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20世纪儿童电影的三大经典及其影响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loveyo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儿童电影在每个历史阶段都诞生了经典:《三毛流浪记》是民国时期的颠峰之作,是时代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小兵张嘎》是十七年儿童电影中的杰出代表,是儿童革命题材电影的典型;《我的九月》却是以“儿童为本位”创作观在电影中的第一次明确体现,是新时期第一部真正贴近儿童一心理的电影。
  [关键词]儿童电影 经典回顾 经验教训
  
  1918年,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唤。很快就得到了中国电影界的反响与重视。1922年。由但杜宇拍摄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顽童》上映,拉开了中国20世纪儿童电影的序幕。在以后78年的风风雨雨中,中国诞生了300多部儿童电影。成为20世纪中国电影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对中国儿童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20世纪儿童电影作为一种电影艺术,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政治文化的干预,也经历了民国时期,建国17年以及新时期文学三个明显的历史阶段,而每个阶段所产生的经典电影,都有着显著的时代特色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是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借鉴的电影文化宝库。笔者选取儿童电影的三大经典并做出简要分析,以图管中窥豹。为新世纪儿童电影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与教训。
  
  一、《三毛流浪记》:民国时期儿童电影发展的颠峰之作,是时代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由阳翰笙根据漫画家张乐平创作的漫画《三毛》改编的电影《三毛流浪记》,于1949年在全国上映,不仅在本国备受赞颂,盛演不衰,而且在国外也广受欢迎:第35届戛纳电影节上映该片,接着在巴黎六家影院连映两月。誉满全城,好评如潮,1983年又荣获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三毛流浪记》是时代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就是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中,刻化出一个活灵活现流浪儿的艺术典型。无情地鞭挞了旧社会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颂扬了在极度凄苦无依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贯穿了左翼作家常有的社会责任意识。这部电影在反映时代,抨击时弊的同时又具有了非常高的艺术性:“三毛头发的奇异造型保留了漫画风格,从而创造了假定情境,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效果。三毛虽然寒无衣,饥无食。”居无定所,买报不成,推车无俸,只能流浪街头,但三毛不想学偷窃,不愿成宠物的倔强,和他乐观诙谐顽皮滑稽的性格,却赢得了人们的加倍喜爱和珍惜。影片的风格并非一味的凄苦,而是保持了讽刺和幽默的漫画特色。这在当时过多的承载社会问题的儿童电影中,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这也使这部电影成为民国时期电影发展的颠峰之作。
  
  二、《小兵张嘎》:十七年儿童电影中的杰出代表。它既切合了主流意识形态,又非常注意塑造儿童经典人物形象,成为儿童革命题材电影的典范
  
  1963年,由徐光耀编剧的《小兵张嘎》公映后,反响十分强烈,不仅深受小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受到成人观众的欢迎,至今屡演不衰。尤其是年仅十二三岁的主人公张嘎子,成为儿童故事片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张嘎是在抗日革命军队的大熔炉里,通过长辈悉心引导和根据地群众的教育,逐步成长为既有思想觉悟、又懂得斗争策略的八路军侦察员,其身上最令人喜爱的是混身洋溢着宁折不弯的“嘎劲”,也就是那股倔强、机敏。但同时又人小鬼大、淘气任性,既可气又可笑可爱,从而使得这个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并使影片成为广大青少年生动的教科书。这部电影既切合了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又非常注意塑造儿童经典人物形象,终成为儿童革命题材电影的典范,无论是在思想上的深刻程度,人物性格塑造的丰富性以及艺术表现方式的探索方面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4月,由孙立军教授创作改变。耗时六年、耗资1200多万元创作出的大型动画电影精品《小兵张嘎》又在全国巡回演出,并先后荣获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第十一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同时又在首届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与青少年健康成长高峰论坛上被评为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十大国产动画片之一,对现在的儿童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成为中国革命动画电影的代表作。
  
