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卢作孚为何招餐梁漱溟?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pril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8年3月初的武汉,由于日本侵略者正大军压境,整个城市弥漫着紧张的气氛。3月8日晚,正忙于战时交通运输的国民政府交通部常务次长卢作孚突然来到武汉德明饭店,宴请他的好朋友,刚从外地考察归来,正下榻于此的梁漱溟。作陪的还有他俩都十分熟悉的老朋友——著名教育家黄炎培。
  一向不愿应酬宴请的卢作孚为什么会在公务极为繁忙之时宴请梁漱溟呢?这个谜底,在近年出版的《黄炎培日记》中才被揭开:黄炎培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1938年3月8日,夜,作孚招餐德明饭店,听梁漱溟报告与毛泽东谈话。”
  原来卢作孚宴请梁漱溟的目的,不为别的,就是急切想知道梁漱溟不久前去延安访问时与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的谈话内容。
  就在两个月前,即1938年1月5日至25日,梁漱溟曾赴延安参观访问,并和毛泽东多次长谈。这次访问在当时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卢作孚也非常想知道梁漱溟与毛泽东谈话的详细内容。
  梁漱溟为什么要冒着严寒和交通不便亲赴延安呢?他后来在《自述》中道出了他的动机:“一是对于中国共产党作一考察;二是对于中共负责人有意见要交换。”

  在20天的考察中,梁漱溟惊讶地看到,延安是“在极苦的物质环境中,那里的气象确是活泼,精神确是发扬”,因而他心中充满了敬佩。而梁漱溟更想听听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对中国抗日前景和建设新中国的看法。十分难得的是,在延安,他和毛泽东前后进行了8次谈话,除了2次礼节性寒暄外,其余6次都是长谈,甚至有2次是彻夜促膝长谈。
  梁漱溟在回忆他与毛泽东长谈的感受时说:“此番会晤,在我印象上甚好。古时诸葛公称关美髯曰逸群绝伦,我今亦有此叹。他不落俗套,没有矫饰。从容、自然,而亲切。彼此虽有争辩,而心里没有不舒服之感。大致每次都可以让你很舒服地回去。”
  对于抗战的前途,毛泽东的抗战必胜的信念和分析让梁漱溟特别敬服。临别时,他对毛泽东说:“毛先生,可以这样说,几年来对于抗战必胜,以至如何抗日,怎么发展,还没有人对我作过这样使我信服的谈话,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文章。您今天的谈话使我豁然开朗,精神振奋!”实际上,不仅是卢作孚急切想知道梁漱溟与毛泽东的谈话内容,而梁漱溟也急于想把他与毛泽东的谈话详情告诉卢作孚。这是因为,他们是彼此最信任,最知心的朋友。按照梁漱溟的说法,他们是“在精神上彼此契合无间”的朋友。
  梁漱溟一生中交往的朋友非常多,但让他最怀念、最敬佩的朋友,则当数卢作孚了。自改革开放以后,梁漱溟竟先后写了4篇文章怀念已去世30多年的好朋友卢作孚。如1983年,已90岁高龄的梁漱溟写了一篇题为《怀念卢作孚先生》的文章。文章第一句就说“卢作孚先生是最使我怀念的朋友”。这个“最”字道出了卢作孚在他心中的分量是多么重了。
  梁漱溟称赞卢作孚是一位“胸怀高旷,公而忘私,为而不有,庶几乎可比于古之贤哲” 的人。梁漱溟写道:“我常对人说:‘此人再好不过!他心中完全没有自己,满腔里是为社会服务的事业。这样的品格,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找不到。’”

  最感人的是1988年5月,梁漱溟已重病垂危,正在医院抢救。但就在此时此刻,他还念念不忘为纪念好朋友卢作孚诞辰95周年写一篇文章。但他已无力握笔了,就让在一旁侍疾的儿子梁培宽代笔。梁培宽在《侍疾日记》中道出了原因:“卢先生是父亲最敬重的朋友。”
  《黄炎培日记》里没有记载卢作孚听梁漱溟讲述后的感想。但卢作孚听了后立即作了一个决定:邀请梁漱溟到他创办和主持的民生公司做延安之行的演讲。由此可以看出卢作孚听后受到多么大的启示和鼓舞,他想让整个民生公司的员工都能分享。
  1938年8月,梁漱溟来到重庆,此时卢作孚仍在武汉忙于战时水陆交通运输工作,但他仍热情邀请、安排梁漱溟到民生公司为全公司员工做延安之行的演讲。
  8月9日,梁漱溟来到民生公司做了题为《陕北观察所得》的演讲。民生公司所办的刊物《新世界》在登载这一演讲前的按语中写道:“总公司8月9日朝会,敦请梁漱溟先生讲演。梁先生于今年1月,曾作陕北之行,特将陕北观察所得,及与毛泽东先生谈话之梗概,择要记述。”
