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足迹14座8000米山峰攀登历史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sx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4座之路
  8000米,不仅是个数字,对很多登山者而言是道分水岭。它意味着更稀薄的空气,更强劲的风,更低的温度,更严峻的环境。世界上一共有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独立山峰,能够全部完成它们,是很多极限登山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全部14座8000米山峰的人,是登山皇帝梅斯纳尔(Reinhold Messner),第一位无氧完成14座攀登的也是他;而在今年5 月11日,意大利登山家Romano Benet和他的妻子Nives Meroi完成了安纳普尔娜峰的无氧登顶,成为了第一对全部采用阿尔卑斯式风格并无氧登顶 14 座 8000 米山峰的夫妇,创造了登山界的神话。
  中国的14座之路,开启的相对较晚,目前只有西藏登山队采用团队的方式完成了14座的攀登。民间攀登者在2013年杨春风和饶剑锋遇难后,14座攀登的脚步略有停顿,但在近几年迅速的进步有目共睹,14座的完成已近在咫尺。
  14座,这是一条无比艰难,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路,走在这条路上的,都是坚定、执着、勇敢的人!
  近些年来,商业攀登的蓬勃发展,使得14座8000米山峰变得更具知名度。副作用是,那些高水准的8000米攀登历史,很容易被湮没在愈发庞大的登顶数字中。这14座8000米山峰的攀登史一一详述显然受篇幅所限,因此只能选取这段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闪光点与大家分享。
  珠穆朗玛/海拔8844.43米
  这座地球之巅,无疑受到了登山者最多的关注。1953年,希拉里的首登成功让登山者振奋。1963年美国一支远征探险队从尼泊尔方向的C2营地登上珠峰西山脊,然后沿北壁横切,从北壁右侧的Hornbein沟槽登顶成功,并沿1953年的东南山脊下撤。这是8000米登山历史上第一条非常规路线。
  20世纪60年代末,尼泊尔再次开放珠峰攀登许可。1975年,由博寧顿爵士为领队的英国登山队沿西南壁新路线登顶珠峰。这是英国人1920年开始珠峰侦察探索半个世纪后,终于登顶珠峰(首登的希拉里爵士是新西兰人)。1978年,梅斯纳尔和哈伯勒无氧登顶珠峰。1979年,以斯洛文尼亚人为主体的南斯拉夫登山队沿完整的西山脊登顶珠峰,这是珠峰最艰难的路线之一。1980年日本登山队从北壁右侧的日本沟槽接着1963年美国队攀登的Hornbein沟槽,完成珠峰北壁的首次攀登。同年,梅斯纳尔沿北壁诺顿沟单人无氧登顶珠峰。这次单人,是选择在气候最为恶劣的季风季,整座珠峰再无他人。还是1980年,波兰人首次在冬季攀登珠峰,这是8000米山峰的首次冬攀,气温是如此寒冷,即使是帐篷中,温度也低至零下40℃。1983年美国登山队由东壁登顶珠峰。从而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有了攀登路线。唯一未曾有人攀登的方向是完整东北山脊。我们所说的北坡路线,全称是北山脊转东北山脊路线。北山脊是北坳至8300米营地那段,如果选择整条东北山脊作为攀登路线,将在7800米、8100米和8200米遇到被称为三尖塔(three pinnacles)的三处岩石塔峰。1982年,乔·塔斯克和彼得·博德曼这两位博宁顿爵士多年的搭档在此处遇难。罗塞尔,也许是最著名的珠峰高山向导,但他的攀登成就却没有太多人知晓。1988年,罗塞尔和搭档哈里·泰勒首次成功越过三尖塔,但是因为过于疲惫,放弃继续冲顶,转从北山脊下撤。
  关于珠峰长期存在的谜团在于马洛里遇难前是否登顶了珠峰。
  21世纪以来,珠峰上的新路线攀登总数甚至不如1980年一年。愈发高昂的费用,不合理的许可制度,更加多变的气候条件,最高海拔带来的难度和低成功率,让珠峰上再现精彩攀登更加困难。
  乔戈里(K2)海拔8611米
