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玮玮 郭龙一场精心编织的怀旧演出

来源 :Q娱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peng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13club
  2012年6月8日,星期五
  ★★★
  张玮玮的名字能在很多人脑海中激起一丝依稀的熟悉感本身就有些许尴尬。这位在新专辑《白银饭店》的简介中自诩正走在“坎坷的乐手转型之路上”的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新歌手”,两三年前因为一首带着粗俗诗意的悲情小调“织毛衣”而莫名其妙地与网络流行语挂上了钩,甚至于在这场演出开场不久,就有好事的观众现场点播,要求马上“织毛衣”。对此,张玮玮轻车熟路地回敬道:“今天先不织毛衣,织点儿别的。”的确,用编织来形容张玮玮与郭龙新专辑《白银饭店》巡演,并不过分。
  民谣类型的现场演出,常常游走在曲高和寡,让听众无所适从与插科打诨到台上台下不分彼此之间;太清淡不免让人困倦,太欢乐又可能让人恍惚置身在曲艺演出现场。而张玮玮与郭龙的这次演出,虽然名为《白银饭店》首发巡演,在形式上却分成三段。第一段以新专辑《白银饭店》中的曲目作为主体,配合张玮玮为专辑撰写的文案,讲述了戈壁边陲名为“白银”的工业小城在张玮玮与郭龙的生活经历中扮演的角色。这种类似于配乐诗朗诵的近乎过时的演出形式,在带着惆怅味道的怀旧与幽默的语言之间找到了一种奇特的平衡,叙事给曲目增加了语境,也避开了现场参与感远不及摇滚的抒情民谣可能遭遇的冷场和尴尬,使得现场大多不拥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共同记忆的听众更容易理解表演者的意图。同时,也讲述了张玮玮与郭龙少年时结识的一位曾在监狱中苦练吉他的舞厅伴奏前辈,以及此人对张玮玮和郭龙音乐道路的影响,也解释了为什么带有特定时代特色的、“织毛衣”式的所谓“流氓歌曲”在演出中拥有如此独特的地位。
  演出的第二部分是一些老歌,在第一部分兼职DJ和捧哏的郭龙开始打起手鼓,现场的气氛也逐渐活泼起来。欢乐小调“李伯伯”、“织毛衣”和“两只山羊”等纷纷出场,不少人热情地加入到合唱中。而“眼望着北方”和“米店”等偏向沉郁的熟悉曲目也让现场不时回到演出者开场时确立的怀旧基调之中。
  演出第三部分开始时夜色已深,在张玮玮称之为“永远忠于野孩子”的篇章中,野孩子乐队的西北背景和十几年的沉浮聚散并未被诉诸具体的言语,而是用极其稳定和精准的表演将野孩子的过去与张玮玮和郭龙的现在进行了融合。临近尾声,两位表演者放下乐器,和声清唱结束曲“黄河谣”,“想起了家,想起了兰州”,为这场精心编织的思乡怀旧演出画上了句号。
  1976年生人的张玮玮身材略微发福,演出时身穿白衬衣,如果不是戴了一副又像民国知识分子又像John Lennon的圆形黑框眼镜,几乎和平日街头擦肩而过的普通上班族没有两样。被一些人称作“道长”的郭龙梳着标志性的道士头,身穿印有“好人”字样的T恤,则有种身份无法定义的味道。他们的巡演还没有结束,还会持续在异乡讲述他们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其他文献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竖钩的写法,今天我们来学習欧体的横钩是怎么书写的吧。
期刊
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商场的广播里响起了欢快的旋律——  我有一个好爸爸,  做起饭来锵(qiāng)铛铛,  洗起衣服嚓(cā)嚓嚓,  高兴起来哈哈哈 ……  小朋友,你是不是也有一个这样有趣的爸爸呢?  “爸爸”也叫“父亲”。不过,“父”最早不是指爸爸。那是指什么呢?我们先来读一个小故事吧!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住在美丽却危机四伏的大森林里,靠打猎(liè)為生。不过,只靠两
期刊
邱欣童和李文章兩位同学按照老师的提示,又认真地写了一遍。请你做小老师,给他们打打五角星吧!
期刊
上个月,一位美国国家无线电台(NPR)的年轻实习生写了一段blog,讲述她与音乐的关系:“我是一名铁杆乐迷、演唱会爱好者,以及大学广播DJ。音乐就是我世界的中心。我一生中就买过15张CD,但是迄今为止,我的iTunes曲库有超过11000首歌曲。”  这位年轻的姑娘名叫Emily White,在blog上继续解释她“没有从P2P软件或者音乐网盘这种地方非法下载音乐”,而是把自己有的音乐做成了CD合
期刊
润物细无声  我的爸爸是一位“泉迷”,他收集的古钱币可真多呀!每当他研究古钱币的时候,我都会凑上去一探究竟,爸爸就滔滔不绝地跟我说起相关知识。渐渐地,我知道了我们国家最早的货币是海边的贝壳,但也不是所有的贝壳都可以当货币,能够作为货币的大致有两种:一种背呈紫色,叫“紫贝”;一种背上有黄圈,叫“环贝”。太有意思啦!我也慢慢发现钱币上不仅有各式各样的花纹,还出现过许多不同的字体。有一次爸爸心情好,送了
期刊
七彩字帖
期刊
深秋,北风瑟(sè)瑟;靶(bǎ)场,热火朝天。  这一队入伍已经半年多的新兵正在练习射击。他们的教官,是一位四十岁开外,双目有神,不怒自威的军人。  或许是太过紧张,士兵们打得并不好。素来严厉的教官忍不住皱起眉,摇了摇头。显然,他很不满意。想起自己当年苦练射击的情景,教官决定给年轻的士兵们做个示范。  一听说教官要亲自操枪示范,战士们炸开了锅:“太好了!早听说教官年轻时就是个神枪手,百发百中,今
期刊
前情提要  上一期我们讲到了秦朝的程邈(miǎo)创造了隶书,那时候的隶书还留有一些篆书的样子。到了汉朝,文化的繁荣加快了隶书演变发展的步伐。特别是东汉末期,因为一个人的重视,隶书艺术被推向了巅峰……  写隶书的那些人  让隶书得到极大发展的人是汉灵帝刘宏。刘宏11岁就当上了皇帝,治理国家他不拿手,音乐、文学、书法倒是样样精通。  没多久,一所名为“鸿都门学”的学校热热闹闹地开学了,各路人才齐聚洛
期刊
暨(jì)南大学,位于“羊城”广州,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仲夏六月,我来到了暨大,正赶上校园里蓝花楹(yíng)开得正盛。好像是一群蓝色小精灵在欢迎我呢!  天气放晴,和风送暖。在蓝花楹掩映下,暨南大学的白色圆拱门格外亮眼,像是初升的太阳,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正中门楣(méi)上“暨南大学”四个字出自叶剑英元帅之手,用笔简练,字体气韵高古、沉着劲重。  教学楼前圆形花坛的中央,有一尊地
期刊
我们常常会遇到部件相像的汉字,它们看起来就像“双胞胎”手拉手。但相似的部件有什么细微差别?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1左右部件的“双胞胎”:竖向的笔画右边一般会比左边高一点;左边部件收缩避让,右边一般是主要部件,较舒展。  林  左瘦小,右宽大;左边捺变为点,避让右边,右边撇画巧妙地从点下面穿过。  非  右竖稍长;六条短横变化多样,疏而不散。  这样的字还有“朋”“双”“羽”“从”等。  2上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