  由于当时没有录音设备,记录员所记虽十分简略,但仍将梁漱溟演讲的精髓保留了来。其要点如下:一是“中共已放弃对内斗争,一致抗日”;二是对国共合作问题,“中共目前的态度是简单的,确定的,‘只要抗战,一切都好’”;三是中共“对抗战前途,是乐观的”;四是“中共对中国前途,认为抗战中需要实现民主,然后和平地转到社会主义,转到邈远的共产(主义)”;五是中共“目前愿共同抗戰,胜利后愿共同建国,永不再需对内斗争”;六是中共“关于政权问题,并非急切需要,只求被认为政党,给与正式地位而已”。应该说,梁漱溟在民生公司所做延安之行的演讲内容,也应是他在卢作孚宴请中所讲大致内容,只不过私人场合更详细更具体罢了。幸而这个演讲记录被民生公司主办的《新世界》及时刊登出来,使我们今天能够大致窥知当年卢作孚宴请梁漱溟时,梁对卢的谈话内容。
  在国民党严密控制的陪都重庆,身为政府要员的卢作孚竟然邀请梁漱溟到民生公司,在公开场合大讲延安之行,大讲中共领导人对抗战前途,对建设国家的主张,卢作孚的这一决定,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深切体现了梁漱溟与卢作孚确实是心心相印,“在精神上彼此契合无间”的好朋友。
  (作者为西南大学教授、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注释:
  1.黄炎培:《黄炎培日记》,第5卷,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271页。
  2.3.4.梁漱溟:《梁漱溟自述》,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166页、168页、173页。
  5.梁漱溟:《景仰故交卢作孚先生献词》,载周永林等编《卢作孚追思录》,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6.梁漱溟:《怀念卢作孚先生》,《名人传记》1988年第5期。
  7.梁培宽:《侍疾日记》,载重庆市北碚区纪念梁漱溟诞辰一百周年筹委会编《梁漱溟在北碚》,1993年10月印,第58页。
  8.9.梁漱溟:《陕北观察所得》,载项锦熙主编《民生公司演讲集》(下),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年版,第552页,第552-553页。
其他文献
早在2007年,笔者就着手对老市长汪道涵进行研究。為查阅档案史料,在相关部门的资助下,先后赴中央档案馆、国家机械工业档案馆、国台办、海协会,以及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档案馆,查阅和收集了近1000万字的史料和文献。同时,笔者还沿着汪道涵曾经学习、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即安徽明光、湖北红安、皖东抗日根据地、华中解放区、山东解放区,以及杭州、上海、北京、香港等实地考察走访,并采访了汪道涵的50多位
期刊
京剧乾旦、梅派弟子舒昌玉先生1927年出生于上海一户药材业世家,即四马路百年老店“舒同寿国药店”。因父辈是生意人免不了应酬,所以少年时的舒昌玉常随忙于社交的父亲出入戏院和堂会,渐渐地和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自此不爱地黄爱皮黄。1950年弃商从艺,正式踏入梨园。1951年,舒昌玉先生因缘结识梅兰芳先生化妆师顾宝森先生,经后者推荐,正式拜入梅先生门下,并得梅先生亲炙住家学戏数月。1985年,经周恩来堂弟
期刊
1978年9月我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攻读古藏文专业研究生。1979年底因家庭困难,学校领导批准让我转入青海民族学院,继续完成学业。1981年毕业后我回到青海民族教材编译处工作。翌年,听先父说起他过去蒙藏学校的同学侯国柱先生藏有“敦煌写经卷”一事,我很感兴趣,希望一睹为快。初见国宝《羯摩经》,大开眼界  1982年夏秋之际的一天,侯国柱先生专程从我的家乡青海乐都来到西宁,一见面即自报家门:“我是侯国柱
期刊
大膽进言黄镇,促成吕思清、金力等琴童受梅纽因之邀赴英留学,还当了他们三年“临时父母”  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 1916-1998)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他1916年出生于纽约,以小提琴神童闻名于欧美。60年代以后,他以一个指挥家的身份活跃在国际乐坛,与世界上许多一流乐团都有过完美的合作。此外,梅纽因还是一位积极的音乐活动家、教育家和著名的人道主义者。1963年他在英
