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结构 异样风格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品的情节、结构是为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服务的,但怎样布局谋篇,如何处理情节结构,也直接影响着人物性格的展示和主题的表现。因而,不同生活经历的作家,往往根据自己的实践和经验,安排情节,结构故事,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孙犁和赵树理在处理情节结构上有着很大的不同。现以二人的代表作《荷花淀》和《小二黑结婚》为例进行比较说明。
  《荷花淀》描写冀中根据地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用以表现根据地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精神。作品着重写的人物是水生嫂等几个普通的青年劳动妇女。她们勤劳、质朴、机智、勇敢、爽朗、乐观;她们热爱生活,更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小说以人物活动为情节线索,着重写了水生嫂月下编席等夫、水生报名参军后回家与妻子话别、水生嫂等几位青年妇女到战地探望丈夫、探夫未果路遇敌船、荷花淀痛歼顽敌、妇女们淀中观战、战斗结束后夫妻相会等几个片断,作品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紧张的矛盾冲突,一切如生活的本来面目,顺其自然,情节单纯明净,结构严谨完整。
  《荷花淀》虽然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然而却能吸引众多的读者,重点在于作品注重写活人物,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组织了一个个充满生活浪花且富有情趣的生活事件,人物在看似平常的事件中走来开去,人物美好的心灵从诗情画意和人物活动中显现。因此,《荷花淀》充满了生活实感,有的是轻松,有的是愉快,有的是欢乐,有的是诗情画意。读孙犁的小说,会使人感觉到人物心脏的跳动,听到从容的谈笑,看到生活的画卷;会使人进入诗画境界,接受美的熏陶;会给人以新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孙犁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诚如茅盾所说:“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以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小二黑结婚》写的是解放区一对农村青年为争取婚姻恋爱自由向封建残余思想和恶霸势力作坚决斗争而取得胜利的故事。反映了解放区农村中新旧思想的尖锐冲突,抨击了农村的封建残余势力,批判了落后的习惯势力,歌颂了新社会、新制度的优越性,也歌颂了新的人物、新道德、新时代风尚。小说共十二部分,每部分既可以单独成篇,又前后贯穿,联系紧密。第一部分用“不宜栽种”、“米烂了”两个小故事,表现了二诸葛迷信、迂腐和三仙姑装神弄鬼的无知、落后的性格特点,为小二黑、小芹自由恋爱这个新事物、新思想受阻挠埋下伏笔。第二部分写三仙姑的来历,描绘了三仙姑好逸恶劳、淫逸放荡的性格,为三仙姑与小芹争夺青年和她们母女的矛盾作了重要铺挚。第三部分写小芹的美貌引起青年小伙的喜爱和金旺要用流氓手段霸占小芹与小芹进行反抗的矛盾冲突。第四部分写金旺兄弟的身世、霸道和在村里的权势,为斗争摆好了阵势。第五部分写小二黑的漂亮、聪明、才干和他与小芹的恋爱,还写了二诸葛反对小二黑与小芹的婚姻并为小二黑收童养媳和小二黑反对父亲的行为。封建与落后的包围,家庭与社会的重压,使小二黑与小芹的婚姻不可能顺利,要自由恋爱,结成美满的婚姻,只有反抗与斗争。斗争从这里开始,矛盾从这里揭开,可以看出,这1-5部分是故事的开端。第六部分承第四部分写金旺碰了小芹的钉子以后,怀恨在心,设法报复,对小二黑和小芹的婚姻进行破坏,矛盾进一步发展。第七部分写三仙姑为达到勾引小二黑的目的,托人许亲,阻挠小芹与小二黑的故事。使得矛盾更为复杂。第八部分写金旺、兴旺以凶狠、狡猾、卑鄙的手段和霸道的行为将恋爱的小二黑和小芹双双捆绑,押送至区武委会“按军法处理!”矛盾进一步激化。金旺、兴旺在村里是铁桶江山,霸道成性,说一不二,小二黑和小芹被他们捆送区上按军法处理,使人不得不为小二黑和小芹的命运担忧。二诸葛被吓得整夜难睡,反复占卜和卜卦后诚惶诚恐,简直有点丧魂落魄的样子,再加上三仙姑上门闹事,气氛更加紧张。这第九部分对情节的发展起着烘托和推动作用。6-9部分情节曲折动人,矛盾尖锐复杂,气氛异常紧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故事到此,弓已拉满,弦已绷紧,蓄势待发。第十部分承第九部分,并与第五部分相呼应,写金旺、兴旺被区政府扣押,二诸葛在区上仍迷信、固执,阻挠小二黑和小芹的婚事并受到区长的严厉批评。第十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第七部分相呼应,写三仙姑的丑态遭到群众的嘲讽、她的封建思想受到区长的斥责。这两部分是故事的高潮所在。在第十二部分里,对小二黑与小芹恋爱事件和其他人物都作了最后交待,并节外生枝,以二诸葛和三仙姑新的外号照应开头,故事在这里结束。
  《小二黑结婚》虽然线索单纯,也没有大开大合的情节,但有较强的故事性。在全篇的一个大故事中,十二个小故事环环相套,步步深入,有悬念,也有伏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完整统一。情节波澜起伏,生动引人。
  由以上《荷花淀》和《小二黑结婚》的情节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孙犁和赵树理的小说都不追求情节的夸张与大开大合,而注意用生活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结构故事,且故事严谨、完整、统一则是他们为文的共同特点。但在安排情节,结构故事上二人更多的是不同:孙犁的小说不以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取胜,往往以简洁生动的个性化语言与气氛渲染见长,注意用人物活动和生活事件组成单纯而完整的故事情节。赵树理的小说特别注重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故事有头有尾,首尾连贯,且往往采用几个小故事组成一个大故事,层层相接,有悬念,有伏笔,前后照应,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脉络清楚,枝干分明,作品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且以故事为主线,将人物融化于故事叙述中,使叙述多于描写。所有这些,都是赵树理安排情节、结构故事的重要特征。
