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令我刻骨铭心的那场高考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文革”浩劫结束,我国恢复高考进入第二年。我们许多在农村上山下乡的所谓知识青年,都感到是天赐良机,纷纷报名参加高考。激动兴奋之中,我随流从众,也积极报名。学业已荒废多年,需集中时间和精力突击复习加以弥补。但使我未曾料到的是,在准备高考时,却偏逢父亲病重手术。我不禁感慨系之,不知所措。
  母亲不幸逝世得早。父亲自母亲去世后,就当爹当妈地抚养我们三个子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历了许多艰辛,付出了万般劳苦,真是一言难尽,以致于健康每况愈下,积劳成疾,诸病缠身。进入此年,竟先后被几家医院诊断为罹患癌症,并最终经山西省肿瘤医院确诊,随即住院治疗。这对我乃至全家都是晴天霹雳!顿时我们全家陷入恐慌之中,忙乱成一团。母亲去世多年已使家庭如临冰雪,父亲患此绝症更使家庭雪上加霜,真是天塌地陷……我当时感到精神压力特大,几欲崩溃,但作为长子,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坚强,千万要挺住。
  随后在父亲长达数月的治疗中,由于弟妹少不更事,大多由我陪侍照料父亲。在化疗过程中,父亲反应严重,恶心呕吐,心情一直消沉烦躁,对家事时有繁言絮语,无名之火多有发作,忧及家庭医治费用紧张,多次说这病反正是治不好,何必花那么多钱,欠债让家人以后遭罪呢!在绝望情绪支配下,老人曾几次拒绝用药,放弃治疗,坐以待终。但在子女的开导劝说下,又不得不勉强应付医治。他觉得这其实对他已毫无意义,只是走程序为满足子女们的心愿而已。但作为子女的我们内心又何尝不对此绝症感到绝望呢?在医院看到那么多同类病患者整天心情沉重、精神压抑,有的竟跳楼弃世而去,真是瞻念前途,不寒而栗!在此悲情笼罩之下,我的高考复习准备,行之乏力,弃之不忍,我实在难以泯灭以高考途径离村回城生活工作的强烈愿望。
  伴随着高考期的日渐临近,我不得不加紧复习,同时还得兼顾陪侍父亲治病。其间,不免有一时顾及复习,而失于陪侍的情况发生,因而招致家人、邻居或父亲同病房患者陪侍者的非议,认为我不懂事,父亲病成这样,还有什么心思复习高考,理应一心一意陪侍孝敬父亲才对。特别是主治医生和护士,当察觉到我一边陪侍病人,一边还在看书复习备考时,也颇有微词。在此情境中,我感到了一种特殊的压力,十分忧郁苦闷。人言可畏,而其中不无情理,当父亲病痛絮叨时,你怎能不关注倾听!生命因只有一次而弥足珍贵,陪父治病救命乃天理至尊。同时,浩劫余生,高考难得,且会年甚一年增加难度,机不可失,何况以自己薄弱的学业基础哪敢再待来年!如何取舍,真是费我思量。
  往返于所居宿舍与医院由北向南的五里长街,穿梭于医院病房与化疗室之院内由东而西的小道曲径,我一天天踌躇徘徊,不觉高考时间已近。但更令我难受又难忘的是医院决定父亲的手术日竟与高考同日!
  手术前一天,医院要与患者家属谈话,以讲明手术可能出现的险情,并要求家属当事人认同签字。记得我当时曾鼓足勇气,提出推迟父亲手术以错开我高考日期的请求,却被医生以不懂规矩、不明事理为由驳回。医护人员让我分清什么是家中大事,不要胡思乱想,要为父亲按时手术做准备。
  诚然,绝处求生,是人之本能,作为子女有义务奉敬扶持父亲以达此愿;而困境求变,亦人之心愿,通过高考离村回城生活工作,是我当时最大、最迫切的心愿。时机岂忍错失!
