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的“养老院”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il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年,搭乘游轮遨游世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来自西方国家的老妪和老叟,没有亲友的陪伴,单独出游。游轮靠岸后,其他的游客如出笼小鸟般兴奋难抑地上岸观光;他们呢,依旧留在游轮上,坐在甲板上,闲适自如地远眺岸上风光,心中不起一丝涟漪,仿佛他们搭乘游轮唯一的目的,就是在游轮上坐着,坐成一尊尊石像。
  这一天,游轮在海面上继续行驶,横无际涯的海,在阳光温柔的爱抚下呈现出一片欢快的蔚蓝色。我坐在甲板的躺椅上阅读,微风软软地兜着人脸,海浪轻轻吟唱。这时,有个年过八十的老妪,颤巍巍地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了过来,慢慢地落座于我身旁。
  与她攀谈之下,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眼前这名来自美国的“独行老人”奥利维亚,搭乘游轮,竟然不是为了享受旅游的乐趣!
  她娓娓地说道,家中3个孩子长大成人后,离巢而去,各自在不同的城市谋生,一年至多只能在圣诞节团聚一次。空巢里的两个老人相濡以沫,日子倒也过得清闲自在。然而,7年前,与她相依为命的老伴病逝了,孑然一身的她经过慎重考虑后,毅然卖掉了房子,把游轮当作“永远的家”—一趟旅程结束后,又开始另一趟。如果中间有几天空当儿衔接不上,她便暂住旅馆。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她还会继续过下去,直到驾鹤西归为止。
  对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来说,一趟接一趟地乘游轮出行着实太颠簸了!对此,她从容淡定地说:“对我来说,游轮就相当于浮动型的豪华养老院!置身于内,打扫洗刷、洗衣烫衣,种种杂务都有人代劳;每天三餐,要吃啥便有啥,连下午茶和夜宵也都准备妥帖。此外,休闲活动也不匮乏,听歌、看戏、观赏表演,天天像过节般热闹。如果生病,也有医生诊治。”顿了顿,她又幽默地补充说:“万一过不了鬼门关,就立马来个海葬,一了百了,干脆利落!”
  奥利维亚透露,她周遭好些老朋友,也都选择了以游轮作为生命最后的居所。她微笑着说:“这海上的养老院日日浮动于不同的风景线上,怡情养性啊!”
  次日,晚餐时分,我在餐厅里又看到了奥利维亚。
  她独自一人坐在餐厅一隅,眼前摆着一盘冷冰冰的蔬菜沙拉。她旁边的大桌周围,正好坐着我认识的一家人。阿斌的老母亲今年80岁,他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方式为母亲庆祝大寿—带着全家大大小小10口人乘坐游轮。老人家第一次乘坐游轮出游,高兴得像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儿。晚餐过后,侍應生捧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蛋糕,儿孙们簇拥着老奶奶,齐声高唱《祝你生日快乐》。老奶奶皱纹麇集的脸上满满的都是饱饱的、软软的、甜甜的笑。那样幸福的一种笑,是能让铁树开花、能叫冰川融化的。
  这时,我无意中接触到奥利维亚凝注在老奶奶脸上的目光,目光很亮,里面好像晃动着晶莹的泪光……
其他文献
荷兰人的创意设计闻名全球。近年来,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思路盛行的风潮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巧用创意将垃圾回收再利用。据最新数据显示,荷兰循环经济一直位居歐洲前三名,近80%的废物会被回收和重复利用。我们一起来看看,走在循环经济前沿的荷兰人是如何发挥想象力,变废为宝,最大利用垃圾价值的?  垃圾造车  前段时间,一辆完全用废料打造的跑车在荷兰埃因霍温诞生。这辆车完全以电力为能源,有着流线型的身形、圆润
期刊
相比其他的天气现象,降雪似乎独具魅力。人们欣赏它能让大地换新颜的独特能力。而那些奇特的降雪,如“太阳雪”,则往往更加令人着迷。这种降雪一经出现,会立刻引发社交媒体热烈讨论。那么,这种降雪是如何产生的呢?  “太阳雪”,顾名思义就是一边儿出太阳一边儿下雪。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形成降雪的云层没有“遮天蔽日”,阳光漏了出来,于是就出现了阳光中降下雪花的奇特现象。夏季偶尔出现的太阳雨也是类
