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加压钢板及三叶草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对比分析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2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占全身骨折的4% ~5%[1],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其中80%~85%为无或轻度移位的二部分骨折,15%~20%需手术治疗[3].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分别用三叶草钢板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al plate,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资料,比较其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其他文献
Pilon骨折的治疗对骨科医师来说很有挑战性,高能量的pilon骨折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在一部分低能量损伤中取得了相对好的疗效,但是处理高能量损伤会造成严重的软组织并发症.认识到保护软组织的重要性,外固定结合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欢迎,上世纪90年代分期切开复位内固定逐渐受到重视.不管是作为临时固定还是作为最终的治
期刊
创面愈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笔者通过对成年大鼠创伤前后的运动干预,探讨运动干预对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免疫功能和生长因子的影响,旨在揭示运动干预对创面愈合影响的可能机制,为运动疗法在创面愈合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参考。
期刊
创伤后伤口感染一直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严峻挑战.由于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受伤后确定性医疗救护的进展,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而存在严重、复杂和广泛损伤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近期和远期感染并发症.战争或灾害后医疗救援中存在较高的感染率,显著增加了脏器并发症和截肢率.创伤后感染并发症除了与伤情及污染有关外,也与清创延迟、降低手术操作无菌要求、伤口局部使用药物不当等相关[1].2012年8月卫生部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期刊
近期我科连续收治3例胰腺外伤患者,分别表现为急性胰腺炎、胰管断裂、腹腔感染和胰腺假性囊肿形成.笔者改变以往对此类患者直接手术的做法,采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放置胰管支架、超声引导下穿刺腹腔脓肿和胰腺囊肿引流,并放置小肠营养管等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方法,3例患者均病愈出院.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数字化复位导板矫治单侧陈旧性颧眶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07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14例单侧陈旧性颧眶复合体骨折患者,术前行颅面部薄断层CT扫描,将数据输入图像处理软件,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镜像处理前、后三维头模,进行手术模拟.同时设计制作复位导板,术中引导骨折复位,并行眶壁重建. 结果 术后随访6~11个月,所有患者面部基本对称,复视、眼球内陷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无感
目的 探讨内固定治疗Hoffa骨折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对1993年8月- 2010年2月收治的26例26髁Hoffa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内髁骨折13例,外髁骨折13例.按Leten-neur分型:Ⅰ型16例,Ⅱ型4例,Ⅲ型6例.开放性骨折2例,闭合性骨折24例.根据骨折类型、受累侧别选择手术入路,螺钉固定21例,侧方支持钢板固定5例. 结果 26例随访时间12.5~48个月,平均18个月,3~4
髁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髁突骨折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9%~41%[1],此类患者中约20%~40%需要手术治疗[2-3].由于骨折及手术创伤造成患侧髁突附着结构损伤、术后关节腔内创伤性炎症反应以及颌间牵引致关节面的退化和纤维粘连,23%~66%的患者在术后3~6个月内可能出现下颌运动功能受限[1,4-5],因此术后康复训练是整个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关文献报道较少[6-9].笔者通过前瞻性对比
期刊
在各类交通伤中,颌面部损伤发生率最高,可达57%~60%[1].颧骨和颧弓是面侧比较突出的部分,易受撞击而发生骨折,造成面部畸形及功能障碍,是临床医师治疗时经常面临的难点和挑战.近年来,采用各种局部小切口以及冠状切口进行坚强内固定已经成为治疗此类骨折的主要技术和方法[2-3].笔者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103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根据具体临床特征及影像学
期刊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多见于老年女性患者,与绝经后骨质疏松有关.多年以来,保守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小夹板较石膏固定具有可以随时调整松紧度、解放邻近关节等优点,一直是临床的首选治疗方案.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治疗要求比过去更高.笔者回顾2005年1月-2010年10月我科共收治的132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小夹板、锁定加压钢板(
期刊
尽管近十年来对严重多发伤的救治策略有明显的提高,但多发伤引起大出血而导致的死亡率仍高达40%[1].凝血功能紊乱是创伤失血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创伤后凝血功能紊乱与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创伤后肾功能损伤、创伤后ARDS等密切相关.创伤性凝血病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严重创伤本身引起的早期、原发性严重凝血功能障碍,1/3严重创伤患者到达急诊室时凝血功能已出现严重障碍[3],这些患者的死亡率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