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表达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uin6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表达需求是一种新形态的文化需求,它产生于文化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基础之上。近年来“选秀”与“博客”的出现并火爆,就是对当代人自我表达需求的证明。
  文化既然被当作一种产业,就必须考虑这一产业所面临的市场,考虑它所面对的消费群体和消费需求。随着生活观念和生活内容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含量更高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人们在实现物质欲望的同时开始不断地追求精神的发展和人性的完善。而自我表达需求又不同于对文化商品的需求,它不是接受型而是输出型的,更多的体现出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这种需求形态的一个最本质内容就是,它可以界定每个人都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和文化消费品的提供者,这种新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产生原因
  
  自我表达需求的产生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及在此基础上传统观念的改变。中国传统重集体而轻个人,孔子说“敏于事而讷于言”,看重的是默默无闻的工作而非浓墨重彩的自我表达。对于女性更是如此,在封建社会女子是被禁锢在家里的,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虽然博得普遍的赞叹,知识阶层对之总隐隐地觉得有点遗憾,因为一个女人不该吸引过度的注意。”连被人注意都是一种罪过,更何况大声地自我表达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没有个性,梦想的追逐,情感的宣泄只能是含蓄地表达,自我表达需求没有肥沃的土壤。改革开放后,社会环境宽松自由,同时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纷至沓来,各种思想的交汇碰撞改变了传统价值观,对个性的认同成为一种普遍的心态,彰显个性,崇尚自由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标签。人们渴望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个体,尽管就整个社会来看,作为个体的人还是集体中的一分子,但重要的在于“我”怎样从集体中脱颖而出,怎样尽己所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自我表达的需求。
  除文化的变迁,经济发展及由此引起的产业结构调整是自我表达需求产生的重要因素。美国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认为,经济形态经历四个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在农业社会,大量劳动力被固着在土地上,人们没有足够金钱和闲暇时间:进入工业社会,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和积压产品;到了服务经济阶段,大量的劳动力集中于服务领域;在体验经济阶段,人类的体验需求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文化一体化,商品中的文化含量不断增加,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经济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从而文化产业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和最有活力的产业。在这个时代 文化需求已超越了传统的实用需求成为主导性需求。对于一件物品,人们更看重的是它是否能够满足文化需求,实用性需求已经降到了次要地位。如现代服装已从御寒、蔽体等实用性的物质功能转向体现身份,地位、个性的社会功能。人们不仅被动地接受各种文化商品以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且开始主动地创造文化产品以供他人消费,这种主动创造的文化产品对他人来说,满足了他人的文化需求,而对于创造者自身来说则满足了内在的自我需求,也就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需求。现代发达的通讯手段尤其是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为人们自我表达需求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外在呈现
  
  自我表达需求是一种比接受型需求更高级的需求,其最本质的内容是每个人都可以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和文化消费品的提供者。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表达需求,必须面向公众,从而既满足了自己,也成为文化消费品的提供者满足他人的文化需求。
  选秀活动已有全球化色彩,美国有“美国偶像”,德国有“超级明星”。在中国,从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席卷全国后,各种选秀活动在中国遍地开花,从“我型我秀”到“绝对唱响”,从“舞林大会”到“名声大震”,从“非常有戏”到“名师高徒”,从“梦想中国”到“快乐男声”,平民大众投身其中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全民娱乐活动,其热烈程度甚至使国家广电总局对选秀节目作了一些限制性规定。目前,对如此火爆的选秀活动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选秀活动为平民提供了快速成功的通道,完成了某些人成为明星的梦想,从社会底层直达成功的顶层。但也有不少人士认为,选秀活动不过是商家。媒体和大众之间一个默契的游戏而已,在这场游戏里,真正受益的是活动的举办者。任何一种流行时尚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撇开隐藏其后的政治经济因素不谈,只从文化角度来看,对那些怀揣梦想的选秀活动的参加者们来说,选秀活动是他们自我表达需求的一种外在呈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已不能涵盖人们的全部需求,自我表达的需求不同于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需要,最重要一点差别在于,自我表达需求是一种面向公众的需求。促使各种选秀活动勃然兴起的正是隐藏在人们心中日趋强烈的自我表达需求,选秀具有这样一个典型特征,即广泛的参与性,如“超级女声”,只要是女性并愛唱歌就可报名参加。相对于以往只有专业歌手才能参加的比赛,这种规定无疑大大降低了参与的门槛,只要愿意就可以大声地唱。在这个张扬个性、拒绝平庸的时代,选秀活动为梦想展示自我的人们提供了舞台。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成功的社会,宣扬的是成功者的生活方式,对名利的追求已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同时,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含蓄的表达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快餐文化”的流行正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只有大声地表达才有成功的可能。选秀活动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是由于广大平民的参与,而这些普通人的参与,正是渴望成功、渴望表达自我的一种外在呈现,选秀活动只是适时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通道而已。