  K2的探索有着远比珠峰更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856年。1902年英国的奥斯卡·艾肯施泰因等首次尝试从东北山脊攀登K2;1954年,意大利首登K2,第二次登顶却是在20多年后;紧接着,如同珠峰一样,K2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迎来攀登的黄金年代。1978年,美国队的Louis Reichardt、Jim Wickwire、John Roskelley、Rick Ridgeway四人沿东北山脊又一次登顶K2。Wickwire以外的三人继梅斯纳尔无氧登顶珠峰数月后,再次无氧登顶K2,而Wickwire在距顶峰150米处宿营过夜,也是登山历史上最艰难的夜晚之一。
  1982年,日本队从中国境内的北山脊登顶K2。姑且可以把8000米山峰路线归为三类,第一类是常规路线,也是现在商业攀登的路线,攀登人数占据绝对多数。第二类是高难度经典非常规路线,但危险性相对较低,因此有次数有限的重复攀登记录。第三类是极高难度和极高风险的超极限路线,很多情况下,再无重复记录。K2北山脊则属于第二类。
  1986年的K2,是最灿烂也是最悲壮的一年。首先迎来了首位女性,波兰的Wanda Rutkiewicz和法国的Liliane Barrard。但是下撤中Liliane和丈夫一同遇难。几乎同一时间,在K2的南壁上,波兰的Jerzy Kukuczka和Tadek Piotrowski在缺水缺给养,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开辟了南壁的第一条路线。丢失了气罐,无水可饮,在恶劣天气中,他们沿常规的阿布鲁奇山脊路线下撤。在极高的海拔上度过了四个夜晚,其中三晚是在断绝水粮的情况下撑过来的。随后Piotrowski冰爪脱落,在同伴眼前滑坠身亡。Kukuczka绝境逢生,看到一顶帐篷,补充了吃喝,睡了整整20个小时。
  同一季节,K2西南侧还有四支登山队,计划攀登西南-南山脊新路线,也就是所谓的“神奇路线(Magic Line)”。四支队伍两支来自意大利,另外两支分别来自美国和波兰。其中一支意大利登山队仅有一人,计划SOLO的雷纳托·卡萨洛托(Renato Casarotto)。先是一场雪崩埋葬了两名美国队员,卡萨洛托在连续三次尝试未果后,下撤中跌入冰川裂缝深达40米。最终三名波兰登山者沿新路线成功登顶,在沿阿布鲁奇路线下撤时,罗兹(Wojciech Wroz)滑坠。剩下两名登山者到达肩部。晚上挤在狭小的帐篷里,随即风暴来袭,最终幸存的两名波兰登山者也没有能回到大本营。   也是这一年,斯洛文尼亚登山者托莫·切森SOLO攀登了东南-南山脊新路线,这段路线并入阿布鲁奇路线7800米点肩部。切森也没有继续登顶,而是选择从阿布鲁奇路线下撤。直到1994年,来自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登山者们才完成了东南-南山脊的登顶,因此这条路线也有切森路线或巴斯克路线两个名称。
  1986年,K2诞生了三条新路线,却有13名登山者付出了生命。
  干城章嘉/海拔8586米
  与珠峰及K2不同的是,干城章嘉峰是个庞大的山体,有西峰、主峰、中央峰和南峰四座8500米左右的峰点。因为海拔突出度的限制,仅有主峰收入14座名列,但其他卫峰攀登路线几近独立,和主峰攀登路线不完全重合,因此在谈及8000米登山歷史时也不能忽略。
  1955年,英国队首登干城章嘉主峰;1973年日本队首登西峰;1978年,波兰队首登中央峰和南峰。1979年,由英国的道格·斯科特(Doug Scott,金冰镐终身成就奖)、乔·塔斯克(Joe Tasker)和彼得·博德曼(Peter Boardman),以及法国的乔治·贝滕堡(Georges Bettembourg)组成的小型队伍尝试攀登一条新路线。过去,8000米山峰都是由大型攀登队伍完成,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小型队伍成为最新趋势。前文提及,这支队伍的塔斯克和博德曼在珠峰东北山脊遇难。他们尝试的是西北壁的一条新路线。1930年,德国/瑞士的杜亨弗尔特(G.O. Dyhrenfurth)曾计划尝试,因为雪崩风险而放弃,此后30年无人再次造访。杜亨弗尔特是个陌生的名字,但他却在1936年获得了奥运会历史上仅有的三块金牌之一。斯科特等人不仅承受着巨大的冰崩风险,从5800~6900米的路段陡峭如马特洪北壁,难度不言而喻。这不仅是干城章嘉峰的第一支小型队伍,也是首次无氧登顶。斯科特、塔斯克、博德曼以及同时代的梅斯纳尔等,翻开了喜马拉雅攀登历史新的篇章。
