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败亡之谜

来源 :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eng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秀成的事迹几乎贯穿太平天国的始终。他在军事上屡建奇功,从基层普通士兵一直做到了太平天国的“总司令”,而且他在被俘后留下了记录太平天国和本人历史的长达36100字的亲笔供词,分析了太平天国一误再误、终致失败的原因和过程,使后人得以籍此重新审视回顾那段历史。
  关键词:天平天国;李秀成;天朝十误;天京事变;权力体系
  历史有什么用?历史是无用之大用。胡三省在给《资治通鉴》做注时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司马迁在《史记·报任安书》中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史为鉴,正是历史的功用。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有必要探讨太平天国败亡之谜。
  太平天国的重要军事统帅李秀成在被俘后,写下了数万字的“忠王李秀成自述”,集中描述了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天朝十误。以李秀成的活动及其自述文献为视角,分析认识太平天国的败亡之谜,既有理有据,也切实可行。
  一、李秀成的事迹贯穿于整个太平天国始终
  李秀成是一个有争议性的人。一百多年来,对李秀成的评价褒贬不一,而且大起大落。李秀成是太平天国诸多人物里最无法忽视的一个,他从基层普通士兵一直做到了太平天国的“总司令”,事迹几乎贯穿整个太平天国的始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正因为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了记录太平天国奇人奇事和本人历史的长达36100字的比较完整的亲笔供词,使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回顾那段历史。
  根据曾国藩的机密幕僚赵烈文日记所载,李秀成自述长达五六万言,但是现存的只有36100字。但就凭着这36100字,李秀成已经成为太平天国人物中保留一手个人资料最多的,甚至连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都不能与之相比。
  李秀成是广西梧州府藤县宁凤乡五十七都长恭里新旺村人,父亲叫李世高,母亲姓陆。在参加太平天国之前叫李以文,后改名李寿成,参加太平军后因为功绩卓著,洪秀全赐名李秀成。李秀成说自己幼年时家里很穷,读了几年私塾,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家乡人说李秀成从小就很有才能,做放羊娃时拿一根长长的鞭子,鞭梢上绑着石头,让一大群羊服服帖帖的。李秀成说自己出生在道光三年即1823年,1851年9月下旬,太平军西王萧朝贵和翼王石达开部率军队从李秀成家乡经过,在广西的大林里待了五天,太平军不仅在附近召集拜上帝会众、教众,而且临走的时候,还放火焚烧了老百姓的房屋。李秀成和母亲、弟弟还有许多族人,都跟着参加了太平军。他自己讲:“家寒苦,有食不逃。”当时家里没有吃的,太平军中有吃的,所以加入了太平军。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克南京并定都于此。李秀成此时在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府中理事,相当于中低级的军事干部。1853年9月,李秀成又先后出任后四军帅,到后四监军。1853年11月李秀成跟随石达开去了安徽,1854年1月被派回到了胡以晃手下,升任殿右二十指挥,后来又升为殿右二十二检点,已经是一个中上层的军官,成为防守皖北地方的主要军事将领。
  1855年12月,降了清朝的捻军首领李昭寿,杀死清朝道员何桂珍后,举英山县城投降太平军,其部下的几千精锐也献给了李秀成。捻军首领李昭寿投降,被洪秀全封为殿右七十二检点,李秀成也升级做了地官副丞相。两个月后,1856年的春天,东王杨秀清调燕王秦日纲,率领着陈玉成、李秀成、陈士章、涂镇兴、周胜坤五丞相的数万兵力投入了镇江解围战,目的就是攻破长期围困太平天国都城南京的江南江北大营。攻克江南江北大营之后,李秀成跟着秦日纲的部队追击溃逃的清朝主帅向荣,到了丹阳和金坛。
  当金坛战役激战正酣时,天京事变发生,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盛极而衰,元气大伤。天京事变期间,李秀成一直在金坛前线,没有参与事变,后来被派到皖北镇守桐城。天京事变过后,在石达开回天京主政期间,也就是1857年春天,李秀成通过捻军首领李昭寿收编了捻军盟主张乐行的百万军队,虽然这些军队战斗力很差,但是在天京事变中“失血”过多的太平军,因为捻军百万之众的加入,增添了有生力量。李秀成被封為合天侯,开始崭露头角。
  1857年春,在石达开调动之下,陈玉成、李秀成在枞阳成立联军,大破清军,伏击陈定三所部,收复了皖北的舒城、六安等多个州县,这次胜利正逢太平军天京事后在各地战场接连败退,意义重大。但是,天京事变继续升级,石达开1857年6月从天京出走,脱离了太平天国的主战场。用李秀成自己的话讲,这个时候的太平天国是朝中无人、国中无将。李秀成、陈玉成没有跟随石达开出走,继续留在皖北。洪秀全重新组织了中枢机构,让他的哥哥洪仁发、洪仁达掌握军政实权,让他的姐夫钟芳理主持天京朝政,这些人能力平庸,并没有能力挽救石达开出走之后军事的颓废。天京外围的重镇句容、溧水陷落,镇江、瓜州也先后陷落,天京城被清军围困。
  在此情况下,洪秀全不得不调在天京附近的李秀成增援。1857年底,李秀成顺利地突围到高资的镇江吴如孝部,并且救出了洪仁发,全军返回天京。因为出师顺利,洪秀全任命李秀成为副掌帅、蒙得恩为正掌帅、陈玉成为右正掌帅。这样李秀成就和蒙得恩、陈玉成一道成为了太平天国中期的主要辅佐者。在三个掌帅中,李秀成的官职最低,但因蒙得恩年老多病,而陈玉成长年带兵在外,李秀成实际上成了太平天国中央的权力重臣。他觉得自己职高位重,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针,结果触怒了洪秀全,洪秀全取消了他的合天侯及副掌帅的爵位。按照李秀成自述,他在奏折里“劝天王洪秀全尽心力而奏谏,恳我主择才而用,定制恤民,申严法令,肃整朝纲,明正赏罚,依古制而惠四方,求主礼而恤下,宽刑以待万方,轻世人粮税,仍重用翼王,不用安、福王”,实质上是指责洪秀全任人唯亲。洪秀全将李秀成革职后,因为局势所迫,加之朝臣们全力谏诤,没过多久又恢复了他的官职。
