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作用的探析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587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思想品德、学识、气质、素质等都潜移默化、无形、无处不在地感染和熏陶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教师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所教授内容的认同与内化,很大程度上受到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如何对教师人格魅力进行科学的界定,教师人格魅力的素质构成、作用以及对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意义都是值得探讨的。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索塑造教师人格魅力的路径,以期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人格魅力;素质构成;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肩负着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灵、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教师承担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而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所教授内容的认同与内化,很大程度上受到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人格魅力的内涵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使用过的所有面具的总和,面具包括公开面具和隐私面具,体现了个人不同的‘面目’”。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人的品格,是一个人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个性,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本质特征[1]。马克思认为,特殊的人格本质不是人的生理机能,而是人的社会特质。“魅力”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为:“吸引人、感动人的力量。”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指教师在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吸引人和感动人的力量。
  思政课教师的人格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鲜明、内化的个人品质,是思想、道德、行为、气质、风度、知识及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这种综合既具有教师群体的普遍性,又具有思政课教师的特殊性。
  人格魅力的素质构成
  教师人格魅力是多种人格素质统一的综合体。辽宁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辽宁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葛仁钧教授,从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方面论述了教师人格魅力的构成,即正确的信仰、优良的道德素质、理论与知识修养、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2]。胡果文、李彩英认为,体现“两课”(即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坚定的信念、渊博的知识、课内外的亲和力和高度的自我约束能力等四个方面[3]。笔者认为,无论是哪种观点,爱、信、德、才、技是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中较为重要的五个方面,具体来说:
  1.爱—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源泉
  爱,指的是热爱、关爱、博爱。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一方面,这种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能够让教师自发、自觉地投入更多的心血和热情,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生的事业去对待;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圣洁、温暖、博大的爱,能够让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能像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一样,发自真情,发自真心。有了爱,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教师才能得到学生信任,才能让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情感震动和共鸣,思政课教学也就会更加生动。文学家夏丐尊在《爱的教育》中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
  2.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保障
  信,指信念、信仰。思政课教师要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他们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不仅在教学中“真教”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自己思想上要“真信”,行动上要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如果思政课教师自己都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或者半信半疑,甚至认同和崇拜西方价值观,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社会消极现象不能积极引导而是消极评价,在讲授课程时就会缺乏自信、缺乏感染力和感召力,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没有信仰、信念薄弱的人格形象,人格魅力大打折扣,就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更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品格,在中外文化思潮涤荡的社会思潮中辨明方向。
  3.德—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灵魂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德,即师德,思政课教师高尚的道德品格是人格魅力的灵魂。社会和高校对思政课教师的道德要求和标准比一般人更高、更加苛刻。思政课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同时,思政课教师高尚的道德品格还应该包含审美修养,当他们在生活中被一些低级的情趣以及错误的认识所困扰时,能够主动与庸俗的情趣、错误的认识、假恶丑的现象作斗争,追求真善美,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学生“亲其师,听其言,信其道,效其行”,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实效。
  4.才—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核心
  “打铁还需自身硬。”才,是指才能和学问。对于思政课教师,才学主要指要有渊博的学识。思政课是一门以“说服性”为主的课程,教育的对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求知欲望强烈,渴望学习新知识,但他们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有着困惑,甚至有的大学生会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存在怀疑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倾向。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要阐述好马克思主义真理,让学生信服,就必须首先能够熟练掌握这些真理的内在逻辑性,能够用这些真理去解释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和现象,还要熟悉理论的来源和最新的发展动态,还要对理论的科学性和在现实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研究,能够做到满腹经纶、举一反三、以点带面。
  5.技—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支撑点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技,是指技巧、技能。思政课教师除了学问渊博外,还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和娴熟的教学技巧。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较强的课堂掌控力,能够满怀激情,语言生动、表情丰富,使课堂内容幽默风趣,通过和学生充分的情感互动感染、激发学生的情绪,以饱满的热情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奉臻有着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念、分析、表达、组织、课件等各方面都要达到一流的水准,才能让‘枯燥乏味’的思政课变成鲜活生动的‘精彩一堂课’,其中既要有科学性、思想性,也要有逻辑性和趣味性。”“听徐老师的课,真的是一种享受。”学生们发自内心地表达着对徐老师思政课的喜欢。   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增强教学效果,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依靠的就是深邃的学术魅力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与‘行’中的统一。”[4]教师人格魅力对思政教育的作用可以从作用过程和作用效果两个层面加以分析。
  从作用过程而言,教师的人格魅力按照逐层深入、循环促进、相互关联的方式影响思想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吸引力、促进力、转化力、示范力和感召力,是一种无形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基于教师“爱”的人格魅力根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才能更加彰显,让学生从情感上愿意接受新的知识体系,聆听教师的教诲,使教育影响成为可能;辅于“技”的人格魅力支点,思政教育的促进力更加突出,让学生加快对理论和现实的理解与分析,激发内在的探索兴趣,使学生开始关注并投入更深层次科学理论的辨析与理解;立于“才”的人格魅力核心,思政教育的转化力更加显著,基于教师的真才实学让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辨析和社会发展历史的梳理中,真正理解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相应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进而逐渐内化为自我认同、自我信服的科学信念和制度信心;修于“德”的人格魅力灵魂,思政教育的示范力更加深入,让学生在“知”与“行”之间建立联结,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搭建桥梁,教师高尚品德的示范既是学科知识的升华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互动过程,使教育和理论回归现实与行动;植于“信”的人格魅力保障,思政教育的感召力更加强化,让学生感召于鲜活的人格力量和信仰力量,进而鼓舞并坚定青年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