  三、《我的九月》:以“儿童为本位”创作观在电影中的第一次明确体现,对以后的儿童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0年,由杜小鸥、罗辰生编剧、尹力导演的《我的九月》,不仅将儿童片,也把中国电影的制作推向新的制高点,影片获1991年中国电影第11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这部京味十足的影片。通过小主人公安建军(人称安大傻子)由失败到成功,细致地刻化出自身原本怯懦的孩子,在尊重个性、爱护并发展个性的老师(人称高二傻子)的启迪下,如何消除心理障碍,走出低谷。重新发现和认识自我。获得自信并敢于竞争成为强者,从而具有了典型的意义。
  《我的九月》是一部富有探索精神的杰出的艺术电影,是一部真正的儿童故事片。并从根本上解决了自20世纪产生儿童片以来,如何实现以“儿童为本位”的创作追求得以成功的体现。影片能够真正从儿童角度出发去“发现儿童”。致力于唤醒主人公的人格意识。揭示出不同孩子个性差异的家教和社会影响。描绘出贴近生活、为师生所喜爱的小伙伴,并将儿童与成人的心态与目光都融会在一起,使影片得到的思想内涵能够在形式上达到亲切自然,雅俗共赏。也正是从《我的九月》开始,中国儿童电影开始切合当今的和平年代生活,有了新时期真正贴近儿童心理的电影,并在此以后,诞生了大批的杰作,也对新世纪的儿童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是有着这些经典电影的出现,20世纪儿童电影才多姿多彩。但站在今天的高度。我们可以发现,儿童电影的娱乐性还不强。有时还是从成人观念出发,从教育儿童出发,使得儿童电影过于拘谨与沉重。不能很好的切合儿童的心理。另外,儿童电影在20世纪包括今天,基本上的观众还是少年。并没有真正出现针对幼儿的,艺术价值很高的电影(动画电影除外),这也是需要我们深思的。
其他文献
摘 要: 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互相联系、促进、渗透的。为使两者达到融汇相长的目标,走读写结合的路,本文作者尝试了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的几种做法,以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课内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有机联系    一、课内阅读中激起思想和情感的火花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都是广泛阅读的作用。
摘 要: 岑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本文简要分析了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成就。  关键词: 岑参 边塞诗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特色    唐朝万紫千红的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可说是一朵奇葩。他的诗描绘西北边疆雄伟魄丽的山川景物,反映边塞风俗和军旅生活,充满奇异色彩,惹人喜爱,令人神往。《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一篇描写战争的杰作,大约写于天宝十三年
影像表达风格的变化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摄影记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看到世界同行的照片甚至共同参与世界新闻报道的同时让所有记者可以在电脑前面和他们比较照片的高下。这一时代的影像风格以路透社见长,被摄影记者们称为“路透体”,其风格主要为:主体突出,画面简洁,注重色彩和线条,影像更美,戏剧性更强。同时期的照片在“荷赛”中多次获奖,对国内摄影记者的影响和冲击较大。  这种风格被几家都市类报纸接受后,众
《武林大会》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个传统体育经济电视栏目,以打造民族品牌、弘扬传统体育文化为己任。自2007年初首播以来,不断受到电视界、体育界以及广大观众的好评与关注。然而,随着近年来娱乐栏目的异军突起,以《武林大会》为代表的传统体育节目的收视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冲击面前,我国传统体育电视节目只有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 传统体育电视节目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研究传统体育电视
国家认同,是国民对自己归属于一个国家的意识。作为一种视觉媒介,电影是传播、记录和再生产记忆的重要场域。电影通过特有的影像符号系统,对历史事件进行书写和重现,为人们的国家认同建构提供文化材料。  在过去的30年里,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国际体育竞赛成为国家经济与政治权力的重要象征,成为观察国家之间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窗口。[1]尽管国际体育竞赛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关键因素,但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并没有因此
[摘要]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把道德看成是一种“Manners”。通过世态喜剧,表明良好的举止对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艺术形象,暴露和讽刺了人们“Manners”的失范,使读者在阅读的快乐中受到道德的熏陶;此外还揭示了青年人的道德缺失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以及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有利于纠正道德缺失、实现道德升华。她这种将文学的娱乐功能和道德建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的创作实践,今天对我
张天弓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员,华中师大长江书法研究院副院长,郑州大学书法学院特聘研究员、暨南大学书法中心特聘研究员。出版书学专著《书法学习心理学》(1988)、《张天弓先唐书学考辨文集》(2009)、《中国书法史大事年表》(2012)、《书法欣赏》(2013)等,执行主编《书法经典赏析丛书》(篆隶楷行草五卷,2013—2019),发表书学论
【摘要】真实与艺术是纪录片的内涵和外延。二者并不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记录真实的地点、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人物。同时,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在建构真实的同时,也融入了创作者的情感与理念,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艺术手法。对生活的真实记录并不表示表现方式的简单和粗线条,用纪实以外的多种表达手法也并不妨碍纪录片的真实性,而是为了实现对更本真的真实的追求。  【关键词】纪录片 真
段晨光 浙江省美術家协会会员、浙江当代中国画研究院会员,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 2014年获中国美院国家奖学金(国家教育部)。2014年作品《秋风吹冷艳》获第四届杭州青年美术新秀选拔赛三等奖。2015年作品《曼陀罗》参展美丽杭州——中国画征集作品展并获一等奖。2017年作品《月静春山空》组画其一入选第八届浙江花鸟画展。2017年作品《西泠雪霁》入选第二届“陆俨少奖”全国中国画展。2019年
摘 要:担当是明末清初的遗民,集诗、书、画“三绝”为一身。他曾明经取士,后又遁入空门,归隐林下,身份的多重性,使得他的艺术作品表达也颇为多样并具有矛盾性,在中国画的历史舞台上独树一帜。在明末清初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党争使得政治腐朽黑暗,多数文人选择归隐,规避灾祸。担当作为当时的一名隐士,他看透了时局的复杂,救国无望,可又有匡济天下之心。其内心的纠结,致使他选择了与青灯古佛相伴,而禅学中关于“空”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