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的孩子

来源 :中国铁路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jie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个纯正的农村娃。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一年,我出生在黄河冲积平原一个名叫栾坡的小村子。村里一百多户人家十之八九都姓栾,虽没有了祠堂和族长,但辈分未乱。我是萝卜不大,却长到了“辈”儿上——从穿开裆裤起,就被一群大人“奶奶”“姑奶奶”地追着叫,优越感十足。
  那会儿,人们已经不再饿肚子,过年时还能有新衣服穿,也僅限于能吃饱——家里虽然养着猪啊牛啊鸡啊,但都是要攒着换钱的。就连鸡蛋都是过生日时才能吃上一个,平时来了客人给炒盘鸡蛋,我们这些上不得桌的娃娃也只有吸溜着鼻子闻一闻的份儿。
  电视当然还不普及,全村也就那么三两台。除了农忙时节,天一擦黑,家家户户都早早吃了晚饭,擦了嘴巴就去占地方。一台小电视是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露天电影一样壮观。村子离县城有30几里地,进城全靠自行车,县城不通铁路,相对也很闭塞。在村里,要了解外面的世界,除了电视,就只有两扇“窗”:一扇是家家户户堂屋门头的小广播,另一扇就是书。
  村里书很少,但能识文断字很光荣。
  打小我就得了个不好听的外号——小马蜂。大部分原因都归咎于看书。书太稀罕,几乎全村人家都被我因为找书祸祸过:仗着嘴皮子利索辈分高,走家串巷,到谁家就“抄家”,毫不见外,就差翻箱倒柜了。要碰上舍不得借的,胡搅蛮缠死缠烂打兼理直气壮:“你还没看啊?那也得先给我,我看得快啊!”连哄带抢,卷书走人,留下主人哭笑不得。
  “抄”遍全村,也就那么几本书和老掉牙的连环画,书以《杨家将》《岳飞传》《西游记》《三侠五义》之类居多——我身上的男人性格大概就是从这些缺页少角、纸边泛黄的书中来的。其实我那会儿也就五六岁,还没上学,所谓的读书,其实是连蒙带猜,有点无师自通的意思。竟然就读了个七七八八,为了下回“抄”书更气势,就主动给不识多少字的婶子大娘们讲书里的故事。于是原本顽劣的小马蜂在这些口下从不饶人的妇人眼中,反倒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你个熊孩子咋不学着点人家小马蜂,看看,那么小个妮儿就能认整本书……”
  当“抄”书难以满足时,我上了学。每天欢欢喜喜去村那头的学堂,在老师领进的崭新世界里如饥似渴地撒欢儿;放学欢欢喜喜回村这头放羊、割草。晚上,在明晃晃的大月亮下疯跑、踢毽子、捉迷藏。冬天天冷,在外面玩常常冻得鼻涕哧溜的,于是大棉袄的袖子一个个被蹭得锃亮——呵呵,别觉得恶心啊,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日子反倒一点不单调,每一天都活得闪闪发光!
  后来开始写作文,认字早、看书早的好处开始显露出来:我的第一篇作文就被在全校当范文,老师挨个班级去读。那个邻居、被我“抄家”最狠、该叫我“姑姑”的语文老师,见了我两眼放光,好像挖到宝:“中中中,写哩真不赖,只要恁有心啊,这身边儿哪哪儿都是文章啊……”那浓重的乡音和夸张的欣赏对我影响至今。
  是的,我们的身边,天大地大,村庄和田野到处都是摊开的书卷。
  还不会走路的时候,我被母亲拴在地头(拴的是腰,不要乱想到小狗哦),嘬着手指头巴巴地望。地里头,父亲母亲在劳作,时不时直起腰来看一眼我,捎带着擦把汗。
  等大了一点儿,自由度就高多了,就能在地里跟着撒欢儿:
  谷雨前后是棉花育苗,在地里“咣当咣当”地打营养钵(类似打煤球,棉籽种在钵里,再覆膜育苗),风还很凉,泥土很香;
  五月的麦假,去推长杆(一种收麦子的农具,长棍的一头装着铲刀),烈日下,看着整齐划一倒在脚下的麦子,一骄傲就原谅了麦芒带来的浑身刺痒;
  八月暑假摘棉花。相对小小的我,棉花显然海拔太高(那会儿还没有矮化植株技术)。踮着脚一伸手,呀!我的最怕:软绵绵的肉虫子!海一般的棉花地里顿时响彻我的惨叫和大人远远的嘲笑声;
  等到叶黄秋深,花生和红薯就成熟了。最妙的就是这时节了,因为能解嘴馋。比如刨红薯,先刨几块出来,挖个坑,点上柴,扔进红薯,过会儿把坑一封,该干啥干啥去吧。等这块地的红薯刨完,那边也焖熟了,时间刚刚好,扒将出来,手上颠倒着,嘴里吸溜着,脸上蹭着黑——那个烫啊,那个香啊,那个甜啊!