  就作用效果而言,第一,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深入探索,应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教师爱、信和德的人格魅力感召,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真知、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进而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第二,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政课教师自身在维护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遵循行为规范,爱岗敬业、淡薄名利、诚实守信和乐于奉献等方面的高尚品德,陶冶、感染和熏陶着大学生。只有大学生爱戴和敬仰教师,才会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断调控、约束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修正品行、感化良知、塑造健康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品德素质。第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思政课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保持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情绪,关心并热爱学生,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能在工作中积极进取,不断完善自己,不畏艰险,向着理想目标前进,从而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第四,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教师精于学问,逻辑严密、反应快速、分析精辟、谈吐优雅的人格魅力,将在学生中产生“见贤思齐”的影响。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指引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所展现出的科学性和现实指导性,容易吸引大学生深入学习,进而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识魅力和教师人格魅力的共同作用,能促进学习过程的深入、细化和延长,进而促进人文素养真正养成。
  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
  “人格魅力”的教育价值有别于思政课的教育,它是一种非权力影响力,具有潜在教育价值。人格魅力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和塑造,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己身不正,焉能正人?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坚定信念,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不正之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自觉追求[5]。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和要求,研究和吃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追求,严于律己,主动与其他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作斗争,自觉同自我思想认识、道德操守、行为规范上的谬误作斗争,积极追求真善美。
  2.知行合一,实事求是
  内在信仰与外在表现趋向一致是教师赢得大学生信任、敬仰的前提,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坚定马克思主义,更要在行为上践行马克思主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能使教师在大学生中产生较高的威望,以身作则地感染熏陶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与现实不一致、不和谐现象,这时候教师应实事求是、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根源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抵制不良现象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3.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学无止境,时代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养成勤奋学习、终身学习的优秀品质。思政课教师还要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有所研究,也要对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书籍有所涉猎,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成为学生的焦点;才能够切实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的说服力,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传输的思想和观念,才能使自己与大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能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
  本文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2014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研究”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奇.试论现代教师人格塑造[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2]葛仁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3]胡果文,李彩英.论两课教师的人格魅力[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8).
  [4]张雷声.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构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22-24.
  [5]张丹, 殷焕举. 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使命[J]. 教育探索,2012,(10):107-109.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责任编辑:卜 珺]
其他文献
作家人气榜  德吉梅朵(中篇小说)/葛水平  呼唤人性的善良与自尊——关于葛水平  中篇小说《德吉梅朵》(评论)/王春林  现实中国  一个人的森林(报告文学)/陈应松  拯救睡眠——谨以此文献给我國正在发展中的  心理健康事业(报告文学)/李燕燕  好看小说  欲醒之殇(中篇小说)/陈玺  第九个名字(短篇小说)/王薇  缙云山(短篇小说)/丰一畛  李佳怡小小说三篇  郑武文小小说两篇  天下
摘 要:关怀式教育是德育中转变知识论范式,回归对个体道德情感、生命价值关照,以个体发展需要的关怀、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尊重与实现为价值诉求的德育。针对国内高校德育中关怀式教育的缺失,积极构建关怀式教育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德育 关怀式教育 关怀性师生关系 生命体验  关怀式教育是德育中转变知识论范式,回归对个体道德情感、生命价值关照的重要突破。关怀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美
摘 要:学生党员全程化培养是实现学生党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培养的重要依靠,其特点具有系统性、针对性、连续性和发展性。坚持党员全程化培养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中国共产党求真务实的学习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理论、教育学中关于人的终身教育理论。实现党员全程化培养,要加强专题培训,夯实理论基础;加强日常管理,实现常态考核;融入实践教育,增强奉献意识。  关键词:学生党员;全程化培养;终身教育;实践
摘 要:近现代西方大学精神与其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联系,并随着大学发展而变化。西方各国大学精神既有其个性,又具有科学精神、自由独立精神、自治民主的精神、服务社会精神等共性。这些精神品质使近现代大学逐渐成为社会文明和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近现代以来,西方大学精神影响着中国大学精神的形成,助推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近现代;西方大学精神;中国大学  近现代西方大学精神的共性特征  西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业于燕山,发展于大兴。建校32年来,学校坚持“立足北京,依托行业,服务首都,面向全国”的办学思想,全面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和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已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相结合,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普通高校。  作为大兴的驻区高校,学校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积极开拓思路,大胆实践,逐渐摸索出了“学校统筹、院系实施、学科支撑、教师参与”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并进行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注,也使创新现代大学制度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按照《纲要》的战略部署,中国人民大学加快推进学校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推进《中国人民大学章程》的建设,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方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作为北京市属高校,是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北京市教委实施的“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项目的推动下,学校紧密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在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取得了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为首都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回顾过去这几年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的实施,我们有几点体会:    “人才强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开发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近年来3G技术的推广普及,无线网络服务与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将再次提升信息化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水平,将使人们享受到更加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对于处在时代发展前沿的中国高校来说, 如何使用更加符合大学生的信息服务模式,如何进一步把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和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紧密
北京工商大学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积累,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工作体系。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在人、财、物上给予支持保障,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与主要内容之一。学校在北京高校中较早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建设了专职的心理素质教育队伍,开设了普及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完善了班级、院系、学校三级危机预防体系,每年为每名学
摘 要:高校作为中西文化思想交流密集的前沿,校园文化活动呈现出多样的国际色彩。新时期网络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开展。校园文化作为高校育人工程的重要文化氛围,其在大学生思想引领、精神锻造、人格培养、气质熏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把握时代特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学科建设,从学生党建的视角,推动主流校园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高校;主流校园文化;学生党建  党的十八大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