  既然干城章嘉峰是一座由四个峰点组成的山脉,那么连穿就是个自然而然的话题。1984年,一支来自日本的近30人的庞大登山队尝试南峰、中央峰和主峰的连穿。1989年,苏联的登山队完成了全部四个峰点的连穿。日本队分成了数个小分队,分别攀登南峰、中央峰和主峰固定路绳,最后三名队员从1978年波兰首登路线登顶南峰,沿着未曾有人攀登过的南峰—中央峰山脊登顶中央峰,之后撤回冰川平台,重广恒夫无氧登顶了南峰和中央峰后,精疲力尽,选择下撤,另外两名队员沿首登路线继续登顶主峰。
  1989年,苏联队连穿干城章嘉诸峰则更为宏大。这支队伍由32名队员和65名夏尔巴组成,在第一轮攀登中,沿新路线(或部分新路线)登顶了全部四个峰点,打通了四个峰点之间山脊的全部路线,并且铺设路绳。随后对计划进一步细化,后勤组在一些关键节点运输足够的物资。4月30日和5月1日,两支五人队伍分别向西峰和南峰出发,开始双向连穿,再分别从南峰和西峰下撤。这次远征堪称极其成功,总共73人次登顶各个峰点。
  洛子/海拔8516米
  洛子和珠峰南坳相连,是14座8000米主峰中海拔突出度最低的一座,攀登路线和珠峰东南山脊常规路线大半重合,多花一天时间,就可以在攀登珠峰之余顺便拿下洛子。面向珠峰大本营的西壁,也就是常规攀登路线必经的洛子壁(Lhotse Face),顶端就是洛子主峰,但这并非洛子峰全部。
  从珠峰南坳向洛子望去,其主峰身后隐藏着一道长长的山脊和若干卫峰的峰点。最远处的Lhotse Shar,即洛子东峰,中间有洛子中央峰及其他若干小峰点。在这道山脊两侧,是和珠峰东壁连为一体的康雄壁和喜马拉雅最陡峭之一的洛子南壁。
  1984年,斯洛伐克的一支登山队沿南壁登顶洛子东峰,这是洛子南壁的第一条路线。2001年,包括阿列克谢·波洛托夫(2013年与丹尼斯·尤博克尝试无氧攀登珠峰时遇难)和尤里 · 科舍连科(2004年金冰镐奖得主)的一支俄罗斯队伍从南坳沿康雄壁横切至山脊,登顶中央峰,至此8000米所有卫峰全部登顶。2010年哈萨克斯坦登山者丹尼斯·尤博克(无氧14座,多条8000米新路线和首次冬攀,金冰镐奖得主)开辟由珠峰南坳直接横切至洛子主峰沟槽的新路线。洛子的康雄壁,因为极其陡峭的地形和巨大的雪崩风险至今无人完攀,洛子东峰至洛子主峰的连穿路线,也依然属于未来。
  说完珠峰和洛子,不能不把努子峰,这座不属于8000米的山峰也拉进来,这三座山峰形成的马蹄形连穿,成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信不少读者是通过Ueli Steck遇难前介绍的计划对此连穿路线有所耳闻。Ueli的计划是从珠峰南侧路线的C2营地转向北翻上西山脊,接着沿北壁横切至Hornbein沟槽,沿此登顶珠峰,下撤至南坳,然后沿Denis Urubko的2010年路线直接切至洛子峰沟槽登顶洛子,最终撤回大本营。这样一个让Ueli准备许久的计划,在整个马蹄形连穿路线中,大约只占了不到30%,而且避开了最困难的部分。
  如何形容这条完整的连穿路线呢?既然是沿珠峰西山脊,那就应该是1979年南斯拉夫登山队开辟的完整西山脊路线。这是珠峰最困难的路线之一。接着和Ueli的计划一致,直至登顶洛子峰。洛子峰和努子峰之间是一段蔓延数公里的山脊,不断上升下降,翻越努子峰的多个大小峰点,这段山脊至今无人攀登。无论从海拔、长度、难度,还是无人攀登的新路线,这条马蹄连穿路线或许真的堪称登山中的终极连穿。
  马卡鲁/海拔8463米
  1955年,来自法国的里奥内尔·特雷和让·库西沿北坡首登马卡鲁。1971年法国的罗伯特·帕拉戈(金冰镐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带领的登山队开辟马卡鲁西柱路线。   在西柱北侧是马卡鲁最具挑战性,也是8000米山峰中一等一的难题—— 马卡鲁西壁。1981年,波兰登山者库库奇卡·库蒂卡(金冰镐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和英国的阿列克斯·麦金泰尔尝试西壁直上路线。攀登至7800米,遭遇一段500米高的垂直岩壁。第一天,他们往上进展了30米,第二天又只进展了30米。他们自知无望登顶,不得不放弃。库蒂卡的原则是只攀登那些最艰难的路线,不屑那些“无聊的”常规路线。他不愿空手而归,于是单人攀登马卡鲁,选择从西壁最北侧起步至Makalu La山坳,然后沿西北山脊登顶。这是马卡鲁峰首次单人无氧阿式新路线攀登。1997年一支来自俄罗斯的登山队再次尝试西壁攀登,因为7800米的岩壁障碍,他们从7300米处开始转向1971年西柱路线,并在约8000米并入该路线。7300~8000米的这段岩石是如此困难,队员们不得不分组修路,进展缓慢,从路线上撤回大本营的队员需要3~4天才能恢復。最终波洛托夫(即洛子中央峰登顶队员)等成功登顶,但也有一名队员在下撤中被落石击中遇难。此次攀登获得了次年的金冰镐奖,但大型队伍的传统远征攀登方式、付出生命代价等因素,也成为金冰镐奖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一次攀登。至今,马卡鲁西壁直上路线依然无人完成。
