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的两翼,二者相互作用,为课堂增添魅力。本文通过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动态生成策略,让课堂更加精彩。
关键词: 课堂有效教学预设生成
预设,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教学中的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对课堂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设想与安排,是教师对学生可能经历的过程或自己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的预测和假定。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教学中的生成,即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语文课程课标》提倡:“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地发现与挖掘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并创造条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石,是课堂教学的首要前提,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奠基石;生成是课堂教学活力的源泉,课上得好,讲得妙,效果棒,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所谓“活”, 是师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因种种摩擦而产生的思维火花,是师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因创新而形成的自我建构,这便是 “动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开放性,二者具有互补性。
二、有效预设为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1.精心预设把握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备课是重中之重的一个环节,对教材深入浅出地把握,对教学目标合理有效地制定,对学生的学情精心透彻地分析。实际上,所谓的“备学生”,就是指教学设计中有必要对课堂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充分的预设,对结果要了然于胸,对过程要多进行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该如何引导?学生说的与预想的不一致,我该怎么办?不妨多模拟,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获许多意外的精彩。
2.弹性预设动态生成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不仅要自觉“预设”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设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还要形成弹性化方案,为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
三、动态生成的有效策略
1.利用学生质疑生成
在一次《班级岗位大家谈》的课上,一个学生提出要设立一个监督小朋友们爱护校园环境的小岗位。可是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他觉得我们还小,能管好自己、管好我们的班级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校园环境应该留给大哥哥大姐姐去监督。面对学生这样一个天真的想法,我没有立即加以否定,而是组织学生小组间展开讨论,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得到了结论。虽然占用了一部分的课堂时间,但是我认为值得,因为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一颗名为责任的种子,让他们知道教室、校园、社会等是我们的大家,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需要每一个人精心爱护和保护。如此,学生与生活贴得更近了,对生活的爱也因此变得更加浓了。
2.利用学生个体体验生成
第三册的《识字2》是一篇描述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欢庆场面的识字韵文。我事先布置学生收集了近年我国发生的值得骄傲的大事。在讲述“神州腾飞中国龙”时,我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资料。如“第29届奥运会的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并且我国在奥运会上获得了金牌榜第一名”,“载人飞船的发射” ......这些事例结合着一幅幅图片,让学生情绪激昂。于是我趁热打铁,重构课堂动态生成,说道:“今天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但是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该如何奋起的宣誓呢?”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到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整堂课如行云流水,每个学生都用心听课,特别认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利用学生“发难”生成
在上一节《一个人睡觉我不怕》的班队课上,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观看视频,说说小姐姐是怎样睡觉的,你又有什么要提醒她的?因为视频是找同事的女儿在我的宿舍拍摄而成的,所以小丫头免不了笑场。没想到的是这个小细节被眼尖的孩子给发现了。“老师,这个小姐姐为什么睡觉的时候还笑嘻嘻的呢?”虽然出于意料之外,但是我还是本着“让每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孩子都体面地坐下”这个原则:
“你的小眼睛可真善于观察,那为什么这个小姐姐睡觉时会笑呢?”
“我想是因为小姐姐开心吧!”
“那又是什么让小姐姐开心地咧开嘴巴呢?”
于是关于“一个人睡觉我不怕”的儿歌便诞生了,一个人睡觉我不怕,不怕孤单不怕黑,讲讲有趣的小故事,想想每天的开心事......
4.善于捕捉课堂资源生成
无论多精心备课也不能预料到学生所有的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手足无措,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过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及时调整预设,并开展有效的教学组织活动和指导,使课堂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也因这样,师生才能在课堂上释放生命的活力,闪耀智慧的光芒,发展飞扬自主的个性。
如学习《蚂蚁和蝈蝈》一课时,“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的句式描绘出蚂蚁搬食的画面,而我及时地捕捉到一个学生的发言:“小蚂蚁还会用头顶米粒呢!”并由此延伸开来,用“小朋友想想,小蚂蚁还会用什么方式搬粮食呢?”这一问题,将小蚂蚁团结、聪明、勤劳的品质推向一定的高度。由此观之,教师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在课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预设,那么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就能尽在掌握,充分利用,这是架起和谐、有效的课堂的桥梁。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应是充分预设和精彩生成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自身的教育智慧,课前科学地“预设”,课堂灵活地捕捉“生成”,善于发现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让课堂有效生成,这样语文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精彩,才会充满生命活力,更显魅力所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碰撞的火花,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便会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敏强,刘晓瑜.中小学课程的改革与评价考试体系的完善,2003(12).
