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经常观察到有些学生无形中给自己定下“我很笨”“我计算能力差”等诸如此类的“话符”,让自己心甘情愿地坠入这一误区之中,导致不能直面困难,学习消极被动。计算对于化学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计算能力不能提高,便会成为学生拿高分路上的“拦路虎”。
关键词:元素守恒;计算;化学
想要化学拿高分,定量计算必不可少!推断题、计算题、实验题是必须翻越的“三座大山”。近几年计算在柳州市中考化学占的分值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而计算题中的元素守恒法又是重中之重,这类计算题甚至作为了优秀人才筛选的“独木桥”,如何帮助学生能够在考场上战胜这些题目,拿到高分,我觉得以下几步,必不可少。
一、分析历年考题,摸准考试动向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现在有很多同学喜欢考前猜题,与其临时抱佛脚,不如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我们把近几年的柳州市中考化学的相关考题做了一个如下分析:
从表格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选择题当中,元素守恒法的这类题目,基本上都是出现在20题选择题(即选择题最后一题)和填空题最后一题的位置,这都是用来作为“把关题”的。而在最后计算题的地方也同样有所涉及。因而想要拿高分,元素守恒计算这一知识点就一定要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二、循序渐进,以不变应万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拿下这部分难题,我们得让自己具备更高的能力,不过,这个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我们需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一)牢抓基础,做好铺垫
元素守恒法这一知识点其实是从质量守恒定律中拓展出来的。我们在学习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这个内容时,我们透过现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看到本质(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个数、种类以及元素種类、质量不变)。而元素守恒法的计算,只其中一个知识点的变式考法,但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要想在考试中拿下这类题目,就必须先学好质量守恒定律。根据课程标准,质量守恒定律对于学生的要求仅仅只是掌握定义,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认识化学反应。于是以下例题,也就是属于基础的入门练习了。比如:
例题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
B.反应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这道题,仅仅明确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便可以很好的解决了答案选择C。但在这个题中,如果给一些物质加上质量,那题目难度就提升了,变成元素守恒法的计算题,如:
例题2:某有机物4.6g完全燃烧,需耗氧气9.6g,生成CO28.8g,水5.4g,试判断该有机物中
A.只含C、H元素 B.只含C、H、O元素
C.不只含C、H、O元素 D.不含氧元素
这题其实是上一道题的延续。分析:有机物中含有C、H元素,但是否含有氧元素不确定。根据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不变,分别求出生成物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8.8g*12/44=2.4g,和水中氢元素的质量=5.4g*2/18=0.6g。把mc+mH=3g<4.6g。得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因而选择B。经过这三个题,你以为你已经可以解决了元素守恒法的最难的题目了吗?No!下面我们即将开始第二阶段的培训。
(二)火眼精金,寻找隐藏条件
每一场考试的目的都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处理、加工的能力。一张试卷里既要有简单的基础题,也要有一部分难度较大的用于选拔优秀学生的题目。而元素守恒法作为难题考查学生能力,哪怕是简单的原理,也会被出题者进行包装,让学生们在考场上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去分析和思考才能解决出来。而接下来,我们需要教给学生一对“火眼”,能够在考场上快速找到里面的奥秘,攻克难题。下面我将以一道例题来为大家讲解。
例题3:由乙炔(C2H2)、乙烯(C2H4)、乙烷(C2H6)组成的混合物28g,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36gH2O和一定质量的CO2,混合物中C2H2、C2H4、C2H6的分子个数比可能为( )
A.3:2:3 B.3:2:1 C.1:2:3 D.6:3:2