  2009年2月,哈萨克斯坦的丹尼斯·尤博克和意大利的西蒙尼·莫罗首次冬季登顶马卡鲁,这是喜马拉雅的9座8000米山峰中最后一个完成冬季首登的。
  卓奥友/海拔8201米
  1954年,奥地利的海尔伯特·蒂希、塞普·约希勒、和夏尔巴帕桑·达瓦·拉玛首登卓奥友。印象中20世纪50年代的8000米山峰首登是依靠庞大的登山队和氧气完成的,但是卓奥友首登队伍一共仅有3名奥地利登山者和6名夏尔巴,而且无氧完成。14座8000米山峰中,有6座山峰首登是无氧完成的,卓奥友是其中海拔最高的。
  今天,卓奥友已经与难度最低的8000米山峰画上了等号,但是,难度永远是和路线直接挂钩的,卓奥友一样有高难度的路线。
  卓奥友的常规路线位于比较平缓的西侧,但尼泊尔侧的南壁和东南壁却是极为陡峭凶险。1978年,一支德国和奥地利登山者组成的5人队伍持徒步许可开辟了东南壁上第一条路线。1984年末,包括库库奇卡在内的波兰登山队尝试冬季攀登东南拱柱新路线。无论是天气还是技术难度,从营地设置可见一斑。1月8日到达5400米C1,1月13日到达5700米C2,1月29日到达6600米C3,2月8日攀至7200米C4,2月11日攀至7500米C5。2月13日,第一支冲顶队伍成功登顶。
  2009年,哈萨克斯坦的丹尼斯·尤博克和同胞波利斯·德德申科尝试在东南-南壁方向攀登一条难度极高的新路线。出发前,他们对留守大本营的夏尔巴说:“8天还不回来,你们可以想办法找我们,10天还不回来,你们就回去吧。”他们穿着冰爪攀登难度高达6b的岩石路段,6100米处一段80米的仰角用了整整一天。7100米处遭遇暴风雪,两人冒着恶劣的天气继续攀登,雪崩风险越来越大,只能放弃原来计划的路线,在7950米处并入1985年的波兰路线。丹尼斯留下了背包轻装冲顶,也作为下撤时的路标。8000米无氧,深雪中开路,累到几乎无法呼吸。夜色中两人登顶卓奥友,并在雪崩、冰崩和落石的极度危险和断粮中用了整整三天下撤,两人分别减少了10公斤体重。此次攀登,丹尼斯完成了个人14座无氧攀登,也获得次年金冰镐奖。
  在14座8000米名单中,丹尼斯·尤博克可以说是最后一位极富成就的登山者,他继承了20世纪80年代那批登山者的风格,追求的不止登顶,而是如何登顶。在这14座中,五条新路线,两座冬季首攀,这样的成绩足以比肩瑞士的洛瑞唐(第二位无氧、第三位完成14座)和波兰的维利茨基。在他之后,鲜有14座登山者再有新路线纪录。
  道拉吉里/海拔8167米
  1950年的法国登山队在远征安纳普尔娜的同时,也把目标同时锁定在了道拉吉里上。只是地图的不精确导致接近路线无比遥远,不得不放弃攀登尝试,转向安纳普尔娜。之后连续6次攀登尝试都失败后,道拉吉里成为当时对外关闭的希夏邦马之外唯一没能登顶的8000米山峰。
  1960年,一支德国、奥地利、瑞士和波兰的国际登山队沿东北山脊成功首登,奥地利的库尔特·蒂姆贝格成为海尔曼·布尔后唯一的一位首登了两座8000米山峰的登山者,也因此获得2013年金冰镐终身成就奖。
  1975年,梅斯纳尔和皮特·哈伯勒登顶迦舒布鲁姆I峰,首次阿式攀登了8000米山峰后,注定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那个年代的登山者们尝试如何将传统的远征式攀登转向更为轻快和优雅的阿尔卑斯式。1980年,来自法国的勒内·吉里尼、英国的阿列克斯·麦金泰尔和波兰的路德维克·威尔钦斯基以及沃伊特克·库蒂卡尝试从东壁攀登。在7500米处,因为巨大的雪崩风险,迫使四人下撤。之后再次沿首登路线登顶。这是8000米山峰的第二次阿式攀登,而且路线难度更胜之前。
  1984年和1993年,来自捷克斯洛伐克和哈萨克斯坦的登山队开辟西壁新路线。道拉吉里西壁高差4500米,是地球上高差最大的山壁之一。1985年捷克斯洛伐克登山队再次尝试西壁直上路线,因为天气原因,在接近顶峰时被迫放弃。一些曾参加过1984年洛子峰南壁攀登的队员感觉,道拉吉里西壁的难度更胜一筹。