  1858年4月,天京以北的重镇江浦陷落,天京再次被围,李秀成出城组织解围战,第一站到了安徽芜湖和他的堂弟李世贤会师,商定由李秀成渡江,负责江北战局。李世贤留在皖南,负责皖南战局。李秀成随即在芜湖、梁山渡江,准备先攻含山、和州,然后全力进军全椒、乌衣,收复天京的北大门江浦。但因为部队只有五六千人,加上捻军的友军也不过两万人,在与清朝江北大营的德兴阿部交战时溃败,在皖南也连遭失败。这时李秀成把目光再次投向实力比自己强很多的老友陈玉成。1857年7月,陈玉成、李秀成分别以右正掌帅和副掌帅的名义,召集皖南、皖北各路太平军将领在枞阳召开了第二次枞阳会议,由李秀成提议,布置了收复皖北、解围天京的作战方案:先收复庐州,然后乘胜攻破江北大营,打通江浦和浦口,恢复天京的北大门,这场会战由陈玉成充当主力,战事进展顺利,8月23日,太平军击溃清军李梦群部,收复了庐州和庐州周围的多个据点。到了9月下旬,陈李联军号称20万人,在东西葛、乌衣、小店三破德兴阿,收复浦口,第二次击溃了围困天京的江北大营,天京危机暂时得到缓解。   因为攻克江北大营,太平军一改天京事变以来的军事颓势,洪秀全封赏众臣,恢复了金田起义后实行的五军主将制度,陈玉成和李秀成分别以陈天翼和合天翼的最高爵位出任太平天国的前军主将和后军主将。大约在此前后,李秀成获洪秀全赐名,李寿成从此改名为李秀成。除了东王杨秀清之外,在整个太平天国里面,能够用名与洪秀全相同的秀字者,也只有李秀成一人。
  李秀成和洪秀全的关系,可以说是太平天国后期,中央和地方权力体系摩擦、斗争、合作的典型代表。因为李秀成是地方上最重要的军事将领,洪秀全代表太平天国的中枢机构,所以李秀成和洪秀全的恩怨情仇也就代表了后期太平天国权力结构的问题。李秀成受封后军主将之后,与陈玉成有了分工,陈玉成负责安庆和整个皖北的军务,而李秀成负责保障皖北和天京之间的交通顺畅。这种分工是不公平的,陈玉成负责整个皖北的战务,所以他就有机会把皖北各城的守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李秀成负责保障皖北和天京之间的交通,也就是镇守着江浦、天京的北大门,地域狭小,兵力比较少。只有自己的几千亲兵,还有那支他招过来的靠不住的捻军,陈玉成和李秀成之间的矛盾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攻克江北大营之后,湖广总督官文强令湘军猛将李续宾32天深入太平天国占领区400多里,连克潜山、桐城、舒城等皖北重镇,直逼三河。1858年11月中旬陈玉成请求洪秀全派李秀成部驰援西线,陈李再次联军,获得三河大捷,全歼湘军李续宾部5000余人,收复失地,迫使都兴阿撤兵。但是在追击都兴阿的过程当中,李秀成主张稳扎稳打,而陈玉成主张趁势反攻湖北,攻克武昌。两人因矛盾而分兵,李秀成消极怠战,最终导致了二郎河会战的失利,失利之后,太平军的攻势受到遏制,太平军和湘军在长江以北又重新回到了对峙状态。
  1859年4月22日,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到达南京。洪仁玕早年是洪秀全的忠实信徒,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漂泊香港,没有参加金田起义。得知太平军攻克南京的消息,洪仁玕多次试图从香港回到南京,因为清军的封锁及其他原因没能成行。洪仁玕终于到达南京后,洪秀全大喜过望,20天内给洪仁玕升了三次官,最终洪仁玕被封为干王、京中军师。天京事变之后洪秀全说,主师正座,军师也是正座,发誓永不封王,结果洪仁玕一来未满一月连升三级成为干王,引起了功臣宿将的不满,洪秀全仍然不为所动,他在封洪仁玕的诏书中说“风浪暂腾久自息”。风浪可能会波折一会儿,但是不用多久肯定会消失的。为平息众议,在洪仁玕的提议之下,洪秀全又封陈玉成为英王,蒙德恩为赞王,并说,“内事不决问干王,外事不决问英王,两事不决问天王”。这对李秀成的心理打击是很大的,功劳与自己差不多的人封了王,自己既没有封王,也没有封地,而且不受洪秀全的信任,只占着滁州、来安、天长三座江北的城池。更为致命的是,李秀成驻守的三座江北的城池不久后全部沦陷,因为降清之后转投太平天国的的捻军头目李昭寿,再一次投降了清朝。
  李昭寿降清后,故意当着天京派来监视李秀成的侍卫的面,给李秀成送来一封劝降之书。按照李秀成自己的说法,此后20天,洪秀全对他十分猜忌,不但扣留李秀成的老母妻儿为人质,还把中关的船只全部封锁起来,让困守在一江之隔浦口的李秀成左部彻底成为背水孤军,最终李秀成坚守浦口,没有投降。洪秀全为了安抚人心,亲笔写下了“万古忠义”四个字做成匾牌送到浦口,封李秀成为忠王。
  封王之后,李秀成便投入到解南京之围的计划。1859年1月28日,李秀成离开浦口去安徽芜湖找他的堂弟李世贤,召集皖南各路太平军将领商讨解除南京之危的战略战术,参加皖南會战的各路太平军将领很多,有原东王杨秀清系统的杨辅清、黄文金,韦昌辉的亲弟弟韦俊,以及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等人,会议制定了围魏救赵的战术,佯攻杭州,迫使江南大营分兵营救,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对江南大营发起总攻。
  洪仁玕在未知会李秀成的情况之下,命令驻守在安庆的陈玉成部参加围魏救赵的战役。当时,李秀成对于陈玉成的不约而至感到非常惊讶。从后来的战事可以知道,这场战斗即便是陈玉成不参加,以其他各部的力量也能获得胜利。但是,陈玉成兵团从安庆东进江南,让屡受打击的湘军在皖北站稳脚跟并开始战略反攻,直接导致天京城的西大门安庆失陷。
  陈玉成为什么要带兵急忙忙地从安庆赶到江南呢?史料证明,陈玉成去江南实际上是为了和李秀成瓜分地盘。过去,史学家认为陈玉成和李秀成关系非常好,是战略合作同盟。但事实证明,陈李之间是有深刻矛盾的,如咸丰九年,韦俊即韦昌辉的弟弟为了躲避东王杨秀清的义弟杨辅清、杨宜清的追杀寻衅,由池州渡江想要投靠李秀成另寻地盘,结果引起陈玉成强烈不满,按照清朝档案记载,为支持韦俊,李秀成部与陈玉成部于和州地界展开杀戮,这场械斗杀毙数千人,陈玉成和李秀成的矛盾走向了白热化。攻克苏州之后,李秀成有了自己的地盘。陈玉成不想放过江南这块肥肉,于是专程由天京赶到苏州和李秀成商谈瓜分江南地盘。陈玉成说自己在江南无立足之地,意欲提兵赴浙江上游一带。浙江上游一带包括嘉兴为李秀成所控制,李秀成自然不同意。按照《苏台麋鹿记》记载,陈李闹得不可开交,迫使在天京的干王洪仁玕亲自跑到苏州来调停,最终以陈玉成在苏南获得丹阳而告终,这是陈玉成在江南瓜分到的唯一地盘,由他的叔父然王陈时永驻守。
