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刚刚破晓,一阵寒风吹过瑞士侏罗山麓的比尔市,整个城市慢慢苏醒过来。市民们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栋巨大的青色建筑物里。灯光次第亮起,斯沃琪表厂又开始了新的一天。
“早上好!”虽然已经卸任,但每天早上6点钟,斯沃琪表创始人尼古拉斯·海耶克的身影,仍然会准时出现在厂门口,问候他的每一名员工。正是由于他洋溢的才华和创意,才让这个位于比尔湖畔、人口仅10来万的小城,享有了“钟表业的麦加圣地”的美誉,也为他本人赢得了“瑞士钟表救世主”的称号。
死神的敲门声
24年前,海耶克第一次踏入“钟表业的麦加圣地”,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白发苍苍的老师傅拿着放大镜,聚精会神,用满是老茧的双手仔细测量出日、时、分。“我们的传统是靠口口相传,靠师傅和徒弟之间手把手地传授而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唯有这样,瑞士手表所独有的价值才不会丢失”。
这一切深深打动了海耶克,于是他决定接受邀请,担任瑞士SMH钟表公司的总经理。对于半个身子已在悬崖外的瑞士钟表业来说,海耶克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自从400多年前第一块瑞士钟表在日内瓦诞生,瑞士这个欧洲中部的山地小国就与钟表结下了不解之缘。几百年间,瑞士表匠的天才发明一次次将钟表技术推向新的高峰,瑞士也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世界钟表业的霸主。
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高贵优雅的瑞士钟表却被物美价廉、造型新颖的日本电子石英表打得抬不起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瑞士的钟表出口量从8200万块跌落到3100万块,近一半的钟表企业倒闭,从业人员也从鼎盛时期的19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
至此,支撑瑞士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瑞士钟表业已是风雨飘摇。
为了挽回颓势,以瑞士银行为首的7家银行,共同出资收购了ASUAG和SSIH这两家最大的钟表集团,并于1983年将它们合并为SMH钟表集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耶克加盟了SMH。
海耶克这个总经理还真不好当,因为此前他从未涉足过钟表业。1928年,海耶克出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因为邂逅美丽的梅茨格,成为了“瑞士姑爷”。1954年,靠着2500瑞士法郎的银行贷款,他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为二战后百废待兴的德国企业提供复兴方案,名气日盛。因此,在这个关系到瑞士钟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海耶克临危授命,担负起了让瑞士钟表重现辉煌的重任。
“如果失败,那么世界上将不会再有真正的瑞士手表。”海耶克对自己的处境十分清楚。
寻找“蓝海”
有着悠久历史和精湛工艺的瑞士手表,为什么在初出茅庐的日本表面前如此不堪一击?
伴着香醇的哈瓦纳雪茄,海耶克开始了凝重的思考。
以前,手表被看作是个人地位的象征,不过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手表迅速普及。日本生产的石英表、电子表比瑞士的机械表走时更准确,价格却便宜得多,难怪会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
面对日本手表的强势阻击,不少人建议放弃低端市场。但海耶克却力排众议,否决了这个提议,“手表市场的总容量有5亿只,而售价在75美元以下的低端表,就占去了4亿5千万只的市场份额。如果我们放弃它,就等于将90%的顾客关在门外!”海耶克相信,“手表大众消费的时代已经来临,因此石英表、电子表必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角!”
这个理由仍然不足以服众,“在石英表、电子表市场,日本人已经占尽先机,而且我们在成本上毫无竞争力可言,为什么非要趟这浑水?”
海耶克却已经想得很清楚,“别看日本人现在闹得欢,可它们终究只能在低端市场上折腾,它们没有历史的传承,所以对于高端手表市场,只有干瞪眼的份。只要我们能推出与之相抗衡的低档表,日本人的好日子就算是到头了。”
构想虽好,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经过10多年的发展,石英表、电子表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各厂家的产品大同小异,于是都挖空心思在价格上做文章。“这正是日本人的优势,他们的经理、工程师领的薪水比我们的秘书还少,我们凭什么去和别人竞争”?
“因此,只有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市场,我们才有翻身的机会!”带着这种大智慧,海耶克开始了寻找“蓝海”的日子。
连续几天,他把自己关在家里,却仍然不得要领。烦闷之中,海耶克约了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吃饭。席间,朋友路易斯点名要本地产的一种可乐,却被告知已经不出售了。海耶克陪她跑遍了附近的店铺,结果还是空手而归。
路易斯很是不解:“这种可乐很棒的,不但口感丝毫不逊色于可口可乐,而且价格还要便宜8美分,为什么就卖不走?”
