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大班额”存在的弊端及解决策略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中小学;大班额;弊端;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9—0023—01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区人口急剧增长,导致城区中小学学生人数增多,加上父母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择校”之风盛行,直接导致了城区及乡镇中心学校“大班额”的形成。“大班额”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社会教育公平的实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师生身心健康等。因而,探索解决“大班额”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学“大班额”存在的弊端
   1.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大班额”班级的学生将教室的空间占得满满的,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板书,更听不清老师在黑板上授课的内容,提问环节老师也没有办法关注到每个学生,因此,老师所讲内容就很难让所有学生有效地掌握,要想得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自然是缘木求鱼。
   2.影响师生身心健康。“大班额”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教室学生多了,座位之间非常拥挤,前后桌的距离刚好放一个座椅,两排课桌之间只能容下学生直坐,学生坐着几乎无法自由活动,从桌仓里拿书都很困难。“大班额”的出现,导致学校师资及相应的配套设施满足不了教学要求,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也相对减少。教师批阅作业的工作量加大,教师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身体几乎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3.影响师生安全。学生的安全管理是压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心中的一块石头。学生的增多加大了日常管理的难度,学生课间出去升旗、出操、课间活动,很容易发生拥挤和踩踏事件,遇到紧急情况时更是无法疏散,严重影响了师生的在校安全。
   4.影响校际间的平衡。“大班额”招生与大规模办学相辅相承,在中小学学生生源总量持续增加的前提下,城镇学校的生源在增加,而乡村学校的生源在减少,这就造成了农村与城区学校的发展不平衡,使得教育均衡发展出现了新的问题,进而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
   二、解决策略
   1.大胆探索,创新实施“5+4”办学模式。义务教育阶段分为6年小学和3年初中,我们称之为“6+3”办学模式。我区教育部门在实地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新实施“5+4”办学模式,即初中4年和小学5年。也就是将小学六年级教师、学生整体安排到就近的初中未占用的教室上课,剩余的一至五年级按照标准班额配备,这样既满足了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各年级大班额问题。
   2.结对帮扶,努力推进学校均衡发展。城区各校间和乡镇中心小学形成联动机制,以“集团化”办学模式为指导,以“城乡互动,优质均衡”为着力点,通过互派学校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开展教研交流、听课、赛课等活动,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带动整体师资力量的强大,达到各校办学水平的均衡发展。
   3.阳光透明,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制度。2018年秋季,我区继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片招生对口入学方案,严格按照区域划分和对口入学政策,坚持相对就近和限定班额的原则,实行阳光招生,杜绝跨区域招生,全面实行均衡编班,努力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就消除大班额,分班工作过程公开透明,做到让家长、学生、老师和社会的认可及肯定。
   4.多措并举,大力盘活闲置校舍资源。随着近年来二胎政策的放开,一年级适龄儿童人数不断增多,每个班要按照标准班额配备,学校教室明显不足。学校领导班子集思广益,提出将位于葆真小學对面的贡院中心小学闲置校舍利用起来的意见,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葆真小学将一年级新生全部安排到贡院中心小学旧校舍就读,派副校长进行管理,实现了学校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切实解决了学位紧张的突出矛盾。
   5.明确责任,有效落实学籍管理制度。在每学期入学报名结束后,就会有择校引起的学生流动,造成标准班额的二次变大。一年来,为了杜绝出现学生择校流动,我区教育部门明确工作人员责任,严格落实学生学籍管理制度,从制度上遏制借转学变相择校,建立教育局、学校、社会三方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威力,有举必查,查实必罚。
   6.群策群力,深入完善一校一策方案。存在“大班额”的学校结合自身情况,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调研,提前谋划,一方面与家长积极沟通,耐心解释,做好消除超大班额工作的舆论宣传;另一方面统筹规划学校教室和场地,将部分活动室、办公室改造为标准教室,配足教学设施设备,配齐各学科老师,修订完善本校消除“大班额”工作一校一策方案。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大班额的调查研究及解决策略——陇南市武都区为样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Z088)
  编辑:郭裕嘉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20)16—0150—01   幼儿园音乐教学是幼儿教育最为独特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帮助幼儿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而且还可以给幼儿带来无限的快乐和遐想。然而关于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的认识与实践还存在一定的困惑与问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幼儿园
期刊
【关键词】 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20)16—0156—0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作为论语中难得的长篇目,对于研究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该篇中比较有争议的“曾皙鼓瑟”“吾与点也”做了初步的探究与解释,并可从中一窥孔子的教育理念。  
期刊
【关键词】 大数据;互联网+;教育质量;检测平台  【中图分类号】 G526.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20)16—0040—02   2019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大数据时代,教育面对的新环境、新理念、新方法正在发生着重要又深刻的变化,如何适应
期刊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美育;心育;“00-55”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20)16—0114—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需求,是学生终身幸福发展的品质保障。高台县教育局以“认识自我,感悟生命,激发潜能,完善人格”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以学校才艺孵化室(音体美活动室)为阵地,以“我行我秀”学校大舞台
期刊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认知规律;迁移;趣味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20)16—0164—02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开展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条件,也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基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且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教学有效性也无法保障。因
期刊
摘 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根本途径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健全价格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系统性回顾我国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历程的基础上,指出了各要素市场中存在的要素资源错配、配置效率较低和供需结构不匹配等共性问题。各界已经形成关于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必要性的共识,有助于遏止潜在增速过快下滑的局面,改善经济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摘 要:创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营商环境是影响创业活动的重要因素。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构建了一个包含商事制度改革的创业选择理论模型,揭示了营商环境改善对居民创业选择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营商环境改善提高了居民的创业倾向,针对不同受教育人群,商事制度改革对创业的影响存在差异。另外,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市场化指数也会影响居民的创业选择。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越低,市场化指
期刊
为学校安心办学提供强力保障   在第三十五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聚焦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责主业,坚持分类治理、标本兼治,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社会事务进校园、抽调中小学教师等事宜,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让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
期刊
【关键词】 网络学习空间;思路;实践;应用;一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9—0021—01   “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快速推进,为推动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深度融合应用和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以甘肃省临泽县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为例,从顶层设计、经费投入和常态
期刊
【关键词】 小学语文;校园文化;目的;原则;育人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9—0050—01   隨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学校更加重视校园文化的布局和建设,使其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敦煌中学多年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以构建校园文化载体的目的和原则为着力点,从学校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