  道拉吉里的南壁,先后曾有1977年和1981年的南斯拉夫队、1986年的波兰-加拿大队及1999年的托马斯·胡马SOLO尝试,至今无人完攀。
  马纳斯鲁/海拔8163米
  马纳斯鲁是希夏邦马之外唯一一座由亚洲国家(除尼泊尔)领队并且首登的8000米山峰。日本在8000米攀登的探索,或许超过大多数人的想象。在14座8000米山峰中,日本登山者在其中的10座山峰开辟了近20条新路线,这样的成就足以跻身一流登山强国。   20世纪70年代,沉寂数年之后又一轮喜马拉雅登山潮再次席卷而来。1971年,日本登山者沿难度极高的西北山脊再次开辟新路线,在7000米海拔需要攀登一段250米高的屋檐和仰角岩壁。队员们花费4周时间,用了上百岩锥修路。这是安纳普尔娜南壁和南迦帕尔巴特鲁珀尔山壁(Rupal Face)后,第三条极高难度的8000米路线。
  1972年,攀登了南迦帕尔巴特的梅斯纳尔沿南壁新路线攀登了他的第二座8000米山峰。1986年,一个惨烈的K2攀登季后,库库奇卡又一次来到马纳斯鲁,在大本营中通过广播得知梅斯纳尔连续登顶了马卡鲁和洛子,率先完成14座8000米,自己在两人之间的竞争中落败。从1979年第一座8000米,库库奇卡用8年就完成了14座,仅为梅斯纳尔的一半时间,其中9条新路线,4次冬攀,不借助夏尔巴,全部为小队伍或阿式攀登,其攀登含金量甚至胜过梅斯纳尔,无出其右。
  南迦帕尔巴特/海拔8125米
  毫无疑问,在14座8000米山峰中,南迦帕尔巴特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山峰。
  南迦帕尔巴特是唯一临近村落的8000米山峰,无需长途接近,得益于地理位置,1895年英国的马默里在南迦帕尔巴特拉开了攀登8000米山峰的序幕。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将攀登南迦帕尔巴特作为显示国力和鼓舞民众的手段,派出5支登山队尝试未获成功,却有25名队员和夏尔巴遇难。
  战后,德国登山者继续锁定南迦帕尔巴特,1934年遇难于此的领队威利·默克尔的同母异父弟弟卡尔·海尔利希科夫接过了领队的责任,于1953年带领一支德-奥联合登山队再次尝试。7月3日凌晨3点,来自奥地利的海尔曼·布尔出发冲顶,晚上7点,单人无氧登顶南迦帕尔巴特。在顶峰留下了冰镐,开始下撤。途中冰爪脱落,太阳也落山了,布尔被迫在顶峰以下150米处的一块岩石上露宿,没有背包,没有给养,没有睡袋,幸运的是当晚无风,布尔得以幸存。次日中午,在饥渴和极度疲劳中布尔找到了存留于此的背包,补充些许水粮和休整之后,体力恢复许多。晚上7点,距离出发40小时后,布尔回到帐篷中。7日,布尔与其余队友回到大本营。布尔用其难以想象的意志力在14座8000米的首登历史中,书写了一段最传奇的篇章。
  南迦帕尔巴特在南侧、东北和西北方向由三处山壁组成:鲁珀尔山壁(Rupal Face)、拉克希奥特山壁(Rakhiot Face)和迪亚米尔山壁(Diamir Face)。将南迦帕尔巴特视为己有的海尔利希科夫让奥地利人从Rakhiot山壁夺了首登,心有不甘之余,组织了一次接一次远征。1961年尝试迪亚米尔山壁,并于次年成功登顶。1963年、1964年和1968年,海尔利希科夫又组织登山队尝试从鲁珀尔山壁攀登。鲁珀尔山壁大本营位于海拔3600米,距离顶峰4500米,是高差第一的山壁,难度可想而知。
  1970年,海尔利希科夫卷土重来,此次队伍中有两位来自意大利南蒂罗尔地区的年轻人,梅斯纳尔兄弟。南蒂罗尔是一战后由奥匈帝国割让给意大利的领土,但是语言文化传统与奥地利及巴伐利亚更为接近。后面便是熟知的梅斯纳尔和弟弟君特冒险冲顶,无法原路下撤,被迫沿迪亚米尔山壁(Diamir Face)下撤,君特在下撤中失踪,直至数十年后遗骸才被发现。南迦帕尔巴特也成了梅斯纳尔的心结,为了寻找弟弟遗骸,多次前往,并于1978年独攀,实现8000米山峰首次單人攀登。
  2005年,美国的斯蒂夫·豪斯和文斯·安德森沿鲁珀尔山壁中央岩柱攀登鲁珀尔山壁。第一天,两人没有结组,上升了1500米。第六日离开帐篷开始冲顶,多余的装备留在营地上方100米的岩石下,仅带着水、干粮、备用衣服和5毫米的辅绳。靠近顶峰的雪非常松软,雪崩风险巨大,领攀必须靠膝盖开道,再用脚踩实。两个半小时仅上升60米。日落前一小时,两人精疲力竭到达顶峰。两天后沿1970年的路线回到大本营。此次攀登毫无争议地获得次年金冰镐奖,也是21世纪以来,8000米山峰最精彩的攀登之一。
