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指导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人本主义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目标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体现以人为本的创造观;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评价手段由片面化转向多元化,体现以人为本的评价观。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论;高职院校;課堂教学;改革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以西方哲学理论为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核心是以人为本,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满足教育对象“自我实现”这一最高的需要,主张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获取知识,要使得行为、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发生综合作用的同时,强调学习的创新性。主张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个人主动发起的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剌激,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主张对学习者的评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还包括情感、行为、个性等多方面方面,注重评价的全面性。人本主义理论这些有益的主张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人本主义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体现以人为本的创造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也具有创造潜能,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也说: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潜能,应注重研究其创造力。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目标上,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进行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挥,满足不同的个性需求,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协同发展,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得以形成。同时,要给学生提供发展创造的自由的时间与空间。哲学家斯宾诺沙认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提供平台,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以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纽带,以自由的学习时间、空间为保障,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归宿,使学生在自由的时间、空间中自由发展,自由创造。
二、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人本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落实学生中心论,首先,教师要构建情感化课堂,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是落实学生中心论的前提。人本主义理论十分重视情感化的师生关系,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以情感为纽带,教师要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抑、任何负担的情境下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教师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论是素质高低、能力大小都将其视为具有他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给予充分的尊重与信任,使学生在敢于畅所欲言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使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演变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其次,全盘整合教学过程,使学生始终作为主人的角色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要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全程参与整个过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在自主参与过程中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落实教育要面向全体的新观念。苏格拉底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教学中要兼顾每位学生,只有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中彰显主人翁的地位,教学效果较才能显著提高。最后,灵活应用动态教学方法。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科学运用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走向开放化、灵活化、动态化,教师要一改以往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合,将全新的动态化的方法引入课堂,使整个教学过程再现活力。从宏观上讲,教学方法要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适应不同的学习内容,保证学生参与的持续性、长久性。从微观上看,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兼顾教和学的关系,讲和练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中,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评价手段由片面性向多元化转化,体现以人为本的评价观
罗杰斯主张:对学习者的评价,即要包括外部的评价也要包括学习者自身的评价,使人才培养评价手段既体现多样。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是教师单一的评价,单纯的以学业知识的考查作为评价学生优良可差的惟一标准,缺乏全面而科学的评价标准,无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做恰如其分的准确的衡量,导致以偏概全,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以张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调动,教学效果难以提高。高职院校以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构建以人为本的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还要评价能力的形成、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养成。在评价形式上,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又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包括从预习到讲授、从反馈到作业的整个的学习过程的评价,既关注学生所学知识,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兴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给予科学而全面的公正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是评价标准中的十分重要的环节,但往往被忽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学生的学习程度和价值应由学习者自己来评价。学生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自我评价由学生个人对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寻找解决问题的新的途径与方法。学生互相评价使学生彼此照镜子,找问题,借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相互对照中能有效地取长补短,在扬长避短中,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起责任,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袁朝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述评[J].威宁学院学报,2010(30)
[2]王升.教学设计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07)
作者简介:陶淑霞(1964-)女,满族,大学本科,河北省承德市人,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论;高职院校;課堂教学;改革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以西方哲学理论为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核心是以人为本,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满足教育对象“自我实现”这一最高的需要,主张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获取知识,要使得行为、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发生综合作用的同时,强调学习的创新性。主张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个人主动发起的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剌激,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主张对学习者的评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还包括情感、行为、个性等多方面方面,注重评价的全面性。人本主义理论这些有益的主张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人本主义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体现以人为本的创造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也具有创造潜能,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也说: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潜能,应注重研究其创造力。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目标上,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进行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挥,满足不同的个性需求,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协同发展,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得以形成。同时,要给学生提供发展创造的自由的时间与空间。哲学家斯宾诺沙认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提供平台,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以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纽带,以自由的学习时间、空间为保障,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归宿,使学生在自由的时间、空间中自由发展,自由创造。
二、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人本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落实学生中心论,首先,教师要构建情感化课堂,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是落实学生中心论的前提。人本主义理论十分重视情感化的师生关系,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以情感为纽带,教师要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抑、任何负担的情境下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教师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论是素质高低、能力大小都将其视为具有他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给予充分的尊重与信任,使学生在敢于畅所欲言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使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演变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其次,全盘整合教学过程,使学生始终作为主人的角色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要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全程参与整个过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在自主参与过程中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落实教育要面向全体的新观念。苏格拉底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教学中要兼顾每位学生,只有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中彰显主人翁的地位,教学效果较才能显著提高。最后,灵活应用动态教学方法。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科学运用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走向开放化、灵活化、动态化,教师要一改以往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合,将全新的动态化的方法引入课堂,使整个教学过程再现活力。从宏观上讲,教学方法要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适应不同的学习内容,保证学生参与的持续性、长久性。从微观上看,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兼顾教和学的关系,讲和练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中,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评价手段由片面性向多元化转化,体现以人为本的评价观
罗杰斯主张:对学习者的评价,即要包括外部的评价也要包括学习者自身的评价,使人才培养评价手段既体现多样。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是教师单一的评价,单纯的以学业知识的考查作为评价学生优良可差的惟一标准,缺乏全面而科学的评价标准,无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做恰如其分的准确的衡量,导致以偏概全,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以张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调动,教学效果难以提高。高职院校以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构建以人为本的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还要评价能力的形成、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养成。在评价形式上,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又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包括从预习到讲授、从反馈到作业的整个的学习过程的评价,既关注学生所学知识,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兴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给予科学而全面的公正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是评价标准中的十分重要的环节,但往往被忽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学生的学习程度和价值应由学习者自己来评价。学生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自我评价由学生个人对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寻找解决问题的新的途径与方法。学生互相评价使学生彼此照镜子,找问题,借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相互对照中能有效地取长补短,在扬长避短中,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起责任,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袁朝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述评[J].威宁学院学报,2010(30)
[2]王升.教学设计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07)
作者简介:陶淑霞(1964-)女,满族,大学本科,河北省承德市人,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