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244-02
目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二者相互分离。此种观点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各自不同的轨道上发展,二者有着本质区别,有着各自的目标,互不联系,互不影响。第二种观点认为,二者是一致的,可以相互取代,一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广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
笔者认为,二者既不是相互分离也不是相互可以取代,而是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一、含义和教育目标不同
关于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1990年曾指出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关于心理健康,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并提出了不同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1946年曾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个体在面对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活动或者事件时能够做出积极反应。心理健康教育着力于发掘人内在心理潜能,增强个体社会适应性,促进个体个性和谐,提高个体创新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根据任务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
美国是最早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国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可以说美国进行的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立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理论体系。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在有阶级的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维护和巩固阶级利益的作用。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是思想观念、道德以及政治观点。更加关注的是使个体符合社会的要求,以便适应社会,更加注重外部教育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其中的一个目标是使个体适应社会,但是更加强调个体的主动性,更加强调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知、情、意、行和个性心理方面入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和提升。
二、提出时间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词是我党独创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产生。1982年作为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宋任穷第一次在全国党员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正式被强调和重视的时间是在2004年。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高校应结合学生实际,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处理好健康生活、学习成才以及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握好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规律,培养他们自律、自强、自尊、自爱等积极心理品质,增强他们抗压的能力。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教思政厅[2011]1号),对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队伍建设、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和工作条件建设提出了硬性要求。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又配套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对课程性质与目标进行了界定。2014年中央5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要求,特别是把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设列为重点工作。
三、基于的理论和方法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心理健康教育基于的理论和方法为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例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等。
四、侧重点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教育目标具有政治性、时代性、社会性,并且不受环境与人员资格的限制。而心理健康教育遵循无差别关怀与尊重,理论尊重隐私(除非触犯法律或有自杀式与他杀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更侧重个体心理世界的和谐。
五、实施的人员不同
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等。
以上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之处,虽然二者有诸多不同,但是,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当前我国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大德育框架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开展,能否深入学生内心,与学生的人格有重要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提倡价值观中立,它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培养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贴近群众,与时俱进。1993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心理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在1995年的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党中央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五大再次重申这一伟大战略,突出强调了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问题。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意见》更加明确提取出了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具有共同点,具有相互融合性,具体表现为:
第一,二者遵循系统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实施的素质教育,是系统性工程,被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总系统中,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建立了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育人体制。
第二,二者都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不断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教育要求,以引起学生的新的需要。但是教师在提具体要求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个体的思想和心理需要。但但教育效果的好坏,最终体现在学生是否受到良好的影响。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即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让他们能够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应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机。
第三,二者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当前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专才,更强调培养通才,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健康为工作目标,实质上对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是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基础,而思想政治素质又是心理健康素质的保证。
第四,二者都强调说服的艺术。人们通常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说服教育,甚至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强制性的说服,这是不正确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以说服为形式,但是更加强调说服的艺术。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会有说服的因素,完全尊重被教育者,其实,这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混为一谈了,心理咨询强调尊重原则,价值观中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是隶属于教育的范畴,只要是教育,都会有说服的因素,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也使用说服的艺术。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昱, 万虎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244-02
目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二者相互分离。此种观点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各自不同的轨道上发展,二者有着本质区别,有着各自的目标,互不联系,互不影响。第二种观点认为,二者是一致的,可以相互取代,一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广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
笔者认为,二者既不是相互分离也不是相互可以取代,而是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一、含义和教育目标不同
关于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1990年曾指出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关于心理健康,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并提出了不同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1946年曾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个体在面对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活动或者事件时能够做出积极反应。心理健康教育着力于发掘人内在心理潜能,增强个体社会适应性,促进个体个性和谐,提高个体创新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根据任务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
美国是最早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国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可以说美国进行的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立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理论体系。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在有阶级的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维护和巩固阶级利益的作用。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是思想观念、道德以及政治观点。更加关注的是使个体符合社会的要求,以便适应社会,更加注重外部教育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其中的一个目标是使个体适应社会,但是更加强调个体的主动性,更加强调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知、情、意、行和个性心理方面入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和提升。
二、提出时间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词是我党独创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产生。1982年作为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宋任穷第一次在全国党员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正式被强调和重视的时间是在2004年。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高校应结合学生实际,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处理好健康生活、学习成才以及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握好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规律,培养他们自律、自强、自尊、自爱等积极心理品质,增强他们抗压的能力。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教思政厅[2011]1号),对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队伍建设、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和工作条件建设提出了硬性要求。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又配套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对课程性质与目标进行了界定。2014年中央5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要求,特别是把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设列为重点工作。
三、基于的理论和方法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心理健康教育基于的理论和方法为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例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等。
四、侧重点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教育目标具有政治性、时代性、社会性,并且不受环境与人员资格的限制。而心理健康教育遵循无差别关怀与尊重,理论尊重隐私(除非触犯法律或有自杀式与他杀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更侧重个体心理世界的和谐。
五、实施的人员不同
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等。
以上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之处,虽然二者有诸多不同,但是,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当前我国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大德育框架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开展,能否深入学生内心,与学生的人格有重要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提倡价值观中立,它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培养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贴近群众,与时俱进。1993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心理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在1995年的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党中央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五大再次重申这一伟大战略,突出强调了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问题。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意见》更加明确提取出了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具有共同点,具有相互融合性,具体表现为:
第一,二者遵循系统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实施的素质教育,是系统性工程,被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总系统中,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建立了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育人体制。
第二,二者都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不断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教育要求,以引起学生的新的需要。但是教师在提具体要求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个体的思想和心理需要。但但教育效果的好坏,最终体现在学生是否受到良好的影响。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即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让他们能够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应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机。
第三,二者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当前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专才,更强调培养通才,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健康为工作目标,实质上对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是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基础,而思想政治素质又是心理健康素质的保证。
第四,二者都强调说服的艺术。人们通常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说服教育,甚至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强制性的说服,这是不正确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以说服为形式,但是更加强调说服的艺术。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会有说服的因素,完全尊重被教育者,其实,这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混为一谈了,心理咨询强调尊重原则,价值观中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是隶属于教育的范畴,只要是教育,都会有说服的因素,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也使用说服的艺术。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昱, 万虎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