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的很多岗位,都需要使用公文,包括一些工作签报、会议总结、调研报告等。特别是作为行政机关及企事业的相关人员,许多工作中避免不了与文字打交道,能写文章、会写文章,也成了日常工作需要的基本功之一。
写文章重要的问题,除了主题立意之外,关键就是要把握文章的结构。文章的主要结构和框架策划好了,文章就可以提纲挈领顺理成章了。文章自有其一般结构:包括开头、正文、结尾等基本要素不可或缺,早已是约定俗成。当然,文体也有个演变的过程,但这种演变是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渐变,而不是随心所欲的突变,或翻来覆去变化无常。当然更不能异想天开、凭空生造,或掐头去尾、只写中间,或乱说大话套话、画蛇添足。
标题起总括全篇的作用,标题起的醒目,吸引眼球是最好了。要写得简练、对称、好懂易记。当然能加深印象,就更好了。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就是这个道理。这里有个度的把握,如果太注重形式了,往往以文害义。如;某报社1991年8月9日第一版右上角登载的一则消息,主标题是《减少现场会增加下基层》,什么是“增加下基层”,增加人员还是次数不清不楚,说了半句话。不如改为《少开会场多下基层》,这样甚至连标题衬底网纹两半部分不用深浅区别,也不至于混淆,而且与同一版的肩题文章的《某部党委改进工作作风》题目更协调。又如,某报纸在1991年8月13日第三版左下角通讯题目是:《当扬州告急》,具体内容描写的是洪水袭击扬州时的一幅战洪图。标题不十分通顺,改为《当扬州告急时》,可能更合适一些。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广泛的通知一般也有个标题,但标题宜短。现在的一些通知只知照抄照转,唯恐被认为“贯彻上级指示不坚决、不全面”。因而经常出现“关于贯彻×××关于×××通知的通知”,经过三级机关层层照转,通知的标题就有几十字了,看着碍眼,读者拗口,真是不知如何是好。据说,一个单位曾发生过一个“关于禁止乱发通知的通知”,但仍禁而不止。因此,文章标题一定要精心精细,精雕细琢。
文章的开头最好是开门见山,不要让读者吃“厚皮饺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样的文章也很常见,让读者读之无味、兴趣索然。在“文化大革命”中,那种千篇一律的“东风劲吹红旗飘,六亿神州尽舜尧”之类的话,现在是不多了。但是,在一些文章中,“在×××的亲切关怀下,在×××的直接领导下,在×××的具体指导下,开展了×××工作”等,这样一类的套话,还是非常普遍的。连一个几句话的标题,有的也要戴上三、四顶“帽子”如:“为了×××,根据×××的指示,决定×××”,读起来很别扭。所以开头要讲究直截了当、简单明了,要说什么问题很清楚,让读者一目了然。一些事由简单、仅在小范围看的通知,写在小黑板上,在标题中不写事由,直书“通知”二字也不是不可以,但末尾要署上发通知的单位及时间。有些通知的正文中有“今天”、“明天”字样,但末尾没注明时间,看后不知是哪一天。至于末尾还加一些“务请准时参加”或“必须按时到会”,那就是多余的了。通知上写了时间就是让人家按时参加的,没有必要再加一句。你加这么一句,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别的活动或会议可以不按时参加。遵守时间的好习惯是逐步养成的,哪儿能靠你加那么一句多余的话就能解决问题?即使是发个简短的通知,也需要字斟句酌,仔细推敲,力争简明扼要。
文章还有一个基本的规范的问题。作为新闻工作者和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如:记者及作家、编剧等人员,可能需要形成自己的文章和语言风格,独辟蹊径,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构思。但对于我们日常工作需要的一般公文及论文等,就要有一个基本格式和常规。不管是何种公文,包括一般行政公文、各种请示、报告、调查研究、以及我们的专业评估报告等等,都要讲究规范。要求是:层次分明,这就要在段落中明确每个层次的问题;结构合理,是要在论述的主体或中心内容上,文字要详实,不惜笔墨。而且,论述要有理有据。当然,用词准确、没有病句和错字等,也是文章规范的基本要求。
作为一般的公文也有个规范问题。首先,作者自己一定要搞清楚,起草的公文性质和作用,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弄不清“请示”与“报告”是两种文体,该用请示时不用请示,动不动就打一个报告,对于这两种公文有些混淆。曾有一个实例,有一领导为了告诉有些工作人员请示和报告是不同的公文,对于下属的“请示”报告,拖了一段时间不作批示。具体工作人员急了,就去提示领导。领导说:“你写的是报告。我已经看过了,知道就可以,怎么还要批复。”这样一来,具体工作人员才搞清楚请示和报告的区别。因此,我们一定要清楚,报告是反映情况的,不需要上级作出批复。请示则需要上级作出明确批复,而后才能执行。