  癌症手术于父亲性命攸关,高考所系我前途人生。一则以危,为人之子应尽责陪护;一则以重,机不可失我应尽力争取;二者均不可弃。面临此两难境地,我自信不足,力所不济,只得勉强兼而为之。但未曾料到的是,父亲此时竟打破一直以来对我参加高考的沉默,表态说他对手术很担心,正赶此节骨眼上,你就不要考了,也免得让外人说三道四,笑话咱们。父亲乃身处绝境之人,其言凄苦惨淡,我怎能忍心不从呢?
  父亲无兄无弟,只有一个妹妹在阳泉老家,也患病多年,我只能特意请这唯一的亲戚姑母在父亲手术日前来陪侍,但她要求我当日也必须在医院,不要去参加高考,要不让外人就看得不像话了。父亲所在工厂的同事手术前来探视,也说手术那天会有同事来探视照料,但毕竟那是外人,主不了你们的家事。你身为长子而不在医院,若手术发生情况需应急处理,医生问家人意见时谁来做主?你这样做是不合适的。
  在此备考、备术进入决战的关键时刻,我遭遇到的已不仅是亲戚和父亲同事等人的批评非议,而是手术当事人父亲鲜明直言的反对表态。压力之大,使我寝食难安,心烦意乱,难以抉择。如索性弃考,则意味着机不再来。虽然今后高考年年都会如期而至,但次次也都会与我无缘。因为我自知才疏学浅,只有赶早一鼓作气或能图个侥幸,若来年再考势必再衰三竭。可执意赶考,一旦父亲手术不成功或发生意外,我将因此被众人指责为不孝不敬,落下千古骂名。事实上,我在医院除了能对父亲起一点稳定情绪和心里安慰的作用外,别无助益,即使守在手术室旁,对手术也不会起任何作用。
  思来想去,沉吟再三,不觉已是高考当日凌晨,时间紧迫,已无犹豫之地。迷离恍惚间,半睡半醒中,我终于拿定主意,决定冒天下之大不敬,违逆众意而赶赴考场。
  清晨六点,我骑车从位于太原东山之麓的山西肿瘤医院出发,匆忙奔向考场所在地,也是太原市北郊区政府所在地,位于太原西北方位的柴村。由于路途不熟,且行且问,赶到考场竟迟到了十分钟——多么宝贵的十分钟啊!经核实核对考号考场,解释说明情况后,进入考场即阅卷答题。我提示自己一定要做到排除杂念,集中心力思考答卷,但还是不免为同一时间做手术的父亲操心担忧。他手术情况能否顺利的担心和忧虑,始终萦绕脑际而挥之不去。
  高考时间为三天。第一天下午考试一结束,我就急如星火般骑车由西向东横穿省城奔往医院。进入病房,一看到父亲头部除眼睛和嘴部外全被白纱绷带包裹起来,就感到一阵恐惧不安,急向医护人员询问情况,才得知手术基本顺利,真是非常庆幸。
  在手术后多年的岁月中,父亲以风烛残年度日,不幸又先后患上肺气肿和脑溢血,以致于后来猝然辞世。这是因年老体衰多病交加而致,但人们总不免联想那与手术后癌细胞复发转移有关。因此我也因父亲手术关键时刻未能在医院陪护,总是歉疚于心。虽事难两全,但这次高考给我留下极其特殊的印记和苦涩的回忆。此憾绵绵,此恨不绝,或将与我终身相伴!
  欣喜的是,托改革开放之福,我艰难赶考,最终有幸考取太原师专,回到省城生活工作,我是时代的幸运者。毕业后,我先后任教于中学,供职于行政机关,成家立业,安居度日。饮水思源,均得益于改革开放,令我感念毕生!
