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hg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公问子路,对孔子什么印象?子路是孔子最贴心的学生之一,本来应该脱口而出,子路没有。同为孔门弟子,宰我说:“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说:“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说:“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这些话神采飞扬,后来都被记录在《孟子》里面。平日惯于“率尔而对”的子路,这回竟讷讷无言。孔子闻知此事,启发他说:“你何不这样告诉他:那个老头的为人啊,不过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罢了。”
  这样朴素无华的几句话,是孔子的自我评价,和宰我等人的评价相距何啻天壤。我五岁开始读《论语》,几十年来,对这段话一直耿耿于怀。特别是当自己也到了“老之将至”的年纪,对这段话的体会也就格外深。子路也一定不会想到,用一句“学而不厌”,就能够概括老师那令人仰慕的人生境界。
  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骨子里就是“学而不厌”四个字:“发愤忘食”说的是学习精神,“乐以忘忧”说的是何以“不厌”,“不知老之将至”说的是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没有一天停顿,没有一天自满。三个短句,把“学而不厌”四个字做了一次全方位、多层次的阐释,妙不可言。
  孔子为什么追求“学而不厌”的人生境界?因为“学而不厌”实在是天下最有内涵的生活方式。一个人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修养、丰厚的文化传承、顽强的奋斗精神、开阔的家国视野、高尚的人文情怀,以至优雅的生活风度,种种人生追求,都可被“学而不厌”四字涵盖。
  孔子是“学而不厌”最优秀的实践者。他为了理想,一生席不暇暖,棲栖遑遑。他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啊!)这个理想,本身就从学习中来。他到处向人学礼,之杞,之宋,到最有可能发现古礼的地方去,反复调查研究,连“史之阙文”也不轻易放过。“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其“乐”可见一斑。所谓“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纠正错乱,使《雅》《颂》各诗篇回归原来的乐章,排除错讹的音律),正是他“学而不厌”的具体成果之一。
  孔子主张向一切人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虚心好学,人皆可师。善者固我师,不善者亦我镜。他的奥秘,在一个“择”字,“其善”“其不善”,他有自己的标准。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子产、晏婴,一直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都是他的“明镜”。做事,他更有实事求是的尺度。他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用麻布做礼帽,是以前的规定;现在都用丝绸,比较节约,我随大众。在堂下拜见君主,是以前的规定;现在都堂上拜,没有礼貌。虽然违反大众,我还是赞同在堂下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媚俗,不一概而论,即使被人嘲笑,他依然坚持自我。
  “学而不厌”给孔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愉悦。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警告自己:“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一生不以物质待遇为忧,就是因为有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不堪其忧,他却甘之如饴,根本原因还是在“学而不厌”。
  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绝非溢美之辞。“集大成”是孔子一生“学而不厌”的丰硕成果。仪封人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预见孔子会成为东方文化的传播者,这种预见亦非无知妄说。正是从“学而不厌”一步一步积累起来,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向前走,孔子才得以成为孔子,成为东方文明和东方文化的第一位集成者和传播者。这样的人生境界,以他一生“学而不厌”的经历作底色,经过两千五百年风雨洗礼,依旧无比动人。
  (水云间摘自《新华日报》2018年12月20日)
其他文献