写文章一定要条理分明,使读者看后很清楚你要说的问题和观点。文章的核心内容,一般在中间部分完成,这部分要有条理、有层次,应该是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语言表达要明白、通顺、简单。 记得马季说过一段相声《打电话》,把“罗嗦”打电话时的罗嗦描述得活灵活现。但打电话时,话语过于简短,或接电话没听清就凭想当然记录,也容易出错。不少电话记录,就连上级通知要求组织活动的时间、地点都没有,令人费琢磨。听说,有一个单位值班室下发电话通知:“寒流最近要经过此地,请下属单位做好准备”。接电话的同志没弄清怎么回事,就写了电话纪录为:“韩刘同志最近要到此地,请下属单位做好准备”,而后送给领导。领导看了之后,不知“韩刘同志”是什么职务,来下属单位干什么,更不知让下属单位准备什么,打电话仔仔细细询问之后,才知道闹了误会。所以,不管是写文章,还是传电话,一定要说清楚,搞明白。自己明白了,文章才能叫别人也明白。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呢?一些报告和文章,一律甲乙丙丁、ABCD,带括号的一二三,不带括号的一二三,带圆圈的123,不带圆圈的123,还有第一、第二、第三,一是、二是、三是,首先、其次、然后,没完没了,简直和那个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相差无几。这是我们写作时要尽量避免的问题。
结尾是文章的结束语,好文章在这一部分是可以出彩的。但可惜的是一些文章结尾中的套话也不少。如一些单位或个人的先进经验材料,必须加上“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差得很远。今后,我决心谦虚谨慎,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成绩”之类。似乎不说这么一段就显得多么骄傲自满。实际上,每个人的态度完全可以在正文部分体现出来,是夸夸其谈,还是实事求是,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后边再客套、再谦虚,也改变不了人家的印象。因此,文章结尾一定要尽量减少大话、空话、套话;最好能有一些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或鼓舞人心的话,可以催人奋进,为文章画龙点睛。(作者单位: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写文章重要的问题,除了主题立意之外,关键就是要把握文章的结构。文章的主要结构和框架策划好了,文章就可以提纲挈领顺理成章了。文章自有其一般结构:包括开头、正文、结尾等基本要素不可或缺,早已是约定俗成。当然,文体也有个演变的过程,但这种演变是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渐变,而不是随心所欲的突变,或翻来覆去变化无常。当然更不能异想天开、凭空生造,或掐头去尾、只写中间,或乱说大话套话、画蛇添足。
标题起总括全篇的作用,标题起的醒目,吸引眼球是最好了。要写得简练、对称、好懂易记。当然能加深印象,就更好了。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就是这个道理。这里有个度的把握,如果太注重形式了,往往以文害义。如;某报社1991年8月9日第一版右上角登载的一则消息,主标题是《减少现场会增加下基层》,什么是“增加下基层”,增加人员还是次数不清不楚,说了半句话。不如改为《少开会场多下基层》,这样甚至连标题衬底网纹两半部分不用深浅区别,也不至于混淆,而且与同一版的肩题文章的《某部党委改进工作作风》题目更协调。又如,某报纸在1991年8月13日第三版左下角通讯题目是:《当扬州告急》,具体内容描写的是洪水袭击扬州时的一幅战洪图。标题不十分通顺,改为《当扬州告急时》,可能更合适一些。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广泛的通知一般也有个标题,但标题宜短。现在的一些通知只知照抄照转,唯恐被认为“贯彻上级指示不坚决、不全面”。因而经常出现“关于贯彻×××关于×××通知的通知”,经过三级机关层层照转,通知的标题就有几十字了,看着碍眼,读者拗口,真是不知如何是好。据说,一个单位曾发生过一个“关于禁止乱发通知的通知”,但仍禁而不止。因此,文章标题一定要精心精细,精雕细琢。