期刊
近日,翻阅相册,突然发现我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四年级和五年级读书时的几张照片。那是我先后两次赴上海郊区宝山横沙岛和奉贤县参加“四清”运动时拍摄的。忆往思旧,有关“四清”的种种经历,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为什么会搞“四清”运动?  “四清”运动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城乡发动一次社会主义教育运
期刊
2019年1月8日晚,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主办,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区政府,华侨城文化集团、华侨城西部投资有限公司承办的“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人物(建筑篇)”发布仪式在成都洛带博客小镇举行。贝聿铭、张锦秋、张永和、刘家琨等10位来自建筑设计领域并作出卓越成就的文化人物接受了这份来自海内外华人文化精英的盛情邀约和文化礼赞。被誉为“古城守护者”的著名历史建筑保护专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阮仪三
期刊
今年1月2日,習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了《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统一而共同奋斗》的重要讲话,其中谈到——70年来,我们顺应两岸同胞共同愿望,推动打破两岸隔绝状态,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启两岸同胞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局面,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广泛,相互往来日益密切,彼此心灵日益契合。台湾同胞为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作出重大贡献,也分享了大陆发展机遇。  值此良机,本刊
期刊
在笔者关于杨兆龙的系列文章即将收笔的时候,必须要回答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通过艰辛努力,争取到了像杨兆龙这样并不缺衣少穿、并不缺乏锦绣前程的人的认同和追随,但在建立了政权之后,为什么发生错整杨兆龙的悲剧,让杨兆龙弥留之际感叹“我这一生没有对不起共产党,而对不起蒋介石”?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阶级斗争扩大化。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所谓阶级斗争扩大化,就是高估敌人、对手的力量,对敌人、
期刊
1959年5月27日,上海兰心大戏院。  这是中国早期话剧掀开其精彩一页的地方。此刻上海市音乐舞蹈会演(“上海之春”的前身)在这里举行。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首演登场了。俞丽拿独奏,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管弦乐队协奏,指挥系学生樊承武指挥。当乐队奏完全曲最后一个音符时,场内居然鸦雀无声,过了好一阵,才响起暴风雨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梁祝》
期刊
对政治初感兴趣  1925年3月,突然传来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消息,国民所期望的召开国会、改选政府、统一中国的希望落空了,这让平日不问政治的女师学生也震动了。那时正值国共两党实行第一次合作,孙中山先生公开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他因病突然逝世于北京,有识之士无不哀痛。一腔热血的青年,岂能无动于衷呢?  宁波学生联合会成立于“五四”运动时,后来一度沉寂。中山先生逝世消息传来,各校学生纷纷提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