  陈李联军攻克杭州之后,迫使江南大营分兵去救杭州,1860年5月,陈李联军20万以绝对优势对江南大营发起总攻。5月5日江南大营被击溃,随后陈玉成和李秀成的弟弟侍王李世贤兵入江浙,一举攻克苏、松、太、常、杭、嘉、湖江南的“六府一州”,大部分地区都囊入了李秀成、李世贤兄弟的腰包。
  二破江南大营,使太平天国终于摆脱了长达数年的危机,并且在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拥有了富庶的江南地区,建立了以苏州、常州、松江、镇江为主体的苏福省和囊括浙江地区大部分府县的浙江天省。1862年5月,在李秀成、李世贤兄弟的经略之下,攻克了包括浙江省杭州在内的九府七十县,当时清朝版图上的浙江,除了温州、衢州两座府城之外,只剩下龙泉、泰顺、庆元、瑞安、定海五个边远县城。太平天国获得了一块后期的根据地。   李秀成因攻克苏州兵临上海而有了“国际声望”,因为他要直接和外国人接触。但是好景不长,天王又派下一个新的军事任务,要李秀成去扫北。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攻克了北京,洪秀全、洪仁玕产生了试图趁机消灭清廷的计划。当然这个计划也不是完全不切合实际的,只不过李秀成没有执行扫北的计划,按照李秀成自己的说法,他当时接到了江西、湖北很多地方武装起义的呈文,希望他前去收编。刚刚拿下苏南和浙江,急需兵源补充的李秀成对此很感兴趣,于是他踏上去江西、湖北的征途。1861年6月,李秀成到达湖北的武昌大冶和留守在德安的陈玉成部下赖文光隔江相望。之后,安庆危急,陈玉成率先返回安庆解围,李秀成无心恋战,几天之后率军东进,和他的堂弟李世贤去经略浙江了。
  不幸的是,1861年9月5日安庆失陷,太平天国因此失掉半壁江山,陈玉成1862年5月15日在河南延津被处死,李秀成成为陈玉成之后太平天国最大的地方实力派,拥有苏南和浙江大片地盘,因为势力膨胀引发洪秀全猜忌。洪秀全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手段,把李秀成的部下大肆封王,首先是把第一梯队的重要将领陈坤书封为护王、童容海封为保王,并将第二三梯队的将领甚至第四梯队的郡县守将封王。到了后期,太平天国的根据地里的一个县甚至一个乡、一个镇的首领都可能拥有王爵、义爵、主将这样的高级爵位。通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手段,使这些将领贪恋分地,不再一心一意地听从李秀成的调遣。李秀成对此反应很激烈,曾经采用各种方法来对抗。但是这种内耗因为湘军自安庆攻打天京而告一段落。1862年3月24日,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从安庆出发,两个月水陆并进打到南京城下,封锁了秦淮河进入长江的通道。洪秀全十分恐慌,一日三诏,召李秀成回援。当时的李秀成正在围攻上海,胜利在望。按照攻克江南大营的战略,二克江南大营之后,接着顺江东下取上海、再打武汉,恢复到太平天国全胜的局面。李秀成正在围攻上海时,安庆失陷了。
  安庆失陷后天京被围,洪秀全召李秀成回京,李秀成给洪秀全上奏折说,湘军正在围攻天京,但湘军只有三万多人,无力围城,而且天京周围的据点都在太平军手中,天京城内有很多粮食,上策就是稳守不战,等我拿下上海之后,买了火轮船,有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运上大量的粮食,再去解南京之围。但是洪秀全不同意,采取了两面手段,一方面封李秀成为护国军师,另一方面直接下诏给皖南皖北的各地太平军将领,星夜兼程往南京赶。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秀成不得不遵从王命,从上海撤军。在南京又一次召集包括杨辅清、李世贤和天京直属各路大员在内的军事会议,并且刊刻了《会议辑略》,李秀成亲自写下“如欲奋一战而胜万战,必须联万心而作一心”的序言。希望再现当年围魏救赵的胜利景象。1862年10月13日,李秀成召集了十三个王15万人的兵马,号称60万大军,打响了著名的雨花台战役,这是太平天国失败前规模最大的一战,也是决定太平天国命运的一次战役。从10月13日到11月25日,李秀成的太平军和曾国荃的湘军鏖战44天,最终迫使湘军减员三分之一,曾国荃本人也受了伤。但是这时正好赶上咸同之交的江南瘟疫,太平军受瘟疫的影响,曾国荃也受瘟疫的影响,双方最后陷入了僵持状态,结果是雨花台战役十多万太平军没有打赢三万湘军。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湘军兵力精锐,号令统一,指挥严密。而太平军方面有十三个王、十几万人,分属于不同的政治体系,有的分属于李世贤系统,有的分属于陈玉成旧部,有的属于天京朝官系统,太平天国的权力结构使得太平军各个将领之间的配合时有时无、人心不齐,最终战斗失败。
  第二,湘军控制了南京城的水路,这样不但可以掩护侧翼,还能够及时地补充人员、武器弹药和粮食,因为水路被切断,太平军只能靠人拉车运粮食,在江南水鄉这种方式效率极低,让李秀成和太平军的补给很困难。李秀成在自述里总结雨花台战役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士兵没有棉衣,冬天来了还在穿夏天的衣服。他本来是要速战速决的,没想到这场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另外,太平军的枪弹武器虽然数量比湘军多,但湘军的质量好,规格整齐。太平军的武器主要来源是走私,五花八门,质量粗略。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太平军人数占优势,而且占了主场地位,但却难以获胜。
  雨花台战役之后,下一步应该怎么办?洪秀全和李秀成意见分歧很大。李秀成认为苏南和浙江还在太平军手中,他希望回到苏州调集足够的援兵给养,来年再解天京之围。但是洪秀全却希望李秀成进北攻南,让李秀成到江北,再去打河南和湖北。因为洪秀全听说英王陈玉成余部陈德才的20万大军从汉中到了湖北,所以希望李秀成通过这种方式去迎接陈德才的部队。洪秀全说,忠王要忠朕,扶王要扶主,这样江山就成了铁桶江山。洪秀全认为李秀成的十几万大军和曾国荃的湘军打了个平手,如果再加上陈德才的20万兵马,太平军一定能够获胜,可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粮食问题。南京城内没有粮食,李秀成的粮食都已经吃光了,此时明智的举动是让李秀成回到江南筹集粮食和兵力,李秀成遵从洪秀全的瞎指挥,再次进入皖北,但是到了皖北之后却发现赤地千里,因为连年战乱,加上清军坚壁清野,没有粮食可以征集,在渡江的过程中赶上发大水,几十万太平军在遭受饥饿、水淹之后,死伤众多。