这是一道2016年桂林中考题,它当时在选择题中是最后一题,难度系数为0.40。我们先来认真阅读题目,可以看到不论是乙炔、乙烯,还是乙烷,都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所组成的,共28g。它们在氧气中点燃之后,物质中的碳元素会与氧元素结合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是多少,题目中并未说明。但氢元素会与氧元素结合生成水。质量是36g。利用题目中的36g的水的质量,可以求出水中mH=36*2/18=4g,反应物总质量是28g-4g=24g即为碳元素的质量。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种物质最大的区别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不同。原子个数比不同那元素质量比就会不同。通过刚刚求解,我们已经知道了在总物质里的mc:mH=24:4,那我们在分别求一下已知的三种物质的元素质量比分别是:乙炔中:mc:mH=24:2,乙烯:mc:mH=24:4,乙烷:mc:mH=24:6。可以看出乙烯的质量比刚好和总物质里的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是一样的,在碳元素质量相等的前提下,乙炔中氢元素的质量不足,少了2。而乙烷中氢元素的质量又多了,也是2。因此乙炔和乙烷的数量必须是一样的,乙烯的数量可以为任意值,我们便可以得到答案A。这道题其实不单是考查了元素守恒法的计算,还要求学生会求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交叉考点,提升了题目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
三、内外兼修,事半功倍
经过化学知识的层层练习,距离拿下此类题目就差最后一步了。这毕竟是在化学考试中遇到的计算题。时间有限,计算量大,通常我们也会看到不少的学生在考场上是思维敏捷,计算速度很快,在一定时间之内能完成题目的要求,信心满满地走出考场。但是,在获得成绩那一刻却傻眼了,因为他算错了。所以,最后一步的训练就变得非常重要,那就是同学们不要放过利用平日里的任何可以用于计算的机会。小到陪父母上街购买商品时,大到可以计算家里的日开销,月开销,甚至年开销。为了提高计算效率,你还可以在计算过程中加上一个时间限定。
经过以上的几个步骤,层层深入,再加上一些相关的知识练习,相信你对于此类题目已经不再害怕。就像毛主席语录中说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我们的考题也是如此,再难的题目,只要我们平时不抱侥幸心理,把每一题每一问,都弄懂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到位,相信你也一样可以轻松拿下化学高分。
参考文献:
[1]王磊.基于培养学生高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化学探究教学发展趋势[J].化学教育,2014,35(7):5-9.
[2]王屹.化学概念教学的理论构想及实践模式[J].2000,17(1):83-86.
[3]邵志芳著.思维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汪安圣.思维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58.
作者简介:贾林立,柳州市第八中学。
关键词:元素守恒;计算;化学
想要化学拿高分,定量计算必不可少!推断题、计算题、实验题是必须翻越的“三座大山”。近几年计算在柳州市中考化学占的分值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而计算题中的元素守恒法又是重中之重,这类计算题甚至作为了优秀人才筛选的“独木桥”,如何帮助学生能够在考场上战胜这些题目,拿到高分,我觉得以下几步,必不可少。
一、分析历年考题,摸准考试动向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现在有很多同学喜欢考前猜题,与其临时抱佛脚,不如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我们把近几年的柳州市中考化学的相关考题做了一个如下分析:
从表格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选择题当中,元素守恒法的这类题目,基本上都是出现在20题选择题(即选择题最后一题)和填空题最后一题的位置,这都是用来作为“把关题”的。而在最后计算题的地方也同样有所涉及。因而想要拿高分,元素守恒计算这一知识点就一定要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二、循序渐进,以不变应万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拿下这部分难题,我们得让自己具备更高的能力,不过,这个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我们需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一)牢抓基础,做好铺垫
元素守恒法这一知识点其实是从质量守恒定律中拓展出来的。我们在学习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这个内容时,我们透过现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看到本质(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个数、种类以及元素種类、质量不变)。而元素守恒法的计算,只其中一个知识点的变式考法,但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要想在考试中拿下这类题目,就必须先学好质量守恒定律。根据课程标准,质量守恒定律对于学生的要求仅仅只是掌握定义,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认识化学反应。于是以下例题,也就是属于基础的入门练习了。比如:
例题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
