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霍华德娱乐领袖的带领下,最终颠覆全明星似是而非的扣篮冠军标准的还是人民,这包括那些在场的以前是篮球运动员现在已经是个普通人儿的人民,当然还有那些根本看不懂篮球只是随便出个镜保持个曝光率的人民。
鲁迪·盖伊和他的队友垂头丧气的坐在板凳上,与霍华德一脑门的快乐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和贾马里奥·穆恩一样不明白到底输在哪里,这个扣篮比赛到底怎么了,难道换上一件衣服就那么的重要?格林觉得自己应该把那招“吹灯拔蜡式”放在后面的决战单元,或许用赤脚扣篮就可以进入第二轮,那样冠军会有更多的悬疑和争议,但事实上没有人对霍华德的表演方式做好准备,以至于当他刚刚脱下衣服时,2008年扣篮大赛冠军的争论瞬间安静了。

这本该是一次平淡的扣篮大赛,如混合投篮大赛、技巧挑战赛和三分赛一样,拥有一些看上去比较眼熟的明星,大家做一些连汗都不会流的动作,每个人比慈善晚会还要彬彬有礼,如同影星走在红地毯上一样,回眸一笑就算是全明星了。可惜的是球迷们越来越不买账,从准备阶段的新秀赛到东西全明星对抗赛,每一年的俗套剧情已经被NBA演到荼靡,每一个人期待这次狂欢节都有些不同,但可惜的是自从卡特大风车扣篮以来,鲜有高人站出来为全明星正名,这项鸡肋赛事已经成为“缺乏创造力、敷衍了事”的代名词。历史迟早会要被改写,只是这一次改写的人是霍华德,当霍华德第一次将不干胶贴在篮板上时,他就用了非官方、非正式的态度宣布了只有将篮球创意与技术相结合,才是改变全明星扣篮大赛现状的根本。
什么才是扣篮大赛想要球员们做的?是反人类生理常规的扭曲?是不断挑战起跳距离的执着?还是不顾一切可能会葬送职业生涯的赤脚起跳?这当然不仅仅是换一件衣服的问题。不管你在明年穿上小熊维尼的睡衣扣,还是你明年戴上猫王的假发和墨镜扣,即便你明年全身只剩一条内裤去扣,你也会得不到扣篮冠军,因为你进入了扣篮大赛的创意贫乏区。如果说鲁迪·盖伊和贾马里奥·穆恩压根没有理解什么才是扣篮大赛真谛的话,那格林最大的失误则是误读了扣篮大赛的本质所在,鲁迪·盖伊将对技术的挑战放在了首位,你很难想像他会用什么动作去赢取奖杯。格林的错误则充分展示了部分NBA球员对于联盟主流娱乐文化的误读,尽管他曾经依靠吹蜡烛的动作把这种误读的距离拉得很近,但他还是错误的判断了在霍华德扣篮之后的观众兴奋点所在,已经浑浑欲睡了两个小时,吃光了零食的观众们在此刻已经被霍华德的娱乐精神点燃,大家此刻期盼的是一个足以颠覆超人扣篮这个创意点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球员扣篮的那一个动作,更重要的在于这个过程中带来的多重娱乐感,甚至此刻连悬念这一层基本娱乐元素都可以直接省略,直接端盘上菜。
霍华德的扣篮根本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扣篮,但霍华德的整个扣篮过程却结合了篮球运动与娱乐的特色,成为一个足以影响全明星扣篮大赛历史的标志性事件。一方面在所有人都不看好大个的困境下,霍华德坚持娱乐的精神成为了NBA全明星赛的转折点,这是继威尔金斯、乔丹、卡特之后的最具备颠覆意义的时代特征,也许你会在之后的5、6内怀念那些经典的扣篮动作,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做好接受各种搞怪式扣篮动作集合的准备,包不准有人会在扣篮时给蒙娜丽莎画像添上胡子,也可能会是戴着大头娃娃穿着紧身皮裤起跳扣篮,或者是抱着充气娃娃以SM装飞上篮,你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全明星将全面冲击你的想像力与心理承受力;另一方面,当娱乐化创意遭遇到糟糕的评判标准时,个人创意终于勉强打了个翻身仗,这非但是因为其原创性、关联性与拓展性都有新的突破,而是扣篮大赛的评委们终于交出了手中那块惊堂木,当参加比赛的球员第一次开始注重场外的力量时,当参加活动球员的扣篮前准备也成为影响其最终成绩的因素时,整个扣篮大赛已经成为了一场精心安排的全民娱乐活动。