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小城文学”中的水意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8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鲁迅开始不仅有郭沫若、茅盾这样的大家,还有陈独秀、郁达夫、沈从文等,到当代部分还有徐迟、汪曾祺等。他们从小城出来,一脚迈入繁华的大世界,却在内心深处依旧不忘记忆中的小城,在字里行间描绘着他们印象中小城的面貌,抒发着他们内心对记忆中的小城的依赖与怀念之情,小城文学由此而生。
  关键词:小城文学;水意象;汪曾祺
  作者简介:张叶叶(1992-),女,江苏常州人,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1
  一、“小城文学”之为文学
  “小城文学”定义纷繁多样,所以,关于“小城文学”,我只能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从“小城文学”这个词来看是一种按地域划分的文学类型。“小城”之为小城是在跟大都市和小乡村相比较而得来的。小城相较于大都市在经济上比较落后,人口密集程度也不够高,文化程度也没那么繁荣。它其实是乡村直接演变而来的,所以它是区别并连接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过渡类型,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小城文学是区别于都市文学和乡土文学的一种独特文學类型。
  本文将结合上述意义上的“小城文学”所具有的特征,结合汪曾祺作品中的水意象,谈一谈汪曾祺作品中所塑造出来的他的“小城世界”。
  二、小城之水的文化蕴含
  而纵观汪曾祺的作品,虽然没有具体的文章阐述他的生命观,但是我们可以从他对水大量的描写中感受到他的独特的生命意识。对这一点我们不用看水意象,从汪曾祺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大淖记事》里的十一子和巧云的经历,他们都用这样的本真形态,反映着他们最初的想法和最本真的渴望。汪曾祺对生命的描述是真挚而直白的,同时汪曾祺对生命的敬仰又使水内化为人物的生命之魂,从而直接关照生命。
  汪曾祺小说中的水意象大多以沼泽、大淖及运河水系为主,充满了江南地域特色。汪曾祺在其名篇《鸡鸭名家》中就对大淖、湖等水意象进行了细致描写:“地名大淖,已经是附郭的最外一圈。大淖是一片大水,由此可至东北各乡及下河诸县水边有人家处亦称大淖。”汪曾祺对水意象的描写,对民俗的描摹、对人情人性的书写,对人格的表现,都显示出一种独特的韵味,而他所追求的平和温润的生存状态则是江南这片水乡的水给予他人生最好的启发。
  汪曾祺的水意象除了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还有道家文化的浸润。儒家提倡“入世”与“有为”,道家则提倡“出世”和“无为”。看似对立的观点当融合到汪曾祺的作品上时,我们见到是一种和谐的精神,这也是汪曾祺小说的核心内涵。水能包容万物,这才是真正的善,水意象的意蕴也由此体现。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最具魅力就是这群从容淡泊的人生形式,也是汪曾祺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
  三、小城文学书写的意味
  汪曾祺通过对水意象的描写,来描摹民俗风情、书写人情人性、表现人格,塑造出了一批看似相近却各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受戒》中的这一段描写:……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
  这一段在河上乘船吃莲子的描写是故事的开始,是一段情感的萌发,也为小明子和小英子的熟悉提供了机会,像辛弃疾诗中“小儿卧剥莲子”所说的那样,剥莲子这样的活动也是江南独特的风景,这样的描写给我们吹来一阵夏日清新的风。
  汪曾祺作品的水意象衍生出了更多水与周边人类和生物的种种故事。汪曾祺在《鸡鸭名家》中详细介绍了养鸭的各种环节,让读者可全面了解高邮独特的生活民俗。而在《故乡人·打鱼》中详细介绍了高邮地区的打鱼方式,从打鱼的类型到工具以及打鱼的过程都进行了细致揭示,显示出汪曾祺对故乡民俗的全面了解与熟知。汪曾祺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一些没有显赫身份地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这些人物往往没有伟大的贡献,因此显得平凡但却不普通。他们善于享受世俗生活,解放自己的天性,从而显示出自由随性的人性特质。
  我们从汪曾祺写的《下大雨》中,能充分领略他散文语言行云流水之美。 “雨真大。下得屋顶上都起了烟。大雨点落在天井的积水里砸出一个个丁字泡。我用两手捂着耳朵,又放开。听雨声:呜—哇:呜—哇。下大雨,我常这样听雨玩。 雨打得荷花缸里的荷叶东倒西歪。 在紫薇花上采蜜的大黑蜂钻进了它的家。它的家是在椽子上用嘴咬出来的圆洞,很深。大黑蜂是一个“人”过的。紫薇花湿透了,然而并不被雨打得七零八落。麻雀躲在檐下,歪着小脑袋。蜻蜓倒吊在树叶的背面。
  这段文字是对下大雨的描写,情景交融,我们看到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平淡自然的语言既流淌着古典文字的遗韵,又贴近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感受。行云流水的文字在舌尖跳动着节奏,让人难以释手。就是这些特点使得他的散文能在当代散文历史中“雅韵独步”。
  参考文献:
  [1]熊佳良:《现代中国的小城文化与小城文学》,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4月。
  [2]汪曾祺:《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塔上随笔》,群众出版社,1993年版,第50-51页。
  [3]汪曾祺:《汪曾祺全集·第5卷》:《菰蒲深处·自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13页。
其他文献
摘 要:人性是中国现代文学界以及哲学界开展的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个课题,也是对理论研究与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场争论。本文从文学与人性的关系出发,梳理了人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流变,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性”的梳理与融合,以其希望文学的振兴以及人性的觉醒,期待人性之光能够在重视物质生活享受的当今社会再一次推动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人性疏离与融合  作者简介:马英(198
摘 要:网络文学超乎想象的快速崛起,改变着整个文坛的格局和中国文学的发展,也可以说,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一种感受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网络文学以全新的姿态迅速占据了传统文学的半壁江山,也让原本有些落寞的当代文坛增添了许多生气,同时也为当今社会增加了许多新的话题。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文学;发展;作品  作者简介:马媛媛(1995-),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
商账追收作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业务,如果管理不善,将会为企业的经营带来沉重负担。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委托专业的商账管理公司来进行账款的追收等管理。为
产学研合作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部分早已引起学术界的研究兴趣。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组织边界间知识转移是企业保持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中与合作获取知识进行创
摘 要:本文根据莫言的生活轨迹剖析了其作品的典型语言特色,包括质朴的乡村化语言、浓厚的民间口语特色,以及独特的创新性词汇的运用。通过了解莫言小说的语言,不但可以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轨迹,同时能感受到他作品中语言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语言风格;民间特色;大语言环境;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1  拜读了
自从1998年Watts等在Nature上发表关于小世界的论文和1999年Barabasi等在Science上发表关于无标度网络的论文以来,复杂网络已在技术、生物、社会、经济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
摘 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成为西方学术界的一股热潮。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现实文化土壤要求呼唤本土化的中国的文化研究,因此,文化研究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学者所必须了解的。因此论文主要对中国文化研究进行综合性的梳理,以理清文化研究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具体从文化研究的含义界定、文化研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现实基础、中国文化研究的现状及中国文化研究的价值意义和反思四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研究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