汽车术语中,“V-8”实为一款马力大的曲杆八缸发动机),并从中取走自己的“武器”——骷髅方向盘。被洗脑的战争男孩制造出各种怪异的战车和武器,飞快地行驶在黄沙暴日之下,伴随着车队中鲜红色重金属乐手从未停歇的演奏,陷入焦躁和狂热的情绪之中,只求杀人的快感和自杀的解脱。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战争男孩在自我了断之前极度兴奋,嘴上喷满铬喷剂,大喊一声“见证我吧!”,直接冲入混乱的战斗中,直到战死。机器崇拜和汽车膜拜的意识形态下,人被逼迫着沦为武器。这些末日余生的战争男孩们拖着羸弱的身体,驾驶着怪异的战车,带着升入“英灵殿”的幻想,把自己的身体作为投石器,燃烧自己,燃尽敌人。他们已全然成为机器的奴隶,人的灵性和自由消失殆尽。
  “技术地栖居”下人的工具化在电影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不死老乔”的城堡俨然一座巨型机器,城堡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维持机器运作的零件。孱弱的孩子们是战争机器,医生被称作“有机修理工”“不死老乔”的妻子们被称为“生育者”。麦克斯被抓住后,背上刻着“O型血,万能输血者”字样,关在笼子里,成为了战争男孩们的“血袋子”。末日生还的人们躲过了核战,躲过了强烈的沙尘暴,但却躲不过同类的暴力压迫。末日求生要么寄人篱下,成为奴隶和工具;要么不断的逃亡,成为“以暴制暴”的杀人机器。对技术工具的疯狂追求和迷信会蒙蔽人的心智,让人妄自尊大、侵略弱小、异类相杀、同类相残。这是技术对于人和自然的“暴力”。人类“技术地栖居”于大地和自然,既丢失了人性,也丢掉了自然的神性,天、地、神、人全被遮蔽,世界沦入漫漫长夜。
  “诗意地栖居”针对“技术地栖居”而言,“诗意地栖居”即拯救大地,摆脱对于大地的征服与控制,使之回归其本己特性,从而使人类美好地生存在大地之上、世界之中,恢复本真的人性和神性。
  人性的回归是《疯狂的麦克斯4》的一个重要主题,影片主要人物战争男孩纳克斯和逃亡者麦克斯在末日严峻的生存形势下都被促逼成了机器和工具。他们冷酷、无情,如行尸走肉,但一路逃亡后,他们都渐渐发现了自己内心柔软而温情的部分,在彼此的战斗配合中,找回了缺席已久的人性本真。战争男孩纳克斯一度是“不死老乔”的忠实追随者,战斗就是他所理解的活着的意义。听见战鼓敲响,即使失血过多,即将死去,他也要带着人体“血袋子”加入战斗。他怀着对“不死老乔”神明般的崇拜和重生的希望,奋力追杀弗瑞欧莎,但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意识到了自己的微不足道和信仰的虚无。他孱弱的身体被病痛折磨,他的精神被虚妄主导,心灵没有宁静之地,只能靠疯狂的战斗去麻痹自己。在与弗瑞欧莎的一路同行中,他逐渐看到了人性的可贵和美好,最后舍身断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纳克斯望着敌人的炮火,再次喊起了:“见证我吧!”此时,他的眼睛里是真实和希望,没有恐惧和不甘。他没有在“不死老乔”虚幻的谎言中死去,而是死在了无私助人的真实感中。纳克斯的敢于担当和慷慨赴死帮助他回到了人之己有的本真。
  主人公麦克斯在末日的生存之道就是不停的求生、逃亡,既要躲避活着的人——战争军阀的追捕,又要逃避逝去的人——他未能保护之人的灵魂叩问。他没有感觉,没有牵挂,只有生存的本能机械地驱使着他一遍又一遍地逃跑、被捕,然后再开始新一轮的逃亡。他在大漠孤烟中逃离死亡的环境,逃离霸权的奴役,逃离所有的一切。为了生存他可以不择手段,欺骗、抢劫,甚至杀戮也绝不手软。他背负着已故人的怨恨,孤独而顽强地活着,不再对任何人说出自己的名字,也不再和任何人建立联系。他用长发、面罩和鲜有的话语把自己包裹起来,不屑倾听,不去留情,冷冷地注视四周,任自己被抛入这个已经崩塌堕落的世界。但是,麦克斯并不是真的遗忘了自己,遗忘了自己的初心。他和弗瑞欧莎一路走来,从刀枪相见的敌人变成了肝胆相照的朋友。二人的笃定、信任和无间让麦克斯看到了另一种生存的可能。他不再逃亡和躲避,而是成为了弗瑞欧莎一行的助手和先锋。在弗瑞欧莎受伤,生命垂危之际,麦克斯义无反顾地拆下自己曾经无比痛恨的输血管,插进了弗瑞欧莎的手臂,并且一再地告知自己的名字向她表示敬意。麦克斯跟随弗瑞欧莎走了一遭之后,被女性拯救和坚毅的魅力感染,慢慢释放了被自己有意无意遮蔽了的温柔,在死亡和希望的缝隙间唤醒了原初的生存情绪,找到了曾经迷失在黄沙红土中的真正自我,走向了“诗意地栖居”。