  农忙时节,每天天刚蒙蒙亮,我的乡亲们就一猛子扎进田里,直忙到太阳老高才回来吃头顿饭——有些人家干脆一天两顿。地里的营生是生计,也是脸面。到了饭点儿,街里就热闹起来。抱个大海碗当街一蹲,一边“呼呼噜噜”地吃面喝汤,一边高声大嗓地唠嗑。谁家庄稼强,谁家碗里香,谁家长谁家短,都在整个村子的眼皮子底下,哪个也跑不了。我们这些小不点吃饭也扎堆,像一群从不挑食的小猪,比谁吃得快吃得多。等吃完了端碗回家,母亲一看,不是自家的碗,就会笑嗔:“这又跟谁换着吃了?明儿记得把碗换回来!”
  村西头有个野林子,杂有果树,树上的鸟窝基本和我都是老相识(有损淑女形象暂且不提也罢)。关于林子的回忆都沾着香气:三月捋榆钱、五月摘槐花、六月躺在桑葚树杈上满嘴紫红、八月打小枣、十月抢石榴……
  村东头是个大水塘,有鱼有虾,岸边满是芦苇,藏起一夏蛙声。太阳一偏西,小媳妇大婶子就端着洗衣盆在南岸一溜排开。女娃在妈妈身边嬉水——北岸是半大小子的地盘儿,男女有别,泾渭分明。此起彼伏的棒槌声响起来,全村的家长里短也在晚霞里晒满了塘:
  啪!啪!“二憨两口子真愁人,把个地种成啥了……”
  啪!啪!“老蔫家的,不是婶儿说你,给你婆婆送的那饭能吃么?婶儿告诉你,老栾家的名声要坏了,那以后可寻不下好媳妇……”
  啪!啪!“秀明家老大真争气,考进县一中嘞!”
  被爽朗的槌音追着,女人的高声大嗓传出去老远。水面上一跳一跳的霞光,把一张张笑脸染得格外生动。
  你看,从小我就和大自然友好建交,深谙土地、食物和村庄的秘密:种豆得豆,种善得善,有耕耘才有收获。那些和我一样直脾气、一根筋的乡亲们,对此一定也心知肚明,虽然没喝过多少墨水,但他们骨子里传承着乡土文明的血脉。   就这样,我们在田边、在林间、在塘边、在泥泞的街上聚着群,无拘无束地随风长,在大自然里阅读万物生灵;在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中阅读群体规则;在父母年复一年的劳作言行中阅读榜样和自律。没有灌输,我们的阅读对象广阔无边;没有说教,我们的师长无处不在。
  在散養时代,我们是村庄的孩子。
  村子的风气裹挟着每一户的门风,日子不紧不慢地流淌,大人孩子都活得恣意、舒展。
  长大后,没人再叫我小马蜂,也再没人叫我妮儿。
  我成了城里人。
  女儿出生在保定,长在石家庄。两个城市,我们都无亲无故,她也就缺朋少伴。
  女儿的物资世界很富有:衣服、玩具和零食从来不缺,书本到处都是,动物园、植物园、科技馆、图书馆……
  女儿的世界又很贫瘠:失去田野和街道,像小鸟失去了天空;失去伙伴和游戏,像小羊失去了羊群。我们上班,她被圈养在家和各种教室;我们下班,她奋战在作业堆里。小时候,那双亮晶晶的小眼睛盯着你,一直盯着你(困在斗室又能盯谁呢);那张小嘴,每天十万个为什么、十万个怎么办、十万个好无聊;那个小心灵,每天填满爸妈说、老师说、电视说……
  等她渐渐不再发问,我知道,她在渐渐松开小手,踏进丛林深处。电视、投影、电脑、手机,网络时代的丛林浩瀚无边、无垠无界,这些不谙世事的幼鹿,谁来教她丛林生存的智慧?谁能帮她构筑强大的心灵?
  我的故乡,那个可爱的小村庄如今也陌生得很:水塘填了,林子砍了,甚至有田地摞了荒。二层小楼越起越多,院子里却空得厉害。没人再排辈分讲规矩,村小学也没了,上学要到外村去,种地早已经赶不上打工挣钱吃香。
  曾滋养过这一方家园的乡土文化早已连背影都不剩。
  如果没有故乡可以回,失去根脉的人,又该如何在社会丛林中获得幸福的归属?
  季羡林大师说:“人生于世,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即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处理好,人就幸福愉快;否则就痛苦。”
  因此我理解,我们要带着孩子,学会阅读这三层关系。阅读是唯一的救赎。
  什么是阅读?阅读就是读书吗?