  在鲁珀尔山壁和迪亚米尔山壁之间的山脊被称为马泽诺山脊(Mazeno Ridge),以5358米的马泽诺山口为起点至顶峰,全长12公里,是所有8000米山峰中最长的山脊。在历史上,曾有多支队伍尝试沿这条山脊登顶,其中包括道格·斯科特、沃伊特克·库蒂卡、埃尔哈德·洛瑞唐、斯蒂夫·斯文森等金冰镐终身成就奖或金冰镐奖得主,无氧14座的一众传奇大神。最接近成功的是2004年斯蒂夫·斯文森和道格·查波特完攀了山脊的主要部分,因为天气和身体原因不得不从鲁珀尔山壁下撤。2012年英国的桑迪·阿兰和里克·阿伦历时14天,登顶南迦帕尔巴特,此时他们已经在7000米以上停留了10天,帐篷留在了山脊上,没有燃料、水和食物,接着3天沿着迪亚米尔山壁下撤到C2,遇见捷克登山队,得到了3天来的第一口水和食物。又过了一天,终于撤回大本营,全程历时18天。
  安纳普尔娜/海拔8091米
  安纳普尔娜也是座有故事的山。1950年,法国登山队在探索道拉吉里峰遭遇困难的时候,及时将目标转向了安纳普尔娜,莫里斯·埃尔佐格和路易·拉希纳尔不借助氧气,人类的足迹首次留在了8000米之巅。因为冻伤,埃尔佐格失去了全部的手指和脚趾,而拉希纳尔也失去全部脚趾。
  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沉寂,1970年,克里斯·博宁顿领队的英国登山队,外加美国大岩壁高手汤姆·弗罗斯特作为外援,在安纳普尔娜南壁开辟了一条新路线。从此,登山者们不再仅仅追求登顶,而是把目标锁定在了那些更加陡峭更加艰难的路线上。如前文提及的南迦帕尔巴特鲁珀尔山壁、马纳斯鲁西北山脊、马卡鲁西柱等。
  安纳普尔娜是一座屏风状的山峰,沿顶部的山脊连穿将是巨大的挑战。1984年,瑞士的埃尔哈德·洛瑞唐和诺贝特·约斯从安纳普尔娜南侧的冰川最东端出发,用了两天到达7500米被称为黑岩(Roc Noir)的峰点。这里是安纳普尔娜东山脊的起点,距离主峰达5.5公里。想象一下在慕士塔格峰顶跑5公里,更不用说这是一段充满刃脊、雪岩和岩板的地形,海拔也上升到了8000米以上。翻过东峰,在东峰和中央峰之间的山脊垭口顶着暴风雪过夜。过了中央峰,遇到一处近百米的岩壁需要下降。第四天终于登顶安纳普尔娜主峰。因为那段岩壁,原路下撤已经不可能,只能冒着巨大的雪崩风险沿北坡下撤。在他们的回忆中写道:“下撤我们有三个人,还有一个叫恐惧。”他们对安纳普尔娜北坡的认知来源于明信片。经历了陡峭冰雪壁及雪崩,两天后回到北侧日本队和捷克队的大本营。洛瑞唐和约斯将8000米攀登带到一个新的境界,完成了安纳普尔娜的首次连穿。   1991年,法国的让·克里斯托弗·拉法耶和皮埃尔·贝冈尝试在南壁阿式攀登一条新路线。到达7400米后因为恶劣天气被迫下撤。因为轻量攀登风格,下降锚点的装备必须省着用,有时只能放弃备份。下降了四五段后,一个机械塞失效了,贝冈带着绳子和大多数的装备跌下南壁,只留下拉法耶一个人,距离底部还有1600米。拉法耶在75度的陡坡上倒攀至曾经最高的营地,在那里找到了20米绳子,借助帐篷地钉,甚至塑料瓶等一切可以用上的装备,右臂被一块落石击中而骨折,无望的拉法耶躺在一处平台等了两天救援。但是一支斯洛文尼亚的队伍在南壁远侧,因为风险太大救援无法实施。绝望中的拉法耶依靠一条胳膊坚持着撤回大本营。此时他的妻子甚至接到了他的死讯。2002年拉法耶回到安纳普尔娜,和西班牙的阿尔贝托·伊纽拉特基重复了1984年的路线,圆了安纳普尔娜之梦。2013年,瑞士机器Ueli Steck和法国的雅尼克·格拉齐亚尼及斯蒂凡·贝诺阿完攀了拉法耶和贝冈留下未完成的路线。
  迦舒布鲁姆I/海拔8068米
  迦舒布鲁姆I峰是喜马拉雅攀登的又一座里程碑。1975年,梅斯纳尔和皮特·哈伯勒以阿尔卑斯式开辟西北壁新路线,这是8000米山峰首次阿式攀登。阿式攀登具体而言,需要自己背上全部装备,不预设帐篷,不修路绳,没有夏尔巴,没有氧气,实现快速攀登。和过去的喜马拉雅式远征攀登相比,阿式攀登被视作更优雅、更接近攀登实质的方式,队伍更小,耗费资源更少,同时也更倚重个人能力,在8000米的山峰上,难度显然高了很多很多。梅斯纳尔和哈伯勒此次攀登,让攀登界震动不小,精英登山者们意识到,又是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布洛阿特/海拔8051米
  没有哪座8000米的首登能有布洛阿特的传奇色彩,更不会像布洛阿特那样超越了整个时代。1953年,海尔曼·布尔首登南迦帕尔巴特之后,开始计划下一座远征山峰。1957年,这支队伍一共由四人组成,巴基斯坦当地背夫将物资运送到大本营后即离开,从此以上没有夏尔巴或其他背夫减轻他们的负担,因此也必须以更轻快的方式攀登。两周时间里,他们设立了三个营地,5月29日,从C3出发登至前峰,此时天色已晚,大雾降临,无法判断此处是否是最高峰。撤回大本营后,休息数日,他们再次出发,回到前峰后确认,一道漫长的山脊延伸至更高的主峰。夕阳下,四人先后登顶。