  按照李秀成自己的说法,“我一人之失锐,国之危。”进北攻南战略执行下来,直接兵力损失高达十几万人,加之李秀成在雨花台战役之后没有及时回到苏南和浙江参战,导致东线的太平军不断溃败,苏州和江南的郡县相继失守,苏福省瓦解,浙江天省瓦解,太平天国就剩下了一座孤城南京。绝望的李秀成在1863年12月1日放弃苏州回南京。回到南京之后,李秀成向洪秀全提议,“让城别走。”南京城已经守不住了,转移到内地,尤其是江西,避开洋兵和最可怕的洋人的轮船、洋炮的威力,重振旗鼓。但是这一建议遭到了信天不信人的洪秀全的拒绝和痛斥,甚至以革职相威胁。洪秀全说,“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也乎。”李秀成也很生气,说了这样一句话,“尔将一刀杀我,免我日后受刑。”你不是要革我的职嘛,你干脆把我杀了得了。洪秀全很快觉得自己的话很伤人,派人送上龙袍安抚,并且把天京城门的钥匙又重新交还到李秀成手中。对此,李秀成说,洪秀全“逼气以陪其亡”。李秀成手上只有一万多兵马,经过不停的战争损耗,城内不过三四千人,而且城内无粮,士兵只能靠野草充饥,与此同时围城的湘军水陆并进已经达到五六万人。   1864年6月2日凌晨四更,因为长期食用野草、蜈蚣,病入膏肓的洪秀全拒绝服药,因病逝世。洪秀全的饮食很讲究也很奇特,他以油炸蜈蚣为美味,南京城气候潮湿,蜈蚣比较常见。他长期食用蜈蚣,生病之后又拒绝服药,一味地信天不信人。南京城内没有粮食,他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见天父下凡赐给他甘露,他就到天王府的后院子找到一片地,地里长了很多野菜,他说这些野菜就是甘露,是天父赐给我们的。号召全城军民一块来吃甘露。当湘军攻进南京城时,发现城里一片荒芜,野草都被太平军和老百姓吃没了。洪秀全临死时还念叨着,“大众安心,朕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领到天兵,固保天京。”之后,与世长辞。三天之后李秀成拥戴洪秀全年仅16岁的儿子洪天贵福做了幼天王。
  1864年7月19日,清军用地雷炸开了南京太平门的龙脖子城墙,蜂拥而入。李秀成督军死战,不能抵御。只得保护着幼天王洪天贵福撤上了清凉山,7月19日晚,找来了一些清军的号衣,出其不意地从龙脖子缺口突围而出。为了救洪秀全唯一的骨血,李秀成将自己的战马让给了洪天贵福。李秀成因为骑着劣马,加上受伤,而且从南京跑出来的时候带了大量的金银珠宝,马很快就跑不动了,迷路,上了方山。李秀成进入方山后把金银财宝挂在树枝上,因身上伤口流血,加之天热,就脱下外衣晾晒。有一些老百姓上山发现了他,一看长头发,穿着王服,是长毛的大头目。老百姓说,你把财宝都交出来,我不抓你,你剃了头,去逃生吧。李秀成不肯逃生。另一个村子的村民陶大来也到了方山,他一看财宝都归前一波村民占了,见财起意,发生了爭执。两边商量后,决定“钱你别要了,大头目我交给你吧”,李秀成被陶大来等村民送到湘军将领萧孚泗的军营当中,一开始不知道是李秀成,后来湘军军营里有一大批被抓的太平军将领,齐刷刷地都给李秀成跪下,三呼忠王千岁千千岁。太平天国的最后一只大老虎进了笼子。
  李秀成被俘之后,顶着南京七八月间火炉般的高温酷暑,不顾浑身的伤痛总结天国得失,7月30日到8月7日,以惊人的速度写下了据说五六万字但只保留下来36100字的长篇供词。8月7日,李秀成得知曾国藩要处死他,神色自若地写下了十句叙尽忠之意的绝命词,从容赴死,年仅41岁。关于他写下的十句绝命词,早年的时候认为已经丢失了,可是社科院近代史所的姜涛研究员发过一篇文章《重读<李秀成自述>》,他认为叙尽忠之意的绝命词十句就是李秀成自述里面的天朝十误。
  二、关于李秀成的评价问题
  李秀成到底有没有投降?李秀成在被处死之后,留下了一份供词,曾国藩对这篇供词进行了删改,删改成27818字。这份供词一份交给清廷军机处,叫呈供本,备档。另一份交给其子曾纪泽保管,同时在安庆刊刻了李秀成供词《九如堂本》。但是李秀成供词的亲供手迹,曾国藩一直密不示人。1944年广西通志馆的一个秘书叫吕集义,在湖南曾国藩故宅里看到了李秀成自述的秘本。吕集义根据《九如堂本》,与安庆的版本对照,补抄了被曾国藩删除的5600字,并摄影16页。罗尔纲先生以吕氏补抄本和照片四张作为底本作注,于1951年在开明书店出版《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轰动一时。1956年,年子敏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发表文章《关于忠王自传原稿真伪问题的商榷》,他认为从内容上考察,李秀成不应该向曾国藩投降。笔迹经过法医鉴定,认为自传原稿与《李秀成谕李昭寿书》中李秀成真迹的笔迹不一样,并由此断言,李秀成自述是曾国藩伪造的。实际上,曾国藩伪造这份自述没有什么确切的用处,学者们就此各抒己见。
  罗尔纲先生根据书家八法之说,把两份李秀成字迹的笔划拆开来看,捺和捺进行了对比,撇和撇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字迹表面相异,但实际相同,断言李秀成的自述是真迹。这种严谨的考证方法和治学态度,对我们治学是很有启发的。
  1962年,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把秘藏的李秀成自述真迹交给了台湾台北世界书局影印出版,题签为李秀成亲供手迹,就印证了罗尔纲先生的论断。根据李秀成亲供手迹,罗尔纲先生再次调整版本,1984年推出了《李秀成自述原稿注》的增补本。有学者慨叹,在我国学术史上,注释史集的名家不少,如裴松之注《三国志》,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但在版本方面如此曲折还是没有过的。其后罗尔纲先生根据最终的李秀成自述版本进行了考订,同太平天国制度、避讳字、特殊称谓等12个方面祥加训诂。另外从时间、事实等10个方面订正原文的错误或补充其缺略,名物训诂与史实考订并重,共注释700余条。注释文字是原文的四倍多。可以说罗尔纲先生对太平天国史料所下工夫之深,考订史实贡献之大,史学界无人能出其右。
  李秀成自述的讨论曾引发学界的一场政治风波,1963年戚本禹写了《评李秀成自述》,发表在《历史研究》1963年第四期上。文章认为《李秀成自述》是叛变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自白书,断言忠王不忠,打着“揪叛徒,彰气节”的旗号,掀起了对李秀成的大批判。罗尔纲先生因为坚持李秀成是伪降而遭到批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单纯的学术问题被上升为政治问题,被无限夸大化。很多人被扣上为李秀成辩护的帽子,遭到批判和打压。