“因为顾客只认可口可乐。”商家的解释简单而直接。
听闻之下,海耶克受刺激不小。他不记得是怎样吃完了那顿饭的,只有当晚回家后,在日记本上写下的这段文字,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感受——
“一般认为,可口可乐畅销是因为它口感纯正,但为何在产品质量和价格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人们依然对它情有独钟,而不选择其他更便宜的替代品?
“很明显,顾客在购买可口可乐时,考虑的已不仅仅是口感、质量、服务等基本的功能性诉求。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左右了人们的选择,顾客选择可口可乐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
“对于这种现象,以往总是简单地归结于品牌的力量,但我认为,品牌背后的真相,应当是企业传达了一种对于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推崇。顾客在消费一个企业的产品时,本质上并不是在消费产品本身,而是在消费产品中所蕴涵的某种生活方式的意义。因此,凡是不符合目标消费群体生活方式的产品,都将成为顾客眼里多余的产品,都将被淹没在同质同量同功能产品的海洋中。”
一个钟表帝国的诞生
悟到了这一点,海耶克眼前豁然开朗:“那么,手表对于人们来说也不仅仅是一只冷冰冰的计时机器。比如一块潜水表最深可以潜到水下600米。但99%购买它的人也许一辈子都没有潜过一次水。所以,这一切不只是为了看时间,而是一种宣言:我喜欢户外、海洋和大自然,就如同年轻人喜欢运动鞋,不是为了跑步一样。”
既然手表不再是昂贵的奢侈品和单纯的计时工具,而是传递个性和情感的一种“情感产品”,为什么不可以像每天换衣服一样,根据不同心情而拥有第二块、第三块……乃至更多的手表呢?
这个念头像落在牛顿头顶的那只苹果一样,让海耶克突然激动起来——第一,它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长期以来,手表作为计时工具,强调的都是准确、耐用等功能性诉求,手表作为情感产品的概念绝对是颠覆性的;第二,它容易操作,按照商业规律,开发新客户的成本要远远大于维护旧客户,让旧客户消费更多的产品无疑要容易得多;第三,它有天然的竞争壁垒。要生产出这样的手表,对技术、设计和推广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好可以避免电子表行业之前屡屡上演的血腥价格战,能保证长期的投资回报。
而这三点,恰好满足了一个优秀商业模式必需的要素,海耶克不再犹豫。
不久第一只斯沃琪手表就摆在了海耶克的桌上。这是一款前所未有的手表,色彩艳丽、设计前卫,完全由塑胶和其他合成材料制成,机械底盘、表壳和镶嵌板三部分被合并为一体成形的表壳,零件也由91个减至51个。“斯沃琪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手表,它代表着个性、时尚和自由。相信没人能够拒绝这个可爱的家伙”。
50天后,德国法兰克福市最高的摩天大厦上悬挂了一条500英尺长的巨幅广告,上面画着一只色彩鲜艳、设计前卫的塑料手表,和“斯沃琪、瑞士制造、60德国马克”几个大字。
只要60德国马克就能拥有一只瑞士手表,这个爆炸性的新闻立即成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市场在第一时间就被点燃了。不久,同样的广告又出现在日本东京银座。
上市第一年,斯沃琪便创下销售80万块的惊人成绩,海耶克开始书写奇迹。
石英表和电子表的普及速度超乎想象,很快就沦落为让人不屑一顾的地摊货,于是,人们对它的尊重也就在一瞬间荡然无存了。这个时候,人们重新意识到了传统机械表的珍贵。“我们从来都没有做过一块石英表。”1983年加入SMH集团的宝珀表的宣言,一下子唤醒了人们心中尘封已久的体验和记忆。
低端产品占领市场,高端产品创造利润。海耶克开始了疯狂的跑马圈地,欧米茄、浪琴、天梭等一大批瑞士名表都被网罗至麾下,逐渐构筑起了一条覆盖各个层次的完美产品线。如今,海耶克的斯沃琪集团已成为了一个商业奇迹——短短20年时间,它就已经发展成为年营业额超过40亿瑞士法郎的全球最大的钟表帝国,仅斯沃琪表的销量累计突破3亿只!
如今已退居幕后的海耶克,仍然是全球创业者心中最具智慧和最成功的快速成功榜样。人们惊叹:在商业史上,只有他才能如此完美地创造出如此快速的疯狂增长!
海耶克自己,对于成功的解释却很简单,“我们出售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手表只不过碰巧成为了它的载体而已。或许有人不喜欢我们的产品,但他能拒绝个性、时尚、自由的生活吗?”
