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anh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的增加,会计的作用日显突出。因此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变的日益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不尽理想。本文将探讨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并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提高;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效果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会计在宏观和微观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加强,会计越来越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变的日益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不尽理想。下面我就其原因和解决方法提几点个人看法.
  一、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1、《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自身特点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这门课程概念及名词术语很多,抽象难懂,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相比,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别,其内容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操作性,要求学生掌握一门不同于其他经济管理的专业方法,学生在初学本课程时,感觉难度很大,并且往往感到比较枯燥。而且《基础会计》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是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后面的学习。另外,《基础会计》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很多,因此学生学习的难度大,负担重。对于高职学校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初涉财会专业理论在理解上觉得很抽象很困难,学习起来就会出现烦躁、厌学的情绪。
  2、非会计专业学生对《基础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广泛的实用性认识不足,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效果不佳。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会计作为一个应用性行业,为管理提供信息,预测未来,参与决策,其本身就是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很难设想一个不懂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人能够成为出色的管理者,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因此《基础会计》也就成了众多专业必设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但对开设《基础会计》课程的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础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广泛的实用性认识不足,而且《基础会计》与其本专业的课程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大多数学生不理解为何要学习《基础会计》,导致学习上有抵触情绪,学生认为学好自身专业课程才是最主要的,对《基础会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进行学习,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课程设置也影响其教学效果。
  首先,与会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学好《基础会计》,才能在此基础上学好《财务会计》、《审计》等一系列专业课程不同,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基础会计》之后,几乎没有后续学科,学好此课程的压力和动力就小得多,学生对该课程具有轻视心里,不愿下多少功夫来学习。而《基础会计》又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课后理解记忆消化吸收的东西很多。学生该记的东西记不住,该理解的东西不去理解,应用起来自然是一问三不知,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其次,《基础会计》是门理论性、实用性、操作性三位一体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进行大量的应用练习,只有通过练习才能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的课时一般为64课时,其中16课时是专门的实训时间,该课程结束后还要安排2-3周的时间进行停课实训,这样就有充足的时间边学边练,夯实基础,层层递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很牢固,教学效果就很好,反观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总课时一般只有48课时,几乎没有安排专门的实训时间,对于《基础会计》这种系统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说,不进行一定的练习无法掌握相关知识,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提高非会计类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上好《基础会计》第一堂课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门完全新的,与以往所学知识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的课程。学生对如何学习把握这门课程感到茫然,再加上非会计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实用性认识不足,兴趣不高,如何使学生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好《基础会计》第一堂课显得尤为重要。
  上好《基础会计》第一堂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1、用与同学们息息相关的事例来说明该学科广泛的实用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在讲授课程前以学生毕业结算为列,指出同学们毕业时可能涉及到退书费就要填领款单,如何正确填写领款单,这是《基础会计》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基础会计》广泛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到这门课程所学内容与我们个人生活紧密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向学生阐述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基础会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
  向学生介绍会计作为一种专业计量和核算技术,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必要性语言。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所增加,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无论什么专业,其结果必然融入这个经济型社会,懂财务知识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取向。《基础会计》作为一门技术性学科,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可以独立成学科专业,也可以与其他专业交叉形成新的专业延伸。如与建筑工程结合,形成工程预算会计;与旅游专业结合,形成旅游会计等。使同学们认识到《基础会计》是任何专业向会计专业的跨越的一座桥梁,《基础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认识到学好该门课程对同学们在今后的事业发展和个人生活有巨大的帮助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总括介绍课程的内容,向学生指出重点、难点及达到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总览全局,有的放矢的学习,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讲新课前,应依据教学大纲按目录顺序总括介绍全书,向学生阐明本书哪些内容是重点,必须掌握;哪些内容是难点,需深入把握;哪些内容只需作一般了解。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分清重点,有条理、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树立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二)正确认识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设置的目的,依据其课程设置特点,调整《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提高教学质量。
  会计类专业的教学目的是要学生熟练掌握记账原理和方法及会计分录的处理能力,为以后深入学习会计知识、成为会计专业人才奠定基础,其教学重点和关键是要会做会计分录,与之相配套其教学时间尤其是实训时间安排很多;但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设置授课的目的不是培养会记账、算账和报账的会计专门人才,而是培养懂会计、能理解和应用财务信息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因此其课时安排很少,而实训时间几乎没有,教师必须改变教学重点和要求,否则上课只能泛泛而谈,重要知识点讲不透彻学生难以掌握。
  所以相对于会计类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的重点应转变为理解和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主要账户的核算内容、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这与同学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紧密相关),能理解和应用会计报表信息,而对主要账户的运用(即做会计分录),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能编制简要的财务会计报表这些会计类专业必须掌握内容只需一般了解就行了。这样就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把握好会计对各非会计专业的作用,从非会计专业和学生自身需要的角度来认识和学习会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三)根据《基础会计》课程不同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对会计有关概念和名词术语等内容运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探求规律,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基础会计》中有大量的概念和名词术语需要理解记忆,如何记忆这些全新的概念,我认为对比分析法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基础会计》中许多概念都具有相对性,如“流动性资产”与“非流动性资产”,“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等,我在讲解相关概念时,就注意引导同学对比这些概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对比的基础上加以理解记忆。通过对比分析,达到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分类及填制等内容,运用实物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基础会计》用相当的篇幅讲了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分类及填制等内容,这些内容教材上虽有一些图例但仍显得呆板枯燥。采用实物教学法,用会计工作中实际使用的凭证、账簿、报表来讲述相关知识,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如我在讲解会计凭证过程中,我向同学们展示工作中实际使用的外来原始凭证,如增值税发票、购货发票;自制原始凭证,如领款单、借款单等。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这些凭证所包含的要素,讲解凭证填制方法和要求,对比分析其联系和区别。在讲解会计凭证后,我向同学们发放几张原始凭证(复印件)和记账凭证,要求同学们依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用实物来讲解有关知识,一方面使有关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眼球,使枯燥的知识一下子变得清晰明了,生动形象起来,使学生能轻松自如地掌握有关知识,而且印象深刻,不易遗忘;另一方面,用实物来要求同学们练习,使学生有种“真枪实弹”的感觉,非常有兴趣去亲自动手尝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陪养了动手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要提高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效果,需要分析其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实现教学目标。使《基础会计》知识融入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宋颖.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科学致富向导》2012年12期.
  [2] 谢丽安,梁斌,李丹丹.高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会计之友,2006(9下).
其他文献
死亡态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华民族拥有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传统 ,其处理生死问题的方式更是有其独特性。中国人死亡态度伦理化表现之一是 :历代贤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