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导读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x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介绍
   乔斯坦·贾德,1952年出生于挪威,担任高中哲学教师十余年。1986年创作出版第一本书《贾德谈人生》。1991年后成为全职作家。他的作品致力于对人生意义与终极关怀的探索、思考。代表作《苏菲的世界》被誉为“二十世纪百部经典之一”,乔斯坦·贾德本人也因此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作品简介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一封神秘的来信,从这一天开始,她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学习的知识,试图解开这些谜团。接踵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但事实真相比她想的更怪异、更离奇……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诺克斯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從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的结局告终,艾伯特·诺克斯和苏菲莫名地逃出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礼赞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好奇。
  精彩片段一
  柏拉图(节选)
   苏菲感觉自己仿佛也刚从地下洞穴出来一般。在读了柏拉图的学说后,她对大自然的看法已经完全改观。那种感觉就好像她从前一直是色盲,并且只看到些影子,从没见过清楚的概念。
   她并不确定柏拉图所谓永恒范式的说法是否都对,但“每一种生物都是理想世界中永恒形体的不完美复制品”,这种想法多美妙啊!世上所有花、树、人与动物不都是“不够完美”的吗?
   苏菲周遭所见的事物如此美丽,如此生气盎然,以至于她不得不揉揉眼睛才能相信这些都是真的。不过,她现在眼见的事物没有一样会永远存在。但话说回来,在一百年之后,同样的一些花朵和动物仍然会在这里。虽然每朵花、每只动物都会凋萎、死去,而且被世人遗忘,但却有某种东西会“记得”它们从前的模样。
   苏菲向远处望去。突然间,一只松鼠爬上了一棵松树,它沿着树干绕了几圈,然后就消失在枝丫间。
   苏菲心想:“我看过这只松鼠!”然后又悟到也许这只松鼠并非她从前看到的那只,但她看过同样的“形式”。在她看来,柏拉图可能说得没错。也许她过去真的见过永恒的“松鼠”——在理想世界中,在她的灵魂还没有栖息在她的身体里之前。
   有没有可能苏菲从前曾经活过呢?她的灵魂在找到身体寄宿之前是否就已经存在?她的身体内是不是真的有一个小小的金色物体,一个不受光阴侵蚀的宝物,一个在她的肉身衰朽之后仍然活着的灵魂?
  读书笔记
   苏菲在读完柏拉图的学说后,对大自然的看法有了完全的改观。通过学习不同的哲学理念,苏菲从一个“色盲”蜕变到对大自然有了更深层的理解,给人留下直观深刻的印象。苏菲还是一个不盲从、会独立思考的人,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同时又把哲学这种虚无的概念,通过在现实世界里看到的实在事物来体现,虚实结合,让哲学也能通俗易懂,不空洞,从而加深读者的理解。
  精彩片段二
  洛 克(节选)
   “洛克强调,我们唯一能感知的事物是那些‘单一感觉’。例如,当我吃一个苹果时,我并不能一次感知整个苹果的模样与滋味。事实上,我所接到的是一连串的单一感觉,诸如它是绿色的,闻起来很新鲜,尝起来脆又多汁等。一直要等到我吃了许多口之后,我才能说:我正在吃‘苹果’。洛克的意思是,我们自己形成了一个有关‘苹果’的‘复合概念’。当我们还是婴儿,初次尝到苹果时,我们并没有这种复合概念。我们只是看到一个绿色的东西,尝起来新鲜多汁,好吃……还有点酸。我们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将许多类似的感觉放在一起,形成‘苹果’‘梨子’或‘橘子’这些概念。但根本上,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有材料都来自感官。那些无法回溯到一种单一感觉的知识便是虚假的知识,我们不应该接受。”
   “无论如何,我可以确定这些事物便是像我们所看到、听到、闻到和尝到的一般。”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谈到这点,我们就要讨论洛克尝试解答的第二个问题。刚才他已经回答了‘我们的概念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现在他的问题是:‘这世界是否真的就像我们所感知的那样?’答案并不很明显。因此,苏菲,我们不能太早下定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绝不会遽下定论。”
   “我一句话也没有说呀!”
   “洛克将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与‘次要’两种。在这方面他承认受到笛卡儿等大哲学家的影响。所谓的‘主要性质’指的是扩延世界的特质,如重量、运动和数量等。我们在谈这类特质时,可以确定我们的感官已经将它们加以客观地再现。但事物还有其他特质,如酸或甜、绿或红、热或冷等。洛克称它们为‘次要性质’。类似颜色、气息、味道、声音等感觉并不能真正反映事物本身的固有性质,而只是反映外在实体在我们的感官上所产生的作用。”
   “换句话说,就是人各有所好。”
  读书笔记
   当分析洛克“我们唯一能感知的事物是那些‘单一感觉’”这个概念的时候,作者举了“吃苹果”的例子来证明,将哲学的理念融入具体的生活中,让读者读来浅显易懂。对洛克理论的学习,是在苏菲与艾伯特的对话中展开的。艾伯特这位出色的老师,引导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启发苏菲去思考这些概念,引领苏菲走进一个“心世界”。从对话中学习抽象的哲学概念,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相关链接
   1.好的故事适合一切读者
   最初写《苏菲的故事》目的其实是教授西方哲学。我先准备了一个手册,列举了人类常问的哲学的问题,但我不能以这种口气来写,我选择了叙述的结构,人的大脑喜欢享受故事而不喜欢类似于百科全书那样的信息。我写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书,实际上并不要求非得是成人或者儿童阅读,有一些给大人看的书孩子是看不了的,孩子没有经过成人的阶段。但是给孩子看的书成人可以看,因为他经历过儿童的阶段,包括像圣经文学、安徒生童话中的一些故事,并没有固定的读者群体的区分。好的故事适合一切读者阅读。
   2.鼓励好奇,就是培养哲学的头脑
   哲学是非常重要的。在挪威有这样一个哲学传统,学生在学任何学科之前,不管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或者人文科学,都要通过哲学史的考试,《苏菲的世界》由挪威人来写并不是巧合。我们天生就有旺盛的好奇心,孩子们会问很多关于哲学的问题,宇宙的问题,自然的问题。例如什么是爱,什么是正义,这些都是哲学性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鼓励这些年轻人、这些孩子们,永远不要停止发问;对他们的问题要欣赏,要满足,而不是大人问这些问题才有意义。在挪威具有这样的一个体系,是很好的,我也很提倡。
   3.你是谁?我是谁?
