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如何重塑党员学习教育?——基于G市“党建云”的研究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roc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数据、互联网技术迎合了党建工作科学化的需要,正深度融入党组织治理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党员学习教育领域.但目前相关实证研究较少,且缺乏对技术如何融入组织治理的运作过程及机理的解释.G市将"党建云"系统嵌入各级党建工作中,使各级党组织具备了直接且迅速地介入党员学习教育管理的能力.技术的精准监督、考核时的"一票否决"制与"弱排名"激励总体上促进了党员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不过,技术应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党员对"党建云"的响应分化,这反映出技术理性与治理实际之间的张力.为此,相关部门需对技术的功能和教育管理制度进行针对性改进.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在不同的方面降低人类的决策成本,提高决策精度.政府决策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人工智能应用并造福人类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各地政府不断加大对人工智能应用的资金投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政府决策在短期内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应用于政府决策带来的诸多问题也同样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政府决策仍面临一些难题和潜在的伦理困境,这需要我们对人工智能做出批判性的思考,进而寻找政府如何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在政府决策中的应用路径.
以清末民初逻辑学著述为中心,可考察严复创译的逻辑学术语在近代中国传播与接受的真实状况.陈文编纂《名学教科书》《名学释例》《名学讲义》沿用诸多严译逻辑学术语.清学部编订《辨学中英名词对照表》收录严译逻辑学术语颇多,是严译词权威话语地位的象征.张君劢《耶方思氏论理学》、屠孝实《名学纲要》、章士钊《逻辑指要》、汪荣宝等《新尔雅》、黄摩西《普通百科新大词典》等对严译逻辑学术语的承继,进一步反映了严复译词的社会传播和影响力.严复对西方逻辑学术语的译介与命名,不仅为厘定、统一科学名词作出了重大贡献,更通过译词为中国人
马克思主义治理观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国家承担巩固阶级统治的政治职能、国家承担行使公共权力的社会职能、民族与国家相伴而生并协同发展、法律是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四个方面.渝东南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治理理念、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成为实现治理现代化目标的主要瓶颈.这需要充分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治理观的历史和哲学智慧,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强民族教育、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并举、紧抓高质量发展龙头等维度寻求破解之道,从而为推进治理现代化提供根本保证、凝聚群众力量、赋能
胡适编选的《尝试后集》体现出对传统的重审与传承.《尝试后集》入选诗作大多作于1936年以前,内容侧重抒写个人化的隐秘情愫,形式偏向词曲小令的体制.其附录《谈谈"胡适之体"的诗》是胡适对这批诗作风格与文体的阐释."胡适之体"与《尝试后集》所体现的诗学观念,扬弃了《尝试集》所确立的西化路向,侧重开掘汉语传统资源,将古典词体所涵蕴的汉语诗美元素纳入新诗.忽视《尝试后集》的存在,就无法形成对胡适新诗创作的整体观照,也无法完整地理解胡适对现代诗学的建构.因此,《尝试后集》在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不容小觑.
刘勰《文心雕龙》在乐府体裁上独立成篇,自开堂奥的同时,也隐现了强烈的乐府复古倾向.在具体的复古取舍中,其从征圣宗经、崇雅黜俗的乐府审美出发,以诗乐分离之说抬高乐府的音乐教化功用,在推尊秦汉以前三代雅乐的同时,也与长久以来诗乐合一的文学传统有所疏离甚至背离.就结果而论,这种诗乐之分背后的雅俗之辨,对其在六朝文人拟乐府与民间乐府民歌的评判尺度上影响深巨,同时亦透露出六朝以来文人在诗乐关系、雅俗关系上截然两端的价值取向.
园林工程是我国工程中最为重要的工程之一,其既能够满足当前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需求,也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需求,因此,在建设中关于园林工程
中国农民画的文化主体性问题是在乡村社会变迁、市场经济、都市化与全球化等多个问题的透叠中显现出来的.自农民画诞生以来,它的创作者在社会建设各方张力关系的激荡中始终保持着一种低调的姿态,并在社会身份和经济诉求的考量中与国家和社会之间灵活地实践着一种时隐时现的对话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的农民画活动书写了中国农民画文化主体的成长历程,揭示了农民作为文化持有者在多个社会变革转折处的自觉和坚守.正是这个文化品格,农民画文化主体性的价值在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被再次凸显出来.
在对中西诗画传统传承与借鉴的基础上,中国现代诗歌与绘画表现出新的关联.传统主义诗画是对中国古典诗画一律的继承和现代发展.现实主义诗歌绘画在主题题材上由分离到靠拢的过程中出现了诗画交流.现代主义诗歌绘画在更具实质意义的艺术技法的形式层面上互联互通.大众主义诗歌绘画则综合了上述关系,并具有强烈的社会功利性.不同思潮的诗歌绘画或以文字或以图像记录下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成为珍贵的诗画文献,它们以自己的方式推进了中国诗歌绘画的现代化进程.
王阳明立足于《大学》开篇规定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把德作为建构文明秩序、完善国家治理的主要依据.与此同时,王阳明也注意到"礼、乐、刑、政之法"对于治国理政的意义.德与法,就构成了二元并立的规范结构.就德与法之间的关系来看,根据王阳明关于"本"与"末"的二元划分,德是治国理政之"本",亦即德治为本;法是治国理政之"末",亦即法治为末.把德治为本与法治为末结合起来,就是"德本法末".王阳明关于"德本法末"的构想,既渊源于古老的"明德慎罚",同时也构成了当代中国强调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资源.
消费政治化是近代中国的重要现象之一.抗战胜利之后,奢风大盛,国民政府再次推行节约运动,自上而下对饮食消费进行政治规制,对筵宴规格进行刚性管控.政治规制的严苛与精英阶层的炫耀性消费构成强烈冲突,消费实践中投机主义盛行,法规效力消解殆尽,节约运动乏善可陈.由消费示范效应的角度审视,运用政治甚至法律手段规制消费行为,显非最佳治理策略.精英阶层既是消费规训者,又是消费示范者,此一精英悖论是民国时期节约运动效力不彰的关键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