  评价李秀成,就要对李秀成的历史形象作出准确的概括。洪秀全赐给他“万古忠义”的匾牌,封他为忠王。罗尔纲先生认为李秀成的投降是诈降,是一种迫于无奈的恢复太平天国的手段。从一手史料来看,李秀成被俘后,曾国荃对李秀成动刑。因为在雨花台大战中曾国荃吃过李秀成的苦头,战斗中曾国荃本人受了伤,而且部队减员严重。根据曾国藩的机密幕僚赵烈文《能静居日记》记载,曾国荃“叱勇割其臂股皆流血,忠酋殊不动”。可见,李秀成被俘之后还是很英勇的。
  李鸿章的侄孙李国瑰按照其父李经钰的讲述,写了《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供词并跋》。文章中提到,忠王被曾国荃关在笼子里,与赵烈文《能静居日记》记载相同。李秀成7月23日被俘,7月26日曾国荃就做了一个很大的笼子,类似于关老虎的笼子,把李秀成放在这个木笼子里面。赵烈文日记中有“纳忠酋于内”。曾国荃“盛服坐大堂,列兵仗。教人肩忠王囚笼进,忠襄讯之,久不答”。李秀成不说话,曾国荃大怒,“乎刑询。”这个刑询就是赵烈文日记里面记载的,“割其臂股皆流血。”李秀成大骂,“曾九(曾国荃排行老九),各为其主,且兴灭无常,今偶得志遽刑我乎。”曾国荃在给李鸿章的信中说,“弟便刺于锥,流血如柱。”拿锥子刀子去扎李秀成的大腿和屁股,流血如柱。按照赵烈文日记的记载,李秀成被俘当天,白天是英雄的形象,晚上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赵烈文问,“你现在被俘,还有什么打算吗?”李秀成说,“惟死而已。”但“顾至江右者皆旧部,得以尺书散遣之,免戕害彼此之命,则瞑目无憾。”李秀成提出要尺书遣散旧部。在李秀成自述里面有著名的“招齐章程”,要招降自己的部将,“言次有乞活之意”。赵烈文说,“汝罪大,当听中旨,此亦非统帅所得主也。”你的罪太大了,曾国荃、曾国藩都说了不算。李秀成俯首不语,比较失望。   在李秀成在自述中,确实有动摇的表现。自述中说:“我今被护(获),何悉今日之由,能早知有此难,而可早避在家为民,何知前世之事。”我早知道这样的话,我还不如就在家当老百姓,饿死也比现在被俘了要凌迟强。“到此为官,军机在手,习久而知,知者避而不及,故惹今日之殃,我亦无怨,皆是自为,非人累我。”接下来这句话是重点,“先忠于秦,亦丈夫信义,楚肯容人,亦而死报。”即朝秦暮楚。又说:“一占清帝之恩,二占中堂、中承〈丞〉之德。”就是曾国藩、曾国荃之德,“万世威名,自古及今,观前览后,容人而定天下,皆大义智广,而成显于今日也。亦是争国之成。”
  李秀成死前又有了新的表现。李秀成临死前的情形,在赵烈文日记里有详细记载,“伪忠酋李秀成伏法,渠写亲供五六万言。”自述的字数在赵烈文日记里有记录,“渠写亲供五六万言,叙贼中事,自咸丰四五年后均甚祥,虽不通文墨,而事理井井,在贼中不可谓非桀黠矣。中堂甚怜惜之。昨日亲问一次,有乞恩之意。”这是临死之前的表现,“有乞恩之意。中堂答以听旨,连日正踌躇此事,俟定见后再相复,今日(8月7日)遣李眉生告以(告诉李秀成),国法难逭,不能开脱。”“李……”关键在于此处有两个字看不清了,赵烈文可能写了比较顾忌的话,所以把它给抹掉了,改成了“颇”,“李颇无蹙容”,知道自己要死了,仍然没有悲伤的表情,“李颇无蹙容,曰:‘中堂厚德,铭刻不忘,今世已誤,来生愿图报’云云。”“傍晚赴市,谈笑自若”,展现了李秀成英雄的一面。赵烈文日记中“谈笑自若”被划掉了,改为“复作绝命词十句”,但是“谈笑自若”四个字仍可以辨认出来。“绝命词十句”据学者研究就是所谓的“天朝十误”,“无韵而鄙俚可笑,付监刑庞省三,叙其尽忠之意。”李秀成叙其尽忠当然是尽太平天国之忠了。“遂就诛,中堂令免凌迟,其首传示各省,而棺殓其躯”。李秀成被杀。
  从李秀成被俘当天的表现,以及他死前的情形可以看出,李秀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赵烈文日记中的记载表现出李秀成有乞活之意,相比于长期以来认为李秀成英勇赴义的高大全形象,赵烈文的记载更符合人性的本真。在死亡面前,对生命的眷恋是人性的真实流露。但从其被俘之后,被清军动刑,以及他死前的表现来看,李秀成仍然不失为忠,所谓忠王不忠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是如果说他万古忠义,也过于牵强,我想用四个字来概括李秀成的一生:白璧微瑕。虽然微瑕,但是不能改变他对太平天国的巨大贡献的事实。其微瑕还表现在他掌控苏南浙江百万太平军之众时贪图享乐,作为太平军后期最主要的军事统帅,后期太平天国安富尊荣泛滥,其始作俑者是李秀成。
  李秀成过生日时,比王钱贵仁打造了一对金凤凰作为贺礼。李秀成在苏州建造的忠王府比天王府的规模还要大,能不引起洪秀全的猜忌和疑心吗?
  从李秀成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太平天国逐渐衰败的原因。李秀成在自述里总结了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天朝十误”。
  现在史学界重视李秀成的论述,有三点原因。一是当事人讲当世事;二是通过文字反思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只此一份。洪仁玕及幼天王洪天贵福都留下了长篇自述,但是并没有系统地反思和判断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三是李秀成作为后期太平军最重要的军事统帅之一,他的自述自然应当重视。李秀成自述的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其中的“天朝十误”实际为十一误,因第六误书写两次,我们按忠王自述原件录入,一起来看一下。
  李秀成认为天京失陷是主观原因,而不是因为湘军忠勇。
  一、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
  太平军扫北,原来有12个军,先头部队是6个军,由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率领,后续部队有六个军由朱锡坤、黄益芸、陈宗扬率领,其中三个军有意外事故,在六合时夜间遭团练袭击,火药库起火,指挥黄益芸战死。时任总制林绍璋召集残军,顺利地带回了天京城,杨秀清以之为能,封其为恩赏丞相,后来参与西征。