  (三)回归家园:实践家园意识
  “末日”救赎的必经之路就是对昔日“家园”的寻找、回归和重建。《疯狂的麦克斯4》表面上看来是一部烈焰黄沙,男性魅力占尽优势的电影,但实际上真正的主角却是女指挥官弗瑞欧莎。影片并没有交代弗瑞欧莎的前后故事,只用她的家乡是“众母之国”的绿洲,从小被“不死老乔”抢走,是“不死老乔”最信任的断臂指挥官的背景铺设让观影者自行想象弗瑞欧莎所经历的隐忍和坎坷。浴火重生般的历练让她有了坚毅的性格、精密的计划、无双的战术、悲悯之心和回到故乡的执念。于是她带着不甘被“不死老乔”蹂躏的妻子们,开着咆哮的战斗卡车,开始了一条充满硝烟和战火的归乡之路。她坚信可以回到儿时的绿洲,带给饱受折磨的妻子们生活的希望,并救赎自己不得已而为之的生活现状。为此她选择相信半路杀出来的麦克斯,和他并肩作战,生死与共。一路拼杀,他们终于来到了绿洲,可儿时的绿洲早已在人类的祸害下成了遍地乌鸦的漆黑沼泽。弗瑞欧莎梦寐以求的家园再一次失去,自我救赎化为一场空。得知真相的弗瑞欧莎跪地长哭,但她并不打算放弃。她要继续一路向东,直到找到绿洲。同时麦克斯原路折返的建议又让她冷静下来。她知道麦克斯是对的,继续东行依然会是成片的沙漠;而原路返回,“不死老乔”的要塞里有干净的清水,新鲜的蔬菜,大量的粮食,与其抱着虚无的幻想盲目而行,不如靠双手抢夺未来,推翻暴政,创造自己的绿洲家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弗瑞欧莎的回家就是回到起点,她的救赎就是重整河山,为自己,也为“末日”下的人类开创全新的历史。折返之路并不轻松,与敌人的数次惨烈交锋后,弗瑞欧莎亲手解决了“不死老乔”,带着他的尸体回到了要塞。人们欢呼着跟随她进入高耸的城池,清冽的泉水从城池上倾泻而下,象征着曾经的暴虐和苦难将会被洗涮干净,人类和谐、仁爱的新家园将被重新建起。弗瑞欧莎的回家之路也是救赎之路,影片中弗瑞欧莎一直言说要寻求救赎,但没有言明要救赎谁,救赎什么,如何救赎。然而,弗瑞欧莎从希望走到尽头,又在绝望中折返归路,两次走过同样的道路,起点和终点却是一样的。她也最终明白,救赎并不是去向某一看不到的希望和未来,而是找到可以让自己向下扎根,向上开花绽放的“场所”。用斯洛维克的话说,“场所”即“本土”,既是附近、此地、此时,“场所”是人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的生存与生命紧密相連的“家园”。弗瑞欧莎所在的“场所”有瑕疵了,失衡了,所以她的救赎就是拯救她脚下的大地和家园,拯救和保护她想逃离的家园。也就是说,“家园意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家的寻找和渴望,而更加应该延伸至对家园的守望和呵护。弗瑞欧莎以逃离又回归的抉择实践着可贵的家园意识。
  结语
  《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看似“疯狂”“混乱”,实则是一部生态寓言。它以一帧帧满目疮痍的“末日”图像隐喻着当下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它用人们于绝境中不放弃希望、于忧患中不丧失本真、于悲凉中不停止抗争的叙事传达着“共生性”“诗意地栖居”和“家园意识”的生态审美主题。它用“生态视觉化”的方法融生态审美范畴和电影主题表达于一体,使观影者深切认识和体会到:人与自然环境共生一体,须臾不分;人回归本真乃是诗意栖居之道;人应关爱、保护和坚守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综上所述,该电影巧妙宣传和推广了生态美学理念,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在生态审美教育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3]曾繁仁.生态美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95,198,198.
