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精神及其现实启示

来源 :中华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iajun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抗战时期对普通的革命战士张思德崇高品质的高度概括,是张思德精神的本质体现。张思德生为人民利益而工作,死为人民利益而牺牲。他以自己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内涵。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奋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上,我们缅怀张思德,弘扬张思德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张思德短暂而忘我奋斗的人生历程


  张思德,四川仪陇人,1915年出生于一个穷苦的佃农家庭;1933年参加革命,当了一名红军战士;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9月5日不幸牺牲。牺牲之前,张思德是中央警备团的一名战士,在枣园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的警卫工作。作为一位普通战士、共产党员,张思德在革命生涯里当过战斗员、通信员、警卫员,打过仗、负过伤、做过勤务、烧过木炭,等等。在平凡的岗位上,张思德始终默默奉献。
  1935年,张思德随红四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过草地,部队断了粮。党组织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在“尝百草”行动中,张思德总是抢在其他战士前头,为战士们寻找“口粮”,好几次险些中毒丧命。张思德总是把生的希望让给戰友们,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用行动诠释了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
  到达延安之后,张思德从事最多的工作是通信工作。1940年春,张思德被分配到中央军委警卫营担任通信班长。那时候,送信条件十分艰苦,没有车,没有马,没有任何交通工具。不管路途远近,全靠两条腿。在送信的工作岗位上,张思德极端认真、负责,情报的传达及时、准确,从无失误。他用行动诠释了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
  后来,接到了烧木炭的任务。1944年,为党的七大召开做物质准备,解决中央机关领导和同志们的过冬取暖问题,中央办公厅组织警卫员到安塞石峡峪山中烧木炭。张思德积极报名,参加了生产队,并负责烧木炭工作。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苦活、累活,他都抢着干。出木炭时,炭窑里温度特别高,又烤又呛。张思德毫不畏惧,每次都是抢先钻入炭窑里,抱起木炭往外递送,烟熏火燎从不叫苦。乃至炭窑塌方,张思德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用行动诠释了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奉献精神。
  毛泽东在枣园的窑洞里得知张思德不幸牺牲的消息之后,特别作出了给他开追悼会并作讲演的安排。

张思德精神的本质内涵


  毛泽东在讲演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毛泽东首次明确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张思德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体现。一个“完全”,一个“彻底”,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丝毫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这样的宗旨要求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做什么工作,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张思德就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普通战士、共产党员。他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典范和代表。
  张思德为革命事业牺牲,还引发了毛泽东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取义,重于泰山,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价值观的最高境界。精忠报国者,可以名垂青史;不忠不义者,必将遗臭万年。毛泽东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给其注入了崭新的内涵: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就比泰山还重。毛泽东对于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就是死得其所。
  张思德精神是党的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张思德精神是为人民利益而任劳任怨的精神。张思德是一名老兵,与同时期入伍后来成为领导的战友们相比,他始终坚守平凡岗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甘做人民的“孺子牛”。张思德曾经当过班长,因精兵简政,部队整编,又当回了普通战士。无论岗位怎么变换、职位怎么调整,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丝毫不受影响。他说,无论当班长,还是当战士,都是为了革命。服从革命的需要就是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其次,张思德精神是为人民利益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张思德在生活上非常节俭,从不贪图享乐,自己的衣服、袜子打满了补丁,却用积攒的津贴帮助他人。有时遇到部队发新鞋、棉衣,他借口自己会打草鞋、衣服破了补一补还可以再穿就不领取了,把新鞋、新衣服留给其他战友穿。张思德在工作中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艰险,干一行、爱一行,每一项工作都能干得好好的。再次,张思德精神是为人民利益而勇于牺牲的精神。张思德用行动践行了“为了人民,为了革命,要敢于献出自己一切”的承诺,同时也践行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誓言。生命是可贵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更是崇高的,张思德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面对困难,无所畏惧,勇于牺牲。