  当时太平军的总兵力是50个军一万多人,派到北方的12个军3000人,是太平军最主力的部队——两广老将士,作为第一梯队的将士,其战斗力超过了其他各军。扫北军的失败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后援不继、缺少粮食,是主要原因。还有一些偶然因素,比如北方严寒,太平军打到天京静海县独流镇时,正好是1853年底至1854年初,寒冷的冬天,太平军光着脚,很多人的脚都被冻伤了。扫北军的失败,是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李误因李开芳、林凤祥扫北兵败后,调丞相曾立昌、陈仕保、许十八去救,到临清州之败。
  太平军派出的第一次北伐援军,打到临清之后就溃败了,没有和林凤祥、李开芳的部队会合。
  三、误因曾立昌等由临清败回,未能救李开芳、林凤祥。封燕王秦日昌复带兵去救,兵到舒城、杨家店败回。
  燕王秦日纲复带兵去救,兵到舒城、杨家店败回。秦日昌是仅次于各王的人物,位于早期六丞相之首,排名在林凤祥、李开芳之前。秦日纲被杨秀清派到前线,说明了太平军对太平天国北伐的重视。但是秦日纲到了安徽舒城杨家店就兵败回来,他跟杨秀清的说法是北路妖兵甚多,单兵难往。杨秀清很生气,单兵难往就不管林凤祥、李开芳了吗?正是因为二次北援的失利,使扫北军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失败。尽管洪秀全后来多次派李秀成进北攻南,但实际上太平天国再也没有力量进行北伐,清王朝巩固了长江以北的统治。
  一二三误都是讲北伐的失败,看来李秀成是非常重视扫北的,将其看作是误国之首。
  四、误不应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璋在湘潭全军败尽。
  林绍璋在北伐失败后回到天京,杨秀清让他带病去西征,林绍璋部队的战斗力虽然不如北伐的9个军,但仍然是太平军里面第二梯队的战斗力,但是林绍璋到了湖南湘潭后,部下两万精锐被湘军全歼。湘潭战役溃败,太平军全线败出湖南,之后再也没有力量染指湖南。第四误和一二三误之间是有联系的,因为太平军把精锐主力调到北方,如果扫北军不进行北伐而用在南方战场,太平天国战局可能会不一样,正是因为未能将太平军的主力用在南方战场,才给了曾国藩的湘军崛起和一再复苏、屡败不灭的机会。   五、误应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
  天京事变,东王、北王先后死难,两万多太平军将士死于这场事变,给太平军、太平天国事业造成了很大损失。天京事变对太平天国的影响,并不在于其在战场上丢掉了多少城池,损失了多少将士,关键是对太平天国精神信念的影响和对太平天国权力结构的影响,直接造成太平天国权力结构的紊乱。
  六、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相忌,翼起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
  这里的“狈”,曾国藩认为是写了一个错字,就改成了猜测的“猜”。但是我分析,他想写的是“背”,“翼起背心”,因为紧接其后的话是“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李秀成所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与后人不同。后人认为天京事变是最主要、最关键的原因。在李秀成看来,天京事变第二阶段翼王带兵出走,给太平天国造成的损失是“至大”的。
  李秀成为什么把翼王出走看得那么重?首先,石达开很有才干,连敌手左宗棠都认为石达开“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天京事变时石达开只有26岁,封王时20岁,在大渡河畔被处死时33岁。石达开比李秀成小7岁,但在资历上却比李秀成深厚很多。李秀成被俘之后,赵烈文问他,你评问一下你们太平军的人才吧,李秀成说:“各位王优劣,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唯独佩服石达开,言其谋略甚深。
  六、误主不信外臣,用其长兄、次兄为辅,此人未有才能,不能保国而误。
  七、误主不问政事。
  八、误封王太多,此之大误。
  封王太多耗散了太平天国的軍事力量。各地将领各有封地,使机动的作战部队成了守土的卫戍部队。李秀成和陈玉成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在作战中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就能够打胜仗,两个人分开各守一方,结果先后失败。天京解围战,李秀成率领十三王十余万人结果被湘军三万人打败了,是人心不齐,因为各王都有自己的封地,一旦其封地起火,他就带兵撤走不管天京了。太平天国到底封了多少王?按照昭王黄文英被俘之后的供词,封了2700个王。但这个说法并不可信,幼天王洪天贵福在被俘后的自述中,详细记录了太平天国各个王的王号和姓名,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出来(太平天国封王的王号是有规则的),不到2000多,但几百人总是有的。
  九、误国不用贤才。
  李秀成说太平天国里面没有读书人。
  十、误立政无章。误国误命者,因十误之由而起,而性命无涯。
  第六误、第七误、第八误、第九误、第十误,实际上讲的是一个问题,即后期太平天国政局紊乱,不信外臣,封王太多,不用贤才,立政无章,各自为政。
  论述太平天国失败,李秀成的天朝十误可概括为三大误。
  第一大误,误国之首。包括天朝十误里面的一二三四,扫北败亡连带的军事失败,西征也是扫北连带的军事失败。
  第二大误,天京血案。杀杨、诛韦,翼王石达开负气出走。
  第三大误,核心大误。政局紊乱,后期不信外臣,封王太多,不用贤才,立政无章,各自为政。这些都是后期太平天国权力格局紊乱的表现。李秀成对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很精当的,也是很全面的。李秀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写下的天朝十误,实际上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血与泪的深刻总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从李秀成对天朝十误的分析来看,倘若不是一误再误,太平天国的结局肯定是不一样的。
  四、关于太平天国的评价问题
  面对着现在彻底的全盘否定太平天国,总结了以下七点作为否定太平天国论断的回应。
