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蚊,古人招招鲜

来源 :少年博览·小学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ny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
  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
  ——宋·陆游《熏蚊效宛陵先生体》(节选)
  诗词释义:整夜感叹着沼泽地带的蚊子实在太多了,即使用扇子也不能完全驱逐,只好点起艾草熏一熏了。
  在现代人的心中,南宋诗人陆游陆老先生不仅能文能武,更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他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又有几人不会背诵呢?不过,这只是陆老先生的一个侧面。如果我们再多读一些他的诗,比如这首《熏蚊效宛陵先生體》,就会对他有更接地气的了解——没错,陆老先生还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他老人家也和我们一样,为蚊所苦。
  话说蚊子的历史真是悠久得不像话。据考证,在距今1.7亿年左右的侏罗纪,就已经演化出了蚊子的始祖,而最早的蚊子化石证据,发现于白垩纪的岩层当中。毫无疑问,没有人类的时候就有了蚊子。而当我们人类出现时,蚊子已经修炼成功,几乎适应了任何恶劣环境——它们无处不在,海拔4300米高的地方,甚至北极圈内、部分无人区都有它们的身影。撒哈拉沙漠干旱吧,有些蚊卵照样可以存活几十年,直到短暂的降雨到来,再迅速孵化为成虫。至于有水的地方,更是它们的天堂,蚊子太太在此致力于生子大业。就拿我们身边常见的白纹库蚊来说吧,一次产卵约100个。当然,这不算很多,但想想看,白纹库蚊每繁殖一代只需30多天(条件好的话,只需十几天就能完成一代),一年可以繁殖4至7代。它们中虽然有很多死于非命,但总源源不断地有雌蚊成功出世。雌蚊们将用刺吸式口器刺穿人的皮肤吸取血液,同时不停地扇动翅膀,制造出不绝于耳的“嗡嗡嗡嗡……”
  怎么办?只好像陆游老先生一样,扇动小扇子,一驱为快!
  可惜,如果来的蚊子太多,扇子可赶不完。再说,老是扇扇子多累啊!古人们把脑洞开得大一点,再大一点,各种驱蚊妙招层出不穷。
  白天蚊子少,人们可以在身上挂香囊,再在香囊里装上蚊子讨厌的植物,比如驱蚊草、藿香、薄荷、八角、茴香等,相当于把“风油精”带在身上。晚上蚊子肆虐,则点燃艾草。聪明的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蚊子并不喜欢这种总是散发出特殊香味的植物,于是,他们把艾叶晒干,等到傍晚,点燃艾草束,用产生的浓烟驱赶蚊子——这方法物美价廉,缺点是效果一般,且产生的烟雾不太好闻……
  讲究一点的,会把浮萍和雄黄等混合在一起阴干之后,用纸包装,制成条状或粒装,晚上点一条(粒),借以熏跑蚊虫,这大约就是粗糙版的蚊香。当然,对于皇室贵族来说,这些办法还不够“高大上”,所以他们选择了蚊帐。蚊帐也是中国最早使用的,那时候,它的名字叫做“帱”。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就有“翠纱之帱”之说。不过,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和穿衣戴帽一样,使用蚊帐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不能随便乱挂。在唐朝前,用蚕丝抽出的锦、罗(丝绸)制作的蚊帐一般只有宫廷中才能使用,老百姓只能用葛(一种野草)制作的蚊帐。
  此外,一些拥有“最强大脑”的古人,还发明了低碳环保又有诗情画意的“灭蚊器”,比如,准备一个大缸,养上帅气的青蛙(青蛙素来是蚊子的天敌)——这样一来,既有蛙鸣可听,又能有效驱蚊,岂不妙哉?