其他文献
在当今的中国,风行的是温柔的时尚小品文,那种供有闲阶层阅读的“散文”,给人的感觉是社会已经进入了无忧无虑的年代,由此,杂文不是为大家所疏忽,就是即使被冠以杂文之名,也已经变得毫无棱角可言,妩媚可爱得如风情万种的女人了,这实在是文学的悲哀。而当我听到有的评论家说,杂文干吗就要按照鲁迅的风格去写,何妨写得“顺溜”一些时,我比任何时候都要明白,在当今时代,文学缺乏的正是骨气。  在阅读了著名的文学家聂绀
期刊
孔子适②楚,出③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④。仲尼曰:“子巧乎!有道⑤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⑥,累丸⑦二而不坠,则失者⑧锱铢⑨;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⑩;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⑾也,若厥侏枸⑿;吾执臂⒀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⒁。吾不反不侧⒂,不以万物易蜩之翼⒃,何为而不得!”孔子顾⒄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⒅!”  (《庄子·达生》
期刊
老舍先生的创作,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建国前以小说创作为主,而建国以后,则以戏剧创作为主。《茶馆》就是老舍戏剧创作的代表作。本剧创作于1957年,于1958年和1963年两次公演,轰动了国内剧坛,并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节目。1980年秋该剧组赴欧洲演出,为中国话剧赢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  《茶馆》为三幕话剧,借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发生在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期刊
周作人的散文以“冲淡”“平和”著称。所谓冲淡平和,一方面是指文字比较质朴、平淡,采取“谈话风”,有“涩味”,不太注意辞藻的修饰;另方面是指作家对所写的事物,往往不明显流露出自己的感情。但如细读周作人的有些散文,可以发现其冲淡后的躁厉,平和下的峻急。小品《梅兰竹菊》便是如此。  “梅兰竹菊”是中华民族影响最为广泛的四种名花。且不论它们秀美的外表,就是其中的象征蕴涵,也可以令喜爱它们的散文家大书一笔了
期刊
也许是现代生活节奏太快的缘故,人们总是抱怨生活太单调乏味,缺少一种诗意。的确,人不能脱离现实而空谈什么艺术,生活有时甚至会淹没你的一切,包括你的兴趣、爱好直至信仰。但无论如何,既然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就少不了有一些感动。也许感动之后你就疏忽了,而一旦在忙碌之余,哪怕花上几分钟,你驻足回眸,努力回忆起这种感动,然后用笔墨尽可能准确地把它描绘下来,这也许就是诗意呢!其实,诗的花朵就开放在我们的思想
期刊
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中,瞿秋白是不应该被忘却的一个名字。他26岁成为中共中央局五位成员之一,党内党外均有赫赫声名;31岁被清除出领导层后依然拖病体怀拳拳之心不倦地为党工作;36岁即为蒋介石政权捕杀。  瞿秋白之受人尊重,当然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评论家、作家、翻译家,是一个革命烈士,但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是一个诚实、勇敢的人。  《告别》一文,选自《多余的话》。这是一部不
期刊
我们熟悉史铁生,熟悉他那篇用青春写就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也倾听过他在《我与地坛》中灵魂的喘息声。读他的作品,我们不能不求甚解,也不能一目十行。我们的目光会艰难地在他的一字一句间爬行。因为在他的作品中,你很难看到明月清风,也绝少出现春暖花开。他的作品负载了太多的人生的苦难。写作,对有的人来说是谋生的手段;对有的人来说是生活的方式;而对史铁生来说却是灵魂的需要。有人说,他是二十世纪最后十年浮躁的文
期刊
这是台湾诗人痖弦的一首绝妙的小诗。  初看诗题,你就会展开无限的愁绪与遐思。秋天,草木摇落,万物萧条,这是一个悲凉的季节,也是个最易让诗人发挥愁绪的争节。“自古逢秋悲寂寥”,在我国古代诗文里,言秋多言悲,从宋玉“悲哉,秋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到曹丕“秋风萧瑟乏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燕南翔”,无不给人以瑟瑟之惑。秋之到来,“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欧
期刊
以上两篇短文,属于古代笔记类。所谓笔记,就是随笔而录,信笔而至,写到哪里是那里的一种杂谈琐语性质的简短散文。现在大多归入杂文类。  我国古代的笔记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兴起了,到唐宋已经相当成熟了。明清时发展迅速,形成了蔚为大观、璀璨多姿的笔记文苑囿。  由于笔记为杂录、随笔,所记录的大多是正史以外的某些宫廷、名流、艺苑、世情等方面的野史趣闻,或借事说理,或借物抒情,嬉笑怒骂,亦庄亦谐,但地位远不及官
期刊
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人看不清摸不透;瞿秋白是一幅画,奇幻迷离,繁复多彩,让人永远解读不完;瞿秋白生命短促,行色匆匆,但处境艰危,磨难重重,争议纷纭,历史的烟帷雾幔模糊了珠玉的光彩。然而当你品读《觅渡》时,会顿生一种拨云见日之感,仿佛听到了作者与秋白那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语。  为创作《觅渡》,作者曾三次往返秋白故居,苦思苦吟了六载时光,在现已改作秋白纪念馆的瞿氏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