  第一,革命无罪。只要数百万太平军民投身起义的动机具有正义性,太平天国就不能够被完全否定。如果太平天国真的像某些人说的如此不堪,为什么太平军可以驰骋14年,波及18省,攻克600多座城池。显然,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当然,它的消亡也有其合理性。
  第二,对战役存疑。战争就意味着破坏性。作为内战,要考虑到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不能因发起者发动了太平天国战争,就把责任全部归到太平军头上。太平天国战争的破坏性是多重原因作用的结果。有人为因素,也有天灾因素,比如咸同之交的瘟疫,死亡几百万人。当时,清军、团练、土匪、外国雇佣军、太平军、洋枪队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相比而言,虽然太平军后期的军纪鱼龙混杂,但是太平军正规军的军纪要比清军团练好得多,更不要说与外国雇佣军、洋枪队相比了。同时我们要正视太平军后期军纪下降的历史事实,正视太平军打先锋、破城之后屠城的事实。破坏性在大规模的战争中是不可避免的,无辜的民众在战争中的命运总是悲惨的。我强烈反对鼓吹战争论,一旦开战,玉石俱焚。真正受难的还是老百姓。
  第三,太平天国的宗教,夏正涛研究员考证它是上帝教,我仍然沿用传统的说法——拜上帝教。在当时的语境之下,拜上帝教对政府而言是邪教,在现在的语境下,邪教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太平天国反人类了吗?他们提出的天朝天亩制度,描绘的是人间天堂的景象;它反科学吗?宗教本身就是与科学相背离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强调拜上帝教的科学性,过于苛求。朱元璋是摩尼教的头目,后来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历史问题不等同于现实问题,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上,不能以现在的政治标准去比附历史上的问题。
  太平天国止殇之痛在当世,但是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很多人都把同治中兴、洋务运动视作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太平天国战争确实给近代中国社会注入了更多的现代性元素,传统社会经济秩序、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也是建立在战后对战争的反思的前提和基础之上的。
  第四,太平天国向西方寻求真理具有积极作用。从拜上帝教借鉴西方宗教到洪仁玕《资政新篇》的提出,实际上是一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表现。从苍天明子2014年著作《中国近代条约港与基督教洪仁玕看到的洋社会》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努力。
  第五,沉重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统治,造成了清王朝或者说近代中国权力格局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政治权力体系的下移。按照美国著名学者孔飞力教授的观点,这个时期处于传统中华帝国的崩溃阶段。他认为近代史的开端是1864年,以太平天国灭亡为界限,具体表现为传统中华帝国的崩溃,地方军事化政权扩大,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对立。
  第六,太平天国是近代以来民众抗击外来侵略的一次总的爆发。有人说洪秀全是邪教徒,是色魔淫棍。但有一点不能忽视,根据李秀成自述,洪秀全在外交事务中的爱国言论和举动是值得肯定的。当时英国海军舰队头目何伯和巴夏礼到天京会晤洪秀全,英国意图帮忙消灭清朝,之后与太平天国瓜分中国。洪秀全说,“我征中国,欲相全图。”我要的是整个中国,“事成平定,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此语是与朝臣谈及后不肯从。”表现了洪秀全的爱国情操。也就是说,太平天国运动是对内打击清王朝、对外反抗侵略者的一次总爆发,其正面意义应该正视。
  太平天国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斗争水平最高,奠定了它作为中国旧式民众运动最高峰的历史地位,始终是中国近代史上不能抹杀的一笔。更为重要的是,太平天国创制了全新的社会建设纲领,描绘了完美良善的社会前景,代表了那个时代民众的广泛诉求,这也是今天我们仍然关注、探讨太平天国的原因所在。
  根据中国干部学习网录音报告整理
  责任编辑:范文勤 富裕
其他文献
【摘要】军校大学生骨干的影响力,不仅仅关系到军校学员的日常管理,而且关系到军队未来领导者的培养。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探讨军校大学生骨干影响力现状及其培养策略。首先介绍研究方法,并构建军校大学生骨干影响力网络;然后基于整体网和个体网分别对军校大学生骨干影响力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提升大学生骨干影响力的策略。  【关键词】军校大学生骨干;影响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
摘要:“三社联动”是一种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对国家基层治理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行动主义视阈下剖析了“三社联动”中行动者在社区场域里承担的角色,从信任关系、资源共享、协同行动等方面分析行动网络建构的过程和运行机制,并论述“三社联动”在建立社区公共服务递送网络、缓解社区中“内卷化”倾向、提高社区里社会资本水平三个方面的治理效能,旨在从定位、体系、机制、效能四个方面阐释其治理逻辑,以促进“三社联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显加强了惩治腐败的力度,但这轮反腐行动对公众腐败感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现有研究所得结论却并不一致,在因果关系识别上也存在明显不足。鉴于此,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年与2014年的两期数据,文章结合各省市副省级以上官员因腐败问题被审查的情况构造了一个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法来识别政府反腐对公众腐败感知的影响。研究表明,查处地方高级别腐败官员显著降低了相应地区公众的