张思德精神的重大意义


  一个普通战士牺牲了,作为领袖和统帅的毛泽东为什么会如此重视:亲自安排后事,亲自提议开追悼会,亲自参加追悼会,亲自题写挽联,亲自讲话。尤其是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1944年9月,借着这样一个场合提出和论述党的宗旨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为了推进1939年毛泽东提出的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
  一方面,延安整风已经进入了后期,党的历史是非和思想路线基本解决;党的七大即将召开,需要总结历史经验,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解决党的宗旨问题。另一方面,抗战胜利的曙光已经露出了地平线,国共两党斗争日益激烈,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乎民心向背,既是党以某种方式参政或执政的需要,也是建设新中国的需要。   毛泽东从张思德的事迹及其精神高度概括出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号召全党全军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学习他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效解决了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某些重大问题。这对于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凝聚起磅礴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并于1945年在党的七大被写入了党章。它是推动我们党和人民事业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张思德精神的现实启示


  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都有哪些启示呢?
  (一)思想方面的启示
  张思德精神是党的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它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个密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即共产党人要为人民服务,成为人民的公仆。延安时期,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现象正是这种新型党群关系的生动体现。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张思德精神的时代内涵,以人民为中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首先,崇尚无私奉献精神。张思德精神的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昭示我们要克服各种私心杂念,为了人民的利益,铸就无私奉献的思想品格。其次,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张思德精神的核心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它昭示我们要与人民想在一起,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始终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再次,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张思德精神的鲜明特征是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它昭示我们,为了实现中国梦要不怕吃大苦,要能耐大劳,能不惜献出个人的一切。
  (二) 行动方面的启示
  马克思曾说,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张思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昭示我们每个人,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喊喊而已,更不是一句空话——说说罢了。为人民服务要的是脚踏实地的行动,靠的是点点滴滴的实干。弘扬张思德精神,重在行动,贵在落实。我们每个人都要从每天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落细、落小、落实。
  这就要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特别是在困难面前,勇挑重担,敢于负责;在危机面前,敢于挺身而出,率先垂范,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要埋头苦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还需要淡泊名利。对于个人的名誉、利益、地位,我们要淡然处之、不计得失。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而没有个人特殊的利益。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既高尚又普通。它并不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的事情。我们每个人,不管能力大小,也不管职位高低,只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尽了心、尽了力、尽了责,那么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今天,默默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张思德精神,顺应时代的呼唤,必将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唯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自觉为人民服务,才能共同创造出美好幸福的生活,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其他文献
常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坐落于自然风光旖旎与文化底蕴深厚的吴地.海拔两百多米的虞山是常熟的地理标志,也是文化标志,这里虽为县域,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书法的历史可以远绍
期刊
长沙美术馆『积厚流光——二百年来湖湘名人法书展』所展示的晚清至民国初湖南名人书信,既有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亦有书法艺术价值.从书法艺术角度看,这些信札具有自我展示意
湖南近百年来名家辈出,在军事、政治、文化方面都出现了许多出色的人物,晚清湘军将领群即为其中的代表.他们在湖湘文化的孕育下成长起来,有极强的报国之志,于国家内忧外困之
麻溪姚氏作为桐城五大世家之一,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在中国古代家族史上占有显赫地位,其书学在明清时期已达到繁荣鼎盛的局面,家族子弟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之上,
在苏州这块沃土上,书法艺术根深叶茂.千百年来孕育了无数英才,并形成名闻遐迩的『吴门书派』.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二十世纪末,『人间天堂』独有的优越环境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当
期刊
姚鼐是清代著名的古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其后半生辗转执教于长三角地区四大书院,交游广泛.他书法交游内容丰富,交游成果丰硕,交游活动具有一定阶段性;前期书法交游对象多
上世纪50年代初,共和国交通建设的先驱们、中交人的前辈们在几乎没有任何工程地质资料的情况下,翻越了百余座雪山、踏勘了上万公里,靠着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等原始工具,用生命和热血建成川藏、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2014年,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把“两路”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要求进一步
期刊
在迎接建党百年的日子里,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让人们深刻感受到真理的光芒、理想的魅力.电视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金刚川》,电
期刊
三吴,是古代对江南的地理通称,唐宋以后,出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江南的繁荣,到了明代中叶,有着更显著的发展,提升了吴中地区的文雅意识与审美追求,展现了吴门书画
中国书法的演变和发展始终伴随春中国文化的繁荣兴盛,并持续在悠久的文化传承进程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厘清传统书法的历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