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蚜虫、灰飞虱传毒引起的小麦条纹叶枯病、小麦丛矮病、小麦黄矮病的发病症状、特点、发生原因及综防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病毒病;发生原因;控制措施;江苏淮安;楚州区;2009年
中图分类号S435.12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5-0197-01
楚州区常年以稻麦两熟为主,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乡镇小麦病毒病发生较重。现将其小麦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情况总结如下。
1发病症状
1.1小麦条纹叶枯病
小麦条纹叶枯病是灰飞虱传毒引起的,早在2000年左右在楚州区的林集镇开始偶见发生,当时人们对该病缺乏了解,普遍以为是小麦梭条花叶病,由于发生量较小而没有人注意,直到后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才逐渐重视该病。2005年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专家采样及田间现场鉴定,发病植株体内有条纹叶枯病毒,将该病定名为小麦条纹叶枯病,病原物为小麦条纹叶枯病毒粒子。2009年小麦条纹叶枯病在楚州区小麦病毒病发病面积中最大,占小麦病毒病病田的60%左右。其症状为发病植株叶片表现黄绿相间的条纹,首先从心叶开始发病,病株叶片拉长,植株不矮化,严重的提前枯死,轻的可抽穗但抽出的穗子颜色淡黄,不能正常扬花灌浆,最后全是空瘪粒[1]。
1.2小麦丛矮病
小麦丛矮病也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病毒病,发病面积占楚州区病毒病的15%左右。小麦丛矮病一般在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表现症状,早的年份在3月上旬即开始表现,分蘖增多,叶色浓绿,植株明显矮化,正常植株开始拔节,而患病植株则生长停滞,后期多枯死,不能抽穗,个别轻发的虽能抽穗但籽粒不饱满。
1.3小麦黄矮病
小麦黄矮病是由蚜虫传毒引起的,症状为冬前感病的植株矮化明显,分蘖增多,外围叶片叶色浓绿,新生叶有褪绿状,春后感病植株从叶尖开始黄化逐渐扩展至整张叶片,矮化不显著,能部分抽穗。同小麦丛矮病的区别为小麦黄矮病矮化不明显,甚至能正常抽穗。
2发生特点
小麦黄矮病是由蚜虫传毒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村庄比较密集、周围密闭度较高的地方,田间小气候温度较高,蚜虫发生量较大的田块,如楚州区顺河镇徐荡村二组的近3.33 hm2田,南北皆为村庄,东西被高大的树木包围,通风差,温度相对较高,几乎全部发病,多数田块绝收。小麦丛矮病和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因此前茬为水稻且稻套麦的发病重,上年度水稻条纹叶枯重发的田块小麦病毒病一般发生也较重,如南闸镇柏庄村的部分田块。
3发生原因
3.1上年度灰飞虱残留虫量高
根据楚州区植保站的系统调查,2008年10月底,水稻生长后期灰飞虱田间虫量60.3头/m2,而前年同期为38.16头/m2,一般年份仅为29.25头/m2。2009年的虫量是2008年的1.5倍、常年的近2倍,麦田残留虫量的剧增是导致2009年小麦病毒病发生加重的主要原因[2]。
3.2冬前春后气温偏高,湿度低适合传毒媒介的繁殖
2009年春平均气温比2008年同期高近1 ℃,而比常年高近1.5 ℃,导致越冬代灰飞虱死亡率下降,田间残留虫量明显增高。据调查,正常年份越冬代灰飞虱死亡率为20%左右,而2009年越冬死亡率不到5%。同时,4月左右是越冬代灰飞虱由若虫向成虫发育的关键阶段,这时的气候对灰飞虱的繁殖能力起决定作用,2009年3—5月的雨日天数为23 d,而2008年同期却为36 d,高温低湿是造成2009年越冬代灰飞虱与1代灰飞虱的繁殖倍数高的重要原因[3]。
3.3频繁使用有机磷、菊酯类农药
频繁使用菊酯类、有机磷类农药,刺激了灰飞虱的增殖。据调查,第1年防治力度越大的地方,翌年灰飞虱的虫量也往往越高。楚州区南闸镇靠近白马湖农场,由于农场的用药力度较大,这一带的虫量明显高于全区其他地方,2000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楚州区就是首先在靠近白马湖农场的林集镇发生的,小麦条纹叶枯病也是首先在林集镇发现的。
4防治措施
由于小麦病毒病一旦发生根本无药可治,防治措施主要为预防为主,控制传毒媒介的为害,即搞好麦田灰飞虱和蚜虫的防治[4]。一是大力提倡稻田耕翻。避免稻套麦,实践证明,耕翻田的虫量比寄种田虫量低2/3以上。耕翻田的小麦条纹叶枯病和小麦丛矮病明显轻于寄种田,甚至基本上看不到。二是适期播种。小麦播种越早,则早灰飞虱、蚜虫的危害越重,也就越容易感病,适期播种可明显减轻麦苗发病数量和程度。早春做好麦田灰飞虱防治工作,在3—4月选择气温较高的天气用25%吡蚜酮粉剂300 g/hm2,或10%唏啶虫胺乳油300 g/hm2,或30%硫丹乳油对水750 kg喷雾。
5参考文献
[1] 冯正娣,林付根,王玉国.小麦条纹叶枯病发生特点及综防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08(19):178,182.
[2] 佘德如,邰祥友.沿江麦区小麦病毒病流行成因分析与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5):611,626.
[3] 朱克为,李刚.小麦病毒病重发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4(5):69,81.