  “博客”(英文Blog或Weblog)来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指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方式,倡导思想的交流和共享。在美国,发展网络博客的构想始于1998年,到2000年真正开始流行。2001年,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网络日记”这个概念后,便有了“博客中国”网站。
  较完整的博容概念一般包括三方面一是其内容主要为个性化表达,二是以日记体方式而且频繁更新,三是充分利用链接,拓展文章内容、知识范围以及与其他博客的联系。在传统媒介占据统治地位之时,人们自由发表言论的愿望总是受制于现实的 没有谁可以随时把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刊登在第二天出版的报纸上也没有人能够随便在电视上发表一下演说。而博容出现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源自博客的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 低准入性,另一个是公共性。首先以前人们想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要受到论坛主题和版主的限制 相对来说不够自由且较分散,对于那些想找一个空间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并能集中保存的网民来说,便转向了个人网站。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个人维护网站的技术,资金问题等,所以拥有个人网站的只能是极少数。而成为博客不需要掌握高难的技术,不需要注册域名,不需要租用服务器空间,不需要许多软件工具,也不需要许多网页制作知识。用户只需在免费或付费的博客网站上申请注册,就可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领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博客的出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其次,如果只从内涵来看,可以把博客类同于日记。在以前,日记因为充满了反映内心世界的文字,所以日记的主人很少给其他人看,更不会在成千上万的人面前展示,如果有人偷看了他人的日记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而博容虽也是一种日记,但发表在公共领域,都是公开的,是以最公众的形式表达最个人化的内容。
  短短几年,博客已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现在,一些人留给其他人的联系方式不只是电话、电子邮件还加上了博客链接。各大网站每天都在首页显示着博客点击排行,学者们在这里随时发表着自己的学术见解而不必受到学术杂志容量的限制,各路明星在这里更加充分地展示着自己,还有更多的寂寂无名的普通人在这里抒发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博客成了互联网赋予个人以力量的工具。博客就是网络社会化的“杀手级应用”,它让每个人都可成为互联网中自主的主体呈现自己,表达自己,并与网络世界建立全面的交流沟通。
  
  自我表达需求对文化的影响
  
  任何生产都是为了满足需求,任何市场都是由需求而引起的消费和分配而形成,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没有需求也就没有市场,可见需求在生产与市场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文化产业各部门提供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应取决于人们的文化需求内容。在社会开放程度加大,传媒迅猛发展的当代,自我表达需求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需求。
  自我表达需求具有两面性。就对文化的影响来看,一方面,基于自我表达的需求,大众不再甘于做普通的受众,他们要做文化产品的提供者,而一旦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不是少数人,就直接导致文化的大众化倾向。在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形象在自觉不自觉地颠覆着来自文化权威的文化原则与审美标准。文化的参与者们已不是以前的文化精英们,文化的创造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比任何时代都更具有广泛的全民性与参与性。文化的大众化迎合了普通消费者的审美要求,而在社会中占绝大多数的还是普通大众,满足他们的需求无疑会为文化产品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以“超级女声”为例,其总决赛创下四亿观众规模、平均收视率赶超“春晚”、单场手机短信收入逾1500万元的数项纪录。文化的大众化倾向也使原先的精英文化不再高高在上,变得通俗易懂起来,使每一个普通大众都能从中受益。但另一方面,普通大众缺乏知识精英阶层所拥有的理智力和判断力,因此在自我表达需求主导的文化大众化倾向之后,又导致了文化的低俗化。文化本来应是高雅的、意境深远的精神财富,但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文化却像其他消费品那样被生产,包装、推向市场。文化制造商们千方百计地制造热点并捕捉卖点 文化变成了一种供人们休闲,消遣,寻求刺激的娱乐方式,其审美功能和价值不得不让位于商业价值。如果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加分辨地迎合普通大众的需求,从长远来看无疑会损伤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财富的本质。这就需要那些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注意,如何在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和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之间找到平衡。