  [4]刘小枫.诗化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10.
  [5][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68-69.
  [6]曾繁仁,谭好哲.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8.
其他文献
礼记有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并不仅仅指一日三餐的口腹之欲。作为文化符号的一个类别,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标识性符号,是维系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而与食物相关的食材种类、烹饪方式、用餐餐具、餐桌礼仪都反映出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地方性知识。《饮食男女》是华人导演李安1974年出品的电影,它与《推手》《喜宴》一起,构成了李安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家庭三
由乔奎因?科西纳(Joaquín Coci?a)和克里斯托弗?列昂(Cristóbal León)联合执导制作的定格动画电影《狼屋》(La casa lobo)于2018年2月22日亮相柏林国际电影节,入围第68届
期刊
一rn我拎着拉杆箱把我老婆送到楼下.她问我:“你确定我把家门钥匙塞到拉杆箱夹层里了?”我笑了笑,她并没有打开箱子查验.“那我走了啊,保重——”她转身离去,头也没有回,她是
期刊
期刊
2021年3月初,《寻龙传说》(Raya and The Last Dragon)同时登陆中国院线和迪士尼在线流媒体(Disney ),这部电影以迪士尼的第一位东南亚龙心国公主拉雅为主人公,讲述拉雅和朋友们集齐破碎的龙晶击退黑魔的故事。迪士尼电影工作室保持了一贯成熟流畅、影音俱佳、观赏性强的制作水平,将这个看似简单的成长型冒险故事讲述得讨巧可爱。但是在表象下,真实的东方能否被一个电影工厂用新异性背
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不同类型的影片无论是在票房口碑还是艺术水准上都得到了长足进步.悬疑电影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也逐渐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重视.在郝建的《
期刊
由程腾、李炜执导,郑希、杨凝等人配音的动画电影《姜子牙》,主要讲述姜子牙在“封神大战”后,因“一时之过”被贬入凡间,失去神力,为重返昆仑,追寻自我、回归自我的神话故事。作为一部对经典神话人物进行“颠覆式”创作的作品,影片以“疗救”与“自省”的方式,赋予姜子牙全新的“凡人”形象,揭示了“立人”的真实性与“生活”的艰难性,实现了神话人物的“真实”与“幻觉”一体、“抽象”与“现实”相融的艺术效果。研究《
青年导演鹏飞的新作《又见奈良》于2021年3月19日上映,影片以战后遗孤为背景,主要讲述收养日本遗孤的中国陈奶奶去日本奈良寻找养女的故事.这部中日合拍影片入选2020年第33届
期刊
期刊
一、“一代之文学”概念考  “一代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的广泛流布可能与王国维先生有一定关系[1],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的序言中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2]自王国维先生之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理论逐渐深入人心。从社会普通民众角度来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已经成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