编辑 杨 晶
“早上好!”虽然已经卸任,但每天早上6点钟,斯沃琪表创始人尼古拉斯·海耶克的身影,仍然会准时出现在厂门口,问候他的每一名员工。正是由于他洋溢的才华和创意,才让这个位于比尔湖畔、人口仅10来万的小城,享有了“钟表业的麦加圣地”的美誉,也为他本人赢得了“瑞士钟表救世主”的称号。
死神的敲门声
24年前,海耶克第一次踏入“钟表业的麦加圣地”,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白发苍苍的老师傅拿着放大镜,聚精会神,用满是老茧的双手仔细测量出日、时、分。“我们的传统是靠口口相传,靠师傅和徒弟之间手把手地传授而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唯有这样,瑞士手表所独有的价值才不会丢失”。
这一切深深打动了海耶克,于是他决定接受邀请,担任瑞士SMH钟表公司的总经理。对于半个身子已在悬崖外的瑞士钟表业来说,海耶克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自从400多年前第一块瑞士钟表在日内瓦诞生,瑞士这个欧洲中部的山地小国就与钟表结下了不解之缘。几百年间,瑞士表匠的天才发明一次次将钟表技术推向新的高峰,瑞士也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世界钟表业的霸主。
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高贵优雅的瑞士钟表却被物美价廉、造型新颖的日本电子石英表打得抬不起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瑞士的钟表出口量从8200万块跌落到3100万块,近一半的钟表企业倒闭,从业人员也从鼎盛时期的19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
至此,支撑瑞士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瑞士钟表业已是风雨飘摇。
为了挽回颓势,以瑞士银行为首的7家银行,共同出资收购了ASUAG和SSIH这两家最大的钟表集团,并于1983年将它们合并为SMH钟表集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耶克加盟了SMH。
海耶克这个总经理还真不好当,因为此前他从未涉足过钟表业。1928年,海耶克出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因为邂逅美丽的梅茨格,成为了“瑞士姑爷”。1954年,靠着2500瑞士法郎的银行贷款,他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为二战后百废待兴的德国企业提供复兴方案,名气日盛。因此,在这个关系到瑞士钟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海耶克临危授命,担负起了让瑞士钟表重现辉煌的重任。
“如果失败,那么世界上将不会再有真正的瑞士手表。”海耶克对自己的处境十分清楚。
寻找“蓝海”
有着悠久历史和精湛工艺的瑞士手表,为什么在初出茅庐的日本表面前如此不堪一击?
伴着香醇的哈瓦纳雪茄,海耶克开始了凝重的思考。
以前,手表被看作是个人地位的象征,不过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手表迅速普及。日本生产的石英表、电子表比瑞士的机械表走时更准确,价格却便宜得多,难怪会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
面对日本手表的强势阻击,不少人建议放弃低端市场。但海耶克却力排众议,否决了这个提议,“手表市场的总容量有5亿只,而售价在75美元以下的低端表,就占去了4亿5千万只的市场份额。如果我们放弃它,就等于将90%的顾客关在门外!”海耶克相信,“手表大众消费的时代已经来临,因此石英表、电子表必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角!”
这个理由仍然不足以服众,“在石英表、电子表市场,日本人已经占尽先机,而且我们在成本上毫无竞争力可言,为什么非要趟这浑水?”
海耶克却已经想得很清楚,“别看日本人现在闹得欢,可它们终究只能在低端市场上折腾,它们没有历史的传承,所以对于高端手表市场,只有干瞪眼的份。只要我们能推出与之相抗衡的低档表,日本人的好日子就算是到头了。”
构想虽好,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经过10多年的发展,石英表、电子表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各厂家的产品大同小异,于是都挖空心思在价格上做文章。“这正是日本人的优势,他们的经理、工程师领的薪水比我们的秘书还少,我们凭什么去和别人竞争”?
“因此,只有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市场,我们才有翻身的机会!”带着这种大智慧,海耶克开始了寻找“蓝海”的日子。
连续几天,他把自己关在家里,却仍然不得要领。烦闷之中,海耶克约了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吃饭。席间,朋友路易斯点名要本地产的一种可乐,却被告知已经不出售了。海耶克陪她跑遍了附近的店铺,结果还是空手而归。
路易斯很是不解:“这种可乐很棒的,不但口感丝毫不逊色于可口可乐,而且价格还要便宜8美分,为什么就卖不走?”