  自我表达需求作为一种输出型文化需求,体现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文化产业已成為现代财富的重要增长方式的背景之下,只有充分重视这种新型的文化需求并注意妥善解决其中的问题,才会使我们的文化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他文献
《周易》体现了东方文化中最核心的东西——天地人合。《周易》在对自然进行抽象概括的同时,也将伦理观念扩展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诸方面,因而体现出它所具有的朴素自然哲学思想与社会实践伦理思想相结合的特色。其社会实践伦理的特征同中国哲学的其他典籍相似,着眼于“人事”。而它的素朴自然哲学思想着眼于自然,流露出较多的科学成分,使它与其他古老的典籍有所区别,带有更普遍意义。  西方人最初认识和研究《周易》是由带科
期刊
国电小龙潭发电厂座落在云南哀牢山,是国电集团公司目前在滇最大的内部核算企业。20多年来,国电小龙潭发电厂广大员工不断攀登理想信念巅峰,培育出了特色鲜明的龙电文化。  近些年来,国家电力供需矛盾走向缓和,云南已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况,发电与上网的竞争十分激烈。要想渡难关谋发展,没有点精神支撑是不行的。因此,提炼和再造先进企业文化,就成为小龙潭发电厂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  耕心铸魂,是龙电企业文化建设的
期刊
燕莎友谊商城14年的创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创造了著名商业品牌。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燕莎商城领导认识到:要想加快发展,就要总结、提升燕莎的企业文化,使之形成理念行为体系,更好地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实现新燕莎集团发展战略的需要。  2005年,燕莎商城围绕《首旅集团党委工作条例》和《新燕莎集团三年发展规划》,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了党政重点工作议事日程。商
期刊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高端,近十几年来受到社会日益关注。来自新燕莎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介绍,又一次证实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新燕莎集团不愧为有宏观视野的企业。“认真规划、突出重点、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思想,覆盖了企业内外两个范畴,兼顾了战略与战术的不同侧重。如此的文化见识、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经济的掌控能力,为取得骄人的规模业绩作出了支撑体系的整体诠释。  燕莎
期刊
编者按 《修练的轨迹-引动潜能的U型理论》是彼得圣吉最近的一本合著书。他在书中主张分散组织里领导力的作用,以提高所有员工的工作能力,发挥组织潜能。这里,我们摘编其中的一部分,以飨读者。    纵观人类历史,那些得以持久发展的社会往往能意识到,他们形成的经济体系不太可能比它们所依赖的大自然和社会系统运行得更健康。未来社会正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最近,日本举行了一个加入“布雷顿森林”计划50周年纪
期刊
首旅集团旗下的新燕莎集团,主要从事商业运营管理,拥有燕莎商城、贵友大厦、新燕莎铜锣湾商业公司、燕莎中心等多家子公司。六年来,以“燕莎”、“贵友”、“燕莎奥特莱斯”、“新燕莎Mall”等品牌为代表的大型商业门店,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79.8亿元,利润达9亿元,成为京城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大型商业集团。  战略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是新燕莎集团在推进企业发展中的深切感悟。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我国
期刊
据有关数据表明,2002年至2008年,北京市用于奥运会的相关投资总规模将达2800亿元,这对于希望向中国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推广自己品牌的公司来说,是次难得的机遇。 目前,已经有7家中外企业成为北京奥运会的合作伙伴,赞助北京奥运会的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达到11家。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程秀生,在前不久召开的《财富》全球论坛上说,如何操作好奥运经济,不仅是北京市政府
期刊
一、案例的背景及提出    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直升机科研生产基地和航空工业骨干企业,具备研制和批量生产多品种、多系列、多型号直升机和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的能力。亚洲最大吨位的多用途直升机——直8型机,我国第一个自行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民通用型直升机——直11型机,都是诞生在昌飞公司。  2005年是昌飞公司实施“三年调整打基础战略”的第一年。面对理顺关系,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期刊
母子公司文化建设关系处理    最近这两天,A集团公司企业文化主管小王很苦恼:集团成立仅仅半年,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对涉及房地产、商业、投融资、机械制造、电子等十几个行业,分布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近100家企事业单位合并而组建的。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热潮兴起,公司领导提出加强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任务。自己作为具体负责人,需要对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原则、方法、步骤进行策划,制定方案。但主管领导张总
期刊
张近东,1963年3月生于南京,祖籍安徽,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专业。17年前由他创办的苏宁电器,至今已发展成为拥有近1000家连锁企业、7万多名员工、年销售额近400亿元的家电大鳄。尽管张近东因此被封了不少头衔,但他时刻牢记的是:做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  大学毕业后,张近东进入南京鼓楼区一家区属企业。凭借敏锐的眼光,他在工作之余承揽了一些空调安装工程,获得了10万元创业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