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在霍华德娱乐领袖的带领下,最终颠覆全明星似是而非的扣篮冠军标准的还是人民,这包括那些在场的以前是篮球运动员现在已经是个普通人儿的人民,那些根本看不懂篮球只是随便出个镜保持个曝光率的人民,还包括更广大无情的把自己手机信息费扔给NBA.com的人民。当我们已经不知道什么才是娱乐的大创意时,霍华德告诉我们娱乐的最大创意其实是回归娱乐本身。当NBA将手机短信投票引入最终的奖项评定时,这个早就被超级女声玩剩下的模式宣告了NBA将自己最严肃的扣篮情结拱手让出,主办方已经深刻认识到既然娱乐化不如让娱乐化进行到底的重要性,霍华德的扣篮虽然没有多少等待答案揭晓的悬念感,却暗暗符合了整个全明星赛事将全盘娱乐化的倾向,当多元化主流娱乐元素加入到这项狂欢周末活动的时候,这个夜晚篮球已经变成了一种借口。
换一种角度看待格林的光脚一扣,你脑子中会闪现出很多关键词:叛逆、非主流文化,重金属式破坏,公路主义、朋克精神,但格林这一扣的意义承载了过多的说教意义与绝望性,比起第一扣的温馨吹蜡烛动作,格林的全程风格发生了前后不一,甚至冲突的变化,这无法给他的fans一个满意的答复,更会让支持他的人产生迷惑,格林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在这一点上,从传播学的角度理解,格林给出了他的受众群体一个模糊的品牌概念,这种挥霍已有传播优势的赌徒行为会葬送整套设计的传播过程,尽管霍华德的最后一扣并没有延续他的节奏,但正是格林自己成为了这个转折点的第一个牺牲者。
鲁迪·盖伊和他的队友垂头丧气的坐在板凳上,与霍华德一脑门的快乐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和贾马里奥·穆恩一样不明白到底输在哪里,这个扣篮比赛到底怎么了,难道换上一件衣服就那么的重要?格林觉得自己应该把那招“吹灯拔蜡式”放在后面的决战单元,或许用赤脚扣篮就可以进入第二轮,那样冠军会有更多的悬疑和争议,但事实上没有人对霍华德的表演方式做好准备,以至于当他刚刚脱下衣服时,2008年扣篮大赛冠军的争论瞬间安静了。

这本该是一次平淡的扣篮大赛,如混合投篮大赛、技巧挑战赛和三分赛一样,拥有一些看上去比较眼熟的明星,大家做一些连汗都不会流的动作,每个人比慈善晚会还要彬彬有礼,如同影星走在红地毯上一样,回眸一笑就算是全明星了。可惜的是球迷们越来越不买账,从准备阶段的新秀赛到东西全明星对抗赛,每一年的俗套剧情已经被NBA演到荼靡,每一个人期待这次狂欢节都有些不同,但可惜的是自从卡特大风车扣篮以来,鲜有高人站出来为全明星正名,这项鸡肋赛事已经成为“缺乏创造力、敷衍了事”的代名词。历史迟早会要被改写,只是这一次改写的人是霍华德,当霍华德第一次将不干胶贴在篮板上时,他就用了非官方、非正式的态度宣布了只有将篮球创意与技术相结合,才是改变全明星扣篮大赛现状的根本。