“人比人,气死人!”——人不必和人比!  有一个人骑自行车,看到别人骑摩托车,他生气、自卑,自己也去买了一部马力更大的摩托车。但是,别人又买了小汽车,他不服气,自己再买一辆进口的汽车。不久,别人又买了劳斯莱斯。  这时,他才慨叹:比来比去,只是增加无限的欲望,对自己毫无益处。  有人居住草屋,看到别人建了瓦房,自己也建瓦房;别人建了高楼,自己也建高楼。房子建多了,住不了,每天还要忙着打扫、清理,因
我偏爱菊花。院子里长了两池菊花。开得早的一池,俗称“万点黄”,沾点野气,花玲珑而金黄,成百上千朵铺展开,很有气势,初冬的小院欢快而芬芳。  另一池里只是两小盆波斯菊,一紫一黄。去年,我是在路边把它们请进家的。好像那天心情很好,下班的路上,看见许多卖菊花的摊点,想买的念头车轮一样滚动不歇。直至桥下那一片姹紫嫣红前,我才停下。各色菊花肥硕而明丽,惹人喜爱。花匠我是认得的,就住附近,是个懂花也懂生意的老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快节奏的生活总让我们认为竞争与拼搏才是人生的主题,我们总是习惯用尽全力去争取,铆足劲儿去表现。  可我们似乎忘记了,即使在竞争上岗的大环境里,也有些东西不能争,不必斗,没有必要事事求最好,也没有必要事事逼自己全力以赴。  渐渐地我们感到疲惫,开始想要慢节奏的生活,告诉自己今天不行还有明天,可我们似乎又忘了明日无多,有些事情不能等待。  不与君子斗名,不与小人斗利,不与
上个月陪家属去医院看了个急诊。大医院的急诊科通宵忙碌,有种巨大的压迫与恐惧感,果然人生就是“日常活着最怕穷,去了医院就怕死”。  人有恐惧是好事,恐惧催生智慧,同时也催化自律?????。从医院出来,站在刚下完雨的街上,我决定在为人生的柴米油盐和稻粱谋之外,增一个新的计划:每天做一件能让自己长寿的事。  人最好的状态,是“尽人事,听天命”。每天做一件让自己长寿的事,能不能真的长寿,看天,但想到自己在
干菜并不是什么稀罕物,每年夏秋两季,不少人家都会自制一些干菜,留待冬春时节食用,以备青黄不接。  有一个朋友,回乡探亲,回来后送给我一份很特别的礼物——干菜。千里迢迢,朋友居然背回来一包干菜送给我,简直是匪夷所思。不过话又说回来,我还是挺感动的,因为这包干菜跟着他坐飞机,倒火车,就算他送我一片鹅毛,也是礼轻情意重!  我把那包干菜拿过来放在鼻子底下嗅了嗅,倒是有一丝干菜的清香,只是卖相不大好看,颜
山不论高低,去读,够读一辈子。看山跑死马,及至面前,仰头望,山云杂陈,树冠纷乱,草石纵横,要解透其中斑驳的古、生长的今,难。  下午几位诗人、作家走进紫蓬山,意欲读一卷山书,听冬天的风吹动山石树草之音。紫蓬山有历史,紫蓬山有苍古,紫蓬山有吸动目光的太息之力。作家、诗人们兴奋,一地走叶,恰恰合了心韵。  紫蓬山我去过数次,对其间的山石因缘、淳情爽朗,在仰慕中多有思忖,但在我和作家、诗人们介绍时,突然
一家大型公司正在裁员,杰莉和露西都不幸地上了解雇名单,被通知一个月之后离职。杰莉回家后,一整夜没有睡着,第二天更是十分气愤,逢人就大吐冤情:“我在公司待了这么多年,平时兢兢业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凭什么解雇我呢?”刚开始的时候,其他同事出于同情,还安慰她几句。可杰莉老是满口抱怨,就让人烦了。不仅如此,杰莉还把抱怨之气发泄在工作上:“反正我在这儿只有一个月了,干好干坏都一样,不如干坏一点,让陷害我的
我们每天一睁开眼睛,外部的信息就接踵而来。如果你观察自己一天的生活,会发现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应付这些信息,哪怕是一个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人,他可能也一直在看外面,听外面,来不及真正感受自己的内心。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一个女人觉得自己的家庭不幸福,会跟人抱怨说,丈夫不好,儿子不好,只要身边的人做出改变,她的生活自然会变得更好。长期下来,对她本人非常不利的一个影响在于,看上去她是那个无时无刻不在评判他
上苍对谁都是公平的。  假如把一个人一生消耗的食物累加起来,那么每个人的消耗大致也是相同的。如果有人暴饮暴食,过早地消耗完他应有的份额,也就意味著他会患上某些疾病,加快走向死亡。  佛家有“大限”的提法,任何事物都是有“限”的,超过此“限”就会“物极必反”。  人生际遇总是遵循着某种平衡,得到的必然以失去为代价。你得到金钱,或许会失去了休闲时间;得到事业,或许会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  诗句云
两年前,站在两间空空如也的实验室里,张炜知道,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她亲自联系购买国外的高精尖仪器,带着学生一点点地去淘小零件。未来在她脚下一点点延伸开。  近日,记者走进了这位中国侨界“创新人才”奖得主——张炜。  当“淡定”遇上“抉择”  “云淡风轻”,这是张炜给人的第一印象。她话不多,当你恨不得想倾听她的所有故事时,她却浅浅一笑:“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故事,就是每天在坚持自己的事情吧。”但如果你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