[3]教育部.国家课程标准专辑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
关键词: 课堂有效教学预设生成
预设,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教学中的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对课堂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设想与安排,是教师对学生可能经历的过程或自己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的预测和假定。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教学中的生成,即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语文课程课标》提倡:“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地发现与挖掘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并创造条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石,是课堂教学的首要前提,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奠基石;生成是课堂教学活力的源泉,课上得好,讲得妙,效果棒,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所谓“活”, 是师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因种种摩擦而产生的思维火花,是师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因创新而形成的自我建构,这便是 “动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开放性,二者具有互补性。
二、有效预设为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1.精心预设把握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备课是重中之重的一个环节,对教材深入浅出地把握,对教学目标合理有效地制定,对学生的学情精心透彻地分析。实际上,所谓的“备学生”,就是指教学设计中有必要对课堂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充分的预设,对结果要了然于胸,对过程要多进行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该如何引导?学生说的与预想的不一致,我该怎么办?不妨多模拟,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获许多意外的精彩。
2.弹性预设动态生成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不仅要自觉“预设”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设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还要形成弹性化方案,为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
三、动态生成的有效策略
1.利用学生质疑生成
在一次《班级岗位大家谈》的课上,一个学生提出要设立一个监督小朋友们爱护校园环境的小岗位。可是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他觉得我们还小,能管好自己、管好我们的班级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校园环境应该留给大哥哥大姐姐去监督。面对学生这样一个天真的想法,我没有立即加以否定,而是组织学生小组间展开讨论,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得到了结论。虽然占用了一部分的课堂时间,但是我认为值得,因为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一颗名为责任的种子,让他们知道教室、校园、社会等是我们的大家,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需要每一个人精心爱护和保护。如此,学生与生活贴得更近了,对生活的爱也因此变得更加浓了。
2.利用学生个体体验生成
第三册的《识字2》是一篇描述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欢庆场面的识字韵文。我事先布置学生收集了近年我国发生的值得骄傲的大事。在讲述“神州腾飞中国龙”时,我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资料。如“第29届奥运会的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并且我国在奥运会上获得了金牌榜第一名”,“载人飞船的发射” ......这些事例结合着一幅幅图片,让学生情绪激昂。于是我趁热打铁,重构课堂动态生成,说道:“今天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但是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该如何奋起的宣誓呢?”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到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整堂课如行云流水,每个学生都用心听课,特别认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利用学生“发难”生成
在上一节《一个人睡觉我不怕》的班队课上,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观看视频,说说小姐姐是怎样睡觉的,你又有什么要提醒她的?因为视频是找同事的女儿在我的宿舍拍摄而成的,所以小丫头免不了笑场。没想到的是这个小细节被眼尖的孩子给发现了。“老师,这个小姐姐为什么睡觉的时候还笑嘻嘻的呢?”虽然出于意料之外,但是我还是本着“让每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孩子都体面地坐下”这个原则:
“你的小眼睛可真善于观察,那为什么这个小姐姐睡觉时会笑呢?”
“我想是因为小姐姐开心吧!”
“那又是什么让小姐姐开心地咧开嘴巴呢?”
于是关于“一个人睡觉我不怕”的儿歌便诞生了,一个人睡觉我不怕,不怕孤单不怕黑,讲讲有趣的小故事,想想每天的开心事......
4.善于捕捉课堂资源生成
无论多精心备课也不能预料到学生所有的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手足无措,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过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及时调整预设,并开展有效的教学组织活动和指导,使课堂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也因这样,师生才能在课堂上释放生命的活力,闪耀智慧的光芒,发展飞扬自主的个性。
如学习《蚂蚁和蝈蝈》一课时,“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的句式描绘出蚂蚁搬食的画面,而我及时地捕捉到一个学生的发言:“小蚂蚁还会用头顶米粒呢!”并由此延伸开来,用“小朋友想想,小蚂蚁还会用什么方式搬粮食呢?”这一问题,将小蚂蚁团结、聪明、勤劳的品质推向一定的高度。由此观之,教师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在课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预设,那么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就能尽在掌握,充分利用,这是架起和谐、有效的课堂的桥梁。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应是充分预设和精彩生成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自身的教育智慧,课前科学地“预设”,课堂灵活地捕捉“生成”,善于发现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让课堂有效生成,这样语文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精彩,才会充满生命活力,更显魅力所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碰撞的火花,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便会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敏强,刘晓瑜.中小学课程的改革与评价考试体系的完善,2003(12).
[3]教育部.国家课程标准专辑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