什么才是扣篮大赛想要球员们做的?是反人类生理常规的扭曲?是不断挑战起跳距离的执着?还是不顾一切可能会葬送职业生涯的赤脚起跳?这当然不仅仅是换一件衣服的问题。不管你在明年穿上小熊维尼的睡衣扣,还是你明年戴上猫王的假发和墨镜扣,即便你明年全身只剩一条内裤去扣,你也会得不到扣篮冠军,因为你进入了扣篮大赛的创意贫乏区。如果说鲁迪·盖伊和贾马里奥·穆恩压根没有理解什么才是扣篮大赛真谛的话,那格林最大的失误则是误读了扣篮大赛的本质所在,鲁迪·盖伊将对技术的挑战放在了首位,你很难想像他会用什么动作去赢取奖杯。格林的错误则充分展示了部分NBA球员对于联盟主流娱乐文化的误读,尽管他曾经依靠吹蜡烛的动作把这种误读的距离拉得很近,但他还是错误的判断了在霍华德扣篮之后的观众兴奋点所在,已经浑浑欲睡了两个小时,吃光了零食的观众们在此刻已经被霍华德的娱乐精神点燃,大家此刻期盼的是一个足以颠覆超人扣篮这个创意点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球员扣篮的那一个动作,更重要的在于这个过程中带来的多重娱乐感,甚至此刻连悬念这一层基本娱乐元素都可以直接省略,直接端盘上菜。
霍华德的扣篮根本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扣篮,但霍华德的整个扣篮过程却结合了篮球运动与娱乐的特色,成为一个足以影响全明星扣篮大赛历史的标志性事件。一方面在所有人都不看好大个的困境下,霍华德坚持娱乐的精神成为了NBA全明星赛的转折点,这是继威尔金斯、乔丹、卡特之后的最具备颠覆意义的时代特征,也许你会在之后的5、6内怀念那些经典的扣篮动作,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做好接受各种搞怪式扣篮动作集合的准备,包不准有人会在扣篮时给蒙娜丽莎画像添上胡子,也可能会是戴着大头娃娃穿着紧身皮裤起跳扣篮,或者是抱着充气娃娃以SM装飞上篮,你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全明星将全面冲击你的想像力与心理承受力;另一方面,当娱乐化创意遭遇到糟糕的评判标准时,个人创意终于勉强打了个翻身仗,这非但是因为其原创性、关联性与拓展性都有新的突破,而是扣篮大赛的评委们终于交出了手中那块惊堂木,当参加比赛的球员第一次开始注重场外的力量时,当参加活动球员的扣篮前准备也成为影响其最终成绩的因素时,整个扣篮大赛已经成为了一场精心安排的全民娱乐活动。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在霍华德娱乐领袖的带领下,最终颠覆全明星似是而非的扣篮冠军标准的还是人民,这包括那些在场的以前是篮球运动员现在已经是个普通人儿的人民,那些根本看不懂篮球只是随便出个镜保持个曝光率的人民,还包括更广大无情的把自己手机信息费扔给NBA.com的人民。当我们已经不知道什么才是娱乐的大创意时,霍华德告诉我们娱乐的最大创意其实是回归娱乐本身。当NBA将手机短信投票引入最终的奖项评定时,这个早就被超级女声玩剩下的模式宣告了NBA将自己最严肃的扣篮情结拱手让出,主办方已经深刻认识到既然娱乐化不如让娱乐化进行到底的重要性,霍华德的扣篮虽然没有多少等待答案揭晓的悬念感,却暗暗符合了整个全明星赛事将全盘娱乐化的倾向,当多元化主流娱乐元素加入到这项狂欢周末活动的时候,这个夜晚篮球已经变成了一种借口。
换一种角度看待格林的光脚一扣,你脑子中会闪现出很多关键词:叛逆、非主流文化,重金属式破坏,公路主义、朋克精神,但格林这一扣的意义承载了过多的说教意义与绝望性,比起第一扣的温馨吹蜡烛动作,格林的全程风格发生了前后不一,甚至冲突的变化,这无法给他的fans一个满意的答复,更会让支持他的人产生迷惑,格林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在这一点上,从传播学的角度理解,格林给出了他的受众群体一个模糊的品牌概念,这种挥霍已有传播优势的赌徒行为会葬送整套设计的传播过程,尽管霍华德的最后一扣并没有延续他的节奏,但正是格林自己成为了这个转折点的第一个牺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