其他文献
小满温和春意浓,转眼又到了“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的时节。  对于安徽省少先队工作委员会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来说,这是一个辛劳的五月。中国少年先锋队安徽省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在即,全省520万少先队员满怀期待。为做好大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少先队工作者们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准备,统筹安排,只等那欢聚的一刻。  对于“《少年博览》红领巾小记者”来说,这是一个见证惊喜的五月。全省各地的少先队员
期刊
“塞纳河畔,左岸的咖啡……”小探妹哼着歌,和阿奇哥沿着长长的塞纳河畔,悠闲地漫步在法国巴黎风景优美的街道上。  “小探妹,你在唱什么呀?”  “这都不知道?周杰伦的《告白气球》啊!里面唱的就是巴黎的风景。”  “哼哼,周董的歌我妈都知道,我怎么会不知道?”阿奇哥说,“我不仅知道这首歌写了巴黎,还知道它在巴黎拍摄了MV呢。”  巴黎,一个美丽的城市。人们提到它的时候,总是将它与优雅、艺术、时尚和文化
期刊
“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煤而黯黯,入文亩而休休。”  笔墨纸砚在大部分人的心里,是清雅高绝的形象。你能想象有一天,它们以“萌萌哒”的形象示人吗?  在宣纸的发源地宣城,笔墨纸砚化身为动画片《宣城四宝成长记》中甜美的笔小妹、聪明的砚小哥、可爱的纸小妞以及活泼的墨小宝。他们既是学校里的学生——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就读于宣城实验小学;又是“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的小志愿者——文房四宝、敬亭山
期刊
离宫又冒起了青烟,确切地说,是黑烟。黎小落顶着一个爆炸头,托着一张五花脸从离宫的大门跑了出来,不停地咳嗽。一群小丑鱼游了过来,围着她吃掉了散落在她身上的海藻。黎小落驱赶着鱼群,嘴里碎碎念着:“我就不信这个邪!一顿饭而已,我怎么就搞不定呢?”  “小落,小落!”远处是寄居蟹的声音。每次都是这样的情景,黎小落炸了离宫的厨房,寄居蟹就会慢吞吞地跑来劝阻,事后诸葛亮!当然了,事前说也无济于事,因为黎小落根
期刊
每年暑假,琪琪都会到乡下的外婆家去过几天。对于琪琪来说,乡下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琪琪在那儿还交了一个好朋友——外婆隔壁家的小美。  夏季天长,两个小姑娘做完功课,经常跑去不远的镇上小超市买一杯冰果茶,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互怼。  “琪琪,今年春游,我们去了科技馆,那个脑电波对抗实验,我玩了好几次。”  “那你赢了吗?我每次都输给我爸,我爸又总是输给我妈。”  “我每次都能赢,老师都夸我专注呢。
期刊
2019年3月14日,山西省沁源县沁河镇南石村发生森林火灾,6名消防工作人员在火灾扑救中不幸牺牲。3月31日,在四川凉山木里森林火灾扑救中,30多名消防战士英勇牺牲。这些年轻而美好的生命,舍身为民,将最后的时刻留在了熊熊烈焰之中。  古人靠啥来灭火——水缸  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进步、光明温暖,可有时也会带来伤害和痛苦。正如传说中描述的那样,火是具备双重性格的“神”。在人类面临的各种灾害中,最频繁也
期刊
【大国工匠】  马飞,省级非遗“马派皮影”第四代传人,“2017年江淮杰出工匠”非遗候选人。代表剧目有《西游记》《天仙配》《八仙过海》等。  “马派皮影”诞生于安徽,是皮影戏中的一个流派,由皖北老艺人马信昌创造,有着130多年的历史。  循着清脆响亮的乐声,随着络绎不绝的人群,我们来到了一块白色幕布前。幕后,一位身穿唐装、头戴帽子的表演者,就是我们将要拜访的“马派皮影”传承人——马飞老师。  01
期刊
一  去年的冬天,虽然没下雨,但总感觉湿漉漉的,实在让人欢喜不起来。  苏酥趴在窗户上,聚精会神地盯着对面楼2单元旁的一棵老梨树。她还记得,春天的时候,树上的花全开了,嫩白的花朵簇拥在一起,再加上一缕一缕的阳光缠绕上去,美得让人心惊。可到了冬天,梨树只剩下干瘦的树干,再搭配着灰白的天空,一副破败之景,看着都让人丧气。  “春天的时候,我特羡慕你的这扇窗户,可以看到那么美的梨树。但是现在,窗外冷冷清
期刊
它古有“帝王之乡”“明皇故里”之名,今是中国“改革之乡”“花鼓之乡”。大家猜猜我说的是哪儿?  哈哈,没错,它就是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凤阳县地处淮河中游南岸,是全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2018年3月15日上午,《少年博览》编辑部的笛子、大猫、小溪和小凡,还有幽默的鹏鹏师傅,一路欢声笑语地来到了凤阳县。刚一下车,两位帅气的大哥哥就迎面走来,其中一位热情地向大家伸出手:“《少年博览》的编辑老师们,
期刊
杨柳绿暗,山花红酣。日子一晃,已是春光肆意的踏青时节。  2018年3月29日,上午十点的太阳已热情似火,照得人快睁不开眼。大记者罗帅戴上“黑超”墨镜,尽情欣赏沿途风光。  公路两旁,油菜花田迎风盛放,半亩方塘碧波微澜,农家院落或古朴、或现代……想必少博大记者们此行的目的地——地处徽州南方的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更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模样吧?  “午饭我都计划好了!农家野笋、蒿子粑粑、清汤鱼头,再来点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