  我没有去过诚品书店,但它那句著名的标语“在书与非书之间,我们阅读”令人怦然心动。
  这也在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学会阅读不只是读书;作为圈养时代的父母,把书买给孩子也远远不够。
  按这种思考来解读大师的幸福论,就是需要学会阅读三个层面:一是大自然中的物和生灵,学会读懂天人关系;二是人和事,学会读懂社会关系;三是自我认知,学会读懂身心世界。这种广义上的阅读其实是生命阅读,只要人活着,都要面对不能回避也无可避。幸福,不在物质世界,不在外人外因,完全取决于自己对世界的阅读力。
  在这里,阅读其实变成了生活态度,变成了三观认知。幸福,应该在积极向上的态度中,在开放、接纳的状态里,在思考、开悟的习惯中,而这些并不完全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因此,你会看到,我们大字不识的祖辈,也同样能拥有超强的阅读力,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家园,影响家庭和家族的门风。
  而我们日常说的读书只是狭义的阅读。读书自然是很重要的阅读,因为读书是人生最低成本的学习,最快捷的成长途径,生命最佳的延展方式。
  不容置疑,今天我们生活在地球村。这个“村庄”太过丰富辽阔,身边没有我们儿时那种无形约束的乡土文明,太多的自由给了心灵太多的幽深复杂。一路走去,我们需要辨别和取舍的智慧,需要选择的勇气,需要精神的慰藉,需要解惑的明师,才不至于迷失。要得到这些“武功秘籍”,读书最便捷。因为书中凝结着人类智慧,浓缩着百样人生,展示着人间美景,融合了万般滋味。祖辈用一生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我们通过读书就能抄近道快速得到。
  书籍是我们阅读世界的向导。读书,关键不在于看了多少,而是懂了多少。因为只有读懂读深的书,才会在我们的生命里种下可以开花的种子。
  我始终认为,从前我们拥有的乡村田野或城市街巷,它们所承载的丰厚的风土人情,是大自然馈赠的鸿篇巨著,弥补了那时书籍的短缺。那时的父母只是这巨著中的章节之一,虽也和孩子相互影响,但各成体系。今天,我们面临的或许是个相反的情形。失去了田野和街巷,父母和老师几乎成了全部,于是,我们和孩子一起被困在逼仄的斗室,互相侵占,无所遁形。这种情形下,你可敢懈怠?可敢自称大人?
  在飞速变化的世界村里,我们都是孩子,需要一生修炼和成长。
  这样,天黑之后,我们才能顺利找到回家的路。
其他文献
谷谷回娘家,看见屋檐下有群猫崽,其中一只通体雪白的小猫微微地颤抖,用一丝眼神望着她,看清后才发现小猫尾巴上还有簇黑毛,便生了要捉回家养的主意,于是对厨房忙着切菜的娘说
期刊
期刊
秋天到了,到处是一片金黄。一个星期六的上午,老师带着同学们去快乐农场秋收,虽然天气有点阴,但是我们还是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在路上,我们乘坐的车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不一会
期刊
长宁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现有小学25所、初中24所、高中9所,近年来在上海市教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了"顺天性而教,为了每个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
会议
什么鸟语  一轮朦胧的月亮,让我想起  有些话,至今没有说清楚  似乎永远也说不清楚。索性不再去纠结  说与不说,已不重要。过去了  月亮已不是旧时的月亮,难道  还想拾起残局,杀出一条血路  这又怎样?对月亮说的话  至少要经过一万年,才能传回来  那时我们已化成灰。那时看月亮的人  听见这句话,一定莫名其妙  问是什么鸟语,更不知道  如何了结这段恩怨  瓦片上的石头  那些压在瓦片上的石头 
期刊
SRS对广大发烧友来说并不陌生,这一由美国SRS LABS公司发明的技术目前正在我国广泛流行,国内不少厂家在自己生产的音响产品中都使用了这一技术。SRS系统之所以如此流行,在很
一rn太阳一竿高了,才走了不到十分之一的路程,父亲望着天忧虑地说:“这样走下去,别说早饭,午饭都赶不上.”放暑假了,父亲带着我们全家回乡下看奶奶.到奶奶家的路,像一个大写
期刊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向那些“保家卫国”的英雄致敬,并献给昼夜奋战在铁路运输一线的全体机车乘务员.rn回顾那场战争,火车司机排除万
期刊
尊敬的《中国果业信息》编辑部及广大读者:因本人疏忽,在贵刊2011年第11期第48页发表的《全国首条山地果园移动式遥控轨道运输系统落户宜昌》信息出现文题不符,给大家带来信
1968年10月6日,正巧是中秋节.那天,秋雨绵绵,天气阴冷.天是突然之间冷下来的,可御寒的衣裤已在前一天打包进行李送到了学校.清晨,我和妈妈告别.妈妈拉住我的手,抹着眼泪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