期刊
2020年11月以来,秋冬错峰游兴起,“银发族”成为出游主力。近年来,“银发旅游”的巨大市场潜力不断显现。如何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为“银发旅游”增添更多温度,不仅关系着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将对应对人口老龄化起到积极作用。  助力跨过“数字鸿沟”  “亲爱的大爷大妈们:欢迎您来景山公园,请您协助公园查验健康码。没有手机的您别担心,您提供身份证号我们代查。”这是北京景山公园门口一块告示
期刊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谁来守护你?谁来照顾你?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记者在多个地区通过实地走访,探寻各地养老产业的新模式,解锁守护“夕阳红”的幸福密码。  大数据帮忙老年生活有“里”有“面”  深秋时节,走进辽宁抚顺东华园社区,养老中心里笑声阵阵。午后,91岁的安业兴来到慧明居家养老中心,和居民们一起排演节目。“社区最近要办一台晚会,我负责给大伙儿指导排练。”在
期刊
蠟梅是一种蜡梅科植物。蜡梅又名雪里花,花期很长。它的花蕾干燥,呈圆形、矩形或倒卵形,花被叠合作花芽状,棕黄色,下半部由多数膜质鳞片所包,鳞片黄褐色,略呈三角形,有微毛。气香,味微甜,后苦,稍有油腻感。形态以花心黄色、完整饱满而未开放者为佳。
期刊
在江苏扬州,一位年过古稀的退休教师用实际行动默默守护长江江豚,并培养了一批批保护江豚大学生志愿者骨干。他就是71岁的陈宜林,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豚爷”。  江豚濒危,退休教师投身宣传保护  陈宜林回忆起对于长江江豚的第一印象,还要从他的中学时代说起。陈宜林说,那时他在江苏扬州上中学,放学后乘渡船回家,在船上经常能听到艄公的提醒:“坐稳坐好了,小心被‘江猪’拱翻船。”“江猪”是长江江豚的民间叫法,
期刊
“民间艺人”画家戴敦邦先生嘱我参加“紫砂匠人”华小其“藝术生涯60周年”的活动。戴先生与华小其曾合作过4把紫砂汉方壶,轰动一时。20世纪50年代,年仅13岁的华小其便进入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当学徒。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是赫赫有名的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前身。当时,“紫砂七老”中的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朱可心、吴云根5位先生都曾手把手教过华小其。特别是裴石民,视华小其为其亲炙弟子。  有个故事可以显
期刊
随着手机的普及,“公共电话”如今已经退出了大家的日常生活。然而,在上海市中心的福州路上,仍然开着一个只收现金的公共电话亭,市内通话3分钟收费4角钱。这里的老板是一位78岁的老人,名叫沈玉琇。她告诉记者:“这个电话亭已经陪我度过27个年头了。”  2020年12月7日,记者采访了沈奶奶。她回憶说,1993年,她与几位同伴一起承包了自家弄堂口的电话亭。1996年,丈夫临终前叮嘱沈玉琇,希望她能把电话亭
期刊
国企走出的工美大师  老吴,全名吴德寅,北京工艺美术大师。他进入工美行,完全是无心插柳。未曾正儿八经学过美术的老吴打小痴迷泥人,爱玩泥巴,没想到,日后竟成了泥塑行家。记得7岁那年冬天的一个晌午,看到父亲搪炉灰,他灵机一动,用剩下的炉灰随手捏了一尊泥人放在窗台上,造型憨态可掬,周围的邻居见了都夸他有天赋,这也成为老吴印象中自己最早的得意之作。  昔日化工厂的老同事,得知老吴成了工美大师,愣是不相信:
期刊
免费体检要当心,借机骗你没商量  退休夫妻王师傅和刘大婶都已70多岁,两人每天早上都去逛早市。一天,他们刚走到小区门口,就看见两个身穿白大褂的年轻人在派发传单。其中一个年轻人告诉王师傅:“明天中国老年人医学会在咱们小区附近会举办一个健康讲座,会给每个参会的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今天只要在我们这里登记一下手机号,明天就能凭手机号免费体检。”王师傅以为是政府举办的健康讲座,就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  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