B.反应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这道题,仅仅明确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便可以很好的解决了答案选择C。但在这个题中,如果给一些物质加上质量,那题目难度就提升了,变成元素守恒法的计算题,如:
例题2:某有机物4.6g完全燃烧,需耗氧气9.6g,生成CO28.8g,水5.4g,试判断该有机物中
A.只含C、H元素 B.只含C、H、O元素
C.不只含C、H、O元素 D.不含氧元素
这题其实是上一道题的延续。分析:有机物中含有C、H元素,但是否含有氧元素不确定。根据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不变,分别求出生成物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8.8g*12/44=2.4g,和水中氢元素的质量=5.4g*2/18=0.6g。把mc+mH=3g<4.6g。得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因而选择B。经过这三个题,你以为你已经可以解决了元素守恒法的最难的题目了吗?No!下面我们即将开始第二阶段的培训。
(二)火眼精金,寻找隐藏条件
每一场考试的目的都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处理、加工的能力。一张试卷里既要有简单的基础题,也要有一部分难度较大的用于选拔优秀学生的题目。而元素守恒法作为难题考查学生能力,哪怕是简单的原理,也会被出题者进行包装,让学生们在考场上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去分析和思考才能解决出来。而接下来,我们需要教给学生一对“火眼”,能够在考场上快速找到里面的奥秘,攻克难题。下面我将以一道例题来为大家讲解。
例题3:由乙炔(C2H2)、乙烯(C2H4)、乙烷(C2H6)组成的混合物28g,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36gH2O和一定质量的CO2,混合物中C2H2、C2H4、C2H6的分子个数比可能为( )
A.3:2:3 B.3:2:1 C.1:2:3 D.6:3:2
这是一道2016年桂林中考题,它当时在选择题中是最后一题,难度系数为0.40。我们先来认真阅读题目,可以看到不论是乙炔、乙烯,还是乙烷,都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所组成的,共28g。它们在氧气中点燃之后,物质中的碳元素会与氧元素结合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是多少,题目中并未说明。但氢元素会与氧元素结合生成水。质量是36g。利用题目中的36g的水的质量,可以求出水中mH=36*2/18=4g,反应物总质量是28g-4g=24g即为碳元素的质量。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种物质最大的区别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不同。原子个数比不同那元素质量比就会不同。通过刚刚求解,我们已经知道了在总物质里的mc:mH=24:4,那我们在分别求一下已知的三种物质的元素质量比分别是:乙炔中:mc:mH=24:2,乙烯:mc:mH=24:4,乙烷:mc:mH=24:6。可以看出乙烯的质量比刚好和总物质里的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是一样的,在碳元素质量相等的前提下,乙炔中氢元素的质量不足,少了2。而乙烷中氢元素的质量又多了,也是2。因此乙炔和乙烷的数量必须是一样的,乙烯的数量可以为任意值,我们便可以得到答案A。这道题其实不单是考查了元素守恒法的计算,还要求学生会求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交叉考点,提升了题目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
三、内外兼修,事半功倍
经过化学知识的层层练习,距离拿下此类题目就差最后一步了。这毕竟是在化学考试中遇到的计算题。时间有限,计算量大,通常我们也会看到不少的学生在考场上是思维敏捷,计算速度很快,在一定时间之内能完成题目的要求,信心满满地走出考场。但是,在获得成绩那一刻却傻眼了,因为他算错了。所以,最后一步的训练就变得非常重要,那就是同学们不要放过利用平日里的任何可以用于计算的机会。小到陪父母上街购买商品时,大到可以计算家里的日开销,月开销,甚至年开销。为了提高计算效率,你还可以在计算过程中加上一个时间限定。
经过以上的几个步骤,层层深入,再加上一些相关的知识练习,相信你对于此类题目已经不再害怕。就像毛主席语录中说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我们的考题也是如此,再难的题目,只要我们平时不抱侥幸心理,把每一题每一问,都弄懂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到位,相信你也一样可以轻松拿下化学高分。
参考文献:
[1]王磊.基于培养学生高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化学探究教学发展趋势[J].化学教育,2014,35(7):5-9.
[2]王屹.化学概念教学的理论构想及实践模式[J].2000,17(1):83-86.
[3]邵志芳著.思维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汪安圣.思维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58.
作者简介:贾林立,柳州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