期刊
摘要: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和形势任务内涵都有了新的特点。进入新时代,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内涵、准确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意义、认清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形势任务,对今后一段时期内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保持生态战略定力,继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稳步向前,以优异的生态文明建设成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要提升凝聚力,必须克服市场经济规则对理想信念的消解、多元文化思潮对核心价值观的冲击、组织生活单一对凝聚力效果的降解等障碍,在思想建设上体现时代性,在制度建设上着眼长效性,在组织生活上创新多样性,在实践中不斷总结新鲜经验。在实践中,可以抓好“学”“讲”“考”三环节,以制度建设提升思想建设;形成“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格局,创新组织生活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
期刊
摘要:民生問题关乎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其解决不仅依靠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服务提供和资源保障,还需关注、回应和解决自下而上的碎片化民生诉求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就需要畅通民生诉求表达以及快速有效回应的渠道。政务网市长信箱作为网络信访平台,具有推进民生议题解决的功能设定,其实现高度依赖科学的运行机制和联动整合的民生议题长效解决机制,并深受公民自下而上的善用和政府自上而下的善治两大因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如何做好党支部建设工作,因事而化、因時而进、因势而新,解决基层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通过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适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做好基层党支部建设工
期刊
【摘要】统战工作本质上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是一致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其实就是打造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实现多元投入,达成社会稳定繁荣发展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积极开发和利用治理资源,进而实现统战力量的扩大并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值得探讨。因此,结合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统战应成为五华区社会治理机制的一项创新。  【关
期刊
【摘要】让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改变妇女命运,促进女性发展,是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体现了女性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发展和女性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把特色辦学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系统工程,顺应全球化时代女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具有现代女子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思想、发展战略和治校方略、教育方法,大力开展特色教育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教育成
期刊
【摘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流动性、灵活性特征,呈现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的历史脉络,即从“关键少数”教育向广大学生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分散性和流动性教育延伸。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中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正是与党内教育提出的“基层逻辑”一脉相承,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着重阐述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群体特征,重点剖析了高校毕业流动党员“两学一做”遇到的诸多困境,从学生支部建设的视角对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