“因为顾客只认可口可乐。”商家的解释简单而直接。
听闻之下,海耶克受刺激不小。他不记得是怎样吃完了那顿饭的,只有当晚回家后,在日记本上写下的这段文字,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感受——
“一般认为,可口可乐畅销是因为它口感纯正,但为何在产品质量和价格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人们依然对它情有独钟,而不选择其他更便宜的替代品?
“很明显,顾客在购买可口可乐时,考虑的已不仅仅是口感、质量、服务等基本的功能性诉求。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左右了人们的选择,顾客选择可口可乐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
“对于这种现象,以往总是简单地归结于品牌的力量,但我认为,品牌背后的真相,应当是企业传达了一种对于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推崇。顾客在消费一个企业的产品时,本质上并不是在消费产品本身,而是在消费产品中所蕴涵的某种生活方式的意义。因此,凡是不符合目标消费群体生活方式的产品,都将成为顾客眼里多余的产品,都将被淹没在同质同量同功能产品的海洋中。”
一个钟表帝国的诞生
悟到了这一点,海耶克眼前豁然开朗:“那么,手表对于人们来说也不仅仅是一只冷冰冰的计时机器。比如一块潜水表最深可以潜到水下600米。但99%购买它的人也许一辈子都没有潜过一次水。所以,这一切不只是为了看时间,而是一种宣言:我喜欢户外、海洋和大自然,就如同年轻人喜欢运动鞋,不是为了跑步一样。”
既然手表不再是昂贵的奢侈品和单纯的计时工具,而是传递个性和情感的一种“情感产品”,为什么不可以像每天换衣服一样,根据不同心情而拥有第二块、第三块……乃至更多的手表呢?
这个念头像落在牛顿头顶的那只苹果一样,让海耶克突然激动起来——第一,它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长期以来,手表作为计时工具,强调的都是准确、耐用等功能性诉求,手表作为情感产品的概念绝对是颠覆性的;第二,它容易操作,按照商业规律,开发新客户的成本要远远大于维护旧客户,让旧客户消费更多的产品无疑要容易得多;第三,它有天然的竞争壁垒。要生产出这样的手表,对技术、设计和推广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好可以避免电子表行业之前屡屡上演的血腥价格战,能保证长期的投资回报。
而这三点,恰好满足了一个优秀商业模式必需的要素,海耶克不再犹豫。
不久第一只斯沃琪手表就摆在了海耶克的桌上。这是一款前所未有的手表,色彩艳丽、设计前卫,完全由塑胶和其他合成材料制成,机械底盘、表壳和镶嵌板三部分被合并为一体成形的表壳,零件也由91个减至51个。“斯沃琪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手表,它代表着个性、时尚和自由。相信没人能够拒绝这个可爱的家伙”。
50天后,德国法兰克福市最高的摩天大厦上悬挂了一条500英尺长的巨幅广告,上面画着一只色彩鲜艳、设计前卫的塑料手表,和“斯沃琪、瑞士制造、60德国马克”几个大字。
只要60德国马克就能拥有一只瑞士手表,这个爆炸性的新闻立即成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市场在第一时间就被点燃了。不久,同样的广告又出现在日本东京银座。
上市第一年,斯沃琪便创下销售80万块的惊人成绩,海耶克开始书写奇迹。
石英表和电子表的普及速度超乎想象,很快就沦落为让人不屑一顾的地摊货,于是,人们对它的尊重也就在一瞬间荡然无存了。这个时候,人们重新意识到了传统机械表的珍贵。“我们从来都没有做过一块石英表。”1983年加入SMH集团的宝珀表的宣言,一下子唤醒了人们心中尘封已久的体验和记忆。
低端产品占领市场,高端产品创造利润。海耶克开始了疯狂的跑马圈地,欧米茄、浪琴、天梭等一大批瑞士名表都被网罗至麾下,逐渐构筑起了一条覆盖各个层次的完美产品线。如今,海耶克的斯沃琪集团已成为了一个商业奇迹——短短20年时间,它就已经发展成为年营业额超过40亿瑞士法郎的全球最大的钟表帝国,仅斯沃琪表的销量累计突破3亿只!
如今已退居幕后的海耶克,仍然是全球创业者心中最具智慧和最成功的快速成功榜样。人们惊叹:在商业史上,只有他才能如此完美地创造出如此快速的疯狂增长!
海耶克自己,对于成功的解释却很简单,“我们出售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手表只不过碰巧成为了它的载体而已。或许有人不喜欢我们的产品,但他能拒绝个性、时尚、自由的生活吗?”
编辑 杨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