文章的开头最好是开门见山,不要让读者吃“厚皮饺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样的文章也很常见,让读者读之无味、兴趣索然。在“文化大革命”中,那种千篇一律的“东风劲吹红旗飘,六亿神州尽舜尧”之类的话,现在是不多了。但是,在一些文章中,“在×××的亲切关怀下,在×××的直接领导下,在×××的具体指导下,开展了×××工作”等,这样一类的套话,还是非常普遍的。连一个几句话的标题,有的也要戴上三、四顶“帽子”如:“为了×××,根据×××的指示,决定×××”,读起来很别扭。所以开头要讲究直截了当、简单明了,要说什么问题很清楚,让读者一目了然。一些事由简单、仅在小范围看的通知,写在小黑板上,在标题中不写事由,直书“通知”二字也不是不可以,但末尾要署上发通知的单位及时间。有些通知的正文中有“今天”、“明天”字样,但末尾没注明时间,看后不知是哪一天。至于末尾还加一些“务请准时参加”或“必须按时到会”,那就是多余的了。通知上写了时间就是让人家按时参加的,没有必要再加一句。你加这么一句,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别的活动或会议可以不按时参加。遵守时间的好习惯是逐步养成的,哪儿能靠你加那么一句多余的话就能解决问题?即使是发个简短的通知,也需要字斟句酌,仔细推敲,力争简明扼要。
文章还有一个基本的规范的问题。作为新闻工作者和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如:记者及作家、编剧等人员,可能需要形成自己的文章和语言风格,独辟蹊径,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构思。但对于我们日常工作需要的一般公文及论文等,就要有一个基本格式和常规。不管是何种公文,包括一般行政公文、各种请示、报告、调查研究、以及我们的专业评估报告等等,都要讲究规范。要求是:层次分明,这就要在段落中明确每个层次的问题;结构合理,是要在论述的主体或中心内容上,文字要详实,不惜笔墨。而且,论述要有理有据。当然,用词准确、没有病句和错字等,也是文章规范的基本要求。
作为一般的公文也有个规范问题。首先,作者自己一定要搞清楚,起草的公文性质和作用,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弄不清“请示”与“报告”是两种文体,该用请示时不用请示,动不动就打一个报告,对于这两种公文有些混淆。曾有一个实例,有一领导为了告诉有些工作人员请示和报告是不同的公文,对于下属的“请示”报告,拖了一段时间不作批示。具体工作人员急了,就去提示领导。领导说:“你写的是报告。我已经看过了,知道就可以,怎么还要批复。”这样一来,具体工作人员才搞清楚请示和报告的区别。因此,我们一定要清楚,报告是反映情况的,不需要上级作出批复。请示则需要上级作出明确批复,而后才能执行。
写文章一定要条理分明,使读者看后很清楚你要说的问题和观点。文章的核心内容,一般在中间部分完成,这部分要有条理、有层次,应该是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语言表达要明白、通顺、简单。 记得马季说过一段相声《打电话》,把“罗嗦”打电话时的罗嗦描述得活灵活现。但打电话时,话语过于简短,或接电话没听清就凭想当然记录,也容易出错。不少电话记录,就连上级通知要求组织活动的时间、地点都没有,令人费琢磨。听说,有一个单位值班室下发电话通知:“寒流最近要经过此地,请下属单位做好准备”。接电话的同志没弄清怎么回事,就写了电话纪录为:“韩刘同志最近要到此地,请下属单位做好准备”,而后送给领导。领导看了之后,不知“韩刘同志”是什么职务,来下属单位干什么,更不知让下属单位准备什么,打电话仔仔细细询问之后,才知道闹了误会。所以,不管是写文章,还是传电话,一定要说清楚,搞明白。自己明白了,文章才能叫别人也明白。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呢?一些报告和文章,一律甲乙丙丁、ABCD,带括号的一二三,不带括号的一二三,带圆圈的123,不带圆圈的123,还有第一、第二、第三,一是、二是、三是,首先、其次、然后,没完没了,简直和那个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相差无几。这是我们写作时要尽量避免的问题。
结尾是文章的结束语,好文章在这一部分是可以出彩的。但可惜的是一些文章结尾中的套话也不少。如一些单位或个人的先进经验材料,必须加上“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差得很远。今后,我决心谦虚谨慎,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成绩”之类。似乎不说这么一段就显得多么骄傲自满。实际上,每个人的态度完全可以在正文部分体现出来,是夸夸其谈,还是实事求是,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后边再客套、再谦虚,也改变不了人家的印象。因此,文章结尾一定要尽量减少大话、空话、套话;最好能有一些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或鼓舞人心的话,可以催人奋进,为文章画龙点睛。(作者单位:中国资产评估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