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打草稿的技能和习惯的培养,以充分发挥打草稿的教学价值。打草稿能使抽象的算理算法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方便学生理解;打草稿不仅是学生学习时的好帮手,也是学生学习过后能力提升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合理、规范地打草稿,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打草稿 算理算法 教学资源 学习习惯
如果说作答是实战,那么打草稿就是演习。演习对实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打草稿的技能和习惯的培养,以充分发挥打草稿的教学价值。
一、呈现算理算法
算理算法是计算的基礎,学生只有牢固掌握算理算法,才能够正确计算。在实际教学中,打草稿能使抽象的算理算法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方便学生理解。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的例题:“小明和小红一共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列式58+28后,大多数学生都能直接回答出结果是78,有的学生还能根据之前的自学回答出“分数相加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但当教师问为什么时,学生就说不出其中的道理了。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画一画,将58+28的计算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其中比较典型的见图1、图2、图3。
教师问:“观察这些作品,不管用什么方式表示58+28,什么不变?”学生回答:“平均分的份数不变。”教师追问:“平均分的份数不变就是什么不变?”学生回答:“分母不变。”像这样,借助打草稿的方式,将抽象的算理算法变得直观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分数加法的本质。
二、生成教学资源
打草稿不仅是学生学习时的好帮手,也是学生学习过后能力提升的重要资源。打草稿时留下的作图痕迹、计算过程等都是学生初始思维的真实表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反思自己的草稿,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打草稿时写下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结论。教师要留心收集、整理草稿本中的错误,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涉及前期学习的“两位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多位数的加减”等知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求比较高,是学生首次接触用递等式进行混合运算。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打草稿的过程,从中找出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让学生体会运算知识的整体性。草稿中记录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每周将草稿本上的错题进行整理,分析学生混合运算中比较集中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设计复习课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对于个性化错误,可以引导学生反思错误的地方,查找错误的原因,及时进行订正,以便在后续的计算中避免此类错误。如计算480-80÷2,第一步计算480-80=400,是弄错了运算顺序;计算648÷(8-2),第二步计算648÷6=18,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错误;计算900-4×136,第二步计算900-544=366,是多位数减法计算时十位上的数忘记退位;等等。
三、培养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合理、规范地打草稿,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积极意义。很多教师对打草稿的重视度不足,导致学生打草稿也是草草了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在真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也难免草草了事。因此,通过打草稿培养学生规范作图、规范解题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规范对知识的运用,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打草稿时经常需要作图,而规范的作图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作图理解题意,是将抽象的文字以直观的图形呈现出来。如果作图不规范,可能导致图形与文字脱节,反而不利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
如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有了一些生活经验,知道了0.2元就是2角,1元等于10角,把1元平均分成10份,0.2元就是其中的2份。在草稿本上画图来表达时,学生应规范画出一条线段或一个图形,用来表示1元钱,再平均分成10份。这里,如果作图不规范,没有平均分线段或图形,学生就容易在视觉上造成错觉,难以打通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打草稿 算理算法 教学资源 学习习惯
如果说作答是实战,那么打草稿就是演习。演习对实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打草稿的技能和习惯的培养,以充分发挥打草稿的教学价值。
一、呈现算理算法
算理算法是计算的基礎,学生只有牢固掌握算理算法,才能够正确计算。在实际教学中,打草稿能使抽象的算理算法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方便学生理解。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的例题:“小明和小红一共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列式58+28后,大多数学生都能直接回答出结果是78,有的学生还能根据之前的自学回答出“分数相加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但当教师问为什么时,学生就说不出其中的道理了。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画一画,将58+28的计算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其中比较典型的见图1、图2、图3。
教师问:“观察这些作品,不管用什么方式表示58+28,什么不变?”学生回答:“平均分的份数不变。”教师追问:“平均分的份数不变就是什么不变?”学生回答:“分母不变。”像这样,借助打草稿的方式,将抽象的算理算法变得直观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分数加法的本质。
二、生成教学资源
打草稿不仅是学生学习时的好帮手,也是学生学习过后能力提升的重要资源。打草稿时留下的作图痕迹、计算过程等都是学生初始思维的真实表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反思自己的草稿,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打草稿时写下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结论。教师要留心收集、整理草稿本中的错误,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涉及前期学习的“两位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多位数的加减”等知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求比较高,是学生首次接触用递等式进行混合运算。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打草稿的过程,从中找出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让学生体会运算知识的整体性。草稿中记录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每周将草稿本上的错题进行整理,分析学生混合运算中比较集中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设计复习课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对于个性化错误,可以引导学生反思错误的地方,查找错误的原因,及时进行订正,以便在后续的计算中避免此类错误。如计算480-80÷2,第一步计算480-80=400,是弄错了运算顺序;计算648÷(8-2),第二步计算648÷6=18,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错误;计算900-4×136,第二步计算900-544=366,是多位数减法计算时十位上的数忘记退位;等等。
三、培养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合理、规范地打草稿,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积极意义。很多教师对打草稿的重视度不足,导致学生打草稿也是草草了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在真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也难免草草了事。因此,通过打草稿培养学生规范作图、规范解题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规范对知识的运用,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打草稿时经常需要作图,而规范的作图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作图理解题意,是将抽象的文字以直观的图形呈现出来。如果作图不规范,可能导致图形与文字脱节,反而不利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
如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有了一些生活经验,知道了0.2元就是2角,1元等于10角,把1元平均分成10份,0.2元就是其中的2份。在草稿本上画图来表达时,学生应规范画出一条线段或一个图形,用来表示1元钱,再平均分成10份。这里,如果作图不规范,没有平均分线段或图形,学生就容易在视觉上造成错觉,难以打通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