[4] 宋玉立.2009年春季小麥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点[J].种业导刊,2009(3):13-14.
关键词小麦病毒病;发生原因;控制措施;江苏淮安;楚州区;2009年
中图分类号S435.12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5-0197-01
楚州区常年以稻麦两熟为主,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乡镇小麦病毒病发生较重。现将其小麦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情况总结如下。
1发病症状
1.1小麦条纹叶枯病
小麦条纹叶枯病是灰飞虱传毒引起的,早在2000年左右在楚州区的林集镇开始偶见发生,当时人们对该病缺乏了解,普遍以为是小麦梭条花叶病,由于发生量较小而没有人注意,直到后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才逐渐重视该病。2005年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专家采样及田间现场鉴定,发病植株体内有条纹叶枯病毒,将该病定名为小麦条纹叶枯病,病原物为小麦条纹叶枯病毒粒子。2009年小麦条纹叶枯病在楚州区小麦病毒病发病面积中最大,占小麦病毒病病田的60%左右。其症状为发病植株叶片表现黄绿相间的条纹,首先从心叶开始发病,病株叶片拉长,植株不矮化,严重的提前枯死,轻的可抽穗但抽出的穗子颜色淡黄,不能正常扬花灌浆,最后全是空瘪粒[1]。
1.2小麦丛矮病
小麦丛矮病也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病毒病,发病面积占楚州区病毒病的15%左右。小麦丛矮病一般在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表现症状,早的年份在3月上旬即开始表现,分蘖增多,叶色浓绿,植株明显矮化,正常植株开始拔节,而患病植株则生长停滞,后期多枯死,不能抽穗,个别轻发的虽能抽穗但籽粒不饱满。
1.3小麦黄矮病
小麦黄矮病是由蚜虫传毒引起的,症状为冬前感病的植株矮化明显,分蘖增多,外围叶片叶色浓绿,新生叶有褪绿状,春后感病植株从叶尖开始黄化逐渐扩展至整张叶片,矮化不显著,能部分抽穗。同小麦丛矮病的区别为小麦黄矮病矮化不明显,甚至能正常抽穗。
2发生特点
小麦黄矮病是由蚜虫传毒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村庄比较密集、周围密闭度较高的地方,田间小气候温度较高,蚜虫发生量较大的田块,如楚州区顺河镇徐荡村二组的近3.33 hm2田,南北皆为村庄,东西被高大的树木包围,通风差,温度相对较高,几乎全部发病,多数田块绝收。小麦丛矮病和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因此前茬为水稻且稻套麦的发病重,上年度水稻条纹叶枯重发的田块小麦病毒病一般发生也较重,如南闸镇柏庄村的部分田块。
3发生原因
3.1上年度灰飞虱残留虫量高
根据楚州区植保站的系统调查,2008年10月底,水稻生长后期灰飞虱田间虫量60.3头/m2,而前年同期为38.16头/m2,一般年份仅为29.25头/m2。2009年的虫量是2008年的1.5倍、常年的近2倍,麦田残留虫量的剧增是导致2009年小麦病毒病发生加重的主要原因[2]。
3.2冬前春后气温偏高,湿度低适合传毒媒介的繁殖
2009年春平均气温比2008年同期高近1 ℃,而比常年高近1.5 ℃,导致越冬代灰飞虱死亡率下降,田间残留虫量明显增高。据调查,正常年份越冬代灰飞虱死亡率为20%左右,而2009年越冬死亡率不到5%。同时,4月左右是越冬代灰飞虱由若虫向成虫发育的关键阶段,这时的气候对灰飞虱的繁殖能力起决定作用,2009年3—5月的雨日天数为23 d,而2008年同期却为36 d,高温低湿是造成2009年越冬代灰飞虱与1代灰飞虱的繁殖倍数高的重要原因[3]。
3.3频繁使用有机磷、菊酯类农药
频繁使用菊酯类、有机磷类农药,刺激了灰飞虱的增殖。据调查,第1年防治力度越大的地方,翌年灰飞虱的虫量也往往越高。楚州区南闸镇靠近白马湖农场,由于农场的用药力度较大,这一带的虫量明显高于全区其他地方,2000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楚州区就是首先在靠近白马湖农场的林集镇发生的,小麦条纹叶枯病也是首先在林集镇发现的。
4防治措施
由于小麦病毒病一旦发生根本无药可治,防治措施主要为预防为主,控制传毒媒介的为害,即搞好麦田灰飞虱和蚜虫的防治[4]。一是大力提倡稻田耕翻。避免稻套麦,实践证明,耕翻田的虫量比寄种田虫量低2/3以上。耕翻田的小麦条纹叶枯病和小麦丛矮病明显轻于寄种田,甚至基本上看不到。二是适期播种。小麦播种越早,则早灰飞虱、蚜虫的危害越重,也就越容易感病,适期播种可明显减轻麦苗发病数量和程度。早春做好麦田灰飞虱防治工作,在3—4月选择气温较高的天气用25%吡蚜酮粉剂300 g/hm2,或10%唏啶虫胺乳油300 g/hm2,或30%硫丹乳油对水750 kg喷雾。
5参考文献
[1] 冯正娣,林付根,王玉国.小麦条纹叶枯病发生特点及综防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08(19):178,182.
[2] 佘德如,邰祥友.沿江麦区小麦病毒病流行成因分析与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5):611,626.
[3] 朱克为,李刚.小麦病毒病重发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4(5):69,81.
[4] 宋玉立.2009年春季小麥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点[J].种业导刊,2009(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