其他文献
扇子作为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很长一段时间与平民大众是绝缘的。  扇子起源于中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煽风取凉的,而是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但最早的取凉扇子还是羽扇,大概摇羽扇的姿势比较帅,羽扇得到了文人雅士的追捧。  我们读《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羽扇印象非
期刊
一旦提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曹操”的名字便不免蹦出来。在崇尚正统的时代,若说某个大臣要做曹操,那是一个十分危险的说法,是人民公敌的象征,会引发全民共诛之、共讨之。哪怕是老奸巨猾如袁世凯,听到这样的称谓也会谈虎色变。  然而,在日本历史上,却有一大帮神气活现、理直气壮的“活曹操”,这就是幕府时代挂“征夷大将军”印的日本实际掌权者——将军。  日本的幕府时代始于1185年源赖朝掌握日本政权,从那时
期刊
金克木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  他的学历很低,不过是小学毕业而已。在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时,他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广为拜师,勤奋自学。才华出众的他,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他曾仅靠一部词典,一本凯撒的《高卢战纪》,就学会了非常复杂的拉丁文。他的日语也很不错。除了在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方
期刊
最近“家风”这个词比较热,看电视里人们对家风这个话题的回答,有些令人忍俊不禁,有些令人肃然起敬,还有些只能是啼笑皆非了。这些观感之余,却是不失沉重的思考:中国历来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与家族传承,但今天,人们谈起“家风”二字,为何别有一番滋味?    名门望族与乱认祖宗    笔者京城寓居的胡同里,有一户门庭破旧的平房人家,双开红漆木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木门在时光冲刷下已经
期刊
骡驮轿,顾名思义是骡子背上驮着的一种轿,有的地方称其为架窝子。两匹骡子一前一后,在两个骡子中间的背上搭成一种轿。前面的骡子等于辕骡,是掌管方向、择选道路的;后面的一个叫跟骡,紧跟在辕骡后面,不许脱节、保持稳定。平常没有驯练的骡子是不行的,因此这两个骡子不仅是驯练有素的,并且还是老搭档。  黄土高原丘陵密布,黄河十八弯,交通十分不便。长城沿线道路更是崎岖难走,骡子适宜在山区沟壑跋涉,城镇、乡村运输也
期刊
金岳霖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1938年西南联大成立,金岳霖任联大文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兼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  金岳霖身材高大,常穿一件草黄色的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金岳霖爱戴帽子,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他给新生上课时,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可是,他的眼睛
期刊
提到“太岁”,人们马上会想到那句流传了数千年的俗语:“太岁头上动土。”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太岁”是一种神秘莫测、法力无边,能给人带来大福大祸的“凶神恶煞”!因此,很多人谈“太岁”而色变。  那么,“太岁”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  在中国古代,“太岁”被传成一种地下的“凶神”,谁碰到它谁倒霉,不是倾家荡产,就是家破人亡。所以,在元明两代,民间即有祭祀“太岁”的习俗,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将“太岁”奉为“尊神
期刊
孙奂仑,国民党要员。先后任乐亭、洪洞、阳曲等县知事、冀宁道尹、河北省民政厅厅长、太原绥靖公署参议官、山西省民政厅厅长、南京政府铨叙部参事等职,有政绩。善书法、工于诗,遗作有《庸斋诗草》。  孙奂仑(1887—1956),字药墀,号庸斋。清光绪十二年(1887年)出生于直隶(河北省)玉田县孙家 村(现属潮洛窝乡),属孙氏第十五世。孙氏家族乃钱塘巨族,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由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孙家境
期刊
人们或许已非常熟悉《三国志》记载的关羽因中毒箭,华佗为其刮骨疗毒的故事,并对关羽那不畏刮骨巨痛的凛然神情万分钦佩。然而这只是传说。  爱看电影的朋友可能对20多年前的一部轰动一时的美国电影《第一滴血》中的硬汉兰博也很熟悉,他曾把火药撒在伤口上,给自己消毒。然而这只是电影虚构。  或许有许多人并不知道,在400多年前我国的明朝,有一位铮铮硬汉,其事迹堪比关公,超越兰博,他就是杨继盛。  杨继盛,字仲
期刊
1937年11月,邓小平与随同杨勇率领八路军的一个补充团来到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团部驻在县城南关的樊家大院。邓小平在这里住了60多天,和樊家大院及周围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不要把我们当客人”  来者为客。襄垣群众有着好客的传统,对待客人总是格外地热情,更何况这次的客人是抗日部队和首长。部队首长要住在樊家大院的消息传来后,樊家大院的人就开始忙碌起来。大家一起搬抬东西,合并住房,张罗着给部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