   书中有一个场景,苏菲站在镜子前面问你是谁,然后镜子里的人说你是我。她也对自己说我就是你,这就是一种纯净。我们把自己变成了两个部分,我们应该问我是谁?我们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这种发问能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保持对周遭世界的审视与思考。
   (以上内容出自乔斯坦·贾德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其他文献
左读范文  山路漫歌和村寨传歌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
期刊
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有着明显的共同点,即“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去说明另一个科学领域的道理”。   这两篇文章各说明了什么问题?《恐龙无处不有》表面看在说明“恐龙无处不有”这个事实,其实作者借此在说明“板块构造学说”。《被压扁的沙子》看似在说明“被压扁的沙子”这个物体,其实作者借此在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这两篇文章的说明对象看似孤立,其实不然,它们不仅有共同点,而
期刊
名家引路  一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
期刊
2020年10月20日,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文件强调,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需求有机衔接,贯穿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将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   博物馆不仅装载着人类的文明故事,它的存在,本身就能带给世世代代历史深远的力量。将展览“搬”进校园、打造博物馆研学之旅……未来,丰富的活动将引领同学们去
期刊
初听荷花,只听见荷花的随风摇摆之声;细听荷花,才能听出荷花深藏的心声,这心声教我忍耐,教我不屈,教我自洁。   第一次见荷花,只感觉震撼。那绿色的莲叶与粉红的花交相辉映,定格在我的眼眸中。那水,清澈;那叶,碧绿;那花,粉红。一切都那么美好。一阵清风袭来,舞蹈家们纷纷开始表演,花儿在空中自由舞蹈,叶子也在随风摇曳。池塘里发出“哗哗”的摇摆声。   荷花在淤泥中生长,即使处在充满无限黑暗的环境中,荷花
期刊
身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胖子,“早上吃饱,中午吃饱,晚上吃饱,夜宵不能少”是我吃饭的“原则”。因此,小小年纪,我身上就有了一层层的“游泳圈”,也成了班上有名的“啤酒肚”。   对“啤酒肚”来说,1000米长跑最让我恐惧了,因为我总会是前几名——不过,是倒数的。一站在起跑线前,我的底气瞬间就灰飞烟灭,紧接着双腿发软、头晕目眩……每到这时,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说:“我太难了!”   “预备——跑!”我使出吃奶
期刊
外婆的喉咙里发出轻微的鼾声,她织了一半的毛衣,安静地躺在枕头边。   从小到大,我总喜欢在午餐后看外婆一针一线地编织、缝补衣物。外婆的手很粗糙,深深的皱纹像蚯蚓一样爬在她手上。她的糙手中握着的细针,编织过我花花绿绿的毛衣、长短不一的围巾、款式新颖的手套,缝过我掉了扣子的校服、课桌套、坐垫、袖套,补过我破了洞的袜子、磨破的袖口……外婆编织、缝补着这些衣物,脸上不经意间流露出细致与温柔。   “快去睡
期刊
要说打鼓,哪里的也没有延安的有特色。不知从什么年代起,延安武鼓就流传下来。一群群茂腾腾的后生,从黄土高坡上、从黄土山沟里边敲边打地走出来,走出富有自己特色的舞步,打出自己富有节奏的鼓点。繁衍生息,流传至今,延安武鼓逐渐形成三个流派: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安塞腰鼓。   要说“武”,从装束上来讲,便都是些武士打扮。洛川蹩鼓的鼓手们,一色的横眉豹眼,头戴方巾,背插古戏上武将的小旗,全然一种将士风度。宜川
期刊
当我的笔锋勾勒出一颗老南瓜的时候,我知道,那就像我。天地悠悠一颗瓜。它黄黄的颜色如我浑身老去的肌肤。它表面的竖沟如我额头的深深皱纹。因为那是出自于我的手笔的一颗瓜呀。因为那是灌注了我的心血的一颗瓜呀。一颗老出了野心老出了芬芳的老南瓜!虽然漂泊海外,却感觉得到,它被一根无形的横跨大洋的蔓子牵扯着,而蔓子连着老根,老根深埋而纠结,在我亲爱的故土,在陕北的黄土地上。   感觉得到,我一铺开宣纸,那老根便
期刊
文题速递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层出不穷。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作文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津   1.严格审题,确定重点   这是一篇介绍某种科技产品的作文,要特别注意后面的要求: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审题时要扣住题目要求,思考严密,从而确定作文重点,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   2.了解对象,确定顺序   介绍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