  小队伍,不借助外力(如夏尔巴),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首登一座8000米山峰,这是8000米首登历史中仅有的一次。这样的攀登风格,直到近20年后,梅斯纳尔和哈伯勒进一步推进为单次冲击,不预设营地和路绳的阿式攀登。
  迦舒布鲁姆II/海拔8034米
  自从库库奇卡開始14座8000米攀登之后,他和梅斯纳尔之间微妙的竞争就在悄然进行。这种竞争不仅仅在于谁更早,而是更高的层面,看谁更有创意。1983年六七月间,库库奇卡和库蒂卡先从迦舒布鲁姆II峰东南山脊登顶东峰,接着再次登顶主峰。这是第一次在8000米山峰上的两个峰点连穿。随后,两人再次沿迦舒布鲁姆I峰西南壁新路线登顶。这是第一次在一次远征攀登中连续登顶两座8000米山峰,而且都是阿式新路线。1984年,梅斯纳尔和汉斯·卡默兰德决定将连穿更进一步,第一次两座8000米主峰连穿。沿传统路线登顶迦舒布鲁姆II峰,下撤中并没有直接回到大本营,而是直接转向迦舒布鲁姆I峰,并且沿1982年的德国路线再次登顶。几乎同一时间,库库奇卡和库蒂卡从布洛阿特西北壁出发先后登至北峰,然后沿山脊先后登顶中央峰和主峰。相比梅斯纳尔和卡默兰德的连穿,这对波兰登山者虽然不是两座8000米独立山峰连穿,却是沿新路线连穿一个7500米和两个8000米的峰点。难分伯仲,却是各有千秋。
  希夏邦马/海拔8012米
  作为唯一整座山体位于中国境内的8000米山峰,中国登山者们借助地利在1964年完成了最后一座8000米主峰的首登。从东北坡转至北山脊,在接近中央峰时转向东壁斜向上切,登顶主峰。最后这段也被称为中国横切(Chinese Traverse)。
  20世纪80年代,进入开放年代的中国也向世界各国登山者敞开大门。希夏邦马陡峭高耸的南壁成为众多顶尖登山者的目标。1982年,英国的道格·斯科特、罗杰·巴克斯特-琼斯和阿列克斯·麦金泰尔以阿尔卑斯式开辟了南壁第一条路线。此后先后有斯洛文尼亚、波兰、瑞士、韩国等登山者先后开辟了多条路线。
  1990年,波兰的库蒂卡和瑞士的洛瑞唐及让·特华耶连续在卓奥友西南壁开辟新路线10天后,再次开始在希夏邦马南壁左侧攀登一条新路线。三人夜间出发,没有携带任何宿营装备,利用夜间硬雪的条件连续攀登,并在第二天上午10点登顶中央峰。没有继续前行至主峰便直接下撤。他们把这种不带任何宿营装备的极度轻装快速的夜间攀登方式称为裸夜攀登(Night-Naked)。最著名的裸夜攀登便是洛瑞唐和特华耶在1986年沿珠峰北壁日本沟槽-洪拜恩沟槽(Hornbein Couloir)登顶下撤40小时往返。
  如今,攀登14座8000米级山峰,已经不仅仅是高手们的游戏,也成为了不少民间登山者的目标。虽然创造新的路线和新的方式已经非常困难,但留在8000米上的每一个足迹,都值得我们尊重和仰望。
其他文献
继去年成功举办第一届赛事后,第二届天地人缘·2017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国际自行车速降赛将于8月12~13日,在青海贵德国家地质公园激情开赛。此次比赛由青海省体育总会主办,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人民政府承办,青海省自行车运动协会协办。届时各路自行车界的“英雄豪杰”将在沟壑纵横的丹霞地貌之间上演实力与热情的传奇。此次国际速降赛分为国际精英组、2X淘汰赛(国际、国内)、国内精英组、公开组及女子组共六個组别,赛
春回大地,复苏了万物,“春心躁动”的小伙伴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开始打点行装,筹划新一轮探险之旅了?想要尽情放纵,玩转春天,一台堪用的相机绝对必不可少,毕竟在这个讲究“有图有真相”的时代,不晒出自己的春日影像生活,你那满满的成就感又如何与人分享?诚然,可以拍照的设备很多,但是敢笃定玩转春天的,又有几个?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春游达人们如何选择吧。  娴静派:轻装漫步 做有格调的影像达人  
在喀喇昆仑这片世界上最险峻的山区有这样一群人,没有他们,所有人将寸步难行,从殖民时代的探险家到如今世界各地的登山客,他们帮助无数人到达梦想之地,但他们的名字几乎从未被记住,他们的生活与梦想也从未被认真倾听—— 他们就是喀喇昆仑山区里的背夫。2016年7、8月,我到巴基斯坦K2大本营与雪湖带队徒步,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与那里的背夫朝夕相处,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希望我们在登顶一座雪山或完成一条徒步路线后,
10月19日,CAMEL骆驼携手天猫欢聚日,在屹立于300多米悬崖之巅的重庆世界第一悬挑高空玻璃廊桥举办了一场惊险刺激的欢聚盛典。活动中不仅有明星嘉宾吴莫愁大胆献唱,还有CAMEL骆驼史上最惊险的高空时尚秀惊艳亮相。活动中吴莫愁劲歌热舞一番,同时一众国际超模穿着骆驼欢聚盛典主推服饰新品,在玻璃桥上大胆演绎了一场主题为“放胆去野”的时尚秀。据悉,此次骆驼进行全品类展示,骆驼户外冲锋衣、登山鞋、流行男
阿尔卑斯是西欧地区最主要的山系,在明确高加索—乌拉尔山系在欧亚的归属之前,阿尔卑斯被长期当作欧洲最高的山系。虽然厄尔布鲁士已被确定为欧洲最高峰,但在历史和文化上,勃朗峰依然是欧洲屋脊的精神象征。    阿尔卑斯山在三亿年前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激烈碰撞引起的造山运动中形成。现在的阿尔卑斯呈新月形,东西向800公里横跨斯洛文尼亚、奥地利、德国、列支敦士登、瑞士、法国,在格勒诺布尔地区转向南北向,向南延伸
跑步,已经成为了都市人群中最受欢迎且经久不衰的运动方式。跑步很简单,简单到把一只脚快速放到另一只脚前面,如此交替,循环往复。然而跑马拉松,并不简单。跑完人生中的第一次马拉松,是能让你感到自信自豪的人生经历。不论是第一个还是第一百个马拉松,要想顺利完成,都离不开适当的练习、策略以及装备。  起跑 从0公里到10公里  不要小看5公里。它是多数入门跑步赛的起始长度:第一次体验到参加跑步赛的快乐,第一次
6月2日,中国登山协会主办,各地户外俱乐部承办的2017“小小火炬手”全国青少年登山夏令营在北京怀柔国家登山训练基地正式启动。中国登山协会青少年委员会秘书长曹荣武、极度体验CEO黄春贵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5家户外俱乐部的负责人出席了仪式。在现场的夏令營启动仪式上,中国登山协会青少年委员会秘书长曹荣武发表讲话,然后播放了小小火炬手的宣传片。本届夏令营将从各承办地夏令营到岗什卡国际交流体验营,进而抵达
印度这个被大家又爱又恨的国度正好唤醒了藏在内心多年的冒险家情结,最后决定只在一瞬间,就把接下来这一个月的异国他乡的经历交给了未知,其实内心是清楚的,无论经历什么都是上天的馈赠。如果我告诉你,没有这次印度拉达克徒步之旅,就不会有我人生第一个6000米,不会看到未被商业污染和破坏的一片纯净藏域,不会对户外高山徒步有更深的认识,不会相信我们平常的生活即使只有粗茶淡饭都是一件该感到幸福和幸运的事……  路
7月18日, 瑞士采尔马特旅游局/采尔马特缆车公司与一站式滑雪服务平台GOSKI战略合作伙伴协议签署仪式,在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举行,瑞士采尔马特代表Hansjuerg Michel先生、张雯佳女士与GOSKI创始人赖刚先生在协议上签字。  此次与国外的优质雪场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将为GOSKI嫁接优质的海外资源,為中国滑雪者采购全球雪场以及户外活动、教练等其他项服务提供方便的
提名: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  提名理由  珠穆朗玛峰是人类体验自我存在、体验人与自然关系的极限场景,是检验人类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神圣考场。2012年正值地大60年华诞,在5月19日8时16分,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创造了一系列的“中国纪录”—第一支登顶珠峰的大学生登山队;第一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大学教师(董范);第一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陈晨)。登顶当